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嵩
摘 要:文章從鮮卑族的祖先談起,從三個部分、六個方面對鮮卑舊墟石室進行論述。從《魏書》中尋找關(guān)于鮮卑祖先的蹤跡,對石室的傳說、方位、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以及石室內(nèi)祝文和其史學(xué)價值的細部情況進行具體闡述,針對石室的保護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從微觀和宏觀兩個角度進行分析論證。對于石室的開發(fā)利用也稍加分析,使之發(fā)揮最大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經(jīng)濟價值。
關(guān)鍵詞:鮮卑;石室;北魏;嘎仙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jīng)有一支小小的民族在各路英豪群星璀璨交相輝映之際,從東北邊陲揮師跨過長城,躍馬挽弓,統(tǒng)一了北中國,建立了北魏王朝,前后共統(tǒng)治了148年,隨后淡出了歷史舞臺。這個有著傳奇色彩的王朝就像是眼前的一團迷霧,等待著人們將其撥開,還原歷史給人們以啟迪。
1 考證拓跋鮮卑族的祖先
北魏王朝的先人出自林海,輾轉(zhuǎn)大草原,三易都城。要解讀那段久遠的歷史,開啟那段塵封的記憶,就需要探尋拓跋鮮卑人的發(fā)源地。關(guān)于拓跋鮮卑人的起源,《魏書》序記中記載:“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nèi)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后世為君長,統(tǒng)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yè),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边@史書記載了拓跋鮮卑人祖先棲息地和生活方式,但拓跋鮮卑人具體的生活地點還是無法確定的。大鮮卑山的具體方位無史料可查,成了史學(xué)界的千古之謎。
然而《魏書·禮志》中的一段文字給我們提供了大鮮卑山的一絲線索:“魏先之居幽都也,鑿石為祖宗之廟于烏洛侯國西北。自后南遷,其地隔遠。真君中,烏洛侯國遣使朝獻,云石廟如故,民常祈請,有神驗焉。其歲,遣中書侍郎李敞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從文字中我們分析得出,當(dāng)時皇室有派人到石室祭祀過,所以我們找到石室便可破解這個迷霧了。
2 嘎仙洞名字由來以及與石室關(guān)系的探索
要解開石室之謎就必須提到一個洞穴,那就是嘎仙洞。嘎仙洞本是天然的山洞,很早就存在,當(dāng)?shù)囟鮽惔喝硕贾浪?,并且流傳著許多有關(guān)嘎仙洞的傳說。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惡魔,名叫滿蓋(滿蓋是鄂倫春語,即魔怪),盤踞著這個山洞。它長了9個腦袋,吃人放火,無惡不作,鬧得大興安嶺上的鄂倫春人不得安生。有一個聰明而又勇敢的英雄,名叫嘎仙。他拿了弓箭到山洞來找滿蓋,決心和它斗智。嘎仙問滿蓋:“你憑什么占據(jù)這里冒充大興安嶺的主人?我提一個問題,你答不上來就不能算大興安嶺的主人?!睗M蓋說:“好,你提出來吧,我若答不上,山洞就歸你?!备孪蓡枺骸澳阒肋@大興安嶺有多少個山峰?多少條河流?”滿蓋算了一下說:“有900個山峰,450條河流?!备孪晒笮Γ骸按疱e了!鄂倫春人連5歲的小孩都知道大興安嶺有100個山峰,50條河流。兩山夾一溝嘛!你有9個腦袋,把一個東西錯成9個,所以不對?!睗M蓋輸了,但是它不甘心。嘎仙這時候決定再和它比武。他提出站在洞口前面,以西南方山頂上的石子為目標,連射3箭,誰射中誰就是大興安嶺的主人。滿蓋以為這回一定有把握,搶先射了3箭,不料都落空了,人們嘲笑滿蓋,腦袋多的都不集中,眼睛多也沒用,所以射不中。嘎仙拿起弓箭連射3箭,箭箭穿透。滿蓋垂頭喪氣,只好認輸,乖乖地把山洞讓給了嘎仙。從此,人們就把這個山洞改叫作“嘎仙洞”。雖然這是一個神話,但從這里我們可以了解到這個山洞很早就被當(dāng)?shù)氐亩鮽惔喝怂熘陨蕉吹拇嬖诩捌鋾r代久遠也就毋庸置疑了,那么嘎仙洞與我們要找的石室有什么關(guān)系呢?
因為嘎仙洞所在的興安嶺與《魏書》中所描述的“大鮮卑山”的位置比較吻合,所以石室在嘎仙洞內(nèi)的可能就相當(dāng)大了。1980年7月30日,考古學(xué)家米文平先生帶領(lǐng)的考古隊在大興安嶺北段嘎仙洞中發(fā)現(xiàn)了當(dāng)年李敞在石壁上的刻文,千古之謎的“北魏石室”也就解開了,至此這個神秘的石室終于露出了它的廬山真面目。
3 “鮮卑舊墟石室”的具體方位及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的探究
關(guān)于這個石室的最早記載,見《魏書·禮志》:“魏先之居幽都也,鑿石為祖宗之廟于烏洛侯國西北。自后南遷,其地隔遠。真君中,烏洛侯國遣使朝獻,云石廟如故,民常祈請,有神驗焉。其歲,遣中書郎李敞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祝曰:‘天子燾謹遣敞等用駿足、一元武敢昭告于皇天之靈。自啟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歷載億年,聿來南遷。惟祖惟父,光宅中原??唆鍍闯螅囟ㄋ倪?。沖人篡業(yè),德聲弗彰。豈謂幽遐稽,首來王。具知舊廟,弗毀弗亡。悠悠之懷,希仰余光。王業(yè)之興,豈自皇祖。綿綿瓜瓞,時惟多枯,敢以丕功,配饗于天。子子孫孫,福祿永延。敞等既祭,斬樺木立之,以置牲而還。后所立樺木生長成林,其民益神奉之。咸謂魏國感靈之應(yīng)也。石室南距代京可4000余里。”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拓跋鮮卑人的祖先在北方(幽都即北方)居住的時候,曾經(jīng)“鑿石為祖宗之廟”。真君,是北魏第三代世祖皇帝太武帝拓跋燾的年號“太平真君”的簡稱。這期間烏洛侯國來說“石廟如故”,于是派李敞去祭祖。代京,是指當(dāng)時北魏的京城,在今山西大同附近,該祖廟石室在大同以北2000多千米。最終把石室定位在嘎仙洞。
嘎仙洞(圖1)位于大興安嶺北段山巔東側(cè)、嫩江支流甘河上源一條山谷的嘎仙溝中,現(xiàn)屬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嘎仙洞在一道高達百余米的花崗巖峭壁上,離地面25米,地表海拔高度495米,所在山峰的相對高度是120米,洞口略呈三角形,底寬20米,高12米,方向朝南偏西。洞內(nèi)寬闊宏大,幽暗深邃,南北長120米,東西寬27米,穹頂最高處20多米,依次可分為前廳、大廳、高廳、后廳四個部分。
前廳長約28米,寬約18米,地面平坦且稍低于洞口,距洞口15米處的西側(cè)洞壁有一片稍經(jīng)修鑿的扇形平面,高2.3米,寬約4米。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石刻祝文即鐫刻在這片洞壁的平面上,高與視平線相齊。另外,其東壁有一經(jīng)修鑿的平面,與西壁祝文平面相對,但無刻字。
大廳較前廳稍寬,寬約20米,長約38米,高10~12米。地面漸升,稍向上傾斜,坡度約10度。大廳中央有一塊不規(guī)則的巨石,長3.5米,寬3米,厚1米,底下有3塊石頭承托,當(dāng)?shù)厝罕姺Q為“石桌”。
高廳是由大廳稍轉(zhuǎn)向北,這里的穹頂陡然升高,最高處可達20多米。順20多度的斜坡,坡轉(zhuǎn)向左前方,越往里越窄,最窄處僅9.5米,越往里面越陡,并有巨石橫躺豎臥,當(dāng)系洞頂崩落所致。在高廳的東壁上方距地面12米處有一小洞,洞口寬約6米,高約5米,洞內(nèi)深廣約10米,應(yīng)為天然洞穴(圖2)。
后廳從高廳轉(zhuǎn)向左上方的斜洞,在洞盡頭的最高處較為平整,猶如平臺。這里空間最小,寬約9米,高6~7米后廳上部東、西各有一個耳室,距地面高約4米,當(dāng)屬人工開鑿。西側(cè)的耳室寬2.5米,高1.1米,深2.7米。東側(cè)耳室寬約4米,高1.5米,深約3米。
4 舊墟石室中祝文的考證
1980年7月30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考古工作者在嘎仙洞找到了1500年前李敞等人鑿刻在石壁上的祝文(圖3),這篇祝文大部分已被苔垢覆蓋,刻在距離洞口15米的西側(cè)石壁上,高度與視平線相齊。祝文為漢字隸書,字形古樸蒼勁,與《魏書·禮志》記載的相近,但多出了78字,祝文全文如下:
維太平真君四年,癸未歲七月廿五日,天子臣燾使謁者仆射庫六官中書侍郎李敞、傅雀用駿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告于皇天之神:
啟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歷載億年。聿來南遷,應(yīng)受多福,光宅中原,惟祖惟父。拓定四邊、慶流后胤。延及沖人,闡揚玄風(fēng)。增構(gòu)崇堂、克翦兇刃,威暨四荒,幽人忘遐?;讈硗?,始聞舊墟,爰在彼方。悠悠之懷,希仰余光。王業(yè)之興,起自皇祖。綿綿瓜瓞,時惟多。歸以謝施,推以配天,子子孫孫,福祿永延。
薦于:皇之帝天、皇之后土。
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
尚饗!
東作帥使念鑿。
這段祝文告訴我們祝文是刻于太平真君四年(443),天子拓跋燾派遣官吏前來祭天,告慰祖先的在天之靈,并追憶祖先先前的豐功偉績,希望祖輩在天之靈能保江山萬年,子子孫孫能福祿永延。
5 “鮮卑舊墟石室”發(fā)現(xiàn)的史學(xué)價值
①石刻祝文的發(fā)現(xiàn),證實了嘎仙洞便是拓跋鮮卑人祖先曾經(jīng)居住過的舊墟石室。那么史書上說的九十九個氏族的三十六個部落,自然也不會離這里太遠。鮮卑族自古就在這深山老林里生息繁衍,從石室的豐富文化堆積層就可以看出來。
②在嘎仙洞這樣的天然山洞中發(fā)現(xiàn)了特別厚的文化堆積,這對于研究鮮卑族的歷史和文化將會提供重要的考古資料。
③鮮卑舊墟石室的發(fā)現(xiàn),也就變相證明了位于其東南方向烏洛侯國的大致方位,這也為找到烏洛侯國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這一遺址的發(fā)現(xiàn),不僅為世人解開了鮮卑民族歷史上的千古之謎,而且為歷史地理學(xué)、考古學(xué)、民族學(xué)的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6 石室的保護和其旅游資源的開發(fā)
對于這樣一個具有很大價值的石室,我們應(yīng)該怎樣保護和開發(fā)呢?筆者認為保護石室應(yīng)該有三方面任務(wù):一是石刻祝文資料的搶救、整理、研究,包括建立檔案、拍照、拓片及祝文模型復(fù)制,這就是永久的保護措施;二是長期性的保護任務(wù),因為任何自然現(xiàn)象都處于相對運動和變化中,長期裸露的巖石最終要風(fēng)化為沙土,長期性的保護措施就是要采取相應(yīng)的措施,相對延緩石室和石刻的壽命;三是發(fā)揮社會效益的實時管理,防止人為破壞,充分利用其政治、歷史、民族和自然價值,搞好旅游業(yè)。上述這三個方面的保護工作,可以從保護的深度、廣度及分析方法來分類,可以分成兩類,即微觀保護和宏觀保護。
這里筆者所謂的微觀保護是指局部的、專業(yè)性的保護。比如在洞口設(shè)立柵欄、安裝鐵門,設(shè)專人看管,這樣可以使其得到有效的管理、有效的保護。在石刻上罩防護罩或玻璃罩,這有利于石刻的保護,能減少石刻與外界空氣的接觸,減緩風(fēng)化和腐蝕。在洞口挖排水溝,防止雨水倒灌減輕洞口潮濕狀況。這些微觀的保護雖然很簡單,但需要極其小心、細心才能做好。
至于宏觀保護則是指從整體上,從歷史長河的縱向和地理環(huán)境的橫向來考慮保護方案,這是全社會的問題。石刻為什么歷過1500多年還保存得如此完好?這與其所在的地理位置有關(guān)。大興安嶺的綠色植被使這里的環(huán)境溫和,溫差相對減少,空氣濕潤使裸露巖石風(fēng)化的速度放慢,洞內(nèi)石壁長年濕潤,陽光不能直射洞口,覆蓋著石洞有七八十米厚的巖石,巖石上有一層厚厚的腐質(zhì)土,長滿了各種樹木,使風(fēng)化土層和巖石保持著穩(wěn)定的水分和溫度,也使這個山洞冬暖夏涼,這樣一個溫度相對穩(wěn)定、濕度適宜、光線適度等有利條件的山洞,對石室和石刻的保護十分有利。
然而,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目前正在不斷的遭到破壞,隨著大興安嶺林區(qū)的大規(guī)模開發(fā),樹木的不斷采伐,原始森林變?yōu)榇紊帧8孪啥粗車谥饾u失去其原來的自然風(fēng)貌,這也將使嘎仙洞周邊的氣候發(fā)生變化,進而加快地表巖石的風(fēng)化,也勢必將影響石室及石刻的保護。從長遠角度考慮,筆者認為應(yīng)將嘎仙洞及其周邊地區(qū)建成一個自然保護區(qū),恢復(fù)其本來的歷史面貌,努力創(chuàng)造益于文物保護的自然環(huán)境,使這一重要的歷史遺址能夠長期的保存下來。
總之,嘎仙洞鮮卑舊墟石室的保護,最重要和迫切問題是宏觀上的保護,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除需要文物保護單位以外,還需要全社會力量的努力協(xié)作,這樣才能完成這項艱巨而光榮的任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