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艷
由于小學生的語言積累少、知識視野狹窄,他們難以探尋文字背后的深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深度的閱讀活動融入文本之中,促進他們的思考,要培養(yǎng)他們閱讀的技巧,提升他們的閱讀的能力,讓他們的認知從淺顯走向深入。
一、把握文本之點,引領學生深讀
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而言,他們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教師要關注對他們閱讀興趣的培育,為他們拓展閱讀的視野,促進他們對閱讀行為的投入,讓他們自覺融入到閱讀之中,充分地吸收營養(yǎng)。學生在閱讀中能發(fā)揮自己的想象,通過對問題的思考,或參與情景的再現(xiàn)模擬,能提升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使他們快速地沉浸于文本之中。如在統(tǒng)編版六上《開國大典》一課教學中,教者為學生播放視頻,向?qū)W生介紹開國大典的背景,并導入如下內(nèi)容:今天讓我們回望歷史,去看一看開國大典,請大家初讀課文并聯(lián)系課題,說說文章寫了什么?媒體的播放、語言的導入能引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他們在頭腦中想象出開國大典的盛況。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能有所讀、有所思,并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教師要把握文本的“點”,引導學生深讀,在“空白點”深讀,讓學生盡情聯(lián)想,讓他們的思維獲得延伸。教師要利用學生的“爭辯點”閱讀,讓學生的思維能夠傳遞,引發(fā)多維思維的交流碰撞,能促進他們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教師可以針對“生成點”展開交流,促進學生的深入感受。如在學習部編版六上《草原》一文時,教者讓學生朗讀課文,一個學生將“清鮮”讀成了“新鮮”,教者讓大家說說區(qū)別在哪里?學生聽完研討,認為“清鮮”比“新鮮”更多一層“干凈”之意,從而體會到草原的空氣與城市里的空氣有不一般之處,沒有工業(yè)污染,因而更干凈。
二、精讀文本,體會文本情感
學生通過對文本的泛讀,對文章的整體已有了大體的理解,教師要引導他們精讀文本,標出優(yōu)美的詞句,體會文本中所流露的情感,引發(fā)學生的深入思考。如在學習部編版六上《丁香結》一課內(nèi)容時,我讓學生朗讀語句,展開想象,說說丁香花像什么?給人以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學生品讀“星星般”一詞,從中感受到丁香花綿小而可愛,如同頑皮的星星一樣惹人喜愛。也有學生品讀了“窺”字,感受到它的活潑可愛,富有活力;也有學生品讀了“綴滿”,感受其數(shù)量之多且具有無比旺盛的生命力。還有學生品讀“月光下的瀟灑”“紫的朦朧”等詞句,并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有的想到了人間仙境,有的想到了嫦娥玉兔,有的想到了蓬萊島……學生在想象中感受到丁香花的獨特韻味。小學六年級學生思維能力有了一定的發(fā)展,教師要引導他們?nèi)ベ|(zhì)疑問難,深入探討把握文本中蘊含的情感,從而能與文本共情,與人物共鳴,從而加深對文本內(nèi)容的深度理解。
三、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拓展閱讀視野
教師要為學生打造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可以在教室里以及樓梯拐角處設計“圖書角”,舉行“好書漂流”活動,讓學生共享閱讀,寫心得、寫感悟,通過深度的交流促進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加深理解。教師要利用好周末、節(jié)假日時間,為學生推薦閱讀單,為他們推薦天文、地理、歷史、科普、文學等涉獵領域廣泛的圖書,拓展他們的閱讀視野,提升他們的閱讀技能。如對五年級學生推薦文學作品有《三毛流浪記》《小兵張嘎》《三寄小讀者》《草房子》《三國演義》《水滸傳》《湯姆·索亞歷險記》《格列佛游記》《童年》等;科普科幻有《十萬個為什么》《昆蟲記》《海底兩萬里》等;文化教育有《中外藝術家的故事》《世界五千年》《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深度閱讀,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促進學生語言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