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呂冰玉
摘 要 文章通過梳理國外閱讀療法研究文獻,分析研究其現(xiàn)狀、熱點和趨勢,檢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閱讀療法相關(guān)文獻,采用文獻共被引網(wǎng)絡、關(guān)鍵詞共現(xiàn)網(wǎng)絡及突現(xiàn)詞、研究演進路徑圖分析,以信息可視化為手段,對國外閱讀療法研究進行分析,共檢索到1975—2019年相關(guān)文獻735篇,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發(fā)文量居前3位;相關(guān)研究共被引網(wǎng)絡形成主要聚類13個,探測突現(xiàn)術(shù)語12個,直觀揭示了統(tǒng)計時域內(nèi)國外閱讀療法研究的重點和熱點。其中,國外閱讀療法研究熱點包含:詩歌療法研究、認知閱讀療法研究、情感閱讀療法研究、書目處方療法研究、閱讀療法方法研究、課程培訓應用研究、療效評價研究。
關(guān)鍵詞 閱讀療法 可視化分析 研究態(tài)勢
分類號 G353.1;G252.1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1.06.016
Abstract This paper reports on the review of Reading Therapy overseas with respect to research status, the hotspot issues, and the trend in the realm. This review was conducted by searching related articles from Web of Science to analyze the parameters such as Citespace, overlapped keywords web, and mutation terms in a visible way of evolutionary maps. In this research, 735 articles are employed from 1975 to 2019. Among them,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Kingdom, and Australia top the list. There are 13 aggregations in citation web, and 12 mutation terms are found. These outcomes reveal the significance and hot issues in this realm intuitively. The recent research hot issues are: poet theory research, cognitive reading therapy, affective reading therapy, booklist offered therapy, reading therapy methodology, training applied research, effect assessment.
Keywords Reading therapy. Visualize analysis. Research status.
0 引言
在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中,武漢“方艙醫(yī)院”一位讀書的年輕人引起了社會的關(guān)注。病床上,他手捧《政治秩序的起源》閱讀的畫面感染了無數(shù)人,照片中的他鎮(zhèn)定面對疫情陰云,用閱讀與思考增強精神力量,靜靜的閱讀傳遞出的是力量和希望。由此讓筆者迅速想到了“閱讀療法”。
在有文獻記載的研究中,閱讀療法被稱為“閱讀”“閱讀心理學”“書籍匹配”“圖書指南”“文學治療”“圖書館治療”“引導閱讀”或“閱讀指導”,其定義也不盡相同,從簡單的“通過書籍進行治療”[1]到崇高的“在閱療師的指導下,讀者的個性與文學之間的動態(tài)互動過程”[2],“心理治療師、館員和其他外行幫手可以利用它來促進健康人群的正常發(fā)展和自我實現(xiàn)”[3-5]。同時,閱讀療法還被分為“臨床閱讀療法”和“發(fā)展性閱讀療法”。
通過書籍來治愈疾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當時希臘圖書館被視為具有治療能力的神圣場所。在19世紀初期,Benjamin Rush醫(yī)生和Minson Galt醫(yī)生開始使用圖書療法作為康復技術(shù)和心理健康問題的干預技術(sh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圖書療法受到了廣泛關(guān)注,被用來幫助從戰(zhàn)場上歸來的士兵處理身體和情感上的問題,從那時起,圖書療法的使用范圍不斷擴大[6]。最初,這個詞被用于治療精神病患者的文獻。1941年,多蘭的《圖解醫(yī)學詞典》第11版中出現(xiàn)了最早的“圖書治療”的正式定義。1961年,神論牧師兼散文家塞繆爾·麥克霍德·克羅瑟斯首次提出“閱讀療法”一詞,標志著國外閱讀療法研究正式興起。1961年,韋伯斯特的第三部新國際詞典對圖書治療的定義被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接受:“在醫(yī)學和精神病學中使用精選的閱讀材料作為治療輔助手段;同時,指導通過定向閱讀解決個人問題。”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國外閱讀療法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均得到快速發(fā)展,研究涉及心理學、教育學、精神病學、圖書館學等多學科。發(fā)展至今,應用范圍廣,Cuijpers[7]在抑郁癥,Ehlers[8]等人在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Strom、Pettersson和Andersson[9]在頭痛,McGrath[10]等人在偏頭痛,Apodaca和Miller[11]在酗酒問題,Mimeault和Morin[12]在失眠等方面均有應用;使用人群廣,被學校顧問、社會工作者、心理健康護士、教師和圖書管理員使用[13]。
國內(nèi)從20世紀末起,在借鑒國外閱讀療法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對閱讀療法進行積極探索,涌現(xiàn)出王波、宮梅玲、陳書梅、王景文、黃曉鸝等一批閱讀療法理論與實踐的代表者,使閱讀療法得到蓬勃發(fā)展。雖然我國在閱讀療法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對指導方法、定量驗證、個體療法等都研究較少,減緩了我國閱讀療法研究的發(fā)展進步。因此,盡快了解國外閱讀療法研究領域的格局,全面把握國外閱讀療法研究的發(fā)展歷程、研究熱點及前沿趨勢,對于促進我國相關(guān)領域的發(fā)展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采用Citespace知識圖譜和文獻計量方法,綜合使用定性與定量方法,深入考察了1975年以來國外閱讀療法研究的重要文獻及其作者、熱點主題、研究前沿,以期為我國閱讀療法理論研究和實踐發(fā)展提供有益參考。
1 數(shù)據(jù)來源及文獻總體特征
筆者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SCI、SSCI、A&HCI為數(shù)據(jù)源,檢索國外閱讀療法研究論文。以“Bibliotherapy”“Reading Therapy”“Literatherapy”“Book Therapy”“Reading Cure”“Reading Treatment”“Reading Healing”“Therapeutic Reading”為檢索詞,檢索時間為1975—2019年,共獲得國外閱讀療法研究論文852篇,同時為了保證分析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刪除了書評、卷首語、會議摘要等無關(guān)文獻,精選了article、review、proceedings paper三種文獻類型,共獲得國外閱讀療法研究論文735篇(數(shù)據(jù)更新至2020年3月10日)。
根據(jù)發(fā)文和被引用數(shù)量的時間分布和變化規(guī)律,對樣本文獻數(shù)據(jù)進行年度分布統(tǒng)計分析,并將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緩慢探索階段(1975—1990年),該階段閱讀療法發(fā)文量較少,發(fā)展緩慢;第二階段為穩(wěn)步發(fā)展階段(1991—2005年),該階段文章數(shù)量保持穩(wěn)定增長,共發(fā)表201篇,占總量的27.4%,屬于承上啟下階段,為閱讀療法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研究基礎;第三階段為高速發(fā)展階段(2006—2019年),研究熱度高、成果產(chǎn)出多,14年內(nèi)共有467篇相關(guān)研究論文產(chǎn)出,占總量的63.5%。從研究的學科分布來看,這些文獻目前主要集中于心理學、神經(jīng)病學、康復、內(nèi)科學、信息科學與圖書館學、語言學等領域,閱讀療法成為多學科共同關(guān)注的研究主題。
統(tǒng)計1975—2019年的發(fā)文情況,可知大部文獻發(fā)表在心理學、神經(jīng)科學、教育研究等類別的學術(shù)期刊,體現(xiàn)了閱讀療法研究的多學科性和交叉性。根據(jù)影響因子和《期刊引用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發(fā)現(xiàn)51%的期刊屬于JCR學科領域1區(qū)期刊(即位于學科領域期刊影響因子排名前50%),期刊影響力相對較高。
2 閱讀療法核心研究作者及機構(gòu)統(tǒng)計分析
為了對上述閱讀療法研究領域文獻能夠在時間、空間、高被引文獻、關(guān)鍵詞等方面做進一步的分析,本文選用美國德雷賽爾大學計算機與情報學教授陳超美老師開發(fā)的 Citespace 信息可視化分析工具 [14]。本文選取CiteSpace5.6.R2版本,嘗試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對國外閱讀療法領域研究的發(fā)展趨勢、研究進展、熱點前沿等方面予以梳理。將數(shù)據(jù)導入Citespace,時間跨度選取1975—2019年,時間切片選取3年,節(jié)點類型選擇author和Istitution。節(jié)點選取標準選擇TOP50,即在對應時間切片內(nèi)選取前50個高頻節(jié)點。選用“Pathfinder”為網(wǎng)絡裁剪方法、“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為網(wǎng)絡輔助裁剪策略。選擇標簽閾值為5,即顯示作者和各地區(qū)機構(gòu)名稱所發(fā)表文獻量大于5篇。生成閱讀療法核心研究作者和機構(gòu)可視化分析,如圖1所示。
在圖譜中,節(jié)點大小表示作者和機構(gòu)的發(fā)文量,節(jié)點越大表明作者和機構(gòu)發(fā)文量越多;節(jié)點間的連線表示作者和機構(gòu)之間的合作,節(jié)點顏色越深表示發(fā)文年代越近。分析得知,美國發(fā)文330篇占44.9%,英國發(fā)文95篇占12.9%,澳大利亞發(fā)文73篇占9.9%。發(fā)文量第一的是美國阿拉巴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Forrest Scogin,主要針對老年人抑郁癥進行閱讀治療、心理治療和行為治療,對不同程度的老年人抑郁癥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對照研究,探討了認知閱讀療法相對于個體認知心理治療和延遲治療控制的有效性等[15-16]。發(fā)文量第二的是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Pim Cuijpers,主要研究閱讀療法在抑郁癥和焦慮癥的心理治療,以及恐慌癥和失眠的心理治療。他采用實驗研究和隨機對照的臨床實驗設計,開展心理治療來預防和早期干預精神障礙(尤其是抑郁)的發(fā)生,并在相應研究的系統(tǒng)綜述和元分析方面建樹豐碩。發(fā)文量第三的是Paul Rohde和Eric Stice,均是著名心理學研究機構(gòu)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俄勒岡州研究所臨床心理學專家,主要關(guān)注青少年健康發(fā)展,研究閱讀療法在青少年抑郁癥治療、飲食失調(diào)治療和肥胖干預治療等方面的應用。閱讀療法研究合作團隊中最活躍的是美國俄勒岡研究所的Paul Rohde、Eric Stice、Jeff Gau三人,其研究主要利用閱讀療法對青少年的不同程度的抑郁癥進行治療,例如,三種抑郁癥預防干預措施對抑郁癥發(fā)病風險的影響,將抑郁癥狀加重的青少年隨機分為認知行為組、支持表達組、認知行為閱讀治療組、教育手冊對照組,接受閱讀療法的青少年抑郁障礙的發(fā)病率比接受其他三種干預的青少年低5倍。
3 閱讀療法研究演進路徑可視化分析
對某一研究領域的演進路徑進行分析,可以使研究人員能夠更加清楚研究主題的發(fā)展脈絡和發(fā)展方向,根據(jù)演進路徑也可以對主題的研究趨勢進行預測。Citespace的Timeview功能既可以實現(xiàn)這種演進路徑的可視化分析,同時還可以將相關(guān)關(guān)鍵詞進行主題聚類。筆者利用樣本數(shù)據(jù)中的關(guān)鍵詞進行分析(見圖2)。
從圖2中可知,所有關(guān)鍵詞可歸結(jié)為13個主要聚類,除了第一個聚類為概述性聚類外,其他12個聚類主題皆為閱讀療法領域的重要研究分支。筆者為了能更清晰地展示出各分支主題的活躍年份,清楚地看到閱讀療法領域研究主題的變遷軌跡,以粗線條表示其主題在一段時期的活躍度,見圖3。
4 閱讀療法研究熱點探析
通過對樣本文獻內(nèi)容、高頻關(guān)鍵詞的分析,以及對圖2、圖3的分析與挖掘,閱讀療法研究領域的熱點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4.1 詩歌療法研究
詩歌療法,即將詩歌用于促進個人成長和情緒康復的心理治療過程。治療時向患者推薦一些不同情感色彩的詩歌,讓病人獨自閱讀或在心理醫(yī)生的指導下集體誦讀,通過認同、凈化、娛樂和領悟等作用,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或心理障礙,這是一種提高身心健康質(zhì)量的心理治療方法。詩歌療法的好處還包括增強自我和人際交往意識、增強表達真相的確認感以及增強捕捉和重構(gòu)重要人生故事的能力。據(jù)文獻記載,公元前4000年埃及人就將圣歌寫到紙上,讓病人吞下,望其生效。基督教的《圣經(jīng)》中提到,約在公元前1000年,大衛(wèi)曾用詩歌和音樂鎮(zhèn)定人的暴躁情緒。公元前330年,亞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詩歌》中就提出了疏泄理論。世界上第一位詩歌治療家是公元1世紀的羅馬醫(yī)師索拉內(nèi)斯,他用詩歌短句來治療病人的精神障礙。1959年,美國紐約制定了第一個詩歌治療計劃,并成立了“詩歌治療聯(lián)合會”。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的出版物中提供了大量有關(guān)詩歌療法的原理、實踐、資源和臨床案例研究的材料。成立于1987年的《Journal of Poetry Therapy》是當前詩歌療法專業(yè)理論、研究和技術(shù)最全面的期刊。
詩歌療法應用領域廣泛,尤其在對神經(jīng)癥、精神病、焦慮、酗酒、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和嘗試自殺的病人的治療中頗有療效,目前很多心理衛(wèi)生機構(gòu)、醫(yī)院、學校、監(jiān)獄和老年人病院等都在使用這一療法。在治療過程中,詩歌療法的治療方法和技術(shù)會根據(jù)病人的特點而變,如治療的參加者言語能力受限時(如精神發(fā)育遲滯者或?qū)W齡前兒童),詩歌可以由別人朗誦,而不是由書面形式提供。詩歌療法通常被治療師用于幫助客戶找到表達情緒和講述自身故事的方法。Furman、Downy、Jackson and Bender指出,詩歌治療是一種可以從力量的角度幫助客戶的技術(shù),因為“閱讀和寫作詩歌的治療性使用提取了每個人內(nèi)在的資源和治愈能力”[17]。在多維臨床模型研究中,Mazza和Hayton描述了詩歌治療的三種模式:接受、表達和象征。前兩部分包括文學閱讀(接受)和詩歌寫作(表達),第三部分則是將“儀式、象征、講故事和表演(例如舞蹈或動作)作為處理生活轉(zhuǎn)變的手段”[18]。
4.2 認知閱讀療法研究
認知閱讀療法是20世紀初開始的一項醫(yī)療實踐,由精神病醫(yī)生和圖書管理員共同努力幫助有心理問題的病人。認知閱讀治療是一種自助干預,病人以書中的知識為指導,逐漸學會理解、改變自身認知和行為。認知閱讀療法的困難在于閱讀水平會對治療效果產(chǎn)生影響,病人需要成熟的智力和情感來理解書籍內(nèi)容,否則可能會導致知覺扭曲。Mains和Scogin建議,最好將自助式認知閱讀療法視為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的“第一步”。
4.3 情感閱讀療法研究
情感閱讀療法是指利用小說和高質(zhì)量的文學作品,幫助讀者通過認同的過程,將情感體驗和人類處境聯(lián)系起來,其服務對象大部分是兒童。與認知閱讀療法相比,情感閱讀療法依賴于心理動力學理論,被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認同,即讀者認同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第二階段,宣泄,即讀者在情感上介入故事,并能在安全的條件下釋放被壓抑的情緒;第三階段,洞察,即讀者從宣泄經(jīng)歷中獲得洞察力,發(fā)現(xiàn)其存在的問題和可能的解決辦法。當閱讀、聽故事、朗誦詩歌或看電影時,人們會展示出他們的弱點和長處,傾向于認同書中人物的經(jīng)歷、痛苦及幸福,通過這一認同過程,個體與人物分享情感與沖突,體驗宣泄,從而增強對人類處境的理解和對他人痛苦的同理心,最終有助于個人更好地了解自己[2]。
4.4 書目處方療法研究
1988年,第一份關(guān)于閱讀療法處方書用途和益處的報告發(fā)表[19]。英國自助閱讀療法項目的特色就是“處方書”,即由心理健康專業(yè)人士通過當?shù)貓D書館推薦自助書籍給患者;同時,在世界范圍內(nèi)尋求自我實現(xiàn)的個人也會利用自助書籍獲得幫助。1904年,馬薩諸塞州麥克萊恩醫(yī)院的一名圖書管理員開發(fā)了“圖書治療”項目,該項目將精神病學和圖書館學結(jié)合起來用于精神疾病治療的臨床研究。1970年,堪薩斯州的門寧格診所也使用了“圖書治療”,醫(yī)學博士Jerome M.Schneck在門寧格基金會的閱讀治療研究中編寫了閱讀治療和醫(yī)院圖書館的參考書目[20]。把閱讀作為一種康復活動的想法并不新鮮,埃及國王拉美西斯二世有一間名為“為心靈療養(yǎng)的房子”的專門書房,Sigmund Freud在19世紀末就將文學納入他的精神分析實踐,一百多年以來,醫(yī)學專業(yè)人士和心理學家也一直在開“處方”書籍供患者閱讀。在美國,Elizabeth Pomeroy是最早進行書目處方療法研究的人之一,她確定了62家退伍軍人管理局和醫(yī)院1500多名患者的閱讀興趣,編制了閱讀療法書目。圖書館員也編制了與閱讀療法相關(guān)的書目清單。例如,Williamj.Bishop為醫(yī)院圖書館編制了一份參考書目,Adeline M.Macrum編制了一份圖書療法參考文獻的清單。為了確定對一系列客戶問題最有益的閱讀治療資源,Quackenbush從100所大學的心理咨詢中心獲得了信息。他將271個主題的參考書目分為問題/關(guān)注類、焦慮/壓力管理、自我價值/自尊、飲食失調(diào)、個人成長、學習技能、時間管理等[21]。薩塞克斯大學所做的一項研究被《電訊報》引用,該研究表明,每天6分鐘的閱讀時間可以減少多達68%的壓力,只需翻動書頁并沉浸于閱讀中,大腦就會處于類似于冥想所產(chǎn)生的放松狀態(tài),從而為人體健康系統(tǒng)提供與實現(xiàn)深度放松和內(nèi)在平靜狀態(tài)相同的益處,相較于沒有閱讀習慣的人,經(jīng)常閱讀的人睡眠質(zhì)量更好、壓力水平較低。
閱讀療法使用的閱讀材料非常廣泛,從文學小說、詩歌、散文到自傳、參考手冊和自助書籍,無論使用何種體裁,目的都是通過閱讀、反思和采取行動,幫助人們獲得理解、洞察力和自我發(fā)展。通常使用的書籍分為兩類:一類是想象力文學,用于培養(yǎng)讀者的想象力反應,包括小說、詩歌、寓言和戲劇;一類是說教文學,是非小說和有教育意義的文獻,類似于傳統(tǒng)教育過程中使用的教科書[22]。說教文本的目的是通過對自我的認知理解促進個體內(nèi)部的直接變化。例如,臨床醫(yī)生通過說教文本,可以與患者討論包括養(yǎng)育孩子、婚姻和性、個性沖突和壓力應對等幾乎任何話題。相反,想象文學是指通過小說、詩歌、戲劇、傳記和自傳對人類行為的戲劇性呈現(xiàn)[23]。突現(xiàn)詞顯示2015年以來自助式閱讀療法是主要趨勢,心理自助書籍也是國外閱讀療法未來的研究熱點。
4.5 閱讀療法方法研究
閱讀療法的研究范圍主要涉及臨床心理學,應用于對患者心理健康的治療,其目的是為了減輕甚至消除某種疾病的心理癥狀,并間接影響該疾病的病理治療,這些病理癥狀主要包括神經(jīng)質(zhì)和焦慮發(fā)作、抑郁、崩潰、強迫、疏遠、被動、冷漠、不愿配合治療等消極性態(tài)度。而閱讀療法的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幾種。
方法一是宣泄法。這種心理治療方法最重要的原則是表達,壓抑在心里的感覺和感知(有時是由于病人對它們?nèi)狈φJ識)容易導致沮喪,甚至造成毀滅性的影響。治療師可以作為一個富有同情心的傾聽者來聽病患的表達。病人通過以不受限制的方式傾訴來表達自己,從而實現(xiàn)情感宣泄,最終擺脫痛苦;方法二是分析法。分析法與自由聯(lián)想緊密聯(lián)系,通過自由聯(lián)想,在閱讀一篇文學文本后獲得審美體驗,將患者引向與主人公經(jīng)歷相似的聯(lián)想鏈。通過閱讀有美學元素的文本,能夠讓讀者自由聯(lián)想,從而減輕創(chuàng)傷;方法三是替代法。替代法的顯著特點是需要患者無限信任治療師,治療師通過主動引導和建議來進行病患治療,因此這種方法有時被稱為暗示技術(shù)。在個體閱讀治療中,其治療目標是分配任務并支持參與者完成任務[24]。治療師通過任務分配引導患者朝著決定性的方向發(fā)展,并支持患者完成任務,使其體驗成功,這種成功的積極體驗會激發(fā)患者活力,讓其產(chǎn)生積極的心理暗示,為其下一次經(jīng)歷夯實基礎。
4.6 課程培訓應用研究
閱讀療法培訓項目始于20世紀20年代,西儲大學圖書館學學院可能是最早開展這項研究的。其課程中心是:醫(yī)院圖書館(醫(yī)學或健康科學圖書館)的組織、管理;兒童、成人以及護士專業(yè)圖書館的選書原則和實踐;醫(yī)院病人醫(yī)學參考書等。明尼蘇達大學醫(yī)學院的Richard Olding Beard醫(yī)學博士設計了一個為期五年的培訓項目,課程內(nèi)容包括外語、生物學、社會學、心理學、英語和歷史等,其中第一年培訓在圖書館進行,第二年在醫(yī)院實地工作,并運用閱讀療法進行實踐[25]。到1948年,波士頓西蒙斯學院和丹佛大學開設了有關(guān)醫(yī)院圖書館學的課程。Margaret Kinney在1962年出版的《圖書館趨勢》中描述了一個研究生水平的示范培訓項目,專門研究閱讀療法。1970年,維拉諾瓦大學圖書館學研究生院開設了一門閱讀療法課程。1977年,Rhea Joyce Rubin基于對工作的回顧和對創(chuàng)造性治療標準的研究,開發(fā)了一個多層次的閱讀治療認證課程。
4.7 療效評價研究
閱讀療法在國外應用范圍廣,主要體現(xiàn)在抑郁癥、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頭痛、酗酒問題、失眠等方面。抑郁癥和焦慮癥是世界上最普遍的兩種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表明,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發(fā)病,會對心理健康產(chǎn)生長期影響。在一項抑郁癥閱讀治療分析中發(fā)現(xiàn),閱讀療法的平均效應大小為0.82,表明了閱讀療法對抑郁癥治療的有效性[26]。抑郁癥最常見的療法是使用認知療法和行為療法,例如《Feeling Good》是一本關(guān)于針對抑郁癥的認知療法的自助書,《Control Your Depression》是一本關(guān)于抑郁癥行為療法的自助書。通過對分別使用認知技術(shù)和行為技術(shù)的兩種閱讀療法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兩種療法之間沒有差異,實驗組對比對照組有顯著改善,都能夠有效減少重性抑郁障礙的發(fā)病率和減輕抑郁癥狀[27-29]。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是常見的一種焦慮癥。研究表明,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認知行為療法(iCBT)治療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8]、“互聯(lián)網(wǎng)干預治療社交焦慮癥”[30]和“全身性焦慮癥的心理動力療法”[31]都有效,但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認知行為療法(iCBT)加上壓力管理療法效果更佳[32]。頭痛的心理治療研究主要集中在放松技術(shù)和生物反饋方面。實驗采用書籍或結(jié)構(gòu)化的自助手冊,同時結(jié)合電視教育節(jié)目、錄音帶上的放松指導,對頭痛進行治療。結(jié)果顯示,該方法可以顯著降低頭痛的嚴重程度,頭痛問題的平均緩解率為31%,治療組中有一半的受試者頭痛癥狀有臨床意義上的減輕[9]。
調(diào)查數(shù)據(jù)表明,至少7%的美國人符合酒精濫用或依賴的標準[33],交通事故、健康狀況不佳和社會問題都是酗酒的諸多負面后果之一。第一份關(guān)于閱讀療法對問題飲酒的有效性的報告來自于一個意外的發(fā)現(xiàn):Miller設計了一項研究來測試行為自我控制訓練和控制性飲酒治療的相對有效性,結(jié)果顯示,所有組的飲酒量都顯著減少,各組之間沒有顯著差異。在治療結(jié)束時,實驗人員自行選擇接受或不接受旨在幫助維持治療收益的自助手冊。在之后3個月的隨訪中,與未接受手冊的人相比,接受手冊的人每周的消耗量和血液酒精濃度峰值明顯降低。根據(jù)這一發(fā)現(xiàn),Miller、Gribskov和Mortell對自助手冊是否能夠顯著減少飲酒量進行了測試。研究進一步支持了基于行為的自助手冊對問題飲酒者的有效性。針對問題飲酒者的閱讀療法,即提供自助材料來激勵和引導其改變飲酒行為的過程[34]。
失眠癥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至少有10%的成年人深受影響[35]。睡眠障礙在女性和老年人中更為常見,通常與醫(yī)學(如慢性疼痛)和心理障礙(如焦慮和抑郁)有關(guān)。盡管慢性失眠癥普遍存在,但只有不到15%的人因睡眠困難而接受治療[36],而且通常僅限于藥物治療。1989年,Morawetz報告[37]說,基于刺激控制和放松的自我管理治療,錄音帶加自助手冊對未使用睡眠藥物的參與者是有效的。Véronique、Mimeault和Charles M.Morin進行了失眠癥的自助治療,他們運用的治療材料是改編自自助書籍《Behavioral Treatment of Insomnia》[38]的六本小冊子,每一本都涵蓋失眠癥認知——行為治療的特定組成部分。第一本介紹了自我管理的方法,并提供了有關(guān)失眠的概念、風險因素、發(fā)展和維持等信息;第二本描述了刺激控制和睡眠限制程序及其原理;第三本提供了關(guān)于安眠藥的信息,并為那些想在家庭醫(yī)生的監(jiān)督下停止或減少使用安眠藥的參與者制定了一個退出計劃;第四本關(guān)于認知療法,用來改變?nèi)藗儗λ叩牟徽5男拍詈蛻B(tài)度;第五本提供了有關(guān)睡眠衛(wèi)生原則的信息;第六本則指導讀者評估他們的進步和檢查缺乏改善的可能原因,并討論預防復發(fā)的策略。在失眠癥認知——行為治療計劃中,關(guān)鍵治療程序可以簡要描述為刺激控制、睡眠限制、認知治療以及睡眠衛(wèi)生教育。研究結(jié)果表明,認知行為療法是治療慢性失眠癥的有效方法[39]。
當前,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jù)表明,閱讀在治療各種心理健康和生活方式問題方面被證明是有益的,突現(xiàn)詞中也顯示自2015年以來心理健康是閱讀療法應用的主要趨勢,多機構(gòu)的知識網(wǎng)絡將繼續(xù)出現(xiàn),如英國“Reading Well”計劃中,臨床從業(yè)人員和圖書館館員、書店店員等聚集在一起,向公眾提供書籍閱讀、問題咨詢等服務。
5 結(jié)語
目前我國在詩歌治療領域還沒有進行過專門的學術(shù)研究,因此有必要對這一領域進行深入研究,以便能夠在閱讀療法的開展中實際運用音樂治療、詩歌治療以及其他藝術(shù)方法進行治療。
建議未來的研究工作繼續(xù)對閱讀療法進行定量驗證,以確定哪些類型的健康問題最適合閱讀療法,找出為特定類型的客戶提供最大利益的文獻類型,提出閱讀干預的最佳時機,并明確治療方法。針對大學生的個人發(fā)展,應采用不同的方案,在學校環(huán)境中運用音樂治療、詩歌治療和創(chuàng)造性戲劇開展實踐,并用測量評估工具進行測評。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人們開發(fā)了用于理解、評估和治療心理健康問題的虛擬現(xiàn)實(VR)應用程序,在虛擬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患者學會了在交互式計算機生成的環(huán)境中處理與其問題相關(guān)的情境。因此虛擬現(xiàn)實也被認為是一種與現(xiàn)實一樣有效的誘導情感反應的媒介[40]。學術(shù)界可以利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shù)開展閱讀療法,采用新技術(shù)進行治療。
參考文獻:
PARDECK J T, PARDECK J A.An exploration of the uses of childrens books as an approach for enhancing cultural diversity[J].Early Child Development & Care,1998, 147(1):25-31.
SHRODES C.Bibliotherapy:a theoretical and clinical-experimental study[J]. Doctoral dissertation,1950,331-339.
AFOLAYAN, JOHNSON A. Documentary perspective of bibliotherapy in education[J]. Reading orizons,1992,33(2),137-148.
KRAMER P A, SMITH G G .Easing the pain of divorce through childrens literature[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1998,26(2):89-94.
PEHRSSON D E , MCMILLEN P S. A bibliotherapy evaluation tool: grounding counselors in the therapeutic use of literature[J]. Arts in Psychotherapy,2005,32(1).
SHECHTMAN Z .Treating child and adolescent aggression through bibliotherapy[M]. Springer New York,2009.
CUIJPERS P. Bibliotherapy in unipolar 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1997, 28(2):139-147.
EHLERS A,CLARK D.A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of cognitive therapy,a self-help booklet,and repeated assessments as early interventions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2003,60(10):1024-1032.
STROM L, PETTERSON R. A controlled trial of self-help treatment of recurrent headache conducted via the internet[J].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0,68(4):722-727.
MCGRATH P J , HUMPHREYS P , KEENE D , et al. The efficacy and efficiency of a self-administered treatment for adolescent migraine[J]. Pain, 1992, 49(3):321-324.
APODACA T R . A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bibliotherapy for alcohol problems[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3,59(3):289-304.
MIMEAULT V.Self-help treatment for insomnia: Bibliotherapy with and without professional guidance[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99,67(4):511-519.
MCCULLISS D.Bibliotherapy: historical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Poetry Therapy,2012,25(1):23-38.
李杰,陳超美.Citespace:科學文本挖掘及可視化[M].北京: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出版社,2016.
SCOGIN F, MCELREATH L.Efficacy of psychosocial treatments for geriatric depression: a quantitative review[J].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94,62(1):69-74.
FLOYD M , SCOGIN F. Cognitive therapy for depression: a comparison of individual psychotherapy and bibliotherapy for depressed older adults[J]. Behavior Modification,2004, 28(2):297-318.
FURMAN R , DOWNEY E P. Poetry therapy as a tool for strengths-based practice[J]. Advances in Social Work,2002,3(2):146-157.
MAZZA N F.Poetry therapy: an investig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clinical model[J].Arts in Psychotherapy,2013, 40(1):53-60.
STARKER S. Psychologists and self-help books: attitudes and prescriptive practices of clinicians[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1988,42(3):448-55.
SCHNECK J M.A bibliography on bibliotherapy and hospital libraries[J]. Bulletin of the 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1945,33(3):341.
QUACKEN,ROBERT L. The prescription of self-help books by psychologists: a bibliography of selected bibliotherapy resources[J].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Training,1991,28(4):671-677.
CANTY N.Bibliotherapy: its processes and benefits and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and developmental settings[J].Logos Journal of the World Book Community,2017, 28(3):32-40.
SILVERBERG L I. Bibliotherapy: the therapeutic use of didactic and literary texts in treatment,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aining[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steopathic Association,2003,103(3):131-135.
CZERNIANIN W,CZERNIANIN H. Bibliotherapy: a review and perspective from Poland[J]. Journal of Poetry Therapy,2019,32(2):1-17.
PANELLA N M. The patients library movement: an overview of early efforts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establish organized libraries for hospital patients[J]. Bulletin 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1996,84(1):52-62.
CUIJPERS P. Bibliotherapy in unipolar 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1997,28(2):139-147.
SCOGIN F, JAMISON C. Comparative efficacy of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bibliotherapy for mildly and moderately depressed older adults[J].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89,57(3):403-407.
STIC E, ROHDE P.Efficacy trial of a brief cognitive-behavioral depression prevention program for high-risk adolescents: effects at 1- and 2-year follow-up[J]. Journal of Consulting & ClinicalPsychology,2010,78(6):856-867.
ROHDE P, STICE E, SHAW H,et al.Effectiveness trialof an indicated 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adolescentdepression prevention program versus bibliotherapy andbrochure control at 1- and 2-year follow-up[J]. Journal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15,83(4):736-747.
HEDMAN E, ANDERSSON G, ANDERSSON E,et al.Internet-basedcognitive-behavioural therapy for severe health anxiety: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Br J Psychiatry. 2011;198(3):230-6.
RICHARDS J C, KLEINl B, AUSTIN D W.Internet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for panic disorder: does theinclusion of stres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improve end-state functioning?[J]. Clinical Psychologist.2006,10(1):2-15.
STEFANOPOULOU E , LEWIS D. Digitally delivere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anxiety disorders: a comprehensive review[J]. Psychiatric Quarterly,2018.
GRANT B, HARFORD T,DAWSON D.Prevalence of DSM-IV alcohol abuse and dependence: United States,1992[J]. Alcohol Health & Research World,1994,18(3):243-248.
MILLER W R ,GRIBSKOV C J ,MORTELL R L. Effectiveness of a self-control manual for problem drinkers with and without therapist contac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Addictions,1981,16(7):1247-1254.
FORD D E, KAMEROW D B.Epidemiologic study of sleep disturbances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An opportunity for prevention?[J]. JAM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989,262:1479-1484.
MeLLINGER G D ,BALTERr M B ,UHLENHUTH E H. Insomnia and its treatment: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J].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1985,42(3):225-232.
MORAWETZ D.Behavioral self-help treatment for insomnia: a controlled evaluation[J]. Behavior Therapy,1989,20(3):365-379.
MORIN C M, VIRGIL W.Psycholog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approaches to treating insomnia: critical issues in assessing their separate and combined effects[J].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1996,16(6):521-542.
MIMEAULT V, MORIN C M.Self-help treatment for insomnia: bibliotherapy with and without professional guidance[J]. J Consult Clin Psychol,1999, 67(4):511-519.
EMMELKAMP P M G.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in clinical assessment and psychotherapy[J]. Psychotherapy & Psychosomatics,2005,74(6):336-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