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師育人能力提升,關鍵是立德樹人核心力的提升。教師要增強立德樹己的自省力,育人先立己,才有底氣去立人;要生發(fā)有教無類的篤定力,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要培養(yǎng)洞明世事的觀察力,準確把脈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和發(fā)展態(tài)勢;要磨礪因材施教的教學力,懂得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正視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要提高情同此心的理解力,建立良好師生關系;要提升激勵喚醒的引導力,激發(fā)學生有所為的熱情。
關鍵詞
育人能力;立德樹人;核心力
作者簡介
曹加明,江蘇省灌南高級中學,一級教師
人的發(fā)展,固然離不開外在條件的影響,但是最為關鍵的還是自身內驅力的開掘與釋放。教師的育人能力的提升當然也不例外。教育行政部門搭建的發(fā)展平臺當然重要,但是教師不能奢望躺在發(fā)展平臺上“自動”成長、成功。教師應該自覺地走上育人能力自我建設的大道上來。教師育人能力的提升,其關鍵無疑是立德樹人的核心力的提升。從某種意義上說,立德樹人的核心力是教師育人能力之“定盤星”。那么,教師要提升哪些立德樹人的核心力?又該如何提升?
一、增強立德樹己的自省力
教師立德樹人,首在增強立德樹己的自省力?!熬硬W而日參省乎己”與“認識你自己”,是東西方先賢給予后世之人的諄諄教誨。以育人為己任的教師,無疑需要增強立德樹己的自我省察能力。
教師教書治學,所為者何?當然是為了立己立人,亦即“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fā)揚”,進而擁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以立呢?我們需要謹記孔子的諄諄教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币虼?,教師首先需要在閱讀、教學、思考中自立,否則,很容易淪為嘴上一套、行動上又一套的“雙面人”。言行不一,別說立德樹人了,就連立身立己都無法做到,又有何底氣去立人呢?
因此,教師育人能力建設首要一環(huán)無疑就是立德樹己。教師只有自己首先成為遵紀守法、崇真向善、擔當有為、有情懷、有人性光芒的人,不僅成為古圣先賢孜孜以求的“君子”,而且成為有視野、有胸懷的現代公民,才能夠在三尺講臺上成為“身正為師,言正為范”的育人者!事實上,教師的一言一行有著不可低估的育人影響力。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自身的立己成己的程度,也是一種難得的育人資源,甚至可以說是更直觀、更鮮活的育人資源,正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教師自發(fā)地增強立德樹己的自省力,堂堂正正地做人,才會有勇氣和底氣教學生做一個大寫的人。缺少了自省力,教師就可能淪為形形色色的“器”,那樣的話,作為當代教育者的我們豈不是連兩千多年前就堅定地喊出“君子不器”的古人都不如了嗎?如果教師不能首先成為立己成己的真正的人,而是像魯迅筆下的“昏睡者”那般,或裝睡,或真睡而“不愿、不能醒來”,那么就談不上立德樹人。
因此,育人先立己,立人先立心,教師的育人能力建設,首在增強立德樹己的自省力。
二、生發(fā)有教無類的篤定力
人,生而平等。對學生一視同仁,在學生的心中播下“平等”的種子,是新時代教育的應有之義,是當代教師的當務之業(yè)。盡管“理固宜然”,但當代教師能夠發(fā)自內心地堅定有教無類的信念,能夠自覺地踐行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事實上并非輕而易舉之事。
教師所面對的學生,家境不同。有教無類,教師就不能嫌貧愛富,不因學生之家境殷實而青睞有加,不因學生之家境一般就漠然待之。當代社會是人人平等的社會,每一位學生不論貧富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都應該受到重視。
同時,青少年學生個性各異,性格有別。他們有的活潑靈動,有的沉穩(wěn)敦厚;有的能言善辯,有的沉默寡言;有的落落大方,有的內向拘謹;有的乖巧聽話,有的頗有主見;有的合群,有的特立獨行……此刻,教師就不能固執(zhí)地拿著一把固定的“尺子”去衡量所有學生,而應該正視學生的個性各異、性格有別之現實,不根據個人的喜好而任性地有選擇地施教,而需要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平等對待學生,力爭做到有教無類。
社會難免會對那些落落大方、乖巧可愛的孩子青睞有加,但教師必須從世俗的觀念中突圍而出,因為教師擔負著立人之重任,因而不能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學生,而應該尊重差異,有教無類。如此,教師才不會在學生的心中留下被忽略、被歧視的陰影,才不會讓學生在人生的成長初期就遭遇“寒流”,更不會讓學生在“起步階段”就對社會公平與正義心懷疑慮。
因此,教師生發(fā)有教無類的篤定力,是立德樹人之教育事業(yè)的當然需要,是學生生命成長的應然要求。
三、培養(yǎng)洞明世事的觀察力
教師育人能力自我建設,還需要培養(yǎng)自身洞明世事的觀察力。教育不像工業(yè),更像農業(yè);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教育比農業(yè)更加精細,因為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年輕生命,而且是個性各異的生命,他們的一顰一笑都有著獨特的意蘊。因此,對于以立人為己任的教師而言,洞明世事的觀察力不可或缺。
沒有敏銳的觀察力,教育生活中的細致的一幕幕就會被輕易忽略;對學生的喜怒哀樂就會見怪不怪;那些蘊含著教育哲理的尋常故事,就不會被關注;那些看似尋常的細節(jié)中的育人契機,就會被錯失;教育生活中的“人”,就不會被發(fā)現。因此,擔負育人重任的教師需要增強洞明世事的觀察能力—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洞察學生的心理波動,進而傾聽學生的心聲,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困惑,從而有針對性地展開引導,真正地想學生所想,做學生成長路上的好伙伴、好向導。必須指出的是,教師提高洞明世事的觀察力,并不是要事無巨細地做“無所不為”的養(yǎng)育“巨嬰”的“萬能保姆”,更不是要做學生私人生活的窺探者,而是要敏銳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生活情緒,在學生狀態(tài)低迷、情緒低落的時候傾聽、理解他們,做他們壓力的疏導者,鼓勵他們做堅韌、執(zhí)著的抗壓者;在學生收獲成功的時候,做他們的鼓舞者、肯定者,引導他們去做從容、坦蕩的奮進者;在學生偶爾志得意滿的時候,做學生坦誠的提醒者,引導他們去做謙遜、平和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者……
在育人能力自我建設過程中,教師著力培養(yǎng)自己洞明世事的觀察力,才不會成為育人現場的閉目塞聽者,才能夠準確、及時地把脈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和發(fā)展態(tài)勢,才能夠適時、有效地引導學生走上成人之路。
四、磨礪因材施教的教學力
在育人實踐中,一線教育者既要鉆研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懂得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更要正視每一位學生其實又是獨特的“這一個”。教師不能固執(zhí)地以為憑著多年經驗的積累,自己已經掌握了教育之道,因而躊躇滿志地在教育生涯中憑借經驗“一站到底”,而應該理性地以全新的眼光來面對每一位學生,真正將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落到實處。
事實上,因材施教不僅僅是知易行難,甚至可以說知也未必是容易之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了解、理解,絕非易事,否則魯迅先生也不會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之慨嘆,古人也不會有“知己難求”之感慨了。教師真正理解、懂得每一位學生,不是輕而易舉的易事。教師逐步認清“這一個”是怎樣的“天生之材”,這其實并不簡單,需要眼力,需要耐心,需要同理之心。
即便通過耐心、細致的觀察,加上同理心的加持,真正讀懂、理解“這一個”,也并不意味著就能夠“因其材”而“施其教”。教育者需要捫心自問:我持有的是怎樣的成才觀?何謂成才?是工廠化、模式化地生產千人一面的器具式的“才”,還是回到立人之教育宗旨本身,讓學生真正成為“他自己”,而非成為他者所期望他成為的那個樣子?育人者,只有首先在內心篤定地明確自己所立之人為“真正的人”而非形形色色的各類“器”,因材施教方有價值可言,否則,教育只是快捷簡單地“制器”罷了。
明確了教育的宗旨乃是立人,真正看清、讀懂了每一位學生乃是獨特的“這樣的材”,因材施教才有了切實的前提。那么,在此背景下,何以施教呢?施教必須順應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他們的興趣愛好,激發(fā)他們的探究興趣,為他們“揚長”搭建平臺,促進他們在自己鐘愛的領域里自由成長。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排憂解難,協(xié)助他們去除成人成才之路上“橫生”的有形無形的“枝節(jié)”,讓學生能夠真正地以己之才為依托,以教育者的因材施教為“風”,實現“隨風直上九萬里”。如此,教師方是在真正提升自己因材施教的教學力。
五、提高情同此心的理解力
教師的育人能力自我提升不可或缺的另一條路徑,是提高情同此心的理解力。在人際交往中,理解是極為重要的基礎,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引導更是離不開理解。此種理解不是口頭上客套式的隨口之言,而應該是情同此心的理解。
先賢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苯處熡绕湫枰滞萍杭叭说耐硇模绱?,學生才會愿意敞開心扉,教師才能把握真實的學情—傾聽學生的困惑、煩惱、糾結之心聲,進而在換位思考中設身處地地理解學生行動中的顧慮、憧憬中的疑惑、奮進中的茫然,以現身說法、情境代入等方式幫助他們消除顧慮、解除疑惑、廓清茫然。
教師真正以同理心傾聽、理解學生,師生之間才會真正拆除隔膜之樊籬,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問題才可能被發(fā)現。教師以同理心對待學生,學生不僅不會拒教師于千里之外,反而會更加信賴教師、更愿意將教師視為成長路上的同行者、引領者,而不是將教師看作高高在上的訓誡者,更不會將教育者視為人生路上熟悉的陌生者。如此一來,教師的教育引導才有可能真正展開。否則,學生很難傾聽一個他自己內心所排斥的人的任何忠言、良言。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師提高情同此心的理解力,育人的道路才能真正鋪展開來,教師對學生的理解才能真正實現,對學生的引導才有了切實的可能。不僅如此,教師在理解學生的過程中其實也重新發(fā)現了自己,甚至可以說,教師也再次獲得了一次成長的契機,此之謂“教學相長”。
六、提升激勵喚醒的引導力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育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的育人能力建設至為關鍵的一環(huán)是提升激勵喚醒的引導力。培養(yǎng)洞明世事的觀察力、提高情同此心的理解力,最終都是為了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沒有對學生的細致觀察,所謂的激勵很容易淪為千篇一律的自說自話;沒有對學生的理解,所謂的喚醒和鼓舞,就難免淪為空泛虛無的自我陶醉或是隔空表演。
提升激勵喚醒的引導力,不是要教師在前面“攙扶著學生,不肯放手”,學生只能在后面亦步亦趨地邯鄲學步;亦不是要教師對學生不聞不問,聽其自然。提升教師激勵喚醒的引導力,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要教師在觀察、理解學生的基礎上真正讀懂學生,然后根據其興趣愛好“循循然善誘人”,鼓勵他們“咬定青山不放松”,激發(fā)他們有所為的熱情。
此外,教師還要及時溝通家長和班級內的其他任課教師,進而形成育人的合力,讓學生在多重理解和喚醒中無法、也不愿再“昏睡”下去,而是迫切地“醒來”,并急切地踏上屬于自己的成人之路。
帕克·帕爾默在《教學勇氣》中說:“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蹦敲?,真正好的教育當然更不能“降到技術層面”,更需要立足于“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在某種程度上,教師對學生的喚醒亦是在喚醒學生的自身認同意識,進而激勵他們去追求自身完整。在此過程中,教師自身又何嘗不是在追求與實現“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呢?教師提升激勵、喚醒的引導力,是育人能力提升的關鍵一環(huán),又何嘗不是教師實現“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的重要路徑呢?
教師育人能力提升,應該不等不靠。教師增強立德樹己的自省力、生發(fā)有教無類的篤定力、培養(yǎng)洞明世事的觀察力、磨礪因材施教的教學力、提高情同此心的理解力、提升激勵喚醒的引導力,庶幾切實實現教師育人能力自我提升。
責任編輯︱劉 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