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物理是我國教學體系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初中物理教學質(zhì)量的高低對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yǎng)有著直接的影響,其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程度的物理知識,并將所學習到的物理知識應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近些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初中物理教學質(zhì)量更加被重視,教師應突破傳統(tǒng)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活躍初中物理教學氣氛,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基于此,教師可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融入生活化理念,利用生活化教學使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將知識和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本文分析了初中物理傳統(tǒng)課堂教學現(xiàn)狀,以及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意義,并提出了相應的實施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教學方式;生活化理念;初中物理;新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14-0026-02
引 言
物理學科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工具性,學生學習的物理知識均能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結合物理知識的生活化特點,加強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并鼓勵其將物理知識應用于生活中,從而加深其對物理知識的理解,顯著提升其物理核心素養(yǎng)。另外,教師將學生生活和物理教學結合起來,并告知學生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能使學生快速明確學習目標,找到學習物理知識的正確方向,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索精神[1]。
一、初中物理傳統(tǒng)課堂教學現(xiàn)狀
在傳統(tǒng)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多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呆板、陳舊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對物理缺乏學習興趣,進而導致學生很難取得理想的物理成績。時代的進步和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催生出多種更加適合現(xiàn)代學生的教學方法,但在具體應用這些教學方法時,教師還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當前的教學情況,從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傳統(tǒng)物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一)教師教學模式較為單一,沒有深入剖析物理知識
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逐字照搬課本上的內(nèi)容,多數(shù)情況下不會對課本上的知識進行延伸講解,也很少在課堂演示相關的物理實驗,從而不能對課本上的知識進行全方面解析,沒有透徹剖析相關物理概念,難以進行高效、科學的教學,從而影響初中物理教學質(zhì)量[2]。
(二)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缺少良好的學習基礎
在傳統(tǒng)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很少和學生互動,多會出現(xiàn)“一言堂”的現(xiàn)象,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導致學生難以進入學習狀態(tài),容易分散注意力,出現(xiàn)“開小差”的情況。在教師提問時,學生根本不知道教師提出的問題的真正內(nèi)涵。部分學生在上課期間沒有認真學習,無法有效地掌握物理知識,即使考試前“臨時抱佛腳”,也因缺乏良好的學習基礎,難以取得理想的學習成績[3]。
(三)教學質(zhì)量不高,教學思想落后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是教師講、學生聽的一個單循環(huán)過程,教師占據(jù)課主體地位,對學生主體缺少一個正確的認識,單向講解物理理論知識,導致學生難以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課堂教學質(zhì)量很難得到提高。生活中蘊含著很多的物理知識,如建筑施工中杠桿原理的應用、攝影中反射原理和光折射原理的運用等均表明物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師如果不能轉變自身陳舊、落后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就不能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也就無法有效地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有效掌握物理知識。學生也多會認為物理知識較為抽象,無法在生活中有效應用物理知識,不能發(fā)揮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作用[4]。
二、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意義
教師將生活化教學理念融入初中物理教學中,將現(xiàn)實生活和物理知識相結合,可以有效提升教學質(zhì)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一)有效改善目前的教學局面
生活化教學能夠打破應試教育下“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和“一言堂”的教學局面,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翁[5]。學生通過聯(lián)系自身的實際生活經(jīng)驗,自主探究相關物理知識,不僅能增強自身的學習體驗,還顯著提高了學習積極性。教師引導學生尋找和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有趣的物理現(xiàn)象,不僅能有效增強物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和物理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
(二)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更加明確
新課程改革對初中物理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在有效掌握物理知識的同時,能將其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學生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是在生活中應用所學知識,讓知識為自己的生活服務,體現(xiàn)出知識的真正意義和價值。生活化教學可使學生的學習方向更加明確。受應試教育影響,很多學生學習物理知識是為了應付考試,取得理想的成績,忽視了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應將物理知識與生活相聯(lián)系,利用所學物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解決生活中的物理問題,從而充分發(fā)揮物理知識的現(xiàn)實意義,鍛煉和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6]。
三、初中物理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有效措施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將生活化理念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使其形成物理思維和實踐意識。
(一)借助學生常見的生活工具輔助教學
教師在物理教學中運用學生常見的生活化工具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不但能使學生更清楚地了解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而且能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度[7]。
例如,在教學“光的折射”一課中,由于學生之前沒有接觸過這方面的知識,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利用一些常見的生活工具展示光的折射現(xiàn)象。教師拿出一根筷子和一個裝滿清水的碗,將筷子放入碗中,學生通過觀察可以看到筷子變彎的現(xiàn)象。教師再從碗中拿出筷子,學生又發(fā)現(xiàn)筷子沒有任何改變。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現(xiàn)象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學生通過思考明白,由于筷子反射的光線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時,傳播方向發(fā)生了偏折,遠離法線,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筷子在水中的部分是向上彎折,這就是光的折射現(xiàn)象。
(二)開展生活化實踐教學
結合學生實際生活和物理知識,使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所學物理知識,就是生活化物理教學實施的有效方法。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只是教授書本上的一些理論知識,很少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活動,這導致學生只有理論基礎,缺少知識應用能力。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學更加注重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初中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中,應明白學習物理的目的是加深對科學的了解,并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充分發(fā)揮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價值。在生活化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情況,深入挖掘物理知識中的生活化元素,科學設計生活化物理實驗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運用身邊的工具開展物理實驗,自主將物理知識運用于生活中,從而加強生活與物理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對物理學科的實用性和科學性有更深層次的了解[8]。
例如,在講解“質(zhì)量”一課時,教師可讓學生測量身邊物體的質(zhì)量,如一個蘋果、一支粉筆、一本書等,從而讓學生通過親自操作感受質(zhì)量的意義,加深對質(zhì)量的理解,并學會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質(zhì)量的相關知識解決問題。又如,在教學完“電磁鐵”的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做一個小電鈴。在教學了“光的直線傳播”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做一個真空照相機。在教學完“影響蒸發(fā)快慢”的相關知識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曬衣服、農(nóng)民曬糧食、熱風干手器等的物理原理,從而將生活和物理知識緊密聯(lián)系起來,實現(xiàn)物理知識回歸生活。
結 語
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融入生活化理念,不僅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知識中的生活化因素,引入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生活化案例,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謝天華.初中物理教學生活化認知與實踐研究[J].求知導刊,2020(05):72-73.
梁喆.融合STEAM理念的初中物理實驗生活化教學:以“光的折射”為例[J].中小學數(shù)字化教學,2020(02):29-31.
雷文松,李文斌.將生活化融入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20(06):226-227.
高國忠.生活化教學理念在初中物理課堂中的滲透[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13(24):8.
董隨心.以生活化教學模式提高初中物理教學的有效性思考[J].試題與研究,2021(02):96-97.
沈文笑,劉艷峰.生活化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淺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1):264.
李守應.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22):70+72.
劉志強.探究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10):46.
作者簡介:何永宏(1979.6—),男,甘肅臨洮人,中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