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遠
摘要:目的:對非小細胞肺癌晚期患者實施鹽酸安羅替羅治療的療效和不良反應進行分析,為臨床治療方案制定提供參考。方法: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126例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3例。對照組給予吉西他濱+順鉑治療,觀察組給予安羅替尼治療,比較兩組療效及不良反應。結果: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緩解率更高,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更少,P<0.05。結論:鹽酸安羅替尼用于非小細胞肺癌治療,能緩解疾病,安全性較高。
關鍵詞:非小細胞肺癌;晚期;鹽酸安羅替尼;吉西他濱;順鉑
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常見的類型,發(fā)生于支氣管黏膜上皮、肺泡上皮,在發(fā)病早期無明顯癥狀,患者多為體檢時發(fā)現(xiàn),且病情大多進展至晚期。據統(tǒng)計,非小細胞肺癌預計5年生存期<20%[1]。隨著分子靶向藥的出現(xiàn)并用于腫瘤治療,該藥具有精準化、個體化的特點,為腫瘤治療帶來新的研究方向。安羅替尼是新型小分子靶點藥,能對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起到抑制作用,從而控制腫瘤血管生成,從而控制疾病發(fā)展,提升生存率[2]。本研究對非小細胞肺癌應用不同治療方案,分析其療效?,F(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12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3例。對照組男42例,女21例;年齡41~79歲,平均(58.1±3.2)歲;33例腺癌,30例鱗癌。觀察組男41例,女22例;年齡41~78歲,平均(57.8±3.9)歲;34例腺癌,29例鱗癌;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可比較。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吉西他濱+順鉑治療。吉西他濱(國藥準字H20030104),第1~8天,靜脈滴注1 000 mg/m2;順鉑(國藥準字H37021358),第2~6天,靜脈滴注,75 mg/m2。3周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觀察組給予安羅替尼治療。安羅替尼(國藥準字H20180003)10 mg/次,1次/d,早餐前30 min口服,連續(xù)給藥2周,休息1周,3周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評價。完全緩解:病灶徹底消失,維持時間>1個月;部分緩解:病灶縮小>50%,維持時間>1個月;穩(wěn)定:病灶縮小25%~50%;進展:病灶增加25%,甚至有新病灶出現(xiàn)。治療總有效率=(完全緩解例數(shù)+部分緩解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3]。(2)記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貧血、高血壓、嘔吐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緩解率68.3%高于對照組的42.9%,P<0.05。見表1。
2.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發(fā)生貧血1例、高血壓3例、嘔吐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7.9%;對照組分別發(fā)生5例、4例、7例,發(fā)生率為25.4%。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非小細胞肺癌主要治療方案有手術、放療、化療等。當疾病進展到晚期時,臨床多配合化療藥物治療,但化療藥物存在不良反應較多的缺點,部分患者難以耐受。目前靶向藥已成為臨床新型治療方案,用于疾病治療取得較佳的效果。
肺癌治療主要通過抑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來實現(xiàn),控制腫瘤細胞的增殖,控制病情的進展。本研究中,觀察組應用的安羅替羅屬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對絡氨酸激酶通路可以起到阻斷作用,從而控制腫瘤生長、增殖,干預細胞生長因子受體,通過多靶點干預,抑制腫瘤血管的生長,達到控制腫瘤細胞的生長的目的[4]。
本研究顯示,接受安羅替尼治療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療效更佳,可以多靶點起作用,對腫瘤內部信號的傳導進行阻斷,從而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發(fā)揮藥效。而且安羅替尼可以間歇給藥,從而提高患者耐受性,保證療效同時,還能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從而取得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陳軒,李真斌.安羅替尼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J].當代醫(yī)學,2020,26(22):137-139.
[2]張領兄. 四君子湯合血府逐瘀湯聯(lián)合安羅替尼治療氣虛血瘀型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研究[D].長沙: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20.
[3]饒詩君,陳玉.消癌平注射液治療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觀察[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8,18(98):204,207.
[4]戴秀梅,張有為,韓亮,等.安羅替尼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9,16(32):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