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
摘 要:育人德為先,現(xiàn)代教育不僅需要滿足學生智力成長上的需要,更需要讓學生成為符合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需求的德才兼?zhèn)涞娜瞬牛寣W生能夠在德育理念的熏陶下逐步成長。歷史學科作為高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需要積極地完成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這就要求歷史教師能夠有意識地挖掘歷史知識中隱藏的德育元素,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德育知識,促進學生成長。同步滿足其歷史知識儲備增加,以及德行素養(yǎng)提升的需要。文章就教師應該如何推進高中歷史和德育教育的融合作出了探析,以求能夠為相關(guān)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
關(guān)鍵詞:高中歷史;德育教育;融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1-005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1.027
高中階段是學生成長歷程中的重要轉(zhuǎn)折點,關(guān)系到學生的未來成長和發(fā)展。在此階段,教師不僅需要加強對學生基礎知識儲備的培養(yǎng),還需要積極地強化對學生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這顯然和德育教育是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高中教育中的思想政治課能夠為學生思想高度的提升帶來幫助,但實際上高中歷史學習也能夠發(fā)揮德育作用,讓學生深入了解國家的歷史進程,這是思想政治課所不具備的教化作用,學生能夠在歷史學習中感悟到中華民族獨有的德育思想。因而,有針對性地探討和分析高中歷史和德育教育的融合策略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推進高中歷史和德育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高中歷史課堂不僅能夠為學生學習提供各種歷史知識,還能夠促進師生相互交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格素質(zhì)。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需要通過歷史教學的方式,弘揚并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精神,幫助學生深刻地了解中國的基本國情,促進學生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愛國情懷。歷史知識具備豐富的趣味性,歷史課堂則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平臺,在傳統(tǒng)的高中歷史教育中,教師普遍被應試教育理念所束縛,僅僅關(guān)注對歷史知識的傳授和講解,并未充分關(guān)注對學生情感能力和思想認知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難以形成對歷史知識的深層次認識。歷史具備相應的過去性,而歷史教學的目標則是指引學生在復雜的歷史事件當中,學會如何思考、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歷史教學的本質(zhì)要求是傳遞各種社會正能量,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人格,通過對歷史事件的深入解讀完成對學生優(yōu)秀人格的塑造,使其能夠受益終身。所以,高中歷史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有意識地滿足學生的綜合成長需要,從多方面著手,重點展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中的核心位置,培養(yǎng)其健全的審美意識,提高其學習積極性。
二、高中歷史和德育教育的融合策略
(一)言傳身教,無形中影響學生
教師是開展歷史教學活動的重要角色,承擔著重要的引導責任,在對學生的教育與培養(yǎng)的過程中,教師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略的。想要在歷史教學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元素,教師首先需要做好的便是自己的本職工作,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同時還需要利用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社會觀來影響學生群體,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歷史教師如果能夠在教學活動中兢兢業(yè)業(yè),關(guān)懷呵護自己的學生,對學生保持充足的耐心和信心,用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鼓勵學生,必然能夠為后續(xù)的德育奠定基礎,也將會對學生產(chǎn)生最直觀真切的影響。其次,教師如果想要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實施德育教育,還需要積極地強化自身的理論知識儲備和文化素養(yǎng),此類內(nèi)容均需要以具體的文化知識為導向,并有效地體現(xiàn)在教學活動中,這對于德育教學來講意義非凡。對教師來講,開展課堂教學和管理的過程也是展現(xiàn)自身人格魅力的過程,所以教師有必要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控制好自己的言行舉止,用實際行動來影響學生。
(二)見微知著,平凡也能展現(xiàn)“英雄本色”
推進人類歷史前進的并非是少數(shù)人,而是廣大人民群眾,歷史新課程改革在充分重視政治史之外,對于經(jīng)濟歷史和文化歷史的重視程度也有增無減。在此過程中,歷史事件的呈現(xiàn)并不再是各種英雄的大起大落,而是逐漸轉(zhuǎn)化為微小的事件,即便是在生活的細微處依然能夠感受到“英雄本色”。因此,教師在開展中國近代史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從多元化角度著手,不僅要為學生講解中國文明屈辱史以及奮斗史,還需要為學生講述對文化環(huán)境的保護,以此來促進學生的成長,讓學生在細微之處感悟愛國情懷,這對學生的綜合成長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同時,教師也要讓學生明白自己和國家的深刻聯(lián)系,有意識地增強其愛國情懷。教師甚至可以將各種知識和學生的日常生活銜接起來,拉近歷史知識和學生心靈間的距離,例如,隋文帝建國和治理國家的事跡便能成為教師進行深入教學的支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思考當代人的價值觀和消費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
(三)深挖教材,為直觀具象教學做支撐
優(yōu)化革新現(xiàn)階段已有的教育理念,將人文教育思想融合在歷史教育活動當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學生學會做人的根本支撐。結(jié)合新課程標準對高中歷史的要求來看,選擇視頻教學、圖文教學的方式來重新呈現(xiàn)歷史情境,通過多樣化歷史課件的支撐,助力學生更為精準完整地掌握歷史,使學生能夠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對學生的綜合成長極為重要。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夠強化學生的記憶。歷史教材中包含大量豐富的史料記載、人文觀點,此類材料能夠促進學生的德育成長。在開展歷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的能力,以此為基礎推進學生的綜合成長。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文藝復興”的內(nèi)容時,可以為學生展示電影《痛苦與狂喜》《羅密歐與朱麗葉》等的視頻片段,以此幫助學生更為直觀、具體地感受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文化形態(tài),加強學生的基礎認知能力,讓學生清晰地感悟到作品中包含的鄉(xiāng)土氣息,以此刺激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完成對自然美及人性美的共同追求,為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以及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激發(fā)學生對美好事物的感悟。圖片以及視頻等媒介可以很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的歷史認知能力,加深其感受。在觀看完影片后,教師需要積極地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要求學生談論自己對相關(guān)內(nèi)容的感受,對文藝復興元素的理解和認識,可以通過合作討論的形式進行。此舉將會極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認知能力成長需要,同時還能夠強化學生對相應歷史知識的理解,有效完成歷史教學和德育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