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虹 林紹珍 張祖娟
摘 要: 研究借助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shù)、貿易互補性指數(shù)、產品相似度指數(shù)、產品分散度指數(shù)以及貿易強度指數(shù)對2009—2019年中美農產品貿易的競爭性、互補性與發(fā)展?jié)摿M行測算。研究結果表明:中美農產品貿易雖然長期存在貿易逆差,但整體貿易結構合理,兩國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農產品類別不重疊且差異性較強,體現(xiàn)出較強的互補性,雙邊貿易競爭性較弱,發(fā)展?jié)摿^大,雙邊貿易存在較大的上升空間。但相對美國而言,中國農產品出口多樣性較弱的問題也應引起重視。最后,根據研究結論,提出中美應加強雙邊農產品貿易合作,優(yōu)化雙邊農產品貿易發(fā)展環(huán)境的對策建議,并指出在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背景下,中國也應積極制定農產品發(fā)展長期戰(zhàn)略以提升出口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關鍵詞: 農產品貿易;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shù);產品相似度指數(shù);貿易互補性指數(shù);產品分散度指數(shù);貿易強度指數(shù)
中圖分類號:? F75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055X(2021)03-0020-12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21.03.003
一、引 言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美經貿關系發(fā)展迅速,農業(yè)已經成為雙邊經貿合作的重點領域,2018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占中國農產品整體進口的22%①。2020年1月中美兩國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經濟貿易
協(xié)議》,是中美經貿摩擦背景下兩國就農業(yè)領域提出的新調整措施[1]。農產品貿易對于調節(jié)國內農產品供求關系,提高農民收入和發(fā)展農村經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中美農產品貿易總量不斷增加,貿易逆差也逐漸擴大,貿易強度和依賴性不斷增強。在此背景下,研究中美農產品貿易的競爭性和互補性,并分析雙邊農產品貿易的發(fā)展?jié)摿τ诟玫赝苿与p邊貿易發(fā)展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中美作為世界農產品貿易大國,雙邊農產品貿易受到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目前關于中美農產品貿易的研究主要圍繞雙邊農產品貿易的現(xiàn)狀、影響因素以及貿易結構的比較優(yōu)勢及其對農業(yè)的影響等方面展開。楊春艷等[2]通過產業(yè)內貿易指數(shù)以及顯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shù)等對中美農產品貿易結構進行分析,指出兩國貿易潛力巨大,應以互惠互利為原則對農產品貿易政策進行調整。劉星等[3]基于CMS模型分別研究中美兩國農產品進出口狀況,發(fā)現(xiàn)世界貿易環(huán)境、農產品進出口市場結構以及農產品進出口品種結構是影響中美農產品貿易的主要因素。陳繼勇等[4]通過建立國際貿易中的產品相對競爭力模型分析了實際匯率變動、收入效應、人口增長因素等對中美農產品貿易相對競爭力的影響。余華等[5]采用CEPII-BACI數(shù)據庫對1995—2009年中國出口到美國的農產品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中國對美國農產品出口的持續(xù)時間普遍較短,中美農產品貿易關系存在明顯的“門檻效應”。韋正林[6]梳理了2015年中美農產品貿易情況并對2016年形勢進行了預測,指出中美農產品貿易將在2016年保持整體穩(wěn)定和延續(xù)傳統(tǒng)格局,中國對美國出口難度將進一步擴大。劉建芳[7]分析了新保護主義傾向下中美農產品貿易基本情況,并展望了中美雙邊貿易的前景。李金鍇等[8]運用顯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shù)、貿易競爭力指數(shù)等分析了中國農產品出口的競爭優(yōu)勢,并基于實證提出完善中國農產品貿易推廣體系和扶持體系、尋求更廣泛的貿易合作伙伴等建議。林海等[9]通過構建跨國投入產出模型對2000—2014年中美農產品貿易的收益進行核算,發(fā)現(xiàn)兩國農產品貿易的關系緊密且對第三國市場的依賴將不斷下降,同時指出中美貿易摩擦將對兩國農產品收益造成較大沖擊。殷瑞鋒[10]分析了2020年1—4月中美農產品貿易特征,提出對未來的預判及避免中美經貿關系再度惡化等相關建議。李國祥[11]利用2018年數(shù)據分析了中美經貿摩擦對中國農業(yè)的影響,提出應不放棄理性反制,堅持高質量發(fā)展和推動農產品進口來源多元化的對策建議。
通過文獻梳理,目前圍繞中美農產品貿易的研究主要從雙邊農產品貿易情況進行總體把握,但對兩國農產品貿易的競爭性、互補性以及發(fā)展?jié)摿M行全面分析的研究較為少見。因此,在中美經貿關系新格局背景下,本研究利用2009—2019年中美農產品貿易的數(shù)據,擬從微觀視角出發(fā),深入分析中美農產品貿易的競爭性、互補性和發(fā)展?jié)摿?,為促進雙邊農產品貿易的發(fā)展提供建設參考,進而促進中國農產品競爭力的提升。
二、中美農產品貿易概況
(一)關于農產品范圍的界定
關于農產品范圍的界定因研究目的和方法的不同而不同,為了確保研究使用的時間序列的一致性和數(shù)據的可獲得性,研究涉及的農產品范圍參考聯(lián)合國商品貿易統(tǒng)計數(shù)據庫中關于HS編碼(2017版海關《商品名稱及編碼協(xié)調制度》)的HS01~HS24(農產品范圍的界定表述為該標準中的1~24章中涉及的所有農產品)。研究中的時間序列數(shù)據來源于聯(lián)合國商品貿易統(tǒng)計數(shù)據庫,相應農產品HS分類如表1所示。
(二)雙邊農產品貿易總量增長較快,中國對美農產品貿易逆差擴大
2009—2019年,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中美經貿關系取得了新的進展,兩國農產品貿易總量快速增長,雙邊農產品貿易額由2009年的170.8億美元增加至2019年的190.3億美元,增幅約為11.42%。中國對美國的農產品貿易主要以進口為主,出口額增長相對緩慢,這導致中國對美農產品貿易長期處于逆差地位,2009—2017年以來中美農產品貿易逆差整體呈現(xiàn)擴大趨勢,但2018年、2019年以來,由于受到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的影響,中國減少了對美國農產品的進口,貿易逆差明顯減少。2009—2019年中國對美國農產品貿易額如表2所示。
(三)雙邊農產品貿易結構差異明顯
在雙邊貿易的產品結構上,兩國農產品貿易結構有明顯差異。美國向中國出口的農產品主要以土地密集型產品為主,如傳統(tǒng)農產品(油籽及制品、牲畜及其肉類、棉花和乳制品等)、谷物、飼料、肉及食用雜碎等,其中大豆是美國對中國出口的主要農產品。中國向美國出口的農產品數(shù)量較少且種類較為集中,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如水產品以及園藝類產品等??傮w來看,近年來中美兩國的農產品貿易結構沒有變化,其中顯著增加的油籽以及畜產品均為中國國內急需產品,兩國農產品貿易仍以產業(yè)間貿易為主,貿易互補性較強。
三、中美農產品貿易互補性分析
(一)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shù)
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shù)(RCA)是衡量一個國家的某種出口產品對其出口總額占比與世界該種產品對世界出口總額的占比二者之間的比率,即該商品在出口中的競爭強度和專業(yè)水平。其計算公式如下:
RCAij=Xij/XtjX′jw/Xtw(1)
其中,RCAij表示i國j商品的國際出口競爭力;Xij表示i國j商品的出口額;Xtj表示i國所有商品的出口額;Xjw表示世界上j商品出口總額;Xtw表示世界上所有商品的出口總額。
RCA指數(shù)的取值范圍一般而言可以劃分為RCA<0.8,0.8≤RCA≤1.25,1.25
從2009—2018年中美兩國農產品RCA指數(shù)的變化可以看出:第一,2019年相比2009年,約50%的農產品RCA指數(shù)變動率為負,這說明近年來兩國接近50%農產品的比較優(yōu)勢減弱,國際競爭力呈下降趨勢。第二,兩國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農產品存在明顯差異:中國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農產品的海關編碼為HS03、HS05、HS07、HS13、HS14、HS16和HS20,其中HS05的比較優(yōu)勢相對較強,HS13的相對變動趨勢為正。美國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農產品的海關編碼是HS02、HS05、HS08、HS10、HS12、HS13、HS21和HS23。第三,對比2009年和2019年的RCA指數(shù)變動率可以看出,中國農產品的RCA指數(shù)變動幅度更為明顯,如圖1所示。如HS15的變動率為120.00%,說明該類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有明顯上升趨勢,同時HS17和HS18的變動率為56.52%和50%,說明其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顯著提升,美國各類農產品的RCA指數(shù)變動相對中國略為平穩(wěn),其中變動較為明顯的是HS04和HS14。通過RCA指數(shù)分析可以看出,從整體來看,中美兩國具有比較優(yōu)勢農產品類別并不重疊,且其比較優(yōu)勢存在較大的差異性,說明兩國在農產品貿易往來上可以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雙邊貿易發(fā)展?jié)摿^大,出口農產品RCA指數(shù)如表3、表4所示。
(二)貿易互補性指數(shù)
貿易互補性指數(shù)(Ctjf)是用來衡量兩國同類產品的互補性程度。其計算公式如下:
Ctjf=RCAxtf×RCAmjf(2)
其中,RCAxtf代表的是t國f類產品的出口競爭力;RCAmjf代表的是相對國在同類產品上的比較劣勢,即進口情況。RCAmjf公式表達為:
RCAmjf=(MjfMj)(MwfMw)(3)
其中,Mjf、Mj分別代表的是f產品在j國的進口額和j國的進口總額;Mwf、Mw分別代表的是f產品在世界上的進口總值以及世界進口總值。Ctjf的值越大,則表明兩國在該類產品上的互補性越強。通常以1為衡量指標,當Ctjf>1時,說明兩國的互補性高于其他市場的平均水平,兩國的貿易關系較為緊密,反之則說明兩國的貿易互補性較弱。
2009—2019年中美農產品貿易互補性指數(shù)如表6和表7所示。從整體上看,以中國為出口國計算的貿易互補性指數(shù)中,HS03、HS05、HS07、HS13、HS16、HS20這6類產品的貿易互補性指數(shù)大于1,說明在這6類產品的出口上,中國與美國具有較強互補性,且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這也與中國主要以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為主的國情相符。以美國為出口國計算的貿易互補性指數(shù)中,以土地密集型為主要特征的HS05、HS07、HS13、HS16、HS20這5類產品的貿易互補性指數(shù)大于1,體現(xiàn)了較強的貿易互補性。通過實證可以看出,貿易互補性強指標的計算結果與上文中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標中雙邊農產品貿易具有相對競爭力的商品吻合,也體現(xiàn)了中美農產品貿易在進出口結構上較強的匹配度。
四、中美農產品貿易競爭性分析
(一)產品相似度指數(shù)
產品相似度指數(shù)(ESI)主要用于判斷兩國在世界市場上或在其他第三國市場上出口的產品相似程度。其計算公式如下:
ESI=∑kminXkacXac, XkbcXbc×100(4)
其中,Xkac和Xkbc分別代表a國和b國在共同的出口市場c的k產品出口額;Xac和Xbc則分別代表a國和b國對c市場的總出口額。ESI指數(shù)在0~100之間變動。若ESI=0,表示a國和b國對c市場的出口商品結構完全不同;若ESI=100,則說明a國和b國對c市場的出口商品結構完全相同;ESI指數(shù)越接近100,表示a國和b國商品結構相似程度越高,則該類產品在出口中兩國競爭將更為激烈。
2009—2019中美出口農產品相似度指數(shù)如表8所示。從中可以看出,2009—2018年,中美農產品相似度指數(shù)保持在50左右的小幅度波動,說明中國與美國的農產品整體出口競爭性不強。其中2009—2011年,相似度指數(shù)相對更高,2012年開始呈現(xiàn)下降趨勢,說明中美兩國出口農產品結構相似度指數(shù)呈收斂趨勢,農產品差異化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這也有利實現(xiàn)兩國在農產品貿易方面的優(yōu)勢互補。
(二)中美出口市場結構分析
近年來,中國與美國的農產品貿易均快速增長。在第三市場上,以2018年為例,中國內地的主要出口市場為中國香港、美國、日本、越南、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俄羅斯。而美國的主要出口市場為加拿大、中國內地、墨西哥、日本、韓國、中國香港、荷蘭、英國、德國以及哥倫比亞,如表9所示??梢钥闯觯忻莱橹饕霓r產品貿易國以外,兩國整體而言在出口的市場上存在明顯差異,中國農產品主要的出口市場以亞洲為主,而美國出口市場則除了部分的亞洲國家和地區(qū)以外,將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北美和歐洲國家。
五、中美農產品貿易風險及潛力分析
(一)產品分散度指數(shù)
產品分散度指數(shù)(ENp)是衡量產品出口多元化程度以及出口風險高低的重要指標。該指數(shù)與貿易風險成正比關系,指數(shù)越大,風險越大;相反,則說明該國出口的產品種類比較分散,且產品的類別較多,貿易的風險較小。其指數(shù)的計算公式如下:
ENp=1∑(XikXiw)2(5)
其中,Xik表示的是i國出口k產品的數(shù)額;Xiw表示的是i國全部產品的出口額。產品分散度指標越大,則表示該國出口產品的多樣化程度更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貿易風險,反之則將因為貿易產品種類的集中而帶來更大的貿易風險。2009—2019年中美農產品出口的產品分散度指數(shù)如表10所示。
從表10可以看出,2009—2018年間,除2009年、2011年和2012年中國農產品出口分散度指數(shù)高于美國以外,其余年份均低于美國。這說明中國農產品出口多樣性相對美國稍弱,由于出口產品種類集中導致出口風險較大。同時,2019年中國農產品出口的產品分散度指數(shù)相比2009年的變動率為-0.49%,而美國的農產品出口的產品分散度指數(shù)變動率為2.85%。中國農產品出口的產品分散度指數(shù)有下降趨勢,應引起重視。
(二)貿易強度指數(shù)
貿易強度指數(shù)(TII)主要用于衡量國家間的貿易緊密程度。研究將借助Kojima[KOJIMA K. The world economy and Japans Trade[M].Tokyo]的貿易強度指數(shù)衡量中國與美國農產品貿易的緊密程度,并以此來判斷中美農產品貿易的發(fā)展?jié)摿?。其計算公式如下?/p>
TIIfij=XfijXfiwNfjw(Nfww-Nfiw)(6)
其中,TIIfij代表i國與j國的f產品的貿易強度;Xfij和Xfjw分別代表i國f產品對j國和世界的出口額;Nfjw、Nfww和Nfiw分別代表j國、世界和i國f產品的進口額。當TIIfij>1時,表示i國對j國的f產品在本國所占的出口份額比同期j國的f產品在世界市場所占份額更大,即體現(xiàn)了兩國在f產品上較強的貿易聯(lián)系。2009—2019兩國對彼此出口農產品貿易強度指數(shù)如表11、表12所示。
由中美2009—2019年的貿易強度指數(shù)可以看出,中國對美國出口的農產品貿易強度指數(shù)較大的商品主要表現(xiàn)在HS05、HS12、 HS15、HS16、HS17、HS20、HS21和HS23這8類產品上,其余產品的貿易強度指數(shù)整體而言小于1,體現(xiàn)了較為松散的貿易關系。相比而言,美國對中國的農產品貿易強度指數(shù)明顯高于中國對美國的農產品貿易強度指數(shù)水平。具體而言,HS03、 HS04、 HS05、HS09、 HS12、 HS13、 HS14、 HS16、HS17、HS20、HS23以及HS24 12類產品的貿易強度指數(shù)整體而言大于1,說明美國在這些產品上與中國存在較為密切的貿易聯(lián)系,雙邊農產品貿易進一步發(fā)展?jié)摿^大。
(三)修正貿易潛力估計指數(shù)
為了進一步明確中美農產品貿易潛力,研究以Bano修正的貿易潛力估算方法[12],對2009—2019年中美農產品貿易潛力進行整體評價。貿易潛力估算指數(shù)公式如下:
TPij=[min(Xi,Mj)-Xij](7)
其中,TPij代表的是中國與美國農產品貿易潛力;Xi表示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Mj表示美國農產品進口總額;Xij表示中國對美國農產品出口額。根據該估算方法可以計算出中國與美國2009—2019年以來農產品貿易潛力,如表13所示??梢钥闯?,2009年以來,中國與美國的農產品貿易潛力整體呈擴大趨勢,貿易潛力從2009年的349億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727.6億美元,增加了108.48%。在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的2018—2019年間,兩國的農產品貿易潛力仍有小幅增長,說明由于中美農產品貿易體量巨大,因此中美貿易摩擦在農業(yè)領域的影響較為有限。
六、結論與建議
本文基于聯(lián)合國商品貿易統(tǒng)計數(shù)據庫等,利用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shù)、貿易互補性指數(shù)、產品相似度指數(shù)、產品分散度指數(shù)以及貿易強度指數(shù)對中國和美國農產品貿易的競爭性、互補性和發(fā)展?jié)摿M行了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首先,從雙邊貿易的競爭性和互補性看,雖然中國在中美農產品貿易中逆差長期存在,但雙邊農產品貿易的結構合理,雙邊貿易競爭性較弱,兩國具有比較優(yōu)勢農產品類別并不重疊,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yōu)勢,美國則在土地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yōu)勢,說明兩國在農產品貿易往來上可以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貿易匹配度較強,雙邊貿易發(fā)展?jié)摿^大。其次,從貿易風險角度上看,相比美國,中國農產品出口種類過于集中且分散度指數(shù)下降,可能會導致出口產品結構風險問題,應引起重視。最后,從貿易發(fā)展?jié)摿Ψ矫鎭砜?,雖然目前由于受到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的影響,雙邊農產品的互補性和比較優(yōu)勢的發(fā)揮受到限制,但整體來看,雙邊貿易潛力仍呈現(xiàn)擴大趨勢,中美農產品貿易仍有較大的發(fā)展空間。
農產品貿易對于中美兩國而言具有重要意義,應加強雙邊農產品貿易合作,優(yōu)化雙邊農產品貿易發(fā)展環(huán)境。通過加強雙邊農業(yè)合作,制定有利于雙邊農產品貿易的合理規(guī)則,拓展雙邊貿易空間,提升雙邊貿易的互補性,并轉化為雙贏的效應。
同時,在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背景下,中國也應積極制定農產品發(fā)展長期戰(zhàn)略以提升出口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具體做法包括:
第一,優(yōu)化農產品出口結構。提升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農產品出口力度。對于中國有比較優(yōu)勢的農產品,如勞動密集型產品,應不斷提升其出口力度,以平衡國內生產和出口水平與進口水平。
第二,實施農產品出口差異化戰(zhàn)略。實踐證明,過于集中的農產品出口模式也不利于農業(yè)的發(fā)展并可能帶來一定的出口風險。因此,針對目前中國出口農產品存在出口品種較為集中、產品多樣化能力較弱、出口風險較高的問題,農業(yè)生產經營上應加強對農業(yè)生產的科學規(guī)劃和引導,實施差異化戰(zhàn)略。具體來看,在出口產品清單上,應增加高質量出口產品份額并優(yōu)化產品結構。
第三,加大政府農業(yè)扶持力度。中國應借鑒美國農產品貿易方面的先進經驗,政府可以通過制定合理的農業(yè)扶持和獎勵政策,增加對農業(yè)的科技投入,鼓勵農戶和農業(yè)企業(yè)投入新品種的生產經營中,促進農業(yè)產業(yè)的轉型升級。同時,進一步完善出口新品種的風險防控機制并加強對出口農產品的監(jiān)管,扶持標準化農業(yè)企業(yè),建設農產品國際化品牌。這些都有助于分散農產品出口風險,強化中國農產品的比較優(yōu)勢,提升農產品出口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中國政府網.關于發(fā)布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xié)議的公告[EB/OL].(2020-01-16)[2020-01-16]. http://www.gov.cn/xinwen/2020-01/16/content_5469650.htm.
[2] 楊春艷,綦建紅.關于中美農產品貿易結構的實證分析[J].農業(yè)技術經濟,2006(2):26-29.
[3] 劉星,閻建勍.基于CMS模型的中美農產品貿易比較研究[J]. 生產力研究,2008(22):112-115.
[4] 陳繼勇,隋曉鋒.中美農產品貿易相對競爭力影響因素研究[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9(1):59-63.
[5] 余華,漆雁斌.中國對美國農產品貿易關系的持續(xù)時間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5(2):102-108.
[6] 韋正林.2015年中美農產品貿易分析及2016年展望[J].世界農業(yè),2016(8):102-105.
[7] 劉建芳.新保護主義傾向下的中美農產品貿易分析與展望[J].世界農業(yè),2017(9):39-42.
[8] 李金鍇,陳玨穎,劉合光.中美農產品貿易的比較優(yōu)勢分析[J].中國農業(yè)科技導報,2019(11):1-8.
[9] ?林海,任慧.中美農產品貿易收益核算及貿易摩擦的影響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20(1):4-16.
[10] 殷瑞鋒.2020年1—4月中美農產品貿易特征、未來預判及相關建議[J].世界農業(yè),2020(7):4-10.
[11] 李國祥.中美經貿摩擦對中國農業(yè)影響[J].東岳論叢,2020(4):17-25.
[12] BANO S,TAKAHASHI Y,SCRIMGEOUR F,ASEAN-New Zealand trade relations and trade potential:evidence and analysis[J].Journal of economic integration,2013,28(1):144-182.
Research on the Competitiveness, Complementarity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Sino US Agricultural Trade
PENG Hong LIN Shao-zhen ZHANG Zu-juan
(Jinshan College,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Fujian, China)
Abstract:This research uses the indicators of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trade complementarity, product similarity and trade intensity to measure the competitiveness, complementarity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Sino US agricultural trade from 2009 to 2019.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there has been a long-term trade deficit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overall trade structure is reasonable. The categori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ith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the two countries do not overlap and have strong differences, reflecting strong complementarity, weak competition in bilateral trade, great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and large space for bilateral trade to rise. However, compared with the United States, the expor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is less diversified.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it is proposed that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strengthen bilateral agricultural trade cooperation and 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bilater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 In addi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ising trade fri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should also actively formulate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export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agricultural trade;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product similarity index, trade complementarity index, product dispersion index; trade intensity index
收稿日期: 2020-06-03
基金項目:2017—2018年度教育部國別和區(qū)域研究課題(120/K41SCE08A);2016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福建農產品貿易發(fā)展與轉型研究”(JAS160828);福建省教育廳特色專業(yè)項目“服務產業(yè)特色專業(yè)-國際經濟與貿易”(Y163702);福建農林大學南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年度課題(KXJD1819A)。
作者簡介:彭虹(1980—),女,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農產品國際貿易問題。林紹珍(1981—),男,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人力資源及保障。張祖娟(1997—)女,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農產品國際貿易。
①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數(shù)據在線查詢站查詢計算所得,http://43.248.4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