憐青
約1820年的長崎港,圖中可見兩艘荷蘭船及多艘戎克船
6月30日,日本奧運圣火傳遞到了日本第二人口大市橫濱。暌違一年的東京奧運會,也將在其后不久正式拉開大幕。
熙熙攘攘的中華街、式樣繁復的西洋建筑、由明治時代稅關倉庫改建的紅磚倉庫,共同構成了外界對橫濱的城市印象。在江戶時代,橫濱不過是一個人口不僅百戶的無名漁村。但自1854年日美簽訂《美日親善條約》、日方開放對外通商后,作為首個開放港口的橫濱開始飛速發(fā)展。
當年的橫濱是日本對外開放的一個縮影。而如今,東京奧運會的舉辦,同樣宣示著日本對外開放的態(tài)度。受疫情影響,東京奧運會每場觀眾人數(shù)將不超1萬,東京奧運會將面臨百億日元級的門票損失。即便如此,日本依然堅持舉辦奧運,菅義偉政府的開放姿態(tài)可見一斑。
在歷史上,積極的對外交流和開放曾讓日本受益匪淺。但在1854年開放橫濱以前,日本卻閉關鎖國長達200多年,導致徹底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15-17世紀是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過血腥手段完成了原始積累,從而推動了技術和制度的進步。日本人則為這段風起云涌的時期,取了一個頗具詩意的名字—“大航海時代”。
單從時間上來說,1633年開始鎖國的日本,似乎錯過的僅僅是大航海時代的最后60年。但就實際結果而言,日本始終未在大航海時代扮演重要角色。這讓人不禁想問,作為中日朝三國中最積極對外開放的國家,日本是怎樣一步步與大航海時代失之交臂的?
《影子武士》劇照
1584年,織田信雄與德川家康聯(lián)合,對抗豐臣秀吉,圖為士兵配備火槍
日本與大航海時代的聯(lián)系,可以從16世紀40年代來到日本的葡萄牙人說起。
1544年的一天,日本九州豐后國大名大友義鑒在等待著神秘來客。早些時候,他的下屬稟告稱,一名男子請求覲見。該男子稱,自己來自世界彼端一個名為葡萄牙的國家,漂洋過海,歷盡艱辛,才來到日本。
不久后,一位鼻梁高挺、蓄著大胡子且衣著考究的男子出現(xiàn)在義鑒眼前。這個葡萄牙人名叫費爾南德斯·門德斯·平托。貴族出身的平托,熱衷于探索未知的世界,他在自傳體游記作品《遠游記》中,自稱是“第一個達到日本的歐洲人”。
然而,自我感覺良好的平托并沒能給日本人留下好的印象。粗魯無禮,不刮胡子,乃至濃重的體味,讓平托飽受詬病。但義鑒卻力排眾議,將平托奉為上賓,只因平托帶來的一種武器—火繩槍。
德川家康的老年肖像
日本史料《鐵炮記》記載,早在平托等人來到日本一年前的1543年,兩名葡萄牙人隨著中國的商船,抵達日本南方島嶼種子島。該地領主時堯,從葡萄牙人手中購得了“如掣電之光、如驚雷之轟”的火繩槍,并嘗試仿制。次年,也就是平托抵達九州豐后的1544年,時堯從再次來到日本的葡萄牙人處,學會了制作火繩槍的技法,并成功仿制。
平托傳來的火繩槍,也在這段時間里被大友家仿制成功。這一在日本人眼中“銀山可摧,鐵壁可穿”的戰(zhàn)爭利器,最終在日本流傳開來。
日本九州大學東亞海域史研究專家中島樂章認為,15-16世紀,火器因明朝的南征北戰(zhàn),在東北亞和東南亞諸國間廣泛傳布,無論是北方的朝鮮,還是南方安南(今越南)及中南半島上的一些國家,都直接或間接地,從戰(zhàn)爭或者貿易中學會了火器技術,“唯有日本被隔絕于東亞‘火器時代之外”。
這種情況直到平托等人的到來,才得以改變。彼時的日本,正處在各地大名混戰(zhàn)的戰(zhàn)國時期,火器的傳入無疑加速了日本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進程,更快終結了亂世。
1549年,就在葡萄牙人引進火器的6年后,被譽為日本戰(zhàn)國三英杰之一的織田信長,就斥重金買了500支火繩槍。此后,火繩槍也逐漸成為織田家崛起之路上的重要助力。
火器因明朝的南征北戰(zhàn),在東北亞和東南亞諸國間廣泛傳布
在1575年的長筱合戰(zhàn)中,面對關東大名武田家獨步日本的騎兵,織田信長祭出了火槍攻勢。正如黑澤明在電影《影子武士》中展現(xiàn)的那樣,武田的騎兵在火槍的射擊下被徹底擊潰。這場戰(zhàn)役也被視為日本史上火槍步兵首次對陣騎兵的戰(zhàn)役。
日本長崎港
此后,火器頻繁出現(xiàn)在日本戰(zhàn)爭中。在決定日本命運的關原合戰(zhàn)及大阪之役中,交戰(zhàn)雙方都曾使用火槍或火炮—一份來自西班牙的報告甚至留下了德川家康利用扣押葡萄牙商船上的火炮轟擊敵軍的記載。
除了加快日本國內戰(zhàn)爭的節(jié)奏外,火器的傳入也點燃了日本對外侵略的欲望,實際上給予了日本對外擴張的武力。與不愿輕啟邊釁的中國不同,地處東亞邊緣的日本國土狹窄,資源不算豐富,這讓日本統(tǒng)治者常常將近鄰視為掠占的目標。傳說日本的初代天皇就有“八纮一宇”的思想,即征服八方世界,置于日本之下。
德川家康親眼見證了航海貿易為日本帶來的利益,他本人也十分喜愛西洋的人和事物。
歷史上,日本即曾多次渡海進攻朝鮮半島。1591年,日本實際控制者豐臣秀吉舉兵侵朝。得益于強大的軍事實力,日軍一路勢如破竹,漢城、開京、平壤等地,很快被日軍攻陷。如果不是明朝軍隊的及時介入,朝鮮恐將徹底淪為日本領地。
日本在與西方的貿易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武力,日本與西洋各國商人間的關系也進入了短暫的蜜月期。
1603年,德川家康被天皇加封“征夷大將軍”頭銜,成為了日本的實際控制者,日本歷史正式進入德川幕府時代。作為日本最后一個武家封建時代的開創(chuàng)者,德川家康親眼見證了航海貿易為日本帶來的利益,他本人也十分喜愛西洋的人和事物。
成為日本掌舵者后,家康渴望世界各國的人才為他效力,于是頻頻召見各國的傳教士,向西方世界傳遞日本友善且愿意通商的信號。
繁榮的貿易也催生了城市的發(fā)展,長崎又為其中翹楚。長崎港建設于1571年,當?shù)卮竺袛埰咸蜒廊藖泶速Q易,此后幾乎每年,都有滿載生絲綢緞的葡萄牙和中國商船,從澳門駛向長崎,并帶回日本出產的白銀。17世紀初,荷蘭人也加入對日貿易行列,并在長崎附近的平戶設立商館。
17世紀,抵達日本的葡萄牙人
短短幾十年時間,長崎便一躍成為日本的標志性城市,并成為日本海貿之夢的開端之地??上У氖?,從開港到鎖國,日本的海貿之夢僅僅持續(xù)了62年。在這短短的62年里,長崎見證了日本幕府與洋人交惡的全過程。
1609年,葡萄牙的澳門總督佩索阿駕駛的商船“圣母”號抵達長崎港,船上滿載200噸絲綢和大量金銀。巨額的財富引人垂涎,長崎當?shù)毓賳T以上船搜查為名索賄,旋遭拒絕。
佩索阿之舉徹底惹怒了日方。就在前一年,他殺死了一些在澳門鬧事的日本水手,并將一部分日本人趕回了國。雙方的積怨,讓剛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家康倍感羞辱,勒令肥前國大名擊殺佩索阿。
盡管在人數(shù)和地利上均占盡優(yōu)勢,但日本人卻對這樣一艘大船毫無辦法。在付出了慘痛代價后,他們才僥幸將大船擊沉。
彼時之蜜糖,此刻之砒霜。佩索阿事件讓家康逐漸意識到,與外國貿易往來產生的不利超過了收益:對外貿易不僅讓幕府處于應激狀態(tài),還讓部分大名得以積累巨額財富,為幕府的穩(wěn)定統(tǒng)治埋下隱患。
英國學者肯尼斯·韓歇爾認為,在家康看來,“穩(wěn)定與正統(tǒng)對于維持控制至關重要。變革不合需要,因為它難以預測。流動性是一種威脅,人民愈是按照規(guī)定的方式行事,他們愈不會構成威脅”,而西洋人帶來的商業(yè)與傳教,恰恰與流動和變革相伴相生。
作為一代戰(zhàn)略家,德川家康并非沒有起過與諸國在海上爭雄的念頭。但日本糟糕的造船技術,最終迫使他放棄了這一想法。
當時日本造船技術水平之低,在東亞人盡皆知。在1591年入侵朝鮮的戰(zhàn)爭中,日軍船弱的缺點更是暴露無遺:其陸軍在明軍介入前所向披靡,而水師卻在海上屢屢遭到朝鮮人的阻擊。
造船技術的落后,讓幕府時期的日本失去了競逐海洋霸主的能力。
為此,家康在執(zhí)政之初,曾希望傳教士能號召更多駐扎在菲律賓的西班牙人前往日本,從而招募更多技藝精湛的西班牙船工來建造船只。
在遭到拒絕后,家康轉而求助于渡海而來的英國人威廉·亞當斯。并未系統(tǒng)學過造船技術的英國人,最終還是先后造出了兩艘讓家康滿意的船只。亞當斯也因此獲得了武士頭銜,成為日本歷史上首位外國武士。
然而,這兩艘船的排水量分別只有80和120噸,遠低于同時期歐洲遠洋帆船500噸左右排水量的標準。造船技術的落后,讓幕府時期的日本失去了競逐海洋霸主的能力。而西洋人的傳教,徹底讓幕府將軍們自愿鎖國。
一方面,西洋人對上帝的尊崇挑戰(zhàn)了將軍的無上權威,另一方面,在與西方的交往中,幕府已得知,天主教國家正積極建立殖民帝國。面對這樣一個可怕的對手,日本并沒有足夠的手段可以應付,鎖國或許是穩(wěn)固統(tǒng)治的最有效選擇。
1615年,德川家康頒布了約束大名權力的《武家諸法度》,“限制”也成為了德川幕府執(zhí)政的核心關鍵詞。同樣的限制也加諸西洋人:1614年,西洋傳教士被驅逐出境;1616年,除中國以外的別國商船來航,被限定于長崎和平戶;1624年,德川家二代家主與西班牙斷交。
1632年,幕府將軍的權柄交到了德川家第三代家主德川家光手中。出生于1604年的他,并未經歷日本與西洋貿易的短暫輝煌時期,對西洋的好感是德川三代家主中最少的。1633年,家光禁止除特許貿易的“奉書船”外的一切船只出海,并禁止在外5年以上的日本人歸國,違者將被處死。這也是德川幕府發(fā)出的第一道鎖國令。
此后的數(shù)年時間里,家光又接連頒布了4道鎖國令:禁止所有在外日本人回國;放逐葡萄牙人;禁止葡萄牙商船入港;禁止建造遠洋航行的大型船只……1641年,隨著荷蘭商館被強制遷移至長崎附近的出島,幕府完成了鎖國。幕府統(tǒng)治者終于可以不被西洋人滋擾,而得一夕安寢了。
直到1853年,幕府這場200多年的鎖國之夢,終被炮聲驚醒。那一年,美國海軍準將佩里率領艦隊進入江戶灣的浦賀,要求德川幕府放開海禁,史稱“黑船來航”。
沒投身大航海時代完成殖民夢想的日本人,最終在新時代來臨時舉起了殺戮的屠刀。在此后的百余年間,日本人用戰(zhàn)爭,在東亞和東南亞各國,制造了一出出比大航海時代血腥百倍的殺戮慘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