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婷
半度奶茶:我其實也不算特別內(nèi)向的人,但就是感覺實在不喜歡和陌生人講話,應了周杰倫的那首歌,《開不了口》。
布丁愛吃沙琪瑪:出門就開始焦慮,恨不得全世界把我屏蔽了,在大街上躲著等他們走過去我才決定挪步,和別人說話都要提前在腦海里反反復復組織語言,權當自己內(nèi)向慢熱好了。
月亮都進夢里了:當我跟著閨蜜們?nèi)arty,然后她們中間有事離開了,我就會覺得弱小無助又可憐。我會1分鐘看四五次手機,心里不斷祈禱不要有人care我,掐著點兒想提前走。
牛奶不愛饅頭:真的太貼切了,社恐最絕望的瞬間就是元旦晚會上抽我為學生代表發(fā)言。自閉了,真的。當眾發(fā)言對我來說真的為難死我了。
燒燒麥糊了:過于真實,是本尊啊1不希望別人過來邀請我去某地干某事,但是呢,作為社恐的內(nèi)心狀態(tài)其實是:我不想去,又不敢拒絕。最近覺得我的社恐狀態(tài)已經(jīng)到達一種極致,就連別人來我家做客,我都會跟我媽偷偷說:“我好累啊,他們啥時候能走???”我就想安安靜靜做個“小透明人”。
匿名的夏天:在大群里聊天總有著很多社交壓力,害怕被太多人關注。我喜歡潛水在博迷的qq群,當管理員開啟匿名聊天后,我就快樂地打字,天南地北都可以暢聊幾小時。
糖圈的甜度:當我在超市遇到熟悉的同學或者朋友,我的第一想法就是如何快速避開他們走出去,如果還能順路買到我喜歡的東西就更好了,如果沒有機會買東西,那我就下次再來。
海婷在線支招: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社交恐懼是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它使人們對社交的場合產(chǎn)生強烈的緊張和焦慮感。很多處于這種狀態(tài)下的同學們一邊渴望社交一邊又害怕社交帶來的一切麻煩,因而害怕在人多時發(fā)言,不愿意與人交往,甚至會選擇逃避為上計。更多的時候他們會選擇用瑣碎的語言在社交app上分享自己的社恐表現(xiàn)和情緒體驗。
社恐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并不是一種性格缺陷。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多去和熟悉的人交流,對自己的每一個突破點給予肯定式暗示。給大家普及個小知識:自我暴露療法,指的是人們可以通過逐步挑戰(zhàn)自己害怕的社交場景,慢慢減少恐懼感,克服心理陰影。你要逐漸認識自己,并且認可自己的價值,嘗試著走出每一個給自己設定的坎,去改變自己的孤立心態(tài),去融入你身邊的群體,多向身邊的人尋找正向的反饋。當你交流得多了,就會自然而然地適應和習慣社交,不再對它產(chǎn)生恐懼心理。
編輯/王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