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摘要:
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還具有審美性,新課程下的小學語文教育應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美育正是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審美化課堂教學,可充分發(fā)掘語文教材及生活中的美育元素,初步培養(yǎng)學生感知美、體驗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使語文教學發(fā)揮育人功能。
關鍵詞:小學語文? 審美教育? 語文教材
一、語文教材體現(xiàn)了豐厚的審美意蘊
審美是一種心理活動,是人對審美對象的一種感觀和體驗。對于語文學科來說,審美就是對文學作品字里行間所描繪出的“真”“善”“美”進行體驗與認識。小學語文教材以形象美、語言美、意境美、插圖美體現(xiàn)豐厚的審美意蘊,因此,語文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分且恰當?shù)膶徝缹ο螅缥淖中问降膶徝溃ㄒ?、形、義、結構與修辭等)、內容的審美(自然風光、社會生活)、情境意境的審美等。
(一)以語言文字承載美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文本的細胞,文章中的一字一詞一句皆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傳遞。簡單一個“月”字就能使人產(chǎn)生無盡的遐想,在成人的眼里月是思鄉(xiāng)和團圓,在孩子的眼里月亮則變成了鐮刀、小船和玉盤。小學語文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這些文學作品的語言風格各不相同,但都值得反復推敲、細細品味。我國是詩歌的國度,詩歌不僅非常適合小學生閱讀,而且還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趙翼《甌北詩話》提到李白:“自有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之勢。”李白的詩歌雄奇瑰麗,充滿大膽奇特的夸張和想象,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詩人一筆揮灑出廬山瀑布的動態(tài)之美,“飛流直下”生動地描繪出瀑布噴涌而出的壯觀景象,可見山之高峻陡峭,水流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三千尺”進一步夸張瀑布的壯觀,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一條銀河臨空而落,讓人嘆為觀止。除此之外,古詩詞的語言還具有色彩美,楊萬里所作《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以及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皆是將色彩點綴得錯落有致,讀來朗朗上口,讓人感到清新明麗,美不勝收,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二)以形象刻畫美
小學生美感的獲得首先在于對形象的感知,其中包括自然形象、人物形象等。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展示祖國自然風光的文章,為我們展示出大自然不同風格的美?!饵S山奇石》圍繞黃山之奇,介紹了“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等景觀,“就說‘仙桃石吧,它好像從天上飛下來的一個大桃子,落在山頂?shù)氖P上”,一塊巨石前面加了一個“仙”字,竟讓世人產(chǎn)生了許多聯(lián)想?!稄]山云霧》一文則充滿了神秘之美,那千姿百態(tài)、瞬息萬變的廬山云霧令人稱奇?!豆鹆稚剿穼懮狡媲碗U峻,郁郁蒼蒼,寫水秀麗多姿,頗具詩情畫意之美。
除了自然風光之美,教材中還選取了很多著名小說中的故事情節(jié),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藝術形象,比如:梅蘭芳、王戎、阿炳、詹天佑、雨來等?!恫荽杓芬晃囊浴敖琛睘橹骶€,重點寫諸葛亮草船借箭的經(jīng)過,從而展現(xiàn)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如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曹操的生性多疑等?!毒瓣枌酚洈⒘宋渌娠嬀坪螅瑏淼骄瓣枌嗍挚杖蛩烂突⒌墓适?,讀完文章后,一位豪放勇敢、倔強機敏的英雄形象就躍然紙上?!跺X學森》一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表達人物的內心情感,在閱讀中讓人感受到科學家錢學森的拳拳報國之心。通過故事情節(jié)感知這些豐富的人物形象可以使學生明辨是非善惡,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由意境渲染美
意境之美是文章的內在品質,意境不是由視聽感官直接察知,而是要通過聯(lián)想、想象、品悟,并伴隨著生活體驗、情緒等來“意會”。古詩詞通過意境反映生活,表達感情。詩人將自己的情感、愿望寄托在所描寫的客觀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也有了人的情感,從而營造出或閑適、或清遠、或幽靜、或悲壯的意境。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是詩人王維的代表作之一,詩歌起始就把重心落在人的心境上,“人閑”二字將整首詩的基調定了下來,此時沒有人事煩擾,靜到似乎可以聽到“桂花落”的聲音,緊接著又寫夜色之寧靜、山野之空曠,詩歌意境霎時開闊,給人靜謐、閑適、空寂之感。后兩句是點睛之筆,以動襯靜,更將山林、深澗整體的幽遠意境烘托在讀者眼前。
二、在語文教學中實現(xiàn)審美教育的具體措施
(一)創(chuàng)設美感情境,在朗讀中感受美
葉圣陶先生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眲?chuàng)設引入美感情境可以幫助學生喚起審美直覺,使學生融情入境。教師根據(jù)不同課文的特點,借助一定的教學手段,如配樂朗誦、圖文結合、演一演等等。《二泉映月》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民間音樂家阿炳坎坷艱辛的一生,在教學前,教師播放第一遍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喚醒學生的心靈,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初步奠定課堂的情感基調。隨后引導學生熟讀深思,深入了解阿炳的坎坷經(jīng)歷,再去體會阿炳第二次聽泉時的感受,“月光似水,靜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見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聲縈繞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師父說過的話,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經(jīng)歷。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讀到這里,學生的情感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積淀,與主人公阿炳產(chǎn)生了情感共鳴,依舊是二泉美景,可阿炳再也看不到了。此時教師可以通過范讀營造情境,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置身于其間,進一步體會阿炳不屈的情懷。最后再次播放名曲《二泉映月》,渲染意境,讓學生在理解作品內涵后真正感受名曲之美和人物精神之美。
(二)利用圖片品味形象美
小學生生活經(jīng)驗有限,表象儲存貧乏,有時僅僅依靠文本語言很難使學生產(chǎn)生想象,喚起美感。表象往往來自對直接和間接生活的接觸和觀察,課堂中,教師就是連接學生和生活的一座橋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文章插圖或者是直接呈現(xiàn)與文字相關的圖片,圖文結合從而更好地感知課文內容,最終收到良好的審美教育效果。如《葡萄溝》一課圖文并茂,文質兼美,課文寫到金秋十月,葡萄成熟的美好畫面,學生可以憑借想象初步感受葡萄溝的美景,但是理解“五光十色”這個詞語就有了一定難度,作者為什么要說“五光十色”而不是“五顏六色”呢?這時,教師適時出示葡萄溝的葡萄成熟后的圖片,讓學生觀察葡萄在太陽光的照射下晶瑩透亮的樣子,感受葡萄溝的葡萄與別處的不同。這樣學生就能與文本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受到美的感染。
(三)啟發(fā)想象創(chuàng)造美
“要鑒賞文藝,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毕胂笈c情感的關系密不可分,也是審美的重要手段。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想象詩歌中呈現(xiàn)的意境可以幫助學生融情于境,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想象文本留白,可以喚起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chuàng)造激情。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精妙的語言、文章獨具匠心的結構和立意引導學生進行仿寫練習。平時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留心觀察,勤于思考,采集生活中美的素材,在學習實踐活動中多多嘗試,因勢利導,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需要教師深入研讀分析教材,領悟教材中的美育元素,同時要遵循學生的審美規(guī)律,借助各種教學手段啟發(fā)學生思考,給學生留以想象的空間,由淺入深對學生進行美育滲透,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參考文獻:
[1]盧永霞.語文審美教育之應為與可為[J].基礎教育課程,2019(6).
[2]周曉兵.語文課堂實施審美教育原則[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1.
[3]楊淑妮.怎樣結合語文教材實施審美教育[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