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曉玲
摘 要: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始終處于主導地位。部分教師依然采取“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將本就乏味枯燥的知識單向傳遞給學生,這很容易降低學生的興趣,無法提升整體的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教師若能夠應用情境教學法,則可構建高效語文課堂,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持續(xù)提升其核心素養(yǎng)。將從多個維度探尋基于情景教學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高效課堂;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法
一、營造良好的語文教學氛圍
小學語文學科的教材內容枯燥乏味,難以主動激發(fā)學生興趣,無法活躍課堂氛圍。在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多數教師沿用“灌輸式”“填鴨式”的傳統(tǒng)方式將本就乏味、枯燥的知識單向傳遞給學生,這很難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教師可應用情境教學法,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通過營造特定的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同的氛圍能夠調動學生對不同教學內容的學習興趣。比如,在進行《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時,傳統(tǒng)教學模式很難使學生深刻感知文章中父與子的獨特情感。絕大多數學生并未經歷過地震,更不了解地震的危害性與嚴重性。因此,在課間教師可向學生播放地震視頻,將其帶入特定的情景,使其充分了解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從班內學生中選取兩位代表,扮演父與子并演繹課文內容。上述教學策略有助于強化課文講解的有效性與針對性。此外,教師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強化其與教師之間的互動,進而提升教學質量。
二、增強學生的身臨其境之感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從場景對話、衣著服飾、人物角色等各要素著手,強化學生的身臨其境之感,引導學生思考、理解并感知課文內容所傳遞的情感與思想。比如,在講解五年級課文《小抄寫員》時,教師可為學生布置下列作業(yè):創(chuàng)建特定場景演繹文章內容,重點突出明事理的敘利奧、正義凜然的父親、滄桑的父親以及柔弱的母親。上述課后作業(yè)明確點出文章各人物形象的特點,小學生可依照上述特點準備服飾,進而強化人物形象的特點。在扮演活動進程中,學生應充分投入其中,充分演繹出敘利奧對家人的熱愛以及所付出的艱辛努力,小敘利奧獨自在夜深人靜頂著父母的誤解偷偷抄寫欠條,這一舉動容易感動班內學生,使其切身體會到小敘利奧的艱難處境。在課堂教學的后半段,教師也可引導班內學生主動表達家庭中的紛紛擾擾;班內部分男孩子能夠主動訴說自身與父母關系不佳,經常會吵架;部分學生認為自身過度索取且并未能夠幫助父母。相比于文章主人公,班內多數學生并未充分做到明事理、敬父母。簡單而言,通過圍繞課文內容創(chuàng)設特定的教學情境,有助于學生身臨其境,感知課文主人公的思想情感以及文章內涵,進而更加熱愛父母、熱愛生活。
三、強化小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創(chuàng)新意識
長時間以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未能將充足的空間與時間留給學生,經常會出現(xiàn)老師漫無目的地講而學生處于云里霧里的狀態(tài)。為改變上述教學現(xiàn)狀,教師可依托情境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增強小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創(chuàng)新意識,避免其被他人“牽著鼻子走”;相反,教師可督促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想象力,深刻理解教學內容并鞏固所學知識與語文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情境教學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多樣化的教學情境,有助于其發(fā)揮自身想象力,切實增強其創(chuàng)新意識與獨立思考能力。比如,在圍繞《大樹與小苗的對話》課文進行講解時,教師首先應明確本篇課文是訪談錄,其主要采取對話形式向學生傳遞文章內涵。小學生普遍首次接觸訪談錄,為強化小學生對該種新穎文體的認知與理解,教師可引導班內學生分別扮演大樹與苗苗,由雙方大聲朗讀課文,其他學生則需要認真聽講,仔細梳理文章脈絡。待朗讀完畢后,教師可設置以下問題:“剛才兩位同學在干什么?”部分學生結合兩人的表演形式,回答出“兩人在對話”?;诖耍處熆衫^續(xù)詢問學生:“他們兩個人一個答一個問,具體在干什么?”部分學生馬上搶答道“他們在相互采訪”。此時,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詳細記錄采訪內容并書寫出訪談錄,進而使學生了解訪談錄的特點。
綜上所述,教師應深刻意識到情景教學法所具有的教育價值以及其對高效語文課堂的推動作用。通過營造良好的語文教學氛圍,增強學生的身臨其境之感,強化小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創(chuàng)新意識,有助于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強化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效果,進而增強語文教學活動的合理性與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艷春.小學語文教學開展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的實踐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7(29):14.
[2]梁鐘欽.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7(1):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