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摘要:師德建設是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內容,關系著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成敗。高尚的師德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受益終生的。本文從師德的內涵外延和存在問題等方面著眼,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師德建設的途徑,對于教育領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教師隊伍建設? 師德建設? 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八大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整個社會的價值坐標,而且是師德建設在新形勢下的必然要求。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fā)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于師德師風建設全過程。良好的師德師風是廣大教師的根本操守,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保障,更是全社會對教育的迫切要求。
一、新時代師德的內涵與表現(xiàn)
師德,是教師道德觀念、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品質的總稱,在教育教學中形成且比較穩(wěn)定的職業(yè)道德。在我國古代,師德主要表現(xiàn)為傳道授業(yè)解惑、誨人不倦、有教無類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師德的內涵也在發(fā)生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敬業(yè)立學、崇德尚美、終身學習等。黨的十八大以來,師德師風建設不斷深化,教師應自覺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者、推動者、引領者。師德作為教師素質和人格的直接體現(xiàn),對學生和整個社會有著較大的影響。
(一)從國家層面來看,師德關乎國家大計。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教育的根本問題是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學校和教師作為立德樹人的主體,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責任,更是國家核心價值體系的直接傳播者。因此,師德建設事關國之大計。師德是教育之魂,是教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催化劑,其根基是愛和責任。陶行知“三塊糖”的故事反映了他對學生和教育的愛,譚千秋、張麗莉則用行動詮釋了“最好的教育”,而“楊不管”“范跑跑”等褻瀆了教師神圣職責。
(二)從社會層面來看,師德是社會的道德標桿。在社會道德體系中,教師職業(yè)因為特殊性,對學生來說是鏡子也是榜樣,常常被視為社會的道德標桿。公平對待、客觀評價每一個學生,是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也是教育公正的根本保證。尊重、愛護、客觀評價學生,把握差異原則,放低姿態(tài),去平視學生;擺正主體,去尊重學生;貼近心靈,去呵護學生。
(三)從個人層面來看,師德是從嚴治教的保障。修身正己、嚴于律己、嚴謹治學是教師從嚴治教的前提,只有做到從嚴治教才能保持教育教學、教研教改、科研學術等方面的正確方向,也才能為學生成長成才樹立榜樣。在學生的眼里,教師是演講家,讓枯燥的教材生動起來;教師是創(chuàng)造者,用創(chuàng)新思維點亮課堂;教師是工程師,塑造學生真善美的靈魂;教師是愛國的代表,將國家的教育方針落實到日常教學中;教師是敬業(yè)的模范、辛勤的園丁、燃燒的蠟燭;教師是誠信的化身,是學生走上正確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教師是友善的象征,德行天下、愛生如子、寬容濟世,在學生心里播下善的種子。
二、師德建設中的問題
當前,我國師德總體狀況是積極健康的,社會認可度高。廣大教師能夠堅持正確方向、熱愛職業(yè)、關愛學生。他們既肩負著授業(yè)解惑的重任,同時還承擔著傳道育人的責任。教育戰(zhàn)線涌現(xiàn)出一大批師德模范,如譚千秋、孟二冬、張麗莉、路丙輝等,充分展示了為人師表、身正為范的高尚師德。
同時,也要看到在教師隊伍中,師德缺失的現(xiàn)象不時發(fā)生。譬如:嚴重職業(yè)倦怠、缺乏職業(yè)幸福感、只教書不育人,對學生放任自流、收受禮品、厚此薄彼等,體罰、打罵、猥褻甚至性侵學生……
其原因主要是:教師隊伍建設重業(yè)績輕師德;師道尊嚴受損,工作壓力較大;不良社會風氣影響。從根本上看,市場經濟的消極影響、教育領域改革相對滯后、學校管理機制體制不暢等,對師德建設的影響尤為深遠。
三、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tǒng)攝師德師風建設
師德師風是在教學管理實踐中形成的,是在教育改革發(fā)展中不斷完善的。教師要從國之大計、社會責任、自身追求三個方面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敬業(yè)之心、勤業(yè)之心、專業(yè)之心和樂業(yè)之心,做學生的榜樣和引路人。
(一)為人師表,培育良好師風
1.堪為師表的品行。自古以來,教師這一職業(yè)都是受到世人尊敬的職業(y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教師的言談舉止備受學生關注,學生甚至在不自覺中做著評價和比較。謹言慎行、為人師表是教師對職業(yè)應有的態(tài)度。
2.健康向上的心理。教師常見的心理壓力有長期超負荷工作、社會認可度不夠高、教學管理難度大、同事及上下級關系不好協(xié)調、身份多元化產生的角色沖突、傳統(tǒng)師道尊嚴觀的失落、缺乏化解心理問題的技巧等。學生80%的不良情緒來自家長和教師,教師自身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培養(yǎng)人格健全的學生。
3.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教師雖然有著較高的成就感,但也是比較缺乏幸福感的職業(yè)之一,曾有調查顯示,60%的教師認為幸福感不足。即便如此,教師在學生面前展現(xiàn)出的應是積極樂觀、充滿正能量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教師職業(yè)雖有其苦,但更有其樂,能體會到教學相長、春風化雨、桃李滿園的欣慰和幸福。
(二)嚴謹治學,培養(yǎng)突出師能
1.掌握教學規(guī)律。教師要學會做個充滿教育激情的理性實踐者和智慧型教師。首先要充分認識自己,包括自身的能力、人格、才干、態(tài)度、動機、需要等,這樣才能教育好學生;其次要充分認識學生,做執(zhí)著的探究者,因材施教,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最后要充分認識政策,適應教育改革發(fā)展趨勢,掌握信息化教育方法,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人才。
2.規(guī)范職業(yè)行為。依法從教、廉潔從教是教師職業(yè)的基本要求。我們既可以從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中吸取營養(yǎng),修養(yǎng)身心,涵養(yǎng)師德師風,也可以尋求個性化的師德修養(yǎng)方式,如在集體的熔爐里鍛煉成長,讓責任和使命激勵自己,在自律和自省中保護良知。這不僅是對自身、學生、家長、學校負責,也是對我們國家和中華民族的未來負責。
3.堅持追求理想。如果教師為生存而教育,那么他不僅容易迷失自我,也會降低職業(yè)幸福感。教師堅持正確的人生追求,才能兢兢業(yè)業(yè),無私奉獻,成為學生的道德模范;堅持正確的教育理想,才能在教學相長中獲得提升,在平凡的職業(yè)中獲得不平凡的成就。
(三)立德樹人,彰顯無私師愛
1.形成最大教育合力。教育的功能不僅在學校,它也是每個家庭和全社會的事情,只有家、校、社會多方面形成合力,才能發(fā)揮教育的最大作用。因此,教師應堅持教育公平的原則,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家庭,保持與家長教育目的一致性,管控與家長教育子女理解認識、方式方法上的分歧,尋找合理的教育方式,形成最大合力。
2.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教師是學生的思想啟蒙者、價值觀的引導者。作為教師,我們要像保護自己一樣保護我們的教育對象,認識、尊重、理解每一個學生,盡管教師對每個學生成長目標是一致的,但學生成長的路徑卻是不盡相同的,教師要正確認識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善加引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作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教師要自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準繩,堅定理想信念,以師德魅力感染學生,為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打下堅實的基礎。德者,從目從心,境界因善行而升華。教師應堅守教書育人的初心和立德樹人的本職,讓高尚的師德修養(yǎng)成為自己的終身追求。
參考文獻:
[1]黃美忠.對師德失范事件頻發(fā)的思考[J].當代繼續(xù)教育,2014(2).
[2]劉萬海,張明明.近年來我國師德研究的主題、特征與傾向[J].教育科學研究,2014(02).
[3]陳曉暉,武一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視域下的高校師德建設研究[J].教育探索,2014(7).
[4]林崇德.基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師德觀[J].西南大學學報,2014(1).
[5]黎開誼.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師德建設[J].思想教育研究,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