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程程
元代畫家、詩人倪瓚在一首詩中寫道:“秋風蘭蕙化為茅,南國凄涼氣已消?!鞭r(nóng)歷七月,暑氣已經(jīng)消散,蘭花綻放,馨香無比,因此農(nóng)歷七月又被稱為“蘭月”,除此之外,它還有初秋、孟秋、肇(zhào)秋、鬼月等別名。初秋、孟秋、肇秋,都是指農(nóng)歷七月是秋天的第一個月;而鬼月這個名字,則來自古人認為每到七月,鬼門會打開的傳統(tǒng)。
農(nóng)歷七月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一個是七月初七的七夕節(jié),傳說在這天,牛郎會踏上由喜鵲搭成的天橋,去和織女相會;另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則是七月十五的中元節(jié)。古人是怎樣度過這兩個節(jié)日的呢?
七夕節(jié)的夜晚,穿著新衣的女子在庭院里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古代的女子會參加各種有意思的乞巧活動。各地的乞巧風俗不盡相同,各有趣味,如對月穿針,祈求傳說中的紡織高手——織女能賜以高超的女紅巧技;又如捕一只蜘蛛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果蜘蛛已結網(wǎng),便是“得巧”。
在七夕的夜晚,坐看牛郎織女星是民間的一個傳統(tǒng)。古代的孩子們會望著空中的牛郎織女星,聽老人搖著蒲扇講述牛郎與織女的神話傳說。
在農(nóng)歷七月十五這一天,古人會在江邊為故去的親人送河燈。一盞盞造型各異、搖曳著光芒的河燈,順著江水悠悠蕩蕩地向下游漂去。古人相信,河燈會給故去的親人帶去自己的思念與祝福。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檔案
項目名稱:蜀錦織造技藝
傳承時間:2000 多年
起源時間:春秋戰(zhàn)國時期
主要傳承地:四川省
成都市
入選時間:2006 年入
選第一批“國家級非
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賀老師:四川成都古時候被稱為“蜀郡”,那時成都地區(qū)出產(chǎn)的特色錦被稱為“蜀錦”。蜀錦是具有多種色彩花紋的絲織物,它的外觀瑰麗多彩,花紋精細高雅,質(zhì)地堅韌豐滿,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情,是“中國四大名錦”之一。
同學們好,我是蜀錦織造技藝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賀斌。我從十六七歲便開始織錦了,每當我坐在織機前,伴隨著“吱呀吱呀”的節(jié)奏聲,將木梭在細線中來回穿梭,就感覺自己把歲月的美織進了錦里。今天就讓我?guī)е蠹移肺妒皴\的奇妙,感受傳統(tǒng)織錦技藝的魅力。
賀老師,怎樣才能織成一幅蜀錦呢?
賀老師:一幅蜀錦的完成,要經(jīng)過設計定稿、織造等一系列工序。每道大工序又包含無數(shù)道小工序,如果要把所有流程一一列舉,有上百道之繁復。就拿織造來說,這看似簡單的一個步驟,涉及的技藝卻有十余門之多,相當復雜。如果沒有十足的耐心和熱情,是不可能完成的。我們常說學做蜀錦是“三年學藝,五年出活兒”,織成一幅蜀錦可是不容易呢。
原來一幅蜀錦的誕生需要經(jīng)歷“重重關卡”。賀老師,您為什么能堅持織錦這么多年呢?
賀老師:給你講個故事吧! 1985年,我和同伴被邀請到美國波士頓表演蜀錦織造技藝。表演時,全場寂靜無聲,19歲的我忐忑極了。結果,表演結束時,全場掌聲雷動,經(jīng)久不息。觀眾看著那美艷奪目的蜀錦作品,都難以相信這竟是用2000多年前的技藝做成的。那時,我便暗暗下定決心,絕不能讓蜀錦織造技藝被埋沒,我一定要傳承這門手藝,守住這份工匠精神。
人們常說“錦上添花”“繁花似錦”,我也想一睹蜀錦的真容。賀老師,在哪里才能看到這些巧奪天工的蜀錦作品呢?
賀老師:想要欣賞蜀錦,你可以和小伙伴們到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參觀。在那里,你可以了解蜀錦的歷史文化和制作工藝,還可以現(xiàn)場觀賞織錦表演。在這3000多平方米的博物館內(nèi),蜀錦精品異彩紛呈,歷代錦繡紋樣琳瑯滿目,相信大家定能飽覽古今蜀錦,品味錦繡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