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芻議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中的傳統(tǒng)文化意蘊

      2021-07-16 06:30:01毛笛
      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1年2期
      關鍵詞:道家莊子理論

      毛笛

      摘 要:“兩山”理論既是對新時代中國社會與世界文明發(fā)展大潮深入理解和精準把握而得出的創(chuàng)新思想,也是對道家“無用之用”哲學思想時代價值的吸納與傳承,深入分析道家“無用之用”的哲學思想,特別是從其“突破物用屏障”的目的、“有無辯證關系”的本質以及“內化創(chuàng)新”的思想核心來解讀“兩山”理論的最終目的、基礎底線以及關鍵核心,更有利于加深對“兩山”理論的理解,充分發(fā)揮其實踐指導功能。

      關鍵詞:“兩山”理論;“無用之用”;道家;莊子

      中圖分類號:B2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63(2021)02-00065-07

      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新成果也是實踐新亮點,“兩山”理論是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與實踐的核心內容,深刻分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相互依存、轉化的內在聯(lián)系,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行動指南。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兩山”理論聯(lián)系起來,從道家“無用之用”的思想來看“兩山”理論,既為“兩山”理論的內容闡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視角與文化倫理支撐,也弘揚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價值。

      一、莊子“無用之用”的緣起及其思想解讀

      (一)“無用之用”思想的緣起及發(fā)展

      “無用之用”是莊子較為著名的哲學論題之一,與此有關的論述最早出現于《逍遙游》篇末?!?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立之涂,匠人不顧……莊子曰:‘……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1]

      寓言故事里莊子與惠子因大樗引起爭論,惠子認為大樗大而無用,大樗雖大卻因其根滿是疙瘩,樹枝彎曲而無法打墨線,用尺子測量,不能作為有用之材;莊子則分別用宋人的“不龜手之藥”與“貍狌斄牛之別”反駁惠子因“有蓬之心”而不會“用大”,發(fā)出了“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的感慨,勸解惠子無須執(zhí)著于事物單方面的“有用無用”,不以特定的規(guī)范標準去衡量事物價值意義。這是莊子首次在文本提及“有用與無用”之說。

      莊子完整地提出“無用之用”的概念是在《莊子·人間世》篇中的后半部分?!敖呈R,至于曲轅,見櫟社樹……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盵2]

      《莊子·人間世》討論的是人世相處生存之道,是莊子處世態(tài)度的表達,上半部分莊子假托三個故事:顏回出仕衛(wèi)國,葉公子高向孔子的求教,顏闔被請去做衛(wèi)太子師時向蘧伯玉的討教,來說明當時處世之艱難險惡。后半部分則分別通過用樹木不成材卻能終享天年,支離疏形體殘缺不全卻避開了許多災禍,來比喻說明世人眼中事物的“無用”屬性才是事物得以逃離中道夭折的根本,證明了事物的“無用”亦有“有用”之用,從而在《莊子·人間世》的結尾提出了“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的論斷,將“無用之用”的概念完整地呈現給世人。

      莊子再次提及“無用之用”,是在外篇《莊子·山木》中?!扒f子行于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 莊子曰:‘ 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 豎子請曰:‘ 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3]

      《莊子》的外雜篇學術界將其視為莊子的嫡系弟子及其后學所著,《莊子·山木》中關于“無用之用”的論述可視為后世莊學對于《莊子》內篇中相關思想的延續(xù)和發(fā)展。篇中寓言有承上啟下之用,寓言先是寫到山中莊子與弟子討論山木無用而能保全自身,終其天年,這是對于內篇中“無用之用”思想的延續(xù);但出山之后,卻遇見因雁不能鳴表現出無用的一面而被殺的現實,補充說明了偏執(zhí)于“有用”與“無用”都不是絕對萬全的生存之道,最好的辦法是“乘道德而浮游”。

      (二)“無用之用”思想解讀

      1.目的

      從莊子首次提及“有用”與“無用”到完整地提出“無用之用”的概念,可以看出“無用之用”是莊子對當時現實困境,即人人都追求事物的“有用性”而規(guī)避其“無用性”進行冷靜思考之后的產物,其源起是要“突破對世之‘有用的界限去探尋事物‘無用背后的自然之用。”[4]世之“有用”指代的是事物呈現出來的表面功用,這種作用是人為之用;世之“無用”指代的是對于他物的“無用”性,但對于事物本體而言并非真正的無用,而是保持事物自身界限的自然之用,通常表現為事物的固有特性。正如《莊子》文本中匠石與櫟社樹的論辯,匠石認為櫟社樹為 “散木也”,因為其為舟則沉,為棺槨則速腐,為器則速毀,無法滿足人的現實需求,與人無用,所以無所可用,是不材之木;但從櫟社樹自身的角度來看,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因為果可食而遭遇“實熟則剝,剝則辱”,不能終其天年而中道夭折的下場,櫟社樹的“無所可用”實為其自然屬性,也正是因為這種屬性與人無用,其自然生命才得以保存、完成和實現,因而與“人之無用”于櫟社樹而言實為其實現自身之大用。

      2.本質

      莊子“無用之用”的概念實為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有無”關系的延伸?!盁o用”即“無”,“用”即是“有用”,即“有”,而“用”實為莊子探討“有無”關系的一個媒介,正如老子的“有名”與“無名”,“有象”與“無象”等。在道家樸素的辯證思想中,道的顯現就是從無到有的過程,正如《道德經》第一章所道“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盵5] “無”是一切的開始。而“有”“無”之間更具體的關系則如老子在《道德經》第二章中所言“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6]是相互對立存在的,它們的價值只有在相互比較中才能體現出來,因而兩者又相互依存。“有”“無”的關系在事物的用途層面顯現為事物的“有用”源于“無用”,兩者共存共生,缺一不可。

      3.核心

      莊子提出“無用之用”的最終目的不是單純對“世之有用”的否定,也不是對“無用之用”的肯定,其核心思想是希望通過故事文本以及事物用途的媒介去了解“有無”的相互轉化,在事物不斷的運動發(fā)展中探尋自然之道。正如《莊子·人間世》中用櫟社樹之夢的故事讓人突破對“世之有用”的執(zhí)著,意識到事物“無用”屬性的價值所在,那么《莊子·山木》中“殺不鳴之雁”的故事則是為了讓人們放下對“無用之用”的固守。櫟社樹因為對世之無用而得以保存自身,使其“無用”變?yōu)榱恕坝杏谩保珯瞪鐦涞睦硬⒉皇瞧渌挛锒伎梢阅7潞蛯W習的,莊子的目的也并不是讓人刻意地去模仿櫟社樹立場,一味地追尋“無用之用”,否則可能會如不鳴之雁一樣,因其不鳴而被殺。從櫟社樹到不鳴之雁的寓言故事,其中蘊含著莊子自我否定式的思想推進方式,通過不斷地否定自我,以實現對固有認識的不斷超越。莊子發(fā)言的目的從來不在教授人們固定的知識經驗,而是意圖通過某種媒介讓人們跳出是非雙方的思想樊籠,達到“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的境界?!盁o用之用”便是莊子試圖通過“物用”的中介,不斷地自我否定,讓人們忘卻事物表面的“有用”與“無用”,在螺旋式的思維推進中深刻理解“有”“無”之間相互轉化的關系,把握住變化的關鍵,創(chuàng)造出新的可能性,觸及大道的邊緣。

      二、“兩山”理論在物用范疇的意蘊解讀

      習近平在指導中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實踐中提出了“兩山”理論,是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內涵的科學理論,從萌芽到形成完整的論述經歷了多年的實踐探索。2013年,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所提到的一段論述:“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盵7]這段話也標志著“兩山”理論成為習近平關于生態(tài)文明建設戰(zhàn)略思想的靈魂,成為其治國理念新理論、新思想、新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兩山”理論中的“綠水青山”指代的是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環(huán)境保護;“金山銀山”指代的則是豐富的物質財富、經濟發(fā)展,由此可見“兩山”理論主要討論的是環(huán)境保護和經濟發(fā)展之間的關系。在物用范疇內,從事物的功用性來看,毋庸置疑,經濟發(fā)展帶來的物質財富是直觀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人們的生存需求,因而“金山銀山”一直以來都是世人積極尋求的有用之物。相較而言,在人們的生態(tài)意識覺醒以前,“綠水青山”則被視為無用之物,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自然生態(tài)都被人類視為征服的對象,從中獲取生存資源和物質財富,而鮮有保護。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生態(tài)意識的覺醒,對“兩山”的認識逐漸轉變?yōu)椤凹纫G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以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其轉變過程實際便是“無用”轉變?yōu)椤坝杏谩?,“無用之用”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實踐中逐漸被證實、被挖掘的過程。

      三、從道家“無用之用”思想解讀“兩山”理論

      (一)“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突破“物用”遮掩,挖掘“無用”的內在價值

      莊子提出“無用之用”的最初目的是為了讓人們以純粹的眼光去看待身邊的事物,不被“世之有用”的狹小視野限制思維,發(fā)現事物的內在價值、萬物的自然之用,但同時也不全盤否定事物的人為之用。正如羅安憲所說:“莊子提倡要突破‘有用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的做法。不僅知曉物的‘有用之用,明了物的‘無用之用,更進而要以純然‘無用的眼光和態(tài)度來看待和對待身外的一切事物。”[8]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是“兩山”理論要實現的終極目標,人們歷來重視物質財富與經濟增長,忽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與發(fā)展,犧牲生態(tài)環(huán)境換取經濟增長的例子并不少見。習近平在“兩山”理論中將生態(tài)發(fā)展與經濟發(fā)展置于平等的地位,揭示了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經濟發(fā)展一樣存在著巨大的價值,通過不斷地實踐探索實現兩者之間的和諧發(fā)展,便是突破了“有用”的狹窄視野,在知曉了經濟發(fā)展“有用之用”的同時對生態(tài)保護“無用之用”的明了和挖掘。

      所謂“無用”之物的內在價值是客觀存在的,這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斷得以實現的前提。對此在《莊子·逍遙游》中有關“不龜手之藥”的故事可以說明?!八稳擞猩茷椴积斒种幷撸朗酪詻瘽輿矠槭隆偷弥?,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zhàn),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盵9]

      在故事中宋人所制作的藥,其自然之用是防止皮膚凍裂,藥的作用在宋人家族后輩的習慣下其價值被視為“不過數金”趨近于“無用”,世世代代都用來在水中漂洗棉絮為業(yè),但外人聽說之后,用百金買下其藥方用來說服吳王。后越國入侵吳國,冬天和越軍進行水戰(zhàn),吳國軍隊涂了他的藥,不生凍瘡,大敗越國,吳王因此賞賜了他一塊封地。同樣的藥,因使用對象和方式的不同,其價值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從僅能為“洴澼洸”的“無用”轉化為了可以“裂地而封之”的“大用”。說明了“無用”與“有用”之間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相互轉化的,“無用”之中蘊含著的自然之用,也就是事物的固有特性是“無用”轉化為“有用”的基本條件,這種轉化的條件或許隱蔽但卻是客觀存在的,正如“防止皮膚凍裂”是“不龜手之藥”的固有特性,不會因為使用者和使用方式的不同而發(fā)生改變,而“綠水青山”的固有特性便是其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客觀條件。例如現實社會中獨特的物產資源,奇特的地形地貌甚至獨有的人文歷史環(huán)境等,都是有其存在價值的,是潛在的“金山銀山”,只要樹立好正確的發(fā)展思路便可因地制宜,利用擁有這些“特性”的資源與環(huán)境,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tài)效益的同步提升,實現人民富裕與生態(tài)優(yōu)美的協(xié)調發(fā)展。

      在中國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經濟發(fā)展始終占據重要位置,由于歷史生產水平的局限性和人類中心主義的狹隘性,經濟增長的“有用性”被人們有意地放大,生態(tài)保護一度被置于“無用”的位置,自然資源則被以“人為之用”分門別類,作為經濟增長的附庸,人們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環(huán)境的承載能力,一味索取。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人們的思維和眼界被事物外顯的功用性即“物用”所阻礙和遮掩,人們對事物價值的判斷來源于自身對事物的認識,如海德格爾所說:“森林是一片林場,山是采石場,河流是水力,風是揚帆之風?!盵10]與其說這種“物用”是事物在過去的人類歷史實踐中所呈現出來的面目,不如說是人類為滿足自身所需而將“萬物”轉化為“器物”而導致的狹隘認識。正如《莊子·人間世》中匠石認為櫟社樹為“不材之木”的判斷正是基于其無法為棺槨等器具的用處。人們對于自然生態(tài)“無用”的認識與匠石一樣,都是太過執(zhí)著于自己的“成心”,用自己固定的經歷和認識去判斷和苛評事物存在的價值,遮掩了事物本身無限的可能性,看不到其他的可能,“對于這類被固化者來說,雖然好像是他們自己在認識與評價外部世界,但其實是他們內心的固定知識在做評價,他們反而成了知識的奴隸?!盵11]但客觀上成心之外的可能性一直都在,正如櫟社樹正是因為“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這里“無所可用”便是櫟社樹的固有特性是其客觀存在的大用?!皟缮健崩碚撝小凹纫G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的論斷則突破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傳統(tǒng)發(fā)展理念,揭開了事物外顯功用性的遮掩,看到了“綠水青山”內在固有屬性,挖掘出了事物的恒有的“無用”之用的巨大價值,肯定了生態(tài)保護與經濟發(fā)展各自的存在價值。將過去被視為無用的“綠水青山”置于有用的“金山銀山”之前,更是突破了人們以往在認識論層面的“物用”屏障,敏銳而前瞻性地認識到生態(tài)保護是不僅是人類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重要前提,其中潛在的巨大價值和意義與經濟發(fā)展相比也并不遜色,從而大大提升了過去一直被視為“無用”的生態(tài)保護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

      (二)“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回歸自然,堅守“有”“無”相生相依的底線原則

      莊子“無用之用”思想的本質是以物用為媒介的“有”“無”關系的延伸,其中蘊含了道家樸素的辯證思想。一是“有”“無”相生,表現在物用上即是“有用”生于“無用”,“無用”為“有用”的起源;二是“有”“無”相成,表現在物用上即是“有用”與“無用”相互依存,“無用”為“有用”的存在根據?!皩幰G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是習近平“兩山”理論的基礎底線,“兩山”理論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生態(tài)保護與經濟發(fā)展的共贏局面。當兩者發(fā)生矛盾面臨取舍之時,習近平選擇將生態(tài)保護置于經濟發(fā)展之前,意在突出生態(tài)保護的重要性,返璞歸真,回歸自然以保護社會發(fā)展的根基不被消耗殆盡。這是在新時代生態(tài)文明建設和社會發(fā)展中,對以物用為媒介的“有”“無”關系的明晰,以及其中底線原則的堅守。

      道家所謂的“無用”在某種意義上是在對世俗功用性的反駁下對原初世界的回歸,這種“無用”包含事物的原始自然性狀,即山只是山,而不是生產石料的石場;風只是風,而不是產生電力的風力。但是可以為人所用的石場、風力都源自一開始的“無用”之物。“兩山”理論中“綠水青山”所指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便是可以產生一切的“無”,當下自然界中那些被認定為“無用”的事物,未必不是未來社會經濟發(fā)展所需求的“有用”之物的緣起,而當下經濟發(fā)展的所需之物,也就是人們所謂的“有用”之物,實則都是來源于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自然之物,若后者被消耗殆盡或不加保護,前者也將不復存在。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是經濟發(fā)展的根基,更是一個文明得以誕生、繁榮和延續(xù)的前提。在人類的發(fā)展歷史中因為生態(tài)失衡而導致覆滅的文明不在少數,例如古老的巴比倫文明以及遙遠的樓蘭古國。“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的論斷敏銳地覺察到了生態(tài)保護在當下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必要性,揭示了生態(tài)保護的“無用”之用。

      此外,“無用”與“有用”是相對而存在的,它們的價值只有在彼此共同存在的基礎上才能夠顯現,“有用”與它之外的“無用”兩者一起共同構成了物的世界,“無用”不僅如上述那般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正是“無用”讓“有”成了“有用”。正如《莊子·外物》中所言 “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塹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12]如果只從人為之用來看事物的價值,人們腳下的大地其實只有雙腳站立的地方是有用的,其余的都是無用的,但若挖去了雙腳站立之外的大地,一直挖到黃泉,僅剩下雙腳站立的一小塊地,人便被孤立在了黃泉之中,不僅無法讓人行走的,更無法生存,那么“有用”也變?yōu)椤盁o用”了。因為“無用”的存在,才讓“有用”可能存在,并且完成自己,這便是“無用”存在的必然性。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意義不像社會中其他方面的發(fā)展那般,無法立竿見影地給人們帶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生活便利。但如習近平所說:“對人的生存來說,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你掙到了錢,

      但空氣飲用水都不合格,哪有生命幸福可言?”[13]當最基本的生存環(huán)境遭到破壞,沒有了生態(tài)環(huán)境這塊“容足”之外的大地支撐,經濟發(fā)展所帶來的物質財富就如同莊子所言的“容足之地”,孤懸于黃泉之上,成為人類最后的囚籠。“兩山”理論中“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便是清楚地意識到“有用”“無用”相互依存,雙方在相互比較中才有相對的價值,若是“無用”的“綠水青山”不在,那么“有用”的“金山銀山”也將失去意義。

      (三)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消除偏執(zhí),內化創(chuàng)新“有”“無”之間的轉化關系

      莊子提出“無用之用”的最終目的,既不在于對“無用”的肯定,也不在于對“有用”的否定,其核心在于“有用”與“無用”之間的相互轉化,在不斷的自我否定中推陳出新,尋求自適之道。“兩山”理論中習近平沒有將“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對立起來,抑或偏執(zhí)于兩者之間的任何一方,其核心理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斷更是在將生態(tài)發(fā)展轉化為經濟財富的道路上,對“有”“無”轉化關系的內化和創(chuàng)新。

      對于如何把握“無用之用”之間“有”“無”轉化的關鍵,將其內化為道,莊子主張“乘道德而浮游”。如其在《莊子·山木》篇中所言:“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14]以大道至德為依托,虛己游世。此處的道德并不是道家廣義上的“道”與“德”,而是狹義上通過物用的媒介得出的關于萬物的自然規(guī)律,包括事物的原始本性以及在物之有用、無用之間不斷轉化的規(guī)則;莊子的“游”是與世相處的一種方式,當然也包括了與物相處的方式,是“遵循自然分際的游,這種游來自宇宙大化同流的啟示”,“其基本義是適性而為,強調以自然分際(‘自適其適)為處世標準?!盵15]如庖丁之所以能夠以技進道,便是適性而為的結果。牛自身的“經脈骨骼”便是與其他事物的自然分際,是其“天理”與“天性”,庖丁是在此基礎上不斷練習,才到達了“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的狀態(tài)。而“無厚入有間”“游刃必有馀地”也顯示了莊子之游的特征,似是游離于事物表面,沒有深入,實際是以事物的自然屬性為依托,游走于事物內部兩極的空間,具有巨大的自由度以及包容性。沒有事物是固定永恒的,萬物都處于不斷的循環(huán)運動中,以“游”的方式來認識探索世界,既可不失公正地認識萬物,又可賦予人類認識巨大的開放空間,超脫了“有用”“無用”,以及“中道處之”的執(zhí)滯與困惑,進入一種“不即不離,入世而出世”的玄妙狀態(tài)中。

      “乘道德而浮游”具體的實踐方式有二。其一為“一龍一蛇,與時俱化”。“龍”為“顯”,在物用上表現為有用,蛇為“隱”在物用上則表現為無用,“與時俱化”即隨實際際遇變化而變化。萬物的彰顯與隱匿都應隨著所處環(huán)境與際遇的變化而變化,不專執(zhí)于一時一事,甚至事物內在的某一面。正如郭象所道“不可必,故待之不可以一方也,唯與時俱化者,為能涉變而常通耳”。其二為“物物而不物于物”,即掌握物我互動之間的主動權,現多被引申用于物欲方面,但在文本中其原始意義在于擺脫物用的樊籠,物我之間,“物”為役,“我”為主。當人們?yōu)闈M足自身需要而需依托于其他事物的某種屬性時,應注意取之有度,游離物外,不因事物帶來的一切而迷失初衷,要在物我之間掌握主動權,方能不被事物表面的“有用”與“無用”蒙蔽。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與“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的論斷看到了環(huán)境保護和經濟發(fā)展各自的價值和存在依據,而并未直接疏通兩者之間的隔閡,闡釋兩者之間相互轉化的內在聯(lián)系?!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斷則徹底打破了過去將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對立起來的思想束縛,直接將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經濟財富等同起來,是“無用之用”轉化之道在新時代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的鮮明體現。

      首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斷正是“一龍一蛇,與時俱化”的產物。在新時代生態(tài)文明建設階段,人們物質生活得到一定滿足,生態(tài)意識開始自覺萌芽,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生態(tài)要素對經濟發(fā)展的貢獻率日益提高。此時生態(tài)保護便從以往的“無用”狀態(tài)變?yōu)椤按笥谩薄?013年,習近平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fā)展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就是發(fā)展生產力的理念?!盵16]明確提出了“環(huán)境生產力理論”,將環(huán)境納入生產力的范疇,使其成為創(chuàng)造財富的新能力,打破了生態(tài)保護與經濟發(fā)展的對立關系,打通了自然環(huán)境與經濟財富之間的通道,成為兩山之間的“轉化器”,生產力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一種不斷發(fā)展和提高的能力,人們對生產力的認識也是一個不斷深入和發(fā)展的過程。相較于農業(yè)文明、工業(yè)文明時代對于生產力的實體性要素、科學技術等滲透性要素的重視,生態(tài)保護、自然環(huán)境對于物質并不豐富的文明時代來說,只能處于“無用”狀態(tài)。但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人們對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需要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有需求就會產生消費市場,在諸如生態(tài)農業(yè)、生態(tài)旅游等發(fā)展模式中,生態(tài)環(huán)境幾乎起著決定作用,環(huán)境生產力理論正是抓住生產力發(fā)展的這一新趨勢,與時俱進,將生態(tài)環(huán)境納入了生產力的范疇。

      其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主動掌控物用的理論創(chuàng)新。2014年,習近平在參加全國兩會貴州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盵17]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價值是固有的,但其價值體現在“龍”“蛇”之間不斷游離轉化,要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便要主動掌握“物”“我”之間的控制權,不被事物外在的功用性及其帶來的利益所迷惑而專執(zhí)于物,要始終保持清醒的自我,盡量公正全面地去看待萬物的存在價值,即“關鍵在人”。要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更要突破以往的思維束縛,跳出既得利益的“物用樊籠”,重新審視萬物的存在價值,自覺地運用生態(tài)文明思維,發(fā)揮環(huán)境生產力的作用,方能生產出更多優(yōu)質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即“關鍵在思路”。這種思想改變了過去單純依賴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簡單發(fā)展模式上,例如靠山就只“吃山”,靠水就只“吃水”,只會從環(huán)境獲取“有用”的物質資源,而不去挖掘其他可能。同時亦要求人們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變被動為主動,改變生產模式,利用良好的生態(tài)資源與環(huán)境去創(chuàng)造新價值。

      參考文獻:

      [1][2][3][9][12][14] 林云銘.莊子因[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7、47、203、7-8、300、203.

      [4] 朱松苗.“無用之用”何以可能?——《莊子》中“無用”的五重意蘊[J].理論月刊,2019(6).

      [5][6] 湯漳平,王朝華.老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4:20、22.

      [7] 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的答問[N].人民日報,2013-09-08(01).

      [8] 羅安憲.“有用之用”“無用之用”以及“無用”——莊子對外物態(tài)度的分析[J].哲學研究,2015(7).

      [10] 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王慶節(jié),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

      [11] 樂旭順.莊子“無用之用”新解[J].理論月刊,2019(8).

      [13][16][1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建設論述編摘[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4、20、23.

      [15] 包兆會.論莊子之游[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3(4).

      責任編輯:宋好

      猜你喜歡
      道家莊子理論
      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chuàng)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漫畫道家思想
      中老年健康(2017年9期)2017-12-13 16:45:11
      漫畫道家思想
      牢記道家養(yǎng)生“十不過”
      紅土地(2016年6期)2017-01-15 13:46:11
      《莊子說》(二十二)
      《莊子說》(二十)
      中老年健康(2016年8期)2016-10-17 02:03:46
      《莊子說》(十四)
      中老年健康(2016年2期)2016-03-26 09:00:33
      涪陵区| 清丰县| 武定县| 抚宁县| 明星| 华宁县| 夏河县| 北京市| 汉中市| 武穴市| 衡阳县| 谢通门县| 大渡口区| 和顺县| 陵川县| 兴化市| 巴林右旗| 团风县| 昭苏县| 温州市| 长武县| 于都县| 望谟县| 湟中县| 宿迁市| 新河县| 池州市| 西盟| 信宜市| 格尔木市| 南岸区| 麻城市| 黄骅市| 丹寨县| 嘉义县| 江津市| 宜君县| 漳平市| 红桥区| 旅游| 石景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