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夜景 張樹峰 王哲
[摘 要] 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作為研究生需要具備的核心能力,在提高科研創(chuàng)新水平和研究水平、提升學生就業(yè)競爭力以及滿足用人單位需求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第二課堂”作為高校開展學生教育的重要形式,經研究發(fā)現(xiàn),對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提出學院應重視“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鼓勵學生的積極參與,并將“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密切聯(lián)系。
[關鍵詞] “第二課堂”;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影響
[基金項目] 2019年度南京農業(yè)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課題“高?!诙n堂對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的影響研究”(yjsjg1916)
[作者簡介] 曹夜景(1992—),男,河北定州人,藝術學碩士,南京農業(yè)大學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團工委書記,助教,主要從事研究生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張樹峰(1978—),男,江蘇無錫人,管理學碩士,南京農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講師,主要從事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 哲(1992—),男,河北保定人,藝術碩士,南京農業(yè)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輔導員,助教,主要從事研究生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18-0005-04? ? ? ? ? ? ? [收稿日期] 2021-01-19
一、研究緣起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fā)展,研究生群體作為國家創(chuàng)新人力資本的有力后備日漸受到各界的廣泛重視——勞動力用人市場需要高層次人才加快和促進各工作單位的發(fā)展;研究生群體需要具備更優(yōu)質的知識和能力水平以獲得工作崗位,滿足市場用人需求;高校作為二者間的橋梁,需要提供學生所需的教育以滿足學生的職業(yè)選擇與發(fā)展需求??蒲袆?chuàng)新能力作為研究生需要具備的核心能力,在提高科研創(chuàng)新水平和研究水平、提升學生就業(yè)競爭力以及滿足用人單位需求方面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由此日益受到各界的廣泛重視。
高校為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不斷進行培養(yǎng)模式改革、培養(yǎng)方案調整,力求通過課程設置、跨學科培養(yǎng)、提升師資力量等多重途徑達成這一目標。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高校忽視了更具靈活性、多樣性的“第二課堂”。高?!暗诙n堂”作為“第一課堂”的有效延伸,在全面提升學生能力與素質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高校對研究生群體除進行專門性的知識學習、技能培養(yǎng)外,還肩負著融合知識與技能,提升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的任務。因而,如何發(fā)揮“第二課堂”的最大效用,使研究生群體在“第一課堂”課業(yè)學習之余最大程度提升自身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成為亟須正視的問題。本文以探究“‘第二課堂能否影響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影響性質與影響程度如何”為主要目的展開研究,并在對研究結果進行系統(tǒng)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對策建議。
“第二課堂”是指在課堂教學活動之外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實踐活動[1]。盡管不同高校所開展的“第二課堂”活動有所不同,但大多是具有較高學生參與度、內容豐富而靈活的學生活動,通常包括各類講座、競賽以及社團活動等?!暗诙n堂”的開展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作用被多次提及,諸如完善學生知識結構、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等[2]。
二、研究設計
為充分了解“第二課堂”對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的影響,主要通過實證研究對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的內涵進行解析,形成理論框架,借助問卷調研的形式,對學生“第二課堂”參與情況以及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情況予以調查,通過數(shù)據分析探究二者間的關系。
(一)質性訪談
在明確研究計劃后,對南京某高校公共管理學院在讀研究生進行了質性訪談。為提高訪談的效率及覆蓋面,一方面,訪談對象包括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另一方面,訪談對象包含了不同的年級的學生。其中,考慮到科研能力提升并非即時的,因而對高年級學生的樣本選取數(shù)量相對較多。最終,通過面對面訪談的形式共對13名研究生進行了訪談,具體的受訪對象信息如表1所示。訪談過程中主要圍繞“作為研究生,您認為什么是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您讀研期間參加過哪些“第二課堂”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頻率和您的參與頻率如何?”“活動參與過程中,您有哪些收獲?對科研能力提升的影響程度如何?”“您認為我院還可以開展哪些‘第二課堂活動?”等問題展開。
(二)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的理論框架構建
訪談結束后,對形成的13份訪談資料進行整理并分析,結合已有的相關研究,歸納了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包括五個方面,分別是理論知識水平、文獻分析能力、科研能力、創(chuàng)新性及前沿知識掌握情況。其中理論知識水平包括本專業(yè)理論知識和跨學科理論知識;文獻分析能力包括中文及外文文獻的搜集、整理與分析能力;科研能力則主要聚焦于學術研究與寫作能力和科研方法應用能力兩個方面;創(chuàng)新性是指學生在選題和思路上的創(chuàng)新;前沿知識的掌握情況既包括國內本專業(yè)的前沿知識,也包括國外本本專業(yè)的前沿知識。由此形成了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的理論框架,如圖1所示。
(三)問卷設計
在已形成的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理論框架的基礎上,本研究設計了由公共管理學院在讀研究生填寫的調查問卷。在進行小規(guī)模的問卷預調研后,確定了最終問卷,主要包括三個模塊:其一,個人基本信息;其二,“第二課堂”活動參與情況客觀現(xiàn)實及成果產出現(xiàn)實;其三,個人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的主觀評價。
(四)問卷調查
問卷通過“送發(fā)式調查”的方式面向公共管理學院四個專業(yè)的研究生進行發(fā)放,本次調研共選定160名研究生作為調查對象展開調查,共回收問卷152份,剔除無效問卷24份,最終回收有效問卷139份,有效回收率為86.9%。所回收樣本的具體數(shù)據特征如表2所示。
需要說明的是,不同專業(yè)樣本數(shù)量與本專業(yè)在讀研究生的比例基本一致,土地資源管理專業(yè)的學生數(shù)量遠高于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yè),因而二者的樣本量也有所差異,這并非選樣失誤。
在本研究中,問卷的信度檢驗是以克隆巴赫系數(shù)(Cronbachs Alpha),即ɑ系數(shù)作為檢驗標準。運用SPSS 25.0軟件對問卷不同指標層級的信度進行檢驗,結果顯示,問卷的ɑ系數(shù)為0.815>0.8,參考克隆巴赫系數(shù)檢驗標準可知,問卷有較高的信度,表明題項的一致性程度較高,結果是可信的。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樣本足夠度檢驗和Bartlett球形度檢驗,結果顯示問卷的巴特利特球度檢驗統(tǒng)計量的觀測值為1087,觀測值較大,且相應的概率p值接近于0<0.001,其KMO值為0.809>0.8,可知變量間相關性較高,適合進行因子分析,有較好的效度。
三、調查結果分析
為系統(tǒng)回答“第二課堂”對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是否產生影響?若有影響,其影響程度如何?本研究將調研數(shù)據從“第二課堂”活動參與的客觀現(xiàn)實、學生成果產出狀況及學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評價兩個方面進行了描述性分析和歸回分析,其中,描述性分析主要包括“第二課堂”活動參與情況、學生成果產出情況,回歸分析則對“第二課堂”之于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的影響程度進行了合理的分析。
文章中研究生的“第二課堂”活動主要是指“行知學術論壇”、專家講座、學術作品競賽,以及各類調研活動。其中“行知學術論壇”和專家講座主要以學院統(tǒng)一組織,學生參與為主,而學術作品競賽和各類調研活動多是學生的自主行為。總體而言,學生的參與度比較高,這與學院要求、所學專業(yè)及學生所在年級密切相關,如圖2。
對學生參加學術作品競賽和各類調研活動情況的調查數(shù)據表明,學生自主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的頻率并不高,如圖3。
四、現(xiàn)象分析
1.“第二課堂”活動參與覆蓋面不足。從上述數(shù)據分析中可以看出,研究生在專家講座、學術作品競賽上的參與度不足,實踐調研頻率偏低。訪談中學生指出,不同專業(yè)學生規(guī)模不同使學院在舉辦專家講座時往往基于大多數(shù)學生利益訴求的考慮,確定學術作品競賽、開展專家講座與學生數(shù)量較多的專業(yè)更為相關,一定程度上挫傷了人數(shù)較少專業(yè)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實踐調研則與研究生自身的研究方向密切相關,研究生更愿意根據自身的研究需要參與實踐調研,由此導致了一部分學生多次參與調研,與此同時也有學生很少參與實踐調研。
2.行知學術論壇對研究生的文獻分析、科研能力及創(chuàng)新性產生顯著影響。行知學術論壇以博士生為主要參講人就其在研課題對部分研究成果進行宣講,論壇過程中會有相當時長的自由討論,學生的融入度更高,能夠通過密切交流獲取更多文獻獲取渠道,激發(fā)和啟迪學生產生新的想法和思路。
3.專家講座對研究生的理論知識、文獻分析及前沿知識產生顯著影響。學院定期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就前沿問題進行宣講,學生能夠通過講座學習理論知識和前沿知識,但專家講座多是“灌輸式”,學生與專家的交流時間有限。
4.學術競賽對理論知識、文獻分析及科研能力有顯著影響。學術競賽的形式多樣,研究生以參賽者的身份參與競賽,可以通過建立競賽團隊和個人參賽兩種形式進行。對于知識競賽,參賽者根據不同的競賽主題,進行知識點的搜集、整理、背誦;對于作品競賽則由參賽者自主進行研究設計,提交最終研究成果即可。學術競賽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團隊協(xié)作能力也有所助益。
5.各類調研對理論知識和創(chuàng)新性有顯著影
響。學院開展的各類調研活動,多是由學院教師主導進行的,學生能夠在調研參與過程中了解相關課題的研究現(xiàn)狀,并通過調研更加深刻地了解在研課題,對于研究生而言是一種良好的實踐方式。與預期結果不一致的是,調研未對學生的科研能力產生顯著影響,可能的解釋是,很多學生未能參與到調研活動的前期準備和設計階段,更多的是在實地調研中的參與。
五、對策建議
針對調研結果及訪談獲得的各類信息,基于“第二課堂”對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的影響,提出以下發(fā)展建議。
首先,學院需重視“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將“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作為常規(guī)操作,定期舉辦專家講座、學術論壇等,同時需要在對不同專業(yè)的關注熱點、相關研究進行充分考量的基礎上確定活動主題。學院可通過設立專門的活動基金作為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的必要經費,建設專門的活動宣傳平臺發(fā)布“第二課堂”活動信息。其次,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第二課堂”活動。通過確定不同的活動主題、不同的活動形式提高不同專業(yè)研究生的參與熱情,學院也可以通過學術簽到、積累學分等形式鼓勵學生多參與“第二課堂”活動。最后,探索將“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密切聯(lián)系的新形式。以往對“第二課堂”的認識多與“第一課堂”相割裂,未能將二者聯(lián)系起來共同服務于學生的能力提升。本研究證實了“第二課堂”能夠對研究生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產生正向影響,與“第一課堂”發(fā)揮相類似的作用,因而應考慮將二者結合起來,如在理論課程結束后開展針對本課程的學術競賽等形式。
參考文獻
[1]馬勁梅.論第二課堂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的作用[J].勞動保障世界,2020(1):44.
[2]包芳.大學生第二課堂教育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探索[J].才智,2020(1):176.
Influence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on Postgraduates‘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CAO Ye-jinga, ZHANG Shu-fengb, WANG Zhec
(a. Graduate Work Department; b.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00, China)
Abstract: As the core ability for postgraduates,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lays an increa-
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enhancing the employment comp-
etitiveness of students, and meeting the needs of employers. As an important form of student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second classroom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postgraduat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postgraduate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olleg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activities, encourage students' active participation, and closely link the second classroom with the first classroom.
Key words: second classroom; postgraduate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nflu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