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著名戰(zhàn)爭紀實作品《紅星照耀中國》的作者埃德加·斯諾,向西方世界呈現(xiàn)了“一個迄今尚不為我們所知的中國”。但作為一名外國記者,其在中國報道時也深刻感受到由于兩國文化與價值觀的差異所帶來的困擾。本文以跨文化傳播的價值觀為視角,對斯諾作品中的新聞精神進行解讀。
關鍵詞:埃德加·斯諾;跨文化傳播;新聞精神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3-00-02
1 埃德加·斯諾:中國故事的講述者
1.1 來華前的生活經(jīng)歷
1905年7月,埃德加·斯諾出生于美國堪薩斯城一個印刷場主家庭。斯諾的父母非??粗乜茖W文化知識對人的影響與塑造作用,從小便對斯諾的人格以及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異常重視,這也正是19歲的斯諾能進入哥倫比亞新聞學院開始學習專業(yè)課程的原因。年少的斯諾極其愛好旅行與冒險,正是14歲那年遠征西海岸的經(jīng)歷使斯諾開始對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探索的欲望,這也為斯諾后來到中國作新聞報道埋下了伏筆。1928年,懷著對 “東方魅力”巨大的好奇心,斯諾來到了中國。剛到中國的他原本只打算游歷幾周,但沒想到,當他深刻感受到中國人民的苦難后,竟然在這里整整待了14年[1]。
1.2 所處的時代背景
斯諾初到中國的年代,正是美國一戰(zhàn)后成為世界強國、確立大國地位的時代。相比之下,那時的中國國土淪陷、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或許正是這樣的背景差異,觀斯諾最初的作品,可以發(fā)現(xiàn)那時的斯諾有著不自覺的對中國人民的輕視。而當斯諾真正走出了上海租界,開始在中國各地游歷時,他的價值觀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20世紀30年代,中國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亞洲主戰(zhàn)場,匯聚了來自西方各國的目光。當時的中國正處于內(nèi)外交困時期,日本帝國主義趁西方列強窮于應付各自的經(jīng)濟危機,軍事突襲我國東北,企圖取代英美國家在此地的地位。而此時的蔣介石卻置民族危亡于不顧,執(zhí)著于圍剿紅軍,鎮(zhèn)壓人民群眾,與各派軍閥爭權(quán)奪利[2]。在這樣的背景下,斯諾開始密切關注中國局勢的發(fā)展變化,伺機捕捉重大事變的端倪。而在中國的14年間,斯諾親身體會到戰(zhàn)亂、暴亂和蔣介石政府的腐敗,這些亂象都使他的心靈受到了極大震撼[3]。抗日戰(zhàn)爭期間,斯諾繼續(xù)在中國各地進行實踐調(diào)查,并通過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來研究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即便在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的關鍵時期,在中國面臨兩種前途的決戰(zhàn)時刻,斯諾依然熱切關注中華大地的命運,并以自身早年在中國的經(jīng)歷和認識預言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必將勝利。
1.3 獨特的采訪技巧
作為一名有著強烈問題意識的記者,斯諾認為在報道時應當以問題為導向,并在這一基礎上盡可能地找到第一手資料。正如斯諾選擇在《紅星照耀中國》第一章第一節(jié)提出的諸多對中國政治感興趣卻暫時未能獲知真相的問題那般,其也正是為了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而開始了多年的游歷,并最終通過觀察與訪問獲得了這些問題的材料,才最終完成了《紅星照耀中國》這部享譽世界、影響深遠的著作[4]。
除去對問題格外注重外,斯諾在報道時往往以大量的事實作為陳述基礎,且其報道也會認真傾聽各方當事人的意見。正如斯諾在采訪時曾言:“如果記者僅僅憑借其所目及的那些來做文章,終究是存在局限性的。而只有對各方意見進行觀察與比較之后,才能夠?qū)栴}有著更加深刻的認識,而正是這樣的文章才能夠讓讀者切實感受到報道的真實性?!薄都t星照耀中國》這部作品正是因為有不斷的采訪、調(diào)研作為紀實基礎,從而為讀者描繪了一幅延安紅區(qū)的真實圖景。
2 價值觀的跨文化呈現(xiàn)
2.1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雙重視角
作為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不僅在思想意識上更加強調(diào)自我,其人民在個人行動中往往也有著十分強烈的進取精神。相比之下,中國深受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影響,國民對集體價值更加推崇。作為在中國報道的美國記者,斯諾始終在這兩種文化中游走[5]。而在著作《紅星照耀中國》里,斯諾就曾表達過對集體主義的困惑。例如在對毛澤東進行個人采訪時,斯諾曾提出諸多個人問題,但毛澤東的回答卻極少提及個人在某些事件中的作用。剛開始,斯諾以為這種行為是出于謙虛與顧慮,但在之后結(jié)合對其他將領采訪的基礎上,他開始了解,中國人一旦加入紅軍,便已經(jīng)忘記了此前的一切,一切都以軍隊集體利益至上。而對于紅軍作為集體展現(xiàn)出來的力量,斯諾在其報道中也極為肯定。但集體精神下,紅軍戰(zhàn)士千篇一律的回答方式也為斯諾的報道增加了難度。而隨著對中國文化的更深一步了解,斯諾的作品也完成了從更多介紹個人到集體的轉(zhuǎn)化[6]。但與此同時,斯諾仍傾向于對有鮮明特點的人物進行深度報道。例如,大多數(shù)指戰(zhàn)員接觸到的人、事物、參與的活動、經(jīng)歷的戰(zhàn)斗都是相似的,但他們的成長故事終究是不同的,而這恰恰就是斯諾選擇重點挖掘并體現(xiàn)指戰(zhàn)員個性的地方[7]??傮w來看,斯諾在講述中國故事時,既強調(diào)了中國文化中集體利益至上的原則,又充分展示了紅軍戰(zhàn)士的個性,而這兩種理念兼顧的講述方式也使斯諾的作品獨具魅力。
2.2 保持與權(quán)力的距離
對于美國這樣的商業(yè)社會而言,其最看重的是契約文化,這一文化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個人身份的高低并不能對其擁有的平等權(quán)利產(chǎn)生限制。而中國作為封建制度延續(xù)2000年的國家,其宗法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維持在一定的統(tǒng)治秩序之下,這一統(tǒng)治秩序要求權(quán)位低者要習慣于接受權(quán)位高者的指示,并應該時刻心存敬畏。總體來看,美國文化追求的是普通人和掌權(quán)者的對等關系,而受封建制度影響的中國文化則強調(diào)其中的等級關系。對于斯諾而言,其作為美國記者在中國報道時,無疑要接受這樣的距離文化。這也要求斯諾在報道各色各樣的人時,都需要與其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能因為厭惡就過分貶責,也不能因為喜愛而過分歌頌[8]。對于斯諾而言,國民黨領導人蔣介石與共產(chǎn)黨領導人毛澤東是其職業(yè)生涯中采訪過的最重要的兩個人。而在這兩次采訪中,斯諾始終站在一個恰當?shù)奈恢谩U且驗楸3至诉@樣合適的距離,斯諾的作品才能對那時的中國展開最完美的闡釋。
2.3 適度的文化移情
“文化移情”指在跨文化的交流過程中,個體應擺脫自身文化的約束并置身于另一文化模式。但與此同時,由于進入了一個新的文化領域,個體的信仰與價值觀很容易讓人對當前的環(huán)境產(chǎn)生偏見。斯諾剛開始其中國記者生涯之時,便很快感受到中美文化的差異。面對初來中國就感受到的中美文化差異,斯諾沒有拒絕交流,而是以一種更為開放的方式接受這些差異。他通過不斷的閱讀與廣泛的旅行去理解這些差異存在的原因。而正是因為有主動的對話與平等的欣賞,斯諾才能客觀地將中國的文化故事講給異國人聽[9]。
3 斯諾的新聞精神
3.1 獨立客觀的報道立場
獨立客觀的報道立場要求記者能夠以事實為基礎,且其評論也不應摻雜任何的個人情感[10]。斯諾在寫作《紅星照耀中國》的過程中正是遵循了這一原則,從而使得這一重大的戰(zhàn)爭紀實作品能夠客觀再現(xiàn)戰(zhàn)爭時期的延安全貌。事實上,《紅星照耀中國》能夠獲得成功的大部分原因便在于斯諾能夠堅守記者獨立客觀的報道立場,真正做到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記錄戰(zhàn)時紅軍的真實情況。
對于斯諾而言,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其自小便養(yǎng)成了看到事件不偏不倚、善于分析的好習慣,而大學期間接受的嚴謹?shù)男侣剬W專業(yè)教育也使斯諾意識到客觀認識事物的重要性。斯諾在報道新聞時始終堅持先了解分析、后客觀評論的職業(yè)習慣[11],而對這一職業(yè)習慣的堅守也貫穿了斯諾的記者生涯。
3.2 嚴謹求實的專業(yè)信仰
此前有一篇紀念斯諾的文章曾講述過這樣一個細節(jié):20世紀60年代,國內(nèi)正處于自然災害時期,斯諾作為美國《展望》雜志的記者到新中國訪問。為了在報道中明確一顆馬鈴薯的含熱量,斯諾曾通過越洋電話要求紐約的雜志編輯對此進行仔細查證,而這一舉動也令在場的中國同行深感震動。
斯諾青年時期受到的傳統(tǒng)價值觀教育培養(yǎng)了他的求實精神,而正是這一嚴謹?shù)膶I(yè)信仰使得斯諾在初來中國后并未被當時的虛假宣傳誤導[12]。作為一名記者,斯諾選擇親身游歷中國。在游歷過程中,斯諾親身體會到戰(zhàn)亂、暴亂、腐敗,親眼看到貧困、饑荒,這些亂象都使他受到極大的震撼[13]。在目睹這一幕幕慘象后,斯諾意識到中國開展革命的必然性,而這一看法的轉(zhuǎn)變也促使他最終來到延安。在延安游歷期間,斯諾本著嚴謹、求實的專業(yè)態(tài)度,對《紅星照耀中國》這一著作進行了無數(shù)次的修改及增補。斯諾對作品內(nèi)容的反復核實、訂正也反映其嚴謹求實的專業(yè)信仰[14]。
3.3 實踐為主的新聞教育
實踐教學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生認識與改造世界的關鍵。在燕京大學任教期間,斯諾曾開設了新聞特寫、新聞撰述和旅行通訊等多門課程。事實上,斯諾在初次上課時便對同學們說自己只是來求教的,并表示仍有許多應當繼續(xù)學習的東西。從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來說,斯諾并不是一個善于言辭的人。但或許正是他的不善言辭才為他個性鮮明、身教重于言傳的教育方式提供了可能。在斯諾的任教生涯中,其曾指導過中國多家報紙的出版,并培養(yǎng)了一批像蕭乾那樣杰出的新聞工作者。除此之外,斯諾經(jīng)常在教學期間將采訪時得到的素材以幻燈片的形式放映。燕大學子曾評價這一教育方式是“自由的互動的方式”,而學生也正是從這一教育方式中真正了解到任何的學習成果都需要個人通過自身實踐加以完成。
4 結(jié)語
恰逢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100年之際,回望這段歷史,作為一名外國記者,斯諾用自己的專業(yè)能力為國外讀者講述中國大地上中國共產(chǎn)黨人發(fā)生的故事,使世界重新審視近代這個多災多難的文明古國。而作為中國文化的講述者,我們可以看到,斯諾在講述中國故事時采用了很多文化共情的方式。例如,在中國的14年間,斯諾選擇在中國各地進行實踐調(diào)查,并通過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來研究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而這一身體力行的調(diào)查方式也使其能夠進入中國文化的核心地帶,并對之展開進一步挖掘。此外,斯諾始終保持與權(quán)力的感知距離,從而保證了報道的客觀性與真實性。更為重要的是,斯諾在報道時始終選擇立足于本土的講述方式,并選擇通過不斷的閱讀與廣泛的旅行去真正理解這些文化差異存在的原因。而此種新聞精神也為我們今后進行跨文化報道提供了可貴的經(jīng)驗與啟示。
參考文獻:
[1] 何晶.埃德加·斯諾:讓世界第一次看到“紅色中國”[J].中國報道,2021(03):28-31.
[2] 甄東霞.延安時期的新聞工作者斯諾[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02):28-30.
[3] 何雁.斯諾:引領西方認識紅色中國[J].友聲,2020(04):33-39.
[4] 董祥忠.閃耀希望的“紅星”——讀埃德加·斯諾《紅星照耀中國》[J].初中生學習指導,2020(21):10-11.
[5] 王牧耕.新時代背景下的思考:陜北蘇區(qū)的發(fā)展智慧與精神余韻——重讀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J].新西部,2019(35):94-95,83.
[6] 馮廣圣.報業(yè)“一體化”轉(zhuǎn)型模型構(gòu)建[J].新聞與寫作,2018(03):94-96.
[7] 賈玉琦.敘事學視野下的新聞經(jīng)典研究——以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為例[J].視聽,2019(11):189-190.
[8] 胡玲玲.從《西行漫記》看斯諾的記者素質(zhì)[J].新聞傳播,2019(11):16-18,21.
[9] 郭小良,呂夏汀.埃德加·斯諾的采訪藝術[J].青年記者,2019(09):105-106.
[10] 馮廣圣.互嵌與協(xié)同:社會結(jié)構(gòu)變遷語境下鄉(xiāng)村傳播結(jié)構(gòu)演變及其影響[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02):91-101.
[11] 位云玲,馮廣圣.算法新聞推薦的社會責任反思[J].新聞知識,2020(09):23-26.
[12] 雷鳴.好奇而獨立的“局外人”:從埃德加·斯諾的早期寫作談起[J].文化學刊,2019(02):94-98.
[13] 王梓.紅星閃耀下的埃德加·斯諾與他筆下的中國形象[J].安徽文學(下),2018(07):29-30,47.
[14] 位云玲.新聞反轉(zhuǎn)的內(nèi)在機理、影響及治理探究[J].新聞知識,2019(04):86-89.
作者簡介:張恩源(2001—),男,江蘇宿遷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新聞人物史。
指導老師:馮廣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