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哲學社會科學具有突出的育人能力,能夠成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設的重要資源。在哲學社會科學的推進過程中,應該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和以文化人,嚴格教材選擇過程,提高教學過程中教學模式的科學化和合理化,改善考核標準,建立協同育人的激勵機制,提升教學管理水平,強化課堂教育模式,通過各種途徑發(fā)揮哲學社會科學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思政教育
在高校所開設的哲學社會科學課程中,其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性擁有更加突出的育人功能。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深刻把握哲學社會科學的育人功能以及特點,充分理解哲學社會科學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以及實現路徑與方法,著力發(fā)揮科學育人的功能。
一、哲學社會科學的育人功能與特點
哲學社會科學是研究人類思想和人類發(fā)展規(guī)律的學說,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意識形態(tài),就其政治性和意識形態(tài)而言,哲學社會科學能夠反映社會的執(zhí)政者所提倡的主流思想和社會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高校的社會科學有著重要的育人功能,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養(yǎng)成有著重要意義,因此高校在開展哲學社會科學教育過程中,要確保學生能夠養(yǎng)成科學的思維方式,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這也就明確了高校開展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目的和意義。哲學社會科學能夠實現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通過嚴謹的科學知識、科學理論和思維方法以及嚴密的邏輯推理,將道理貫徹到學生的生活中去,實現以理服人。一種理論也只有能夠抓住人、說服人,才能真正的抓住事物的根本。此外,哲學社會科學的教學相較于其他知識的傳授,還有著自己獨有的思想體系和價值觀,體現著授課老師對某些問題的個人態(tài)度與立場,因此教學從來不是枯燥的說教,而是講授者將自己的信仰、理念和思想傳輸給學生,再由學生進行有選擇的接收和內化的過程,哲學社會科學的教學包含了知識的傳授與價值觀的引領兩個重要的功能,因此哲學社會科學的教師也扮演著知識的傳授者和引路者的雙重角色。在互聯網不斷發(fā)展的當下,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不斷增強,教師也應該由知識的灌輸者,轉變?yōu)閷W習的引導者,讓學生尊師重教,帶動青年大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正確的看待個人進步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形成養(yǎng)成良好的人生態(tài)度,強烈的奉獻意識和勞動精神。
二、哲學社會科學在思政教育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哲學社會科學為思政教育提供重要基礎,哲學社會科學所研究的是人類的社會現象以及發(fā)展規(guī)律,因此這些社會科學與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密不可分,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為人們提供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哲學社會科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是知識體系的統一,只是在側重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在本質方面是一致的,這種一致體現在對政治方向,育人方向和文化認同的多方面。
三、發(fā)揮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的路徑
(一)加強學習與培訓
哲學社會科學走入高校教育的時間并不長,因此相關教學老師也應該加強自身學習,不斷提高教書育人的能力,首先要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觀點方法,對專業(yè)知識進行深刻的研究,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和教育工作,在教書育人過程中,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輸,更要實現對價值觀的引領,積極開展實踐教學。讓學生能夠在實踐活動中充分意識到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作用,帶領學生深入基層到社區(qū)、到農村、到企業(yè)中進行實踐,通過了解群眾的生產生活,體驗和感受社情民意,認識和理解國情,要引導學生更加理性地對待現實,反思自我的不足,從而有意識地進行自我提高。
(二)嚴把教材編審關,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基礎,也是教師的教學依托,教材所能夠體現的是某一科目的基本立場和教學方法,如果教材選用不當,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嚴格把控教材的選擇是當下發(fā)揮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的重要基礎和前提,但是目前在我國由于各種原因,部分教材的編審有問題,大量的抄襲和吸收西方等理論成果,脫離了我國社會發(fā)展的現狀和學生的需求。有一些高校的教材,甚至直接以西方原版教材為依據,失去了與我國國情的緊密連接,所以我國必須要嚴把教材編審關,努力編寫一批適用于我國國情的體系完備、內容科學完善的本土化社會教材,提升我國整體教學水平。
四、結語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具有突出的育人功能,因此高校必須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作用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發(fā)揮兩者的協同作用,與以有學科形成嚴密的配合,才能夠實現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強大育人功能,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起到帶頭作用,將自己積極向上的思想傳輸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感受到社會科學的育人功能,從而實現自身不斷的成長和發(fā)展,培養(yǎng)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意識。
參考文獻
[1]張悅.“互聯網+”時代,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的新途徑探究[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33(05):37-39.
[2]張悅.“互聯網+”時代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探析[J].淮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9,19(05):59-61.
[3]吳晶,胡浩.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J].中國建設教育,2017(01):75-76.
作者簡介
張艷瓊(1982—),女,四川西充人,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