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天德
摘 要:中國地方文化是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每個時代的文化都具備一定的時代特點。在大單元語文教學課程體系中,地方文化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該課程結合當地文化,利用當地資源進行設計,地域性極為突出。在大單元語文教學中,要整合鄉(xiāng)土資源豐富的教學內容。地方課程是結合地方文化、政治、經濟發(fā)展,針對人才的特點要求,運用地方資源而設計的課程。它的地域性極其突出,因此,鄉(xiāng)土文化是鄉(xiāng)土課程的基本條件。地方文化教育課程理念主要是表達地方特色、地方情懷等內容。可見地方特色文化滲透到大單元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關鍵詞:大單元語文教學;地方文化;融進
一、大單元語文教學融進地方文化存在的問題
在新課改背景下,地方文化教育已經成為大單元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教學內容,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然而,從地方文化的實際滲透教育來看,其滲透中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滲透的效果。
(一)教師對地方文化講解不到位
教師對地方文化的教育只注重口頭。在教科書中教授古詩詞、古文、寓言等內容時,教師只是對這些內容進行淺顯的講解,讓學生了解這些地方文化。對于這樣薄弱的地方文化教育,學生無法感知其價值和魅力,其教育價值不明顯。
(二)教師滲透模式單一
在地方文化滲透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多種形式,如校園氛圍、課堂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課外閱讀活動、實踐活動等,但目前大多數教師沒有這樣的意識,所以滲透效果并不理想。教師沒有將地方文化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不能發(fā)揮其價值導向作用,影響了地方文化教育的滲透效果。
二、新課改大單元語文教學融進地方文化的措施
(一)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在大單元語文課堂教學中整合地方文化資源,需要教師對學生地方文化認知水平進行檢查和導入。對于學生來說,他們的能力水平有限,對于一些深厚的地方文化資源可能不能很好地了解,需要教師更通俗的解釋。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不僅要考慮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還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同時,也要考慮到教學資源的局限性,合理地選擇教學內容,最終形成合理的教學框架。不同地區(qū)的地方文化資源不同。在開發(fā)地方文化資源時,要明確不同地區(qū)之間的差異,盡量切合實際,以充分發(fā)揮當地文化的特點。同時,合理借鑒其他地方文化資源的發(fā)展策略,但在應用過程中不應照搬,而應結合當地文化資源,尊重當地文化資源,進行創(chuàng)新應用。
(二)傳承和弘揚地方文化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qū)有不同的文化。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一些當地的優(yōu)秀文化資源被一些人遺忘了。為了加強對地方文化的保護,提高人們的文化認同,很有必要利用語文課堂教育對地方文化進行滲透和普及,促進學生自覺參與到保護地方文化的行動中。將地方文化資源整合到大單元語文課堂教學,實際上是學科整合的一種表現。例如,《“三月三”歌圩節(jié)》中壯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傳說故事、經典美文,這些都是學生在生活中容易忽略的。同時,還引導學生制訂詳細的閱讀計劃,并對學生進行細致的閱讀指導。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接受能力、閱讀水平等,推薦某些傳統(tǒng)節(jié)日,如描寫“三月三”歌圩節(jié)的經典美文,或是讓學生自主選取自己喜歡的篇目,如《掛燈節(jié)》《巾幗英雄——裴九娘》《年年有例——年例》等,閱讀了解各節(jié)日的由來和風俗。
語文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學生很難理解豐富的地方文化知識,這會對學生學習地方文化教育產生影響。這就要求教師在初始階段要意識到課外時間的作用,向學生推薦優(yōu)秀地方文化的書籍和文章,但在推薦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年齡選擇學生可以理解的、有趣的文章。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學生對地方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收集文章進行閱讀,從而促進學生對地方文化閱讀的興趣。此外,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應定期組織地方文化閱讀推廣會議,升華學生情感,提高學生學習地方文化的積極性。
三、結語
漢字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中,大單元語文教學融進地方文化可以使語文課堂內容更加豐富,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
參考文獻:
[1]盧立銀.單元整體教學的構建與實施[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8(35).13-16.
[2]汪子寧.統(tǒng)編本初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優(yōu)化設計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