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雯議
偶然翻開凱特·肖邦的《覺醒》,倏忽被這位百余年前的美國女作家震驚。這種震驚不只是她所說“決不為了孩子或其他任何人而犧牲自己”,還因為她直接撕裂女性生活的裂縫。這道裂縫就是女性由于各種因素導(dǎo)致的自我缺失,無力追索本身的價值。
《覺醒》是凱特發(fā)現(xiàn)生活之隙后,用女性視角展開的探索和揭示。女主人公埃德琳生活在一個世俗意義上完美的家庭中。處于上流社會的她不僅有兩個可愛的孩子,還有包容她的丈夫和仰慕她的人。因為出眾的外貌和不凡的才華,使她在沙龍里出盡風(fēng)頭。在很多人看來,埃德琳生活得無憂無慮。但也正因衣食無憂,使埃德琳對于精神世界的給養(yǎng)需求更為迫切。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一切都附庸在丈夫的姓名之下,換言之,這種犧牲了以女性獨立為代價而得到的滿足,讓她感到并非真正的滿足。埃德琳認(rèn)識到,其實女性的獨立本身就蘊藏著巨大的力量。這種力量包含著女性自身的欲望——一直以來被各種控制壓抑在心底深處無法自行消解的力量。
凱特借埃德琳的故事,書寫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所觸所感以及欲望。這種欲望就像書中不斷提到的大海,“大海的聲音是誘惑人的。它永不休止,時而低語、時而喧囂、時而呢喃……”她發(fā)現(xiàn),生命原本可以丈量的尺度因為“女性”本身的定義變得狹窄。于是,她嘗試將“女性”的某種責(zé)任擯棄?!拔以敢獍盐业腻X和我的生命給我的孩子,可我不愿意把自己交付給他們。”埃德琳開始覺醒,她開始更加關(guān)注自己的意志,她不再希望自己成為“她們”。在她看來,“她們溺愛孩子,崇拜丈夫,把抹殺自己獨立的人格變成長翅膀的天使當(dāng)作自己神圣的使命”。在書中,埃德琳感到自己的意志在熊熊燃燒。要是從前,她可能已經(jīng)出于習(xí)慣屈從于丈夫的意愿了。當(dāng)這種獨立的意志出現(xiàn)后,埃德琳既感受到了精神的爽朗,也不得不承受獨立的代價——她開始失去,開始迷惘,甚至放縱。但這一切都是自我的探索,是凱特用埃德琳的故事思考女性自由的方式。
閱讀《覺醒》后不斷回味。凱特憑借勇氣書寫了女性認(rèn)知的自我。但在那個時代的她無法給出最終的解決方案,于是她的女主人公選擇走向大海。盡管如此,凱特將目光投向了自己,書寫自己依然充滿勇氣,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凱特與她的作品被禁,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女性自我解放的反思、觀照與要求,《覺醒》再次被發(fā)表并翻譯成多國文字,改編成了各類藝術(shù)作品,被越來越多的人關(guān)注。
編輯 王冬艷 4374083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