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英
摘要:語篇研讀是指學生對語篇內容進行深層次解讀與主動加工,并能展開有意義建構的學習探索過程。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對語篇進行深層次研讀,可確保學生對語篇語言形式的良好內化、文體結構的清晰認知、內容信息的高度理解以及情感思想的透徹領悟,最終不僅能大幅度提高學生的閱讀實力水平,還可助力其學科素養(yǎng)的全面養(yǎng)成。
關鍵詞:英語閱讀;語篇研讀;思維導圖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08-015
語篇教學是高中英語教學的基礎項目,它是學生輸入語言信息的主要途徑,關乎其可理解性的語言能力的發(fā)展、知識儲備的擴充、高階思維的運作以及情感與素養(yǎng)意識的養(yǎng)成,這些決定了語篇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本文結合高中英語傳統(tǒng)形態(tài)下閱讀教學存在的一些局限問題,探究教師如何基于語篇研讀對這些問題進行切實革新與改進,從而優(yōu)化學生語言輸入路徑,使之在研讀中能嘗試主動建構知識、有效施展能力、高階發(fā)展思維,并生成優(yōu)秀素養(yǎng)意識,最終實現綜合語用能力的有效發(fā)展。
一、高中英語以往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目標設計不健全
受傳統(tǒng)觀念的限制,或者是被應試教育思想所左右,許多高中英語教師往往欠缺對學科“育人”價值的考量,那么他們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就會偏向于一些知識或者技能方面的要求,忽略對學生思維品質或素養(yǎng)品格等方面的培育,最終引致教學目標設計的不健全。如部分教師對閱讀教學目標的設計通常只要求學生掌握哪些詞匯,或提煉、歸納某些信息以達成能力培養(yǎng)目標,除此之外對思維或文化情感等方面的培育目標所涉甚少,那么學生在此局限目標的導向下,便也無法獲以全面化的發(fā)展與進階的能力提升。
2.教學引導方式太單一
舊時的教學思想若仍然延續(xù),那么教師也會在教法方面故步自封,仍然沿用老套教學方法或單一的訓練活動來對學生做出閱讀能力指導。如在以往解讀閱讀語篇時,教師往往只會設計幾個問題驅動學生的閱讀,并以此檢測其解讀效果,但當學生出現一些理解性的問題時,部分教師也只是帶領其回顧語篇找尋遺漏信息,甚少會指出其閱讀技能或思維方式方面的缺失。這樣單一、局限的閱讀指導方式不僅會局限學生的閱讀能力發(fā)展,還會引起其乏味心理,極不利于其閱讀能力的發(fā)展,也不利于其閱讀習慣的良好構建。
3.教學資源存在局限性
閱讀教學是學生英語輸入類教學途徑之一,這其中,學生輸入語言信息所依附的載體主要是教材課文,同時,為迎合應試化教育考核需求,許多高中英語教師也會大量引入一些試卷,將其中的閱讀習題作為學生所依附的拓展閱讀材料,除此之外,教師甚少會關注其他類型優(yōu)質資源的投放,造成教學所用資源的局限、單一。而當學生長久依附教材或枯燥閱讀試題展開學習研究時,便會深感枯燥,再則,由于閱讀信息輸入途徑的狹窄,當學生在面對高難度試題文章時也會倍感壓力,滋生畏難情緒,非常不利于其良好閱讀心理及態(tài)度的建設。
二、語篇研讀視野下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模式研究
下文將圍繞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展開全新的模式探索,以求能夠解決以往存在的局限問題,讓學生在目標健全、指導形式多元以及資源豐富的閱讀環(huán)境中,對核心語篇做以深層次、高效率的研讀探究。
1.快速瀏覽語篇,初步明確文體及主題
對語篇進行研讀時,教師就必須引導學生進行多次閱讀,并針對各次閱讀而設計不同的目標引導其由淺入深地步入文本,與語篇展開深層次的情感交流。鑒于此,在研讀時,教師可先提出一項初步閱讀的任務,要求學生能快速瀏覽語篇,以此初步確定語篇的文體以及主題。明確文體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從內容到形式去探尋語篇的整體特點,了解作者基于此語篇的敘述表達方式;而明確主題主要是為了讓學生獲悉語篇的實質內容,并嘗試結合實際生活聯想此內容獲取語篇主旨的初步見解,這樣有助于學生后續(xù)其他研讀步驟的順利開展。
以2019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二Unit5“Music”單元“The Virtual Choir”這一重要語篇的研讀為例,在學生快速瀏覽語篇之前,針對確定語篇文體及主題的閱讀目標,教師可先給予學生一定的點撥,如驅動學生回憶在初中或者高中前一階段所學過的各類文章內容,按照記敘文、說明文或議論文等文體形式有效推測本語篇的行文特點,從而界定該語篇的具體體裁形式。而在主題方面,可驅動學生聯想自身實際生活,在初步閱讀中分析語篇所涉及的實質內容是出于生活或者社會發(fā)展的哪一方面。
經此點撥后,學生便能更高效地步入初步研讀中,這其間根據本語篇中涵蓋的大量有關時間線索的信息,并根據隨時間遞進發(fā)展的事件關系,學生能了解到該語篇是圍繞時間順序展開描述的。此外,由于本語篇的實用性很強,且事物的解說也較為全面,那么學生便可由此推知這一語篇為說明文。而在主題確定方面,在語篇高頻出現的“The virtual choir”事物以及對其相關的描述,這能使學生了解到該語篇是有關音樂及互聯網領域等方面的信息。
2.深度解讀語篇,整理信息并探尋結構
對語篇文體及主題的了解能夠幫助學生深入洞察作者的行文方式,并獲知其敘事開展所圍繞的中心話題,經此之后,學生便能更有側重點去解讀語篇,且能大大提高閱讀的速度與效率。
而經歷了初步閱讀后,接下來,教師則要指導學生結合該語篇的實質信息展開細致而詳盡的研讀,這時要注意的一點是,教師在驅動學生結合文字解讀語篇信息的同時,也需引導其對復雜或毫無章法的各類信息作出有力整合,最終準確梳理語篇結構而增進深層見解效果。這種針對語篇結構的有效探尋,有助于學生高階閱讀思維的運作與養(yǎng)成,彌補了以往閱讀教學所欠缺的思維培養(yǎng)目標。還是在“The Virtual Choir”語篇研讀中,教師可以以任務為依托,讓學生能更有目的地深度解讀該語篇,并積極整理信息而探尋語篇的內在結構:
(1)結合該語篇下方“Read the text agai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部分的兩個小題,從而更有目的地閱讀語篇。
(2)整理語篇的繁雜信息,自主分析、處理與整合信息,并以思維導圖方式呈現本語篇的內在結構。
根據第一項任務的驅動,學生能夠帶著“How is the virtual choir Different from other choir?Who can take part in it?”與“What caused Eric Whitacre to fall in love with classical music?What gave him the inspiration to make his first virtual choir”這兩項問題去探索本語篇細節(jié)類問題,基本探知語篇的敘述內容而提高閱讀理解效果。在這之后,根據第二項任務的驅動,學生便需不斷運作使用閱讀技能與高階思維來針對文章的繁雜信息展開綜合化處理。
這期間,教師可引導學生逐段分析出段落的中心思想,并嘗試分析該段落在說明文中所起到的功能作用,而后綜合對比各段落的中心思想及敘事內容,進行合理歸整后將各段落之間的邏輯性關系以及在說明文之中的功能作用直觀表現在思維導圖上:
“What”,“who”,“how”與“what influence”能夠體現文章主要段落或某個信息群集的敘事功能及作用。學生通過審視思辨性的高階思維運作,可針對各段落或信息群集做以積極處理,最終獲知了解這些功能。此外,經由邏輯思維運作,學生可清晰洞察兩個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也就是說明文的敘述遞進發(fā)展順序,并最終直觀反饋在思維導圖上。而在思維導圖上,除了要體現段落或信息群集的作用之外,學生還需針對“What”,“who”,“how”與“what influence”四個部分的信息進行精簡概括,闡明其具體所指,一并呈現在導圖上,體現自身對語篇結構的深度研讀成果。
3.擴充課外資源,挖掘背景以升華情感
教材原有的資源內容已不能滿足現行階段學生的閱讀能力及素養(yǎng)發(fā)展需求,針對這一形勢,高中英語教師必須要在語篇研讀中針對學生所基于的語篇材料做出優(yōu)質資源的擴充與整合,以求能夠深挖原語篇內涵背景,擴充更多的領域資源來彌補學生的淺顯認知,并引發(fā)其共情感受,完善以往閱讀教學所欠缺的情感培養(yǎng)目標,切實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故此,在“The Virtual Choir”語篇的內容及結構研讀完成后,教師可以展示在備課中制作完成的專題課件,而課件中所涉及的信息必須是圍繞本語篇有關音樂及互聯網領域等方面的內容。就以本單元整體的情感目標來說,教師在備課中綜合考量該單元內容后,可清晰界定單元情感及文化目標為:學生需了解各種音樂形式以提高音樂素養(yǎng)意識,并能清晰了解音樂的作用及價值,以建造學科品質。針對該單元的整體情感及文化教育目標,本語篇所承載的情感教育內容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仍然需要教師做出資源擴充來幫助學生有利達成情感目標。
如本語篇所承載的情感教育內容在于提高學生對音樂作用及其價值的認知效果,為達成這一目標,教師不妨結合“The virtual choir”擴充更多的資源,讓學生了解更多與虛擬唱詩班相關的信息。例如虛擬唱詩班對于某些音樂人追求音樂夢想的正面影響,或者是對社會各領域人群生活方面的積極影響,諸如:解壓、增進人際情感或提高個人藝術涵養(yǎng)等方面的作用。教師可在互聯網中搜集相關的報道資訊,或發(fā)掘相關的紀錄片、圖片及文字資料,然后優(yōu)化整合成專題課件,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經此方式,在語篇語句“Music helps me to……Forget my problems. with music,I become someone else.”反映的音樂價值也能被學生所深入領悟,使之有利達成情感目標,提高閱讀素養(yǎng)。
4.重視讀后輸出,建構知識為鞏固提升
除了上述研讀方式之外,教師還需關注學生對本語篇語言知識的理解與習得掌握,讓其能依靠研讀學習,將語篇的原有語言內化成自身的語言形式,從而切實提高語用能力水平。在此語篇中需要學生掌握的詞匯知識有很多,如:Compositions、Studio、Altogether、Phenomenon與Composer等,同時也含有一部分固定結構,諸如:Fall in love with、Come up with、Together with、join in與On stage等,此外在本語篇中還含有本單元的重要語法“過去分詞作表語和狀語”,針對這些知識的閱讀解讀及學習,教師需采取不同的引導方式。
在詞匯和固定結構的學習方面,教師可引導學生聯合上下文語境來對這些知識的含義進行合理性推測,而后再比較教師所講述的正確含義,增進印象及理解見解效果。對于語法概念而言,教師須結合語篇具體語句,讓學生依靠對語篇內容的了解而獲悉語句所傳達的語境,在語境中解讀語法的原則及用法,從而增進理解。
而在基礎理解之后,教師要對讀后做一個輸出過程,讓學生能主動建構知識而尋求鞏固提升。這一階段,教師可要求學生以“讀說結合”或“讀寫結合”的方式對原語篇進行復述或轉述,并指明要求學生運用本課的詞匯、固定結構及語法概念組建語句,以此讓其在輸出創(chuàng)造中主動建構知識,積極尋求知識的鞏固與能力的進階提升。
綜上所述,基于語篇研讀視野下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模式探索中,教師必須設立較為全面的閱讀教學目標,并針對每項目標而采取多樣的教學引導方式,以驅動學生高強度完成。期間再配以優(yōu)質資源來開闊學生的見識,在發(fā)展其閱讀能力與思維的同時,也有效建造其學科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梅.支架式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英語教師,2019.
[2]馬紅嬌.高中英語高效閱讀課堂的具體構建策略[J].中國培訓,2016.
[3]陳麗敏.通過人們解讀促進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實踐[J].英語教師,2019.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語篇研讀的實踐研究》(2020YQJK50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省河源市河源中學,廣東 河源 5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