•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于專利分析探討我國艾納香產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

      2021-07-11 16:11謝小麗陳振夏于福來龐玉新胡璇陳鴻發(fā)
      中國藥房 2021年10期
      關鍵詞:專利分析產業(yè)發(fā)展

      謝小麗 陳振夏 于福來 龐玉新 胡璇 陳鴻發(fā)

      中圖分類號 R95;G30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1-0408(2021)10-1158-07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1.10.02

      摘 要 目的:了解我國艾納香產業(yè)發(fā)展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為其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參考。方法:以“艾納香”“艾片”“艾粉”等為關鍵詞,通過SooPat、Baiten專利平臺,收集1989年1月-2020年12月已經公開的艾納香相關專利數(shù)據,采用國際專利分類表(IPC)對其專利信息進行整理、統(tǒng)計,了解艾納香產業(yè)的技術、研究領域等發(fā)展狀況,分析現(xiàn)存問題,探討我國艾納香行業(yè)的發(fā)展趨勢,進而提出相應建議。結果與結論:共收集到艾納香相關專利690件,以發(fā)明專利為主;其中,授權率為27.39%,有效率為17.97%,失效率為55.22%。申請量最多的前10位申請人的申請量共計165件,占總申請量的23.91%;這10位申請人包含4家企業(yè)、3位自然人和3所高校院所。艾納香相關專利主要分布在貴州、山東、安徽、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qū),其申請量占艾納香相關專利總申請量的81.01%。艾納香相關專利的技術領域已從傳統(tǒng)的中醫(yī)藥擴展到日化品、保健理療等日用消費品領域。從專利強度來看,專利的申請量與質量不協(xié)調,無意義專利申請多且轉化率低。我國應加強艾納香及其配伍藥物的研究,推動艾納香產業(yè)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轉型升級;加強對艾納香的系統(tǒng)深入研究,提升專利技術的質量與轉化率,振興艾納香產業(yè)的發(fā)展;擴大多方合作,加強專利核心技術研究,構建艾納香產業(yè)知識產權戰(zhàn)略聯(lián)盟,實現(xiàn)艾納香產業(yè)的高質量發(fā)展。

      關鍵詞 艾納香;專利分析;產業(yè)發(fā)展;SooPat平臺;Baiten平臺

      Discussion on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tus of Blumea balsamifera Based on Patent Analysis

      XIE Xiaoli1,CHEN Zhenxia1,YU Fulai1,PANG Yuxin2,HU Xuan1,CHEN Hongfa3(1. Tropical Crops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Hainan Provinci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Blumea balsamifera, Haikou 571101, China;2. Schoo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Resources,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Guangdong Yunfu 527500, China; 3. Hainan Blumea balsamifera Bio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Haikou? 5711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Blumea balsamifera industry in China,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THODS: With the keywords of “B. balsamifera”“Ai Pian”“Ai Fen”, etc., through the patent platform of SooPat and Baiten, the patent data of B. balsamifera that had been published from Jan. 1989 to Dec. 2019 were collected. The 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 (IPC) was used to sort out and count the patent information of B. balsamifera,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B. balsamifera industry in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field, to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B. balsamifera industry in China so as to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RESULTS & CONCLUSIONS: A total of 690 patents related to B. balsamifera were collected, mainly invention patents, of which the authorization rate was 27.39%, the effective rate was 17.97%, and the failure rate was 55.22%. Top 10 applicants with the largest number of applications had a total of 165 applications, accounting for 23.91% of the total number of applications. Top 10 applicants were 4 enterprises, 3 natural persons and 3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atents of B. balsamifera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Guizhou, Shandong, Anhui, Guangdong, Guangxi and Hainan, accounting for 81.01% of the total patent applications of B. balsamifera. The patent technology field of B. balsamifera had expanded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daily chemical products, health care and physiotherapy and other daily consumer good fiel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tent intensity, the number and quality of patent applications were not coordinated, and there were many meaningless patent applications, and the conversion rate was low. It is suggested that China should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B. balsamifera and its more compatible medicinal materials, promote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B. balsamifera industry; strengthen the systematic and in-depth research on B. balsamifera,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conversion rate of patent technology, and revit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B. balsamifera industry; expand multi-party cooperation,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patent core technology, build the strategic allianc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B. balsamifera industry, and realize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B. balsamifera industry.

      KEYWORDS? ?Blumea balsamifera; Patent analysis; Industry development; SooPat platform; Baiten platform

      菊科艾納香屬植物艾納香Blumea balsamifera(L.) DC.是《中國藥典》(一部)中艾片的唯一來源植物[1],其以根、嫩枝、葉入藥,具有祛風除濕,活血解毒等功效,并具有抗氧化、促凝血、抗炎、抗菌等藥理活性,是海南、貴州、云南等南方地區(qū)具有顯著區(qū)位優(yōu)勢的重要經濟作物之一[2-7]。艾納香是一種具有較高經濟價值以及開發(fā)前景的植物,其產業(yè)鏈涉及品種選育、種植、提取加工、功能產品開發(fā)等多個方面的核心技術[8],不少相關科研機構和企業(yè)在其產業(yè)鏈中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人力和精力,同時各地政府也出臺了相關的配套措施,著力解決艾納香產業(yè)發(fā)展中存在的瓶頸問題,使得我國艾納香產業(yè)技術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9]。但目前在艾納香產業(yè)發(fā)展過程中還存在品種質量良莠不齊、種植方式與加工工藝落后、資源開發(fā)利用率低、終端產品研發(fā)力度與創(chuàng)新能力弱、高校院所成果轉化率低等問題亟待解決[10]。

      專利是對產業(yè)技術演進脈絡和創(chuàng)新的概括,在科技研發(fā)、情報分析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11]?;诖?,本研究采用專利分析法,擬通過分析艾納香產業(yè)相關專利數(shù)據來全面了解其產業(yè)的發(fā)展狀況及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我國艾納香產業(yè)發(fā)展建議,為其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以“艾納香”“艾片”“艾粉”“艾渣”等為關鍵詞,檢索SooPat、Baiten專利數(shù)據庫中1989年1月1日(在預調查中發(fā)現(xiàn),首個艾納香專利申請出現(xiàn)在1989年)-2020年12月31日已經公開的艾納香相關專利數(shù)據。排除艾納香屬其他作物如滇桂艾納香、柔毛艾納香、光葉艾納香、千頭艾納香等以及艾葉提取物如艾片、艾粉等的相關專利。采用Excel 201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根據相關法規(guī)的規(guī)定,通常情況下發(fā)明專利申請人未要求提前公開的,則其發(fā)明專利在申請之日起一定時間后方可公開,因此可能有一部分未到公開時間的專利申請未被納入本研究。

      2 艾納香產業(yè)專利基本情況分析

      2.1 艾納香專利申請趨勢分析

      艾納香是天然冰片——艾片的唯一來源植物,在我國有悠久的使用歷史[12]。艾納香相關專利的申請趨勢見圖1。由圖1可見,2010年之前,專利申請量維持在較低水平,平均每年2.65件,表明艾納香產業(yè)發(fā)展緩慢;2010-2017年,艾納香相關專利申請量呈逐年增加趨勢,并于2017年達到峰值(128件),約是2010年前的專利總申請量的2倍。這說明,2010年后,我國艾納香產業(yè)研發(fā)與應用力度增大,創(chuàng)新能力增強,取得的專利成果增多,也反映出艾納香產業(yè)越來越受研究者的關注。截至2020年底,共檢索到艾納香相關專利申請690件(中國687件,世界衛(wèi)生組織2件,日本1件),其中發(fā)明專利636件,占總申請量的92.17%;另有實用新型專利45件,外觀專件9件。而在授權專利方面,雖然1989年艾納香專利開始申請,但直到1994年,第1件艾納香專利才獲得授權(圖2)。到2009年,共授權30件,平均年授權量僅1.5件,授權率非常低;2010年后,艾納香專利授權呈現(xiàn)波動,但總體趨勢與艾納香申請量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截至2020年底,艾納香相關授權專利共有189件。

      2.2 法律狀態(tài)分析

      專利法律狀態(tài)數(shù)據是指《專利法》及其規(guī)定的專利申請中公開和公告的法律信息,包括專利的授權、無權、實質審查等。專利的授權率也是衡量專利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地反映了該領域的技術水平和發(fā)展規(guī)模[13-14]。艾納香相關專利的法律狀態(tài)構成見圖3。由圖3可見,艾納香相關授權專利共189件(含授權后失效的專利),占總申請量的27.39%。失效專利381件,占總申請量的55.22%;有效專利124件,占總申請量的17.97%;其余均處于實質審查或審中狀態(tài)。有質量的專利是指具有新穎性、創(chuàng)造性、實用性以及法律效力穩(wěn)定的專利,其中創(chuàng)造性對專利的技術質量起直接決定作用[15]。從數(shù)據上看,艾納香專利授權率相對較低、失效率高,反映出目前艾納香專利質量相對較低,創(chuàng)新性不夠,或申請文件質量低,導致授權率低下。專利的實用性意味著其經濟價值或市場前景,而主動放棄和未繳年費的情況也多是由專利實用性低造成的,反映出相關專利未能實現(xiàn)技術轉移。本研究共檢索到艾納香相關的實用新型授權專利42件,占該類型專利總申請量的93.33%,說明艾納香在提取裝置設備上的研發(fā)技術較高;但檢索發(fā)現(xiàn),能實現(xiàn)轉移的專利只有1件,商業(yè)化價值很低。

      2.3 申請人類型分析

      對艾納香專利申請人的類型進行統(tǒng)計,結果見表1。由表1可見,艾納香相關專利以企業(yè)申請最多,為329件,其次為個人(264件)和高校院所(97件)。專利申請量最多的為企業(yè)申請人,但其有效專利只占19.15%,表明企業(yè)雖專利申請量高但有效率低,雖重視專利保護意識但其能力不足,專利質量有待提升[16]。艾納香個人申請專利有效率只有7.25%;高校院所雖然申請的專利不多,但其有效專利高達43.30%。由此反映出,企業(yè)和個人存在大量無意義的申請,此類申請多為技術新穎性、創(chuàng)造性不足;而高校院所以科研工作為主,具有科研經費充足、科研條件良好、基礎理論知識與科研能力相對較強的優(yōu)勢,因而專利有效率高。

      進一步對申請量排名前10位的申請人進行分析可見,前10位申請人的申請量共計165件,占總申請量的23.91%;排名前10位的有4家企業(yè)、3位自然人(個人)、3所高校院所,詳見圖4。其中,申請量排名第1位的是中國熱帶農業(yè)科學院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其申請相關專利的主要技術方向涉及醫(yī)藥領域、日化品以及機械設備裝置等,申請量為37件,占總申請量的5.36%(37/690),其中授權的專利為25件,占該單位總申請量的67.57%(25/37),實現(xiàn)市場經濟轉讓的專利達5件,說明該單位在艾納香研發(fā)方面的技術實力和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較強。位居第2位的為貴州省羅甸縣全興藥業(yè)開發(fā)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申請的艾納香專利以實用新型專利為主(19件),主要技術方向為艾納香提取蒸餾、育苗等相關裝置設備研究,占總申請量的4.64%(32/690),同時該公司的實用新型專利占艾納香實用新型專利總申請量的42.22%(19/45),表明其在艾納香提取設備研發(fā)方面的實力較強。排名第3位的為貴州艾力康中草藥開發(fā)有限公司,申請量共22件,主要技術方向為艾納香日化品的研究開發(fā),但其申請的專利有16件處于“無權-視為撤回”狀態(tài),失效率達72.73%(16/22),表明該公司重視艾納香在日化行業(yè)的應用,但專利技術質量有待提升。自然人中,以卜俊超的申請量多,其申請專利的技術方向主要為艾納香相關日化品的研發(fā),但其申請的專利幾乎都處于“無權”或“撤回”狀態(tài),說明其專利申請質量較低;其余申請人的申請量均不大。

      2.4 專利申請地域分布與年申請量分析

      專利申請地域分布可以反映專利的主要技術分布地區(qū)。申請量前10位地域的專利申請量達638件,占總申請量的92.46%(638/690);其中,貴州、山東、安徽、廣東、廣西、海南為艾納香相關專利主要分布地域,共有專利559件,占總申請量的81.01%(559/690)。艾納香相關專利申請量前10位的地域分布見圖5。由圖5可見,艾納香主產區(qū)貴州的申請量就達161件,占前10位總申請量的25.24%(161/638),占總申請量的23.33%(161/690),這可能是因為貴州作為發(fā)展人工種植艾納香最早和規(guī)模最大的地區(qū),其研發(fā)相關企業(yè)較多,專利申請相對也較多。非主產區(qū)的山東、安徽等省,其艾納香相關專利的申請量卻比主產區(qū)的廣東、廣西、海南更高,其原因可能是山東和安徽的艾納香相關專利多以中藥配伍的形式申請,其研發(fā)成果相對較多;而貴州、海南、廣東、廣西則主要以艾納香為主要對象進行專利申請,研發(fā)方向較為局限。

      2.5 我國艾納香專利技術應用領域分析

      2.5.1 艾納香專利IPC分布分析 依據國際專利分類表(IPC)的分類統(tǒng)計可以看出艾納香相關專利研發(fā)中重點技術領域的分布與產業(yè)關注的要點,由此可為相關研發(fā)的重點或方向提供參考[17]。艾納香專利IPC分布情況見表2(表中僅展示分布較為集中的部分專利)。由表2可見,艾納香相關專利技術以A61K、A61L、A23L、A01G、C05G為主,共548件,占總申請量的79.42%。其中,A61K占總申請量的60.00%,反映出艾納香相關專利的核心技術主要分布于醫(yī)療、日化品等行業(yè),如“一種傣藥鎮(zhèn)痛液及其制備方法”“一種治療咽喉、口腔疾病的藥物噴霧劑”“一種祛斑的艾納香組合物及其應用”“艾納香提取物及其制備方法和在口腔護理清潔產品中的應用”等;另外,A61L主要涉及艾納香提取或栽培相關的裝置、設備研究,如“一種便于收集艾納香葉提取的艾粉、艾油的裝置”“一種滴灌式艾納香育苗裝置”“一種高效的手動式艾納香種子浸泡裝置”“一種實驗室用艾納香提取設備”等。A23L、A01G、C05G項下的專利則主要涉及艾納香食品、栽培、肥料等技術研究,如“一種食用香料及其加工方法”“艾納香的種子育苗方法”“生產高品質艾納香的氮磷鉀肥施肥方法”等。

      從艾納香發(fā)明專利申請技術類型來看,醫(yī)藥領域的專利數(shù)量達304件,占專利總申請量的44.06%,表明艾納香產業(yè)技術關注度最高的依然是中醫(yī)藥領域,尤其艾納香中藥配方組合專利達161件,占總申請量的23.33%;中藥劑型工藝相關專利131件,占總申請量的18.98%。隨著艾納香全產業(yè)鏈綜合開發(fā)的推進,其相關專利從傳統(tǒng)的中醫(yī)藥領域擴展到日化品、保健理療、農業(yè)種植、飼料等行業(yè);日化品領域是其增速最快的產業(yè),數(shù)量達114件,占總申請量的16.52%;同時,保健理療行業(yè)也逐漸興起,成為艾納香深度開發(fā)和綜合應用的重點突破方向之一,詳見圖6。

      艾納香作為傳統(tǒng)中藥,在醫(yī)藥領域內,其專利申請主要分布在皮膚疾?。?8件, 22.37%,68/304),心腦血管系統(tǒng)(40件,13.16%,40/304)、抗菌消炎鎮(zhèn)痛(38件,12.50%,38/304)、婦科疾?。?6件,11.84%,36/304)等。由此可以看出,隨著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者對艾納香作用的認識逐漸加深,使得其在醫(yī)藥行業(yè)的應用領域不斷拓展,相關研究熱點從傳統(tǒng)的皮膚、婦科、抗菌消炎、口腔咽喉等疾病領域,逐漸轉移到心腦血管系統(tǒng)疾病領域。此外,艾納香的治療領域有進一步的擴大趨勢,在神經系統(tǒng)疾病、骨骼肌肉疾病、風濕免疫疾病、代謝疾病等領域都有一定的應用,詳見圖7。

      2.5.2 艾納香主產區(qū)核心技術領域分布 對艾納香的主產區(qū)——貴州、山東、安徽、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qū)的相關專利核心技術進行分析,結果見圖8。由圖8可見,上述主產區(qū)的核心專利技術大多集中在A61K上,且以山東的申請居多,其次是貴州、廣東和廣西;上述專利申請的技術方向主要集中在艾納香的中藥配方組合及艾納香提取物的醫(yī)用產品、藥物制劑及日化品的應用研究等方面。作為艾納香主產區(qū)的貴州,其專利技術在多個領域都有分布,包括醫(yī)用、日化品、栽培、肥料制造、提取裝置設備應用等,尤其在艾納香提取相關的裝置設備上的研究成果較多。據筆者統(tǒng)計,艾納香提取相關裝置設備相關的專利共30件,其中有28件專利權集中在貴州中藥企業(yè)或高校院所中。

      2.5.3 艾納香專利申請人技術領域分析 艾納香專利申請人在應用領域的分布情況見圖9。由圖9可見,個人申請主要集中在醫(yī)藥領域上,專利量達185件,且多為中藥復方組方專利,在其他領域的專利不超過30件;企業(yè)在各個領域的分布差異性不太顯著,主要分布在醫(yī)藥(81件)、日化品(69件)、農業(yè)(52件);高校院所主要分布在醫(yī)藥(25件)、農業(yè)(20件)、基礎研究領域(18件)上。進一步分析個人申請的專利,在醫(yī)藥領域中,被撤回或駁回的專利達到37.04%,如閆超在心腦血管疾病領域上申請的艾納香相關復方組方專利8件,授權專利0件;在日化品領域上,卜俊超申請的12件化妝品相關專利,無一件授權;而在保健理療領域上,張久兵申請10件相關專利,全部被駁回。由此可以看出,隨著我國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對中藥組方專利審核工作的逐步規(guī)范,對中藥組方專利有效性要求不斷提升,此類專利授權率大幅度下降,這也是個人申請有效率低的原因之一。

      2.6 艾納香相關專利市場價值分析

      目前,我國處于整體專利技術市場轉化率低、專利許可專業(yè)化水平不高的階段[18]。艾納香相關專利技術市場價值現(xiàn)狀也堪憂,數(shù)據統(tǒng)計結果顯示,可實現(xiàn)轉讓的艾納香相關專利共87件,占總申請量的12.61%;用于質押的專利4件,占總申請量的0.58%;用于許可的專利僅2件,僅占總申請量的0.29%。此外,艾納香相關專利可進行經濟轉換的比例偏低,與其產品相關的專利僅34件實現(xiàn)轉化,大量專利成為“沉睡專利”,也反映出艾納香專利經濟市場化低,這也是技術創(chuàng)新性低的重要原因。

      2.7 艾納香相關中成藥專利情況分析

      艾納香是提制艾片(天然左旋龍腦即冰片)的原料,通過對市場上含艾納香或艾納香提取物的中成藥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國內以其為原料制備中成藥的藥企大約18家,涉及中成藥13種,重點分布在貴州,主要應用于耳鼻喉科、內科與皮膚科等。進一步對這13種中成藥的專利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只有金骨蓮膠囊、心胃止痛膠囊與金喉健噴霧劑的發(fā)明專利與外觀專利有效,其他中成藥大多僅申請了外觀專利,詳見表3。由此可以反映出,艾納香相關企業(yè)對發(fā)明專利的申請不夠重視,其發(fā)明專利質量技術還有待加強。今后相關企業(yè)應注重提高自身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并加強對上市產品的專利保護意識。

      3 討論

      天然藥物資源目前已成為當今世界創(chuàng)新藥物開發(fā)和相關健康產品研發(fā)的新趨勢與研究熱點[19-20]。艾納香是具有黎族、苗族特色的天然藥物資源,也是《中國藥典》(一部)中天然冰片——艾片唯一的植物原料,具有深厚的產業(yè)發(fā)展文化基礎。艾納香產業(yè)的高質量發(fā)展離不開科技創(chuàng)新,而科技創(chuàng)新又離不開專利授權等知識產權法律的保駕護航。由本研究的分析結果可見,近十年來,我國艾納香相關專利申請整體較為活躍,專利申請量逐漸增多,技術應用領域從傳統(tǒng)的中醫(yī)藥領域擴展到日化品、日用消費品等領域。同時也存在較多問題,例如有效專利占比過低,反映出我國艾納香相關技術研究還不夠深入,特別是在大規(guī)模種植生產、精細加工、醫(yī)藥劑型、高附加值產品等方面研究相對較少,轉化為產品或者實際應用的更少,上市推廣更無從談起。從艾納香產業(yè)的國際化專利布局看,有3件專利獲得了海外授權,分別是由日本株式會社資生堂申請的抑制皮脂分泌用皮膚外用劑,但因未繳年費處于失效狀態(tài);四川弘達藥業(yè)有限公司向世界衛(wèi)生組織申請的“艾納香單萜合酶BbTPS3及其相關生物材料與應用”,目前處于審查狀態(tài);由自然人聞永舉向世界衛(wèi)生組織申請的“樟科提取物或艾納香提取物制備高純度龍腦的方法”,目前也因未繳年費而處于“失效”狀態(tài)。從專利強度來看,現(xiàn)有失效率高,反映出艾納香相關專利中的低質量專利較多,有技術含量的發(fā)明專利明顯缺乏,存在專利的申請量與質量不均衡、產品相關專利綜合利用率低等亟待解決的問題,專利技術創(chuàng)新仍面臨挑戰(zhàn),需采取相應措施揚長避短,推動其產業(yè)的高質量發(fā)展。

      3.1 加強艾納香及其配伍藥物的研究,推動艾納香產業(yè)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轉型升級

      在現(xiàn)有專利申請中,艾納香配伍組合專利比例高,專利技術含金量比較低。從其專利申請區(qū)域看,申請數(shù)量名列前茅的山東、安徽共227件,主要是用于婦科疾病、各種炎癥、跌打損傷以及風濕等相關病癥的中藥配伍組合相關專利。這些中藥配伍主要以重量份數(shù)組成,大部分沒有經過臨床研究或藥理實驗證實,而是簡單的組合配伍,技術含量低、授權率不高,經轉化許可的專利更是寥寥無幾,難以推動艾納香產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轉型升級。如“一種用于腎結石合并疼痛乏力治療的中藥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數(shù)的中藥組成:敗醬草45~60份、白芨5.5~7份、艾納香30~40份、草烏25~30份、白花鵝掌柴30~35份、香附85~90份、百兩金15~20份、刺參12~15份、黃芪5~10份、木香9~15份、側柏葉10~15份、節(jié)節(jié)草6~9份、甘草10~15份。采用重量份數(shù)組成的中藥配伍專利大部分根據臨床經驗,一味中藥配伍方劑包含數(shù)十種藥材,其成分復雜,沒有經過物質基礎研究或臨床試驗等證明其有效性,作用機制也并不明確,因此該類型專利很難獲得授權或轉化為經濟效益[21]。可見,應該加強對艾納香及其更多配伍藥物的研究,應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從多角度、多層面開展配伍藥物組成結構、配伍效應、物質基礎、量效關系等方面的關聯(lián)研究,揭示其科學內涵和配伍規(guī)律,有利于提高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從而有利于將艾納香產業(yè)科學研究引向深入。

      3.2 加強系統(tǒng)深入研究,提升專利技術質量與轉化率,振興我國艾納香產業(yè)發(fā)展

      專利的轉化是指專利權人將專利技術或項目向市場推廣,使一項專利技術轉化成產品,最終實現(xiàn)產業(yè)化的過程[22]。專利質量應從法定授權條件、專利本身的技術創(chuàng)新性和前沿性以及市場前景和經濟價值這3個角度進行評估[23]。據統(tǒng)計,艾納香有效專利124件,實施專利轉化的共25件,其中企業(yè)占12件、個人7件、高校院所6件,轉化率僅為3.62%。其主要原因一是專利質量低,二是高校院所及個人這些非企業(yè)專利權人所占比例高,這類專利權人的轉化運營能力較低,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部分專利并沒有實現(xiàn)其市場價值[24]。由此可見,目前獲得授權的艾納香相關專利大量被“閑置”,處于“沉睡狀態(tài)”。申請人應加強種植技術、化學成分、藥效及作用機制、產品開發(fā)等方面的系統(tǒng)深入研究,并將這些有技術含量的研究轉化為知識產權,消除艾納香相關產品開發(fā)的技術壁壘,有效擴大產品的競爭力,從而引領艾納香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3.3 擴大多方合作,加強專利核心技術研究,構建艾納香產業(yè)知識產權戰(zhàn)略聯(lián)盟

      目前,艾納香種植、產品開發(fā)等產業(yè)的科研體系初具雛形,但品牌、消費市場遠未成熟,仍然存在分布散、規(guī)模小、原材料利用率不高、品牌意識不強、管理水平低、產品設計人才缺乏等問題,導致艾納香市場發(fā)展極不規(guī)范,降低了整個產業(yè)的市場競爭力。從技術領域上看,艾納香在產品開發(fā)上的專利日益增多,尤其在日化品領域中的研發(fā)較多,但是這類專利大部分授權率低,撤回的主要原因是專利技術創(chuàng)造性與新穎性不夠,未對其功效進行深入挖掘[25]。因此,相關研究者還需進一步挖掘艾納香功效方面的核心技術,加強其藥用和香用物質基礎的研究,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進而加速開發(fā)以艾納香為原料的功能性保健品、熏香品、天然藥妝品、健康養(yǎng)生用品等高附加值新產品,并對新產品的功效及安全性進行研究[26]。此外,還應加強高校院所、企業(yè)和個人之間的溝通聯(lián)系,構建艾納香產業(yè)知識產權戰(zhàn)略聯(lián)盟,推進更深層次的艾納香研發(fā)和創(chuàng)新,共同促進其科研成果的產業(yè)化,提高專利轉化率。

      綜上,艾納香的相關專利以發(fā)明專利為主,授權率較低,其相關專利主要分布在貴州、山東、安徽、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qū)。艾納香相關專利的技術領域已從傳統(tǒng)的中醫(yī)藥擴展到日化品、保健理療等日用消費品領域。從專利強度來看,專利的申請量與質量不協(xié)調,無意義專利申請多且轉化率低。健康產業(yè)是近年來最具發(fā)展?jié)摿Φ膽?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之一,在艾納香的主產區(qū)以及藥企聚集地等區(qū)域可加強對艾納香及其復方的生物活性研究,鼓勵其向健康產業(yè)、養(yǎng)生產業(yè)、文化產業(yè)方向延伸,拓展其價值鏈,推動艾納香產品開發(fā),提升其產業(yè)規(guī)模,充分發(fā)揮專利制度的市場導向作用,讓專利真正成為中醫(yī)藥科技創(chuàng)新價值回饋的基礎與保障,實現(xiàn)艾納香產業(yè)的高質量發(fā)展。

      參考文獻

      [ 1 ]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 2020年版.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20:90-91.

      [ 2 ] 陳振夏,謝小麗,龐玉新,等.艾納香的生物活性及其在日化品中的應用[J].香料香精化妝品,2016(5):54-58.

      [ 3 ] 羅世蘭,廖利,賓雪英,等.民族藥艾納香的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臨床醫(yī)藥文獻雜志,2019,6(3):191、194.

      [ 4 ] 李小芬,吳紅梅,楊燁,等.貴州不同產地艾納香藥材抗炎作用比較[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8,29(1):200-201.

      [ 5 ] 汪洋,彭瀟,何燕玲,等.基于灰色關聯(lián)分析探索艾納香非揮發(fā)性部位的抗炎活性譜效關系[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9,25(4):180-186.

      [ 6 ] 袁媛,龐玉新,元超.艾納香乙酸乙酯部位抗菌活性成分研究[J].熱帶作物學報,2018,39(6):1195-1199.

      [ 7 ] 吳麗芬,龐玉新,楊全,等. GC法同時測定艾納香油中5個主要成分的含量[J].藥物分析雜志,2015,35(7):1179- 1184.

      [ 8 ] 謝小麗,陳振夏,龐玉新,等.艾納香資源研究進展[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2017,19(12):2024-2029.

      [ 9 ] 高爾剛,歐國騰,葉升亮.艾納香產業(yè)發(fā)展對策[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6,44(24):212-215.

      [10] 韋政理.羅甸縣艾納香產業(yè)發(fā)展存在問題及對策[J].農技服務,2020,37(8):111-112.

      [11] 洪凡.產業(yè)技術情報挖掘方法與流程研究:基于專利文獻數(shù)據分析的視角[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7,40(5):65- 70.

      [12] 龐玉新,謝小麗,陳振夏,等.艾納香本草考證[J].貴州農業(yè)科學,2014,42(6):10-13.

      [13] 朱雪忠.辨證看待中國專利的數(shù)量與質量[N].中國知識產權報,2013-12-13(008).

      [14] 葉卓茜.專利法律信息挖掘研究進展[J].新智慧,2018(8):91-92.

      [15] 賴院根,朱東華,劉玉琴.專利法律狀態(tài)信息分析的理論研究及其實證[J].情報雜志,2007,26(8):56-59.

      [16] 曹雅迪,鞏瑞娟,陳寧,等.我國上市中藥企業(yè)專利質量研究:基于研發(fā)投入視角[J].中國中藥雜志,2019,44(6):1284-1288.

      [17] 冀瑜,邱清,馮培恩,等.國際專利分類表中設計知識的提取和利用[J].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2016,50(3):412-418、427.

      [18] 呂磊.論專利主張實體的成因、運營模式及應對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8):150-156.

      [19] 徐維,韓重,楊威.淺談我國天然藥物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優(yōu)勢[C]//中國毒理學會中藥與天然藥物毒理專業(yè)委員會第1次(2016年)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天津:中國毒理學會中藥與天然藥物毒理專業(yè)委員會,2016:2.

      [20] 李玲,孫明玉,周濤,等.中國天然藥物資源的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7,15(15):49-52.

      [21] 顧子皓.中醫(yī)藥專利保護的困境及對策:基于專利審查標準的思考[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9,28(3):33-38.

      [22] 李蕾,杜輝.拓寬專利轉化路徑的幾點思考[J].網友世界,2012(14):63-65.

      [23] 茍尤釗,呂琳媛,陳永偉.專利質量分析的研究進展與述評[J].電子知識產權,2019(2):59-65.

      [24] 馮雪飛,袁紅梅.中國中藥領域專利情報分析[J].中國新藥雜志,2018,27(4):379-384.

      [25] 劉月恒,劉沙沙,孟宏.中藥化妝品專利申請狀況分析及建議[J].日用化學品科學,2015,38(11):11-14.

      [26] 王嵩,趙永恒,周毅生,等.艾納香的研究進展及其研究價值探討[J].中國現(xiàn)代中藥,2014,16(11):953-956.

      (收稿日期:2020-05-21 修回日期:2021-05-12)

      (編輯:孫 冰)

      猜你喜歡
      專利分析產業(yè)發(fā)展
      基于專利計量的廣東高水平大學科研競爭力評價研究
      國際云制造關鍵技術專利分析及啟示
      海南黑山羊研究進展與產業(yè)發(fā)展思路
      景德鎮(zhèn)陶瓷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策略探析
      專利分析在產業(yè)創(chuàng)新中的利用
      紅色旅游產業(yè)現(xiàn)狀分析及發(fā)展中管理問題研究
      稀土發(fā)光材料專利分析綜述
      泽普县| 封开县| 邢台县| 汉阴县| 宾阳县| 启东市| 周宁县| 修水县| 阿拉善左旗| 临猗县| 湄潭县| 丰镇市| 西林县| 闽清县| 二连浩特市| 仲巴县| 铁岭县| 年辖:市辖区| 天门市| 吉首市| 苏尼特右旗| 丹东市| 秭归县| 平遥县| 靖江市| 张北县| 盐城市| 湄潭县| 信宜市| 镇江市| 怀来县| 贵阳市| 普安县| 大埔县| 无锡市| 崇阳县| 西青区| 卢龙县| 河西区| 绿春县| 华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