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
摘 要:教育是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工程,無論是在家庭、學校還是在社會都應對教育產生重視,其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師應該堅持以生為本的基本原則。除完善校內教學策略外還應該重視與家庭教育的合作,通過與學生家長實時溝通、有效互動的方式更加準確地了解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現狀,并共同對教學策略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從根本上發(fā)揮出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價值,實現理想化教育發(fā)展目標。
關鍵詞:小學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效結合;策略與方法
一、 引言
當下我國處于教育改革的關鍵時期,教育部門將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視為核心目標。在此基礎上教師積極轉換教學對策,從人文角度出發(fā)組織課內外的活動,為學生提供身心成長的良好環(huán)境,在此過程總中學校方還積極地與學生家長建立合作關系,雙方對學生在學習與家庭中的學習與成長狀態(tài)都進行認真觀察,并在有效交流后制定針對性的教學策略,進一步突出小學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價值,為小學生未來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二、 當代小學教育的特點
當下我國正在實行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相結合的學校教育制度,其中小學教育是基礎,它能夠培養(yǎng)學生德、智、體、美、勞的綜合能力,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在統(tǒng)一接受教育后小學生對基礎知識與基礎技能的掌握能力有明顯的提升,為未來高效學習奠定基礎。此外,小學教育還具有全民性和義務性的特點。在此期間,無論適齡兒童存在怎樣的性別、膚色、語言、社會經濟地位之間的差異,他們都必須接受小學教育。因此,教育部門、學校、教師都應該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轉換傳統(tǒng)思想,從以生為本的角度出發(fā)去探索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從根本上強化小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期間可以采取家校合育的方式,在學生學習與成長的兩大地點學校與家庭中都為他們提供最科學、最優(yōu)質的教育服務,促使所有人在舒適環(huán)境中得到個性化發(fā)展,達成理想化的教育目標。
三、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效結合的必要性
(一)形成雙方教育合力
所謂教育合力是指在特定的時間與社會環(huán)境之下各類型教育之間相互融合后產生的綜合作用,其效果遠大于單項教育效果,而小學時期想要實現教育合力目標,校方與家長都應該及時轉換思想,打破傳統(tǒng)教學觀的局限性,平等地對待校內教育與家庭輔助,家長與教師定期溝通,分析學生在現階段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合作探尋有效解決方法。同時雙方也要在交流中給予學生肯定,以此為基礎制定出針對性的發(fā)展目標,盡可能地提升小學生的綜合水平,為他們未來學習與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展現出教育合力的全部價值。
(二)突出學校辦學特色
現階段國家教育領域正處于改革發(fā)展階段,全國大中小學校都在進行自我反思與自我完善,從人文角度出發(fā)制定全新校園教學、行為規(guī)范,盡可能全面地為學生提供學習與發(fā)展的資源,促進學校與學生的共同發(fā)展。而家校之間合作關系的建立能夠進一步豐富校內教學資源,而現代具有充足社會閱歷以及文化素養(yǎng)的學生家長也能在合作期間擔負起教學輔助人員的職責,不僅深化對學生的教育,還真正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之中,做到對潛在資源的深度挖掘,校方的辦學特色也得到突顯,進而吸納更多高素質人才,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從根本上促進小學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三)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目前新課程改革的政策在全國范圍內積極推行,無論是社會、學校還是家長都將素質教育理念視為基本原則,能在落實“以生為本”觀念的前提下進行深化教學改革,從多元角度分析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并從多種渠道中累積高效教學經驗,強化整體教學效果。而家長方面也在根據孩子心理特征、個性特點、行為習慣等多方面因素來進行科學教育,營造出舒適、輕松的家庭學習環(huán)境。而家校之間的有效合作能進一步深入落實多元化的教育改革:一方面,引導學生在學校中積極、主動參與各類學習活動,在主觀意識驅使下內化所學知識、提升既能實踐水平;另一方面,家庭中家長也能為孩子構建和諧、民主、自由的家庭關系,讓孩子在環(huán)境的渲染下身心健康成長,實現與學校學習的統(tǒng)一性,最終成功獲得全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為未來學習與成長都提供堅實保障。
四、 小學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效結合的策略
(一)端正心態(tài),平等溝通,共促學生成長
教育是現代社會大眾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也正是因為如此如何教育、教育的深入發(fā)展等問題都存在較大的爭議性,但是期間各界都無法否認“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是否達成一致性能影響整體教育效果”的觀點,如果家校雙方在基本教育理念之上無法達成統(tǒng)一,學生就會在家校生活中產生較大的思想落差,從而失去學習的動力,阻礙自身的個性化發(fā)展。因此,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的有機結合具有必然性。首先學校方與家長都應打破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明確合作教育的現實意義,同時還必須進行自我反思與自我調整,對日常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除客觀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外還要從自身尋找原因,并及時與家長溝通,共同商議解決問題的對策,制訂后續(xù)針對性的家校教育計劃。在此過程中家長與教師都要以平等的身份溝通互動,教師不要以高姿態(tài)指責家長、對他們提出硬性要求,需要用心交流,盡可能地避免雙方矛盾的產生,從根本上組織師教關系惡化,家長也應聽取教師的客觀建議,不要惡意曲解教師言論,不刻意損害教師形象,雙方以平等的身份保持友好、親密的合作關系,最大限度強化小學教育效果,為學生未來發(fā)展奠定基礎。
家校合作的根本目的是促進青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讓他們可以真正得到教師與家長的關心和愛護,同時也能在良好的氛圍中發(fā)揮出自主性和積極性,從而在基礎教育時期得到學習能力的提升,為后續(xù)學習提供便利,同時在友愛的環(huán)境中學生也能學會為人處世的正確方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fā)展。教師與家長在此過程中都應該承擔起自己的職責和義務,一方面積極地參與到學生的教育工作之中,另一方面也能在合作中在教育上達成一致,讓學生可以對家長、教師都產生充分的信任,進而在適宜的環(huán)境中得到綜合素質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