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芳
摘? 要:在特殊兒童教育中,兒童行為習慣問題的糾正是較為重要的內(nèi)容,教師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對兒童的行為進行合理化的糾正,能維護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在研究實踐中,課題研究小組成員對前期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從聽障兒童行為問題入手,對有效應對措施進行了系統(tǒng)的探究,希望能為聽障兒童行為習慣引導教育提供相應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聽障兒童;行為習慣;應對
聽障兒童是因先天遺傳或者后天人為因素影響下聽力受損的兒童,聽障兒童成長過程中涉及到的問題行為主要表現(xiàn)為兒童在行為方面與常態(tài)不吻合,不良行為習慣會給自身或者他人造成嚴重的困擾,不利于兒童自身成長,也有部分聽障兒童不能遵守社會行為標準或者道德標準。教師在教育實踐中針對聽障兒童的行為習慣問題進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能通過多種方式引導讓聽障兒童認識到自身行為的錯誤性,并嘗試結合教師的指導改變自身行為,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實現(xiàn)健康成長的目標。
一、聽障兒童出現(xiàn)行為習慣問題的原因
對聽障兒童的成長情況進行分析,能看出他們的成長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在學生自身生理缺陷的作用下,認知水平和心理發(fā)展都會出現(xiàn)滯后的問題,導致兒童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行為習慣方面不良情況。一方面,聽障兒童存在身心發(fā)展不平衡的問題,心理矛盾容易誘發(fā)問題行為習慣;另一方面,聽障兒童生理缺陷的限制下,所能夠接收的信息存在明顯的封閉性特點,導致學生對語言的感知、理解和運用也存在明顯的障礙,無法有效與外部進行溝通和交流,更容易出現(xiàn)緊張、焦慮、敏感等方面的負面情緒,長時間不良情緒的影響也會導致他們成長過程中從出現(xiàn)問題行為。因此對于聽障兒童開展教育活動的過程中,要客觀分析他們的行為習慣問題,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幫助聽障兒童糾正行為習慣問題,維護聽障兒童的健康成長。
二、聽障兒童行為習慣問題的有效應對措施
在對聽障兒童行為習慣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形成初步認識的基礎上,為了能改善聽障兒童的問題行為,要注意結合他們的成長特點,采取有效的方法對聽障兒童實施積極的行為引導,從而提高聽障兒童對行為習慣的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降低不良行為對聽障兒童成長產(chǎn)生的消極影響。下面就對本次課題研究進行總結,從以下角度對聽障兒童行為習慣問題的有效應對進行系統(tǒng)探究:
(一)巧用批評引導,轉變思想觀念
在聽障兒童中,部分兒童存在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學習信心不足,學習習慣差方面的問題,教師在問題引導方面需要對學生的情況進行系統(tǒng)分析,有針對性的選擇合適的方法對兒童實施系統(tǒng)的指導,使他們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主動對自身行為習慣實施合理化的調(diào)整。
例如為了激勵某家庭貧困、學習習慣差的孩子樹立學習信心,轉變自身行為習慣,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就可以采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在對聽障兒童實施有效激勵的情況下,還會對聽障兒童在學習中表現(xiàn)出的不良行為實施適當?shù)呐u。如當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完成作業(yè)不理想的情況下,就可以單獨與學生聊天,了解聽障兒童的學習情況,然后通過對比肯定學生部分完成作業(yè)質(zhì)量高的情況,并給予其表揚,針對部分完成作業(yè)不理想的情況給予其批評,既讓聽障兒童感受到老師的關懷,也讓他們能反思自己在學習行為方面存在的錯誤性,從而幫助學生初步確定改善自身學習行為習慣的意識。以此為基礎,教師注意與學生進行平等的溝通和交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爭取能獲得學生的信任,使學生在遇到問題后可以主動尋求教師的幫助,深化行為習慣引導效果,使學生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維護聽障兒童健康成長。
(二)耐心溝通交流,提高思想認識
對于聽障兒童開展行為習慣教育,課題小組成員在系統(tǒng)研究后提出要盡量給予學生更多的信任和寬容,要注意采取有效的方法與學生溝通和交流,爭取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做到以理服人的目標。
例如針對某青春期出現(xiàn)叛逆行為的情況,教師在對學生實施行為引導的過程中,要注意講究溝通的方法,采用平等民主的方式與學生進行溝通,以冷靜理智的態(tài)度了解學生的成長情況和心理需求情況,并針對具體的不良行為習慣開展教育引導活動。如在發(fā)現(xiàn)學生做出抽煙喝酒行為后,教師不應該第一時間批評學生,而是要心平氣和的與學生溝通,在交流中逐漸滲透吸煙有害健康、未成年人不應該吸煙等方面的內(nèi)容,可以舉一些負面案例引發(fā)學生思考,促使學生懂得行為管理和自我約束的重要性,能提高思想認識水平自覺對自身行為進行合理化的規(guī)范,從而提高行為習慣引導教育的整體質(zhì)量。
(三)愛心教育感化,滲透品格感召
愛心教育使行為習慣引導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聽障兒童行為引導教育中要深刻認識到愛心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 措施對學生實施教育引導,發(fā)揮愛心教育的作用,以良好的品格感召學生,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如針對部分學生行為習慣不好,不認真參與學習改正自身行為習慣的情況,教師就要用愛去教育和感染學生,在日常教育活動中以愛的力量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溫暖,讓他們看到聽障兒童未來的發(fā)展和希望,從而能正確看待自身生理缺陷問題,能逐漸端正態(tài)度面對生活,在教師和家長的引導下對自身行為進行規(guī)范和約束,從而提高行為引導教育綜合效果。
結語
綜上所述,在聽障兒童教育實踐中,針對他們的不良行為或者問題行為實施有效的教育引導,從身心教育的角度促進聽障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能循序漸進的提高聽障兒童教育教學活動的綜合效果,也能促進聽障兒童特殊教育質(zhì)量的提升,對于聽障教育的科學化和系統(tǒng)化發(fā)展產(chǎn)生著重要的影響,具有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黃蕾.家庭教育在聽障兒童行為習慣養(yǎng)成中的研究及策略[J].新課程,2020,13(35):205.
[2]楊朝暉.聽障兒童行為習慣養(yǎng)成中家庭因素的研究[J].科普童話,2020,8(20):95.
[3]付文萍.新入學聽障兒童如何盡快適應學校生活[J].文學教育(下),2020,16(02):143.
[4]陳云鳳.聽障兒童不良習慣的研究及干預[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9,3(08):91-92.
(作者單位:汕頭市聾啞學校,廣東? 汕頭? 5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