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晏榕
中國是一個“詩國”,有著悠久的“詩教”傳統(tǒng)。詩歌對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和陶冶美的心靈,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安粚W詩,無以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等等。因此常吟詩,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豐富我們的想象,還可以提高我們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提升我們的文學素養(yǎng)。本文就現(xiàn)代詩歌的教學談談個人的感受和見解。
一、找準感情基調,抓住詩歌的靈魂
一首詩的感情基調,朗讀前一定要悉心分辨,加以確認。然后,投入相應的情感,反復誦讀,在誦讀中加深情感體驗,以致共鳴。例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這首是詩就像肖邦的一首小夜曲。全詩以離別康橋時的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fā)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詩的第一節(jié)旋律上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二節(jié)在音節(jié)上像是小提琴滿弓演奏歡快的曲子;詩的尾節(jié)與首節(jié)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因此,朗讀這首詩宜用輕柔舒緩的聲音,讀出詩歌飽滿含蓄的情感。
我們朗讀時,既要把握詩歌的整體特色,又要讀出語調的起伏變化,同時,還要注意變化中的和諧統(tǒng)一,從而充分感受詩歌的和諧美。例如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表達的是熱愛祖國這個古老的話題,詩人在詩中抒發(fā)的愛國之情、對祖國命運的憂慮和詩人自身的使命感緊密相連,因此,基調統(tǒng)一而富于變化,體現(xiàn)出先抑后揚,由舒緩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變化特點。詩歌的第一、二節(jié)調子悲哀低沉,第三、四節(jié)則逐漸變?yōu)樾老哺甙?,結尾將詩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讀時要處理好這種大喜大悲大跳躍,要自然連貫,不能突兀生硬。
朗讀者對作品理解越深透,表達就會越到位;反之,就會蒼白乏味、甚至走調。理解有助于朗讀,反復朗讀又能加深理解,二者相輔相成。
二、注重意象分析,是解讀詩歌的突破口
詩歌作品的意義常常由意象來表答。詩歌意象分析是解讀詩歌作品的突破口。分析意象,就是分析文學物象中所蘊含的意義,正如艾略特所說:“表情達義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象,即一組物象,一個情景,一連串事件,這些訴諸感官經(jīng)念的外在意象出現(xiàn)時,該特別情意便馬上給喚引出來?!?/p>
首先,抓住關鍵詞,捕捉到意象后,要理解意象的意義。《再別康橋》中,詩人選擇了色彩較為絢麗的“云霞”“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尋常意象,向讀者展現(xiàn)了康橋的秀麗風光,給人以視覺上美的感受。
其次,要體悟意象的象征意義。比如《死水》中“死水”的意象,《我愛這土地》中“鳥”的意象,《贊美》中“農夫”的意象。這種體悟需充分調動學生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自主討論,實現(xiàn)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一般需要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尋找“詩眼”來理解和把握詩歌意象的象征意義。找到“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詩眼,就明白艾青借“鳥”的意象是來表達對土地的熱愛。
三、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調動形象思維
詩中的世界已不同于實際生活中的客觀世界,他們總是經(jīng)過詩人有意無意的“改造”,投上了詩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詩人的感情,首先得進入詩中的世界。每一篇詩作都是客觀世界在詩人心中的再現(xiàn),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詩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讀詩必要經(jīng)歷這樣一個過程:詩人心中之詩——紙上之詩——讀者心中之詩。所以鑒賞詩歌首先應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感悟詩歌的內涵,品味詩情畫意。這中間有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就是聯(lián)想和想象。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如“請同學們團上眼睛,仔細聆聽詩人的深情絮語,看看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了哪些畫面?”并讓同學們描述出自己頭腦中的畫面,經(jīng)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同學們大多能結合詩歌內容有所想,有所說,當然學生此時所說的已不完全是詩之內容了,而總是帶有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和感悟了。
現(xiàn)代詩歌教學中,通過這樣的訓練,既活躍了學生的形象思維,使他們更好地品味了詩情畫意,又培養(yǎng)了他們口頭描述的能力。學生在聯(lián)想和想象中,加進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發(fā)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
四、聯(lián)系學生實際,引導學生獲得獨特的生活和情感體驗
教學現(xiàn)代詩歌時應注重引導學生注意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當然這里的生活包括社會、自然和人生三方面。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學習詩歌,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讓他們自己說出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從而更深刻地領悟詩歌的內涵。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不同,故而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也不盡相同,“詩人以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詩歌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對詩歌內涵的與眾不同的獨特體驗,也許創(chuàng)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發(fā)。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設置這種機會。如問:請把你喜歡的詩句向同學大聲朗讀出來,并說明喜歡的理由;請找出你認為寫得較好的詩句或詞語,并簡要說明原因。經(jīng)過我的多次實踐,這種情況下學生皆能有所發(fā)現(xiàn)并不時有精彩而獨到的見解,特別是對詞句的理解,往往具體而深刻。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的個性皆能得到張揚。我們有時可以在找準整首詩歌的關鍵之后,再找一個小的,貼近學生生活、情感的切入點,作為進入一首詩的楔子。
要尊重學生對作品獨特的個性化解讀,甚至要引導學生有獨特閱讀體驗。新課標指出“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應鼓勵學生積極的,富有創(chuàng)意地構建文本意義”,詩歌尤其如此。下面是我在教學余光中的《鄉(xiāng)愁》一詩中學生對第一節(jié)詩的解讀?!耙粋€十五六歲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燈火映照著他那雙濕潤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瀉。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貼著一枚小小的郵票。信封上,是他母親的名字——他給母親寫些什么呢?是敘說離家求學的艱辛,還是追憶兒時盤恒母親膝頭的親密?是傾訴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情懷,還是應答母親日日村頭槐樹下的翹盼?……他還在恭敬地粘貼著,他粘貼的哪里僅是郵票,是母子身處倆地遙相思念的親情!他郵寄的又哪里僅僅是信,他郵寄的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拳拳赤子之心!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這正是一個少年——如煙如夢的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