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青
故事背景
一天午餐后,舟舟的手上不知何時有了一小團米飯,只見他左搓搓、右揉揉,那股認真勁兒讓我實在不忍心直接沒收他的“寶貝”。于是,我問道:“舟舟,你在做什么呀?”舟舟舉起小小的、圓圓的米飯球,驕傲地說:“老師,我在做飯團呢!”說完又低頭繼續(xù)揉。
米粒不見了
過了一會兒,舟舟突然跑過來,激動地對我說:“老師你快看,我的手可以粘起來!”只見他一邊向我展示拇指和食指粘連在一起的狀態(tài),嘴巴里一邊還念叨著說:“米粒不見了?!蔽叶ňσ豢矗壑凼稚系娘垐F真的“不見了”,只剩下滿手的米糊。他用力地甩甩手,發(fā)現(xiàn)米糊依舊牢牢地粘在手上,于是又扯出一張紙巾試圖將其擦掉。這樣一弄,非但沒有把米糊擦掉,還讓手指上粘了很多紙巾條。舟舟這下有些著急,皺著眉頭,把手舉起來給我看,示意讓我?guī)兔Α?/p>
一旁的我假裝不明白他的意思,簡單幫他梳理當前的問題后反問道:“干紙巾好像不能把米糊擦掉,這可怎么辦呀?”正在舟舟一籌莫展時,旁邊的月月看到此情景,遞來一張濕紙巾。舟舟認真地擦起來,發(fā)現(xiàn)米糊好像真的被擦掉一些,手上也沒有那么黏了,就連紙巾條也被擦掉了不少,但是一張濕紙巾還不足以將手完全擦干凈。這時,舟舟轉身向洗手臺跑去,他打開水龍頭,把兩只小手對著水流不停地沖,又按壓洗手液搓一搓,最后又在水龍頭下沖了沖,然后伸出雙手驕傲地說:“不粘啦,米粒全都不見了!”
教師的反思
故事就發(fā)生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軟軟的一團米飯經(jīng)過一番揉捏竟然變成了薄薄的一層米糊,幼兒通過探索感知覺和動作之間的關系獲得了這一生活經(jīng)驗。當他的手指被米糊粘在一起,用力甩也無法將米糊甩走時,他嘗試了新辦法——用紙巾擦。但由于米糊的黏性,干紙巾非但未能解決問題,反而也被粘到手上,同伴的及時幫助讓幼兒有了新的認知和思路,他發(fā)現(xiàn)了濕紙巾中的水分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于是快速遷移了此經(jīng)驗,沖到水龍頭處,最終成功解決問題。整個過程,幼兒在發(fā)現(xiàn)新事物時表現(xiàn)出的積極態(tài)度和良好行為傾向,展現(xiàn)了其珍貴的學習品質。教師作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應善于發(fā)現(xiàn)幼兒感興趣的事物,理解他們的想法與感受,鼓勵并支持其大膽探索。
自制球球飯團
第二天午飯時,舟舟熟練地從碗里抓起一小撮米飯,放在手心,雙手合起揉啊揉,再打開時就變出了一個小“球球”,然后他把“小球球”一口吃掉,同組的其他幼兒看到后也模仿起來。這下我有點頭疼了,要是孩子們不好好吃飯,拿米飯當玩具玩,弄得手上、桌上到處都是米粒,又或是以后只喜歡用手抓飯吃可怎么辦呢?為了避免更多幼兒的效仿,維持正常的吃飯秩序,我主動跟他們說,明天可以和他們一起制作球球飯,孩子們聽到這個好消息,都開心得不得了。
第三天午飯時,孩子們洗完手就坐在飯桌前目不轉睛地看著老師的一舉一動,滿心歡喜地期待著今天的球球飯團。我在每名幼兒面前放上一個小盤,每個盤子里都盛了少量米飯。在邀請舟舟上前示范如何將飯變成球球時,我在一旁及時講解步驟:先拿出一小撮米飯放在手心,另一只手輕輕地蓋住,然后揉一揉、搓一搓,球球飯就做好了。看完舟舟的演示后,孩子們迫不及待地開始了自己的揉飯團游戲。那天中午,每個孩子都吃得津津有味,就連平時吃飯困難、不愛吃米飯的孩子也是吃完一個還想再吃一個。樂樂激動地說:“老師,今天的米飯好好吃,我都想自己做米飯了?!睒窐返脑捯齺砥渌⒆拥臒崃腋胶?,紛紛表示想要自己動手做米飯!
教師的反思
從舟舟的午餐行為,我知道他對米飯有了新的創(chuàng)意和玩法——制作球球飯,這讓原本一本正經(jīng)的吃飯變成了一件好玩的事,自然也引起了同伴的興趣和模仿,大家都想動手試一試。生活中幼兒用手抓飯的行為常常會被成人阻止、糾正,這一次我沒有急著阻止,而是在想:真的不可以嗎?自制球球飯只是2~3歲幼兒的暫時性需求和興趣,如果順應幼兒的想法,換一種方式進餐,把吃飯變成一件有趣、快樂的事,讓孩子吃出幸福感,又何嘗不可呢?此外,幼兒自制飯團過程中反復揉搓、捏弄,不僅發(fā)展了其手部的精細動作和操作技能,還有利于增強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提高自我服務能力,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活動結束時,我思考著樂樂的話:想自己做米飯。樂樂的這一想法讓我有些猶豫,雖然本能性地要想支持幼兒的興趣需要,但家長往往認為孩子小,不能進廚房,廚房有電有火太危險。如果我們嘗試一起蒸米飯,家長會支持嗎?
米飯誕生記
雖然有些安全方面的顧慮,但鑒于孩子們對米飯的喜愛如此高漲,我還是向家長們說明了我們接下來的活動安排,沒想到得到了他們的積極響應和大力支持。第二天上學時,孩子們從家里帶來了電飯煲、大米、淘米盆等做飯工具。
集體活動時間,我和孩子們首先通過視頻進行了蒸米飯基本步驟的學習,并進行了要點梳理,比如要注意淘米不能只淘一次,過濾淘米水時要用手輕輕貼近水面,水和米的比例特別關鍵等。學完“理論”知識,孩子們一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為了保證孩子們都能參與其中,我為每名幼兒各準備了一個杯子,引導他們自取一些大米放入杯中,然后裝點水,用手在杯里抓一抓。
米粒:好好玩,像小石子一樣。
芊芊:像小魚,我喜歡洗米。
喜寶:老師,米都在杯子下面。
月月:我的水變白了。
當大部分幼兒在七嘴八舌地分享自己第一次淘米時的發(fā)現(xiàn)時,個別幼兒按照視頻中要淘兩次米的提示,開始進行第二次淘米工作,并模仿視頻中示范人員的姿勢用小手小心翼翼地擋住杯口的下沿,以防米粒隨水流滑出。而其他幼兒也陸續(xù)跟上,盡管有三兩個幼兒對“玩水”上了癮。
待所有幼兒完成二次淘米工序后,我提示他們將自己杯中的米全部倒入電飯煲中,然后加入適量的水,按下煮飯鍵。為了讓他們更直觀地了解大米是如何一步一步變成米飯的,在蒸米飯期間,每隔8分鐘我就會取出些許米粒讓幼兒觀察、觸摸和品嘗。慢慢地,整個教室都彌漫著米飯的清香。在孩子們期待的小眼神中,米飯終于做好了。在三次觀察、對比過程中,他們的確有了令人驚喜的發(fā)現(xiàn):第一次盛出時,米還是硬硬的不能吃,后來好像慢慢變大了,但品嘗一口發(fā)現(xiàn)不好吃,最后盛出的米是軟軟的、香香的。
孩子們提議用自己蒸的米飯再制作一次球球飯,我欣然答應??吹胶⒆觽兌寄苁炀毜厝嘁蝗唷⒋暌淮?,順利、自如地完成球球飯,我便將之前做活動留下的海苔絲、海苔片、肉松、火腿等輔助食材分別放在各吃飯小組的中間,供幼兒自由發(fā)揮,繼續(xù)嘗試新吃法。只見有的幼兒將做好的球球飯直接在裝有海苔絲的小碗中滾了一圈,然后一口塞進了嘴里;有的幼兒則是將火腿、肉松和盤中剩下的米飯平鋪在海苔片上,然后將海苔片對折,將所有食材包裹其中,自制了一個豪華壽司……
教師的反思
在幼兒的成長軸上有兩端,一端是教師,一端是家長,只有家園合力,幼兒才能更好地成長。本次蒸米飯活動獲得了家長的積極支持,打消了我之前的顧慮?;顒訌挠變旱男枰霭l(fā),與幼兒的真實生活相連,通過淘米、蒸米等步驟進行多感官操作,幼兒獲得了真實的體驗;通過對米飯不同時間段的多次觀察、對比,幼兒對米一步一步變成米飯的過程有了更真切的認識。
創(chuàng)造機會,讓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等方式獲得認知經(jīng)驗的這一做法也得到了家長的認可和好評,改變了部分家長認為幼兒絕對不能進廚房的既定思維。看到周末幼兒在家有模有樣地淘米、加水、按開關蒸米飯的場景,家長們直呼不敢相信這是不到3歲的孩子完成的事情。孩子們的行為讓家長真正認識到:孩子是有能力的學習主體。
米是哪里來的
活動結束后地上掉落了一些米粒,想到之前午餐總會有個別幼兒剩飯造成食物浪費,我突發(fā)奇想,也許這正好是一次難得的教育機會。第二天,我和孩子們共讀了一本繪本《開心的大米》,了解到每一粒白白的大米是如何慢慢長大、變成我們看到的這個樣子,承載了農民伯伯多少辛勞與汗水。
盼盼:大米寶寶真勇敢。
小漾:米飯很好吃的,不能浪費。
朵朵:好想看看穿著茶色校服的大米到底長什么樣子。
小?。喊装椎拇竺撞卦谀睦锪四兀?/p>
發(fā)現(xiàn)孩子們對稻穗有了濃厚的興趣和探究的迫切愿望,我便發(fā)動家長,邀請他們提前收集一些關于水稻的知識,利用周末時間帶著孩子們前往附近的農田一探究竟,開啟尋“米”之路。新的一周,孩子們剛到幼兒園就興致勃勃地談論起周末探究稻米的情況。當時正值金秋十月,孩子們親眼看見了農民伯伯在田間辛苦收稻子的場景,用手感知了稻穗粗糙的表面,看到了稻穗茶色的“校服”,并驚喜地發(fā)現(xiàn)原來大米就藏在這茶色的稻殼之中。在家長的幫助下孩子們還知道了水稻是春季播種、秋季豐收,整個生長過程都離不開農民伯伯的辛勤照料。而豐收的稻谷要再經(jīng)過脫皮、去糠、烘干才能變成我們在超市中常見的大米,所以每一粒米都來之不易。
教師的反思
食物浪費一直是幼兒園的一個頑疾,雖然平時偶爾也會對孩子們苦口婆心地教育,但還是有個別幼兒總愛剩飯,造成浪費。借由孩子們對米飯生發(fā)深厚情感的這次契機,我們設計了這次有溫度的糧食教育,先精心挑選繪本與幼兒共讀,又鼓勵家長帶領幼兒前往一大片稻田進行實踐探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應只停留在園所和家庭之中,大自然、大社會才是孩子們最真實、最豐富、最具吸引力的學習環(huán)境。因此,我們充分利用家長資源、自然資源,在滿足了幼兒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同時,也讓其在實踐探索中獲得最真實的感受,在豐富的自然環(huán)境中學會觀察、學會學習,萌發(fā)對自然、對大米的美好情感。
后記:“光盤行動”自覺行動中
自那以后,大米就像朋友一樣“住”進了孩子們心里,他們不舍得把米撒到桌上、不舍得再剩飯,會有意識地提前告知老師自己要盛多少飯。更令人欣喜的是:之前班上幾個“吃飯困難戶”也開始大口吃起飯來,嘴里還不停地說:“米飯?zhí)懔?,真好吃!?/p>
追隨孩子,做教育的有心人
幼兒關注哪兒,我們的課程就可以在哪兒,關鍵是如何基于幼兒的興趣和需求采用適宜的方式組織活動,從而助力幼兒的成長。本次活動主要起源于教師對一名幼兒身上偶發(fā)事件的關注,以幼兒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體——“米”為要素,圍繞幼兒的興趣和不斷生發(fā)的好奇心開展了系列活動。幼兒在自制球球飯中體驗到了吃米飯的樂趣,在自己動手蒸米飯中不但獲得了滿滿的成就感,還讓家長們刮目相看,讓他們相信幼兒是有能力的主動學習者。帶著對稻穗、大米的好奇與探究欲,幼兒置身于大片的稻田中,在體驗中不斷增加有關大米的相關經(jīng)驗,自然萌發(fā)珍惜糧食的美好愿望。課程建設并不需要絞盡腦汁去苦想,也許只是對幼兒多一分關注,你就有了課程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