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燕霞
摘要:感恩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自古以來,這種美德成就了孔子、孟子等名人志士,傳承了“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等思想精粹。如何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這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文章論述了如何通過樹立榜樣,強化儀式感,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心,讓學生知恩、念恩、報恩、施恩,為學生成為“四有新人”奠定堅實的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三種意識;知恩;念恩、報恩、施恩
感恩是中華民族延續(xù)至今的傳統(tǒng)美德。自古以來,“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知恩不報非君子”等古訓一直流傳,影響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仍有少數(shù)青少年出現(xiàn)叛逆不懂感恩的情況。如何更好地進行感恩教育,使中華傳統(tǒng)美德得以繼續(xù)傳承發(fā)展,下面筆者以具體案例闡述“三種意識”助力下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強化榜樣意識,讓“知恩”于感受中萌芽
感恩教育從何而來,它不是憑空想象的。感恩,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是: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小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的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的認知:從哇哇落地到幼兒園到小學階段,他們都被父母、老師、學校、社會呵護著,他們并不知道自己的成長與祖國、父母、教師的付出是分不開的。因此,在進行感恩教育時,強化榜樣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榜樣示范能給予學生更形象、更直觀、更生動的指引。在平時生活中,因為有關(guān)心備至的父母、循循教導的老師這些“無名英雄”的無私付出,孩子們才得以安心地進行學習。他們是孩子們學習的榜樣,他們身上蘊含的正能量所散發(fā)出來的魅力正是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最好“資源”,因為這些有血有肉的鮮明形象就出現(xiàn)在孩子們的身邊。因此,這些“榜樣”的事跡很有必要讓學生學習、知曉,讓他們知曉教師潛心教育之恩,知曉父母照顧關(guān)愛之恩。
1.以情換情,知教師之恩
古語有云:“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弊寣W生知曉教師的恩情,是感恩教育的關(guān)鍵。教師周而復始地重復著相同的工作,學生總覺得這是老師的本分與義務(wù),他們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所以,教師們經(jīng)常會感嘆:現(xiàn)在的小學生很難教,不懂得怎樣尊重老師,他們經(jīng)常會頂撞老師。因此,我校在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時,實現(xiàn)兩個層面的引導:一是學校層面。學校通過致家長的一封信讓家長、學生配合老師的工作,校長把教師對學生濃濃的愛表達出來,強調(diào)老師們積極報名,在每天上學和放學的時間點駐守在校門口為孩子們保駕護航。無論是烈日當空抑或是狂風暴雨,老師們風雨無阻,堅守在校門口,笑臉迎接每一位進出的學生。二是學科層面,各個學科根據(jù)學校教學的工作指引下制定了相關(guān)學科的教學工作細則,有條不紊地開展教學,進行每周一小結(jié),通過班級的釘釘群、微信群告知學生每周的教與學的情況。并且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進行備課、找資料、做微課。通過學校、學科、班級與家長、學生的溝通交流,真真切切讓學生知道老師們的辛勞以及對他們的愛意,從中記住老師的恩情。
2.以心換心,知父母之恩
經(jīng)常聽到家長埋怨:我家的孩子脾氣很大,不懂得尊重父母;我家的兒子什么家務(wù)都不做,還嫌棄這,嫌棄那;我家的女兒對什么都挑三揀四,只要已有怠慢,照顧不周,就閉門不出……這些現(xiàn)象都說明孩子未懂感恩父母。因此,學校方面對孩子進行了間接的感恩教育,即利用他人的事例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一般采取的是向?qū)W生講述感恩教育和通過某一情境向?qū)W生落實感恩教育,而學生則通過共情能力對該事例產(chǎn)生共鳴,最終達到以心換心,知父母之恩的目的。
為此,學校以一些特別節(jié)日為載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在母親節(jié)則開展“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活動,讓學生在母親節(jié)這一天親手給母親做一份禮物,或者寫一封信給母親等,真正做到在玩中學,把感恩教育落實到生活當中。在課堂上,老師們利用好早午讀、班會課的時間,向孩子們講授“烏鴉反哺”“慈母之恩”等經(jīng)典故事。
在課后布置作業(yè)讓學生收集名人感恩父母的故事,把感恩教育從課堂延伸到課下。不僅如此,學校在平時也經(jīng)常教育孩子要聽爸爸媽媽的話,并告知他們父母對他們無微不至,照顧他們的起居飲食;讓他們能安心地參與學習,清楚地父母給予的愛。利用這種間接感恩教育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之間、無形之中感染學生,讓學生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以及無微不至的照顧,從而提高學生對父母的感恩之情。
二、 凸顯儀式意識,讓“感恩”于體驗中滋生
感恩教育雖然不能開展生動形象的活動,但可以通過一些有意義的儀式讓學生在體驗中強化自己對祖國、對家長、對老師的感恩之情。因此,學校開展的常規(guī)活動、特色活動,如果能凸顯儀式感,對學生而言,就是一場場最能打動他們心靈的感恩教育。所以在實施感恩教育時,讓儀式感根植在活動中,使學生的感恩之情在體驗中滋生。
1.感恩,在富有儀式感的常規(guī)活動中體悟
學校里的升旗儀式,并不僅僅是一場儀式,更是一種觸動人心的感恩教育。每一周的星期一早上九點,筆者所在的學校舉行升旗儀式,流程很簡單,但當國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每一個同學一邊高唱國歌,一邊敬禮,滿腔的自豪感便會油然而生。
通過這樣的升旗儀式,強化了儀式感,同時增進了同學們對祖國的感恩之情,那種自豪感其實就是孩子們對祖國深深的感恩之情。這樣的體驗方式能夠更好地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真是無聲勝有聲。
2.感恩,在融入儀式感的特色活動中形成
感恩教育需要儀式感,因為如果只是單一地對學生講道理,感恩教育就會變得枯燥乏味。如果在融入儀式感的特色活動中進行,學生就能設(shè)身處地地參與、體驗,感恩教育就能“可視化”,教育效果則不言而喻?;诖耍瑢W校舉行了一些感懷英雄們的特色活動,如“我向英雄獻禮”“致敬英雄”“英雄就在身邊”等活動。
在清明節(jié)期間,我校組織全校師生前往烈士陵園祭掃先烈。站在烈士墓前,閱讀著一行行看似黑白卻又充滿熱血的文字,先烈們?yōu)閲覓侇^顱、灑熱血的場景一幕幕活靈活現(xiàn)地呈現(xiàn)在師生面前。通過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很好地向孩子們詮釋了什么叫“舍小家,顧大家”的風范,讓同學們深切感受到了“英雄”這個詞語的內(nèi)涵。
縱觀這一活動,流程很簡單,卻滿載儀式感;言語很簡約,卻蘊藏了屢屢溫馨;情感不彰顯,卻流露了滿懷的感恩之情。這樣的活動立足于學生的體驗,讓學生親眼看、用耳聽、心感受,學生的體驗就變得豐富,感恩教育就有了靈魂。
三、彰顯責任意識,讓“報恩”于行動上產(chǎn)生
教師不僅要教育指導孩子要學會感恩,還要學會報恩。如何報恩?樹立孩子的責任意識就是一個很好的策略。作為小學生,雖然不能像護國英雄那樣沖鋒陷陣,但屬于他們此時此刻要承擔的責任——認真學習,完成學習任務(wù)。做到這些,其實就是“報恩”的最好表現(xiàn)。
1. 在嚴守規(guī)則中報恩
嚴守規(guī)則就是自律,就是嚴守規(guī)定,嚴于律己。這是責任擔當?shù)囊环N表現(xiàn),更是報恩的一種行動。因為心中有祖國,才能聽黨的指揮;因為心中有學校,才能跟隨老師的步伐學習;因為心中有父母,才能尊重父母、孝敬父母。
我校通過公眾號、班微信群要求全體同學“五要”:要做好準備:上課前要準備好上課的課文、筆記本、文具盒并端正坐在書桌旁,安靜等待老師上課;要端正態(tài)度:學習期間,在書桌前學習,不能隨意走動,要端正坐姿,不能趴著上課,不能吃東西、玩耍;要認真聽課:學習期間根據(jù)授課內(nèi)容認真做筆記,一邊聽一邊記;要積極發(fā)言:答疑時間,如果有疑問要大膽請教老師或同學,并認真傾聽老師答疑,同時也積極與同學分享交流學習感受;要提交作業(yè):每天的學習之后,要及時復習,要按時完成當天的作業(yè),并及時提交。如果有錯,要根據(jù)老師的評語及時更改后再次提交。因為有規(guī)有矩,所以學生就有了方向的指引。大部分學生都能按學校的要求、細則去做好,得到老師、家長的表揚,學生的嚴守細則就是感恩的一種表現(xiàn)。
可見,報恩并非讓學生做什么轟轟烈烈的事情,學生做好最細微的事情,能按要求,按準則做好,就是報恩的一種體現(xiàn)。
2. 在積極進取中報恩
對于小學生而言積極進取就是就是自我激勵,不氣餒,不放棄。作為祖國的接班人,一要鼓勵自己每天進一步,努力學習,堅持鍛煉,強健體魄。二是要汲取正能量,學習以往的感人事跡,英雄事跡,感受他們的家國情懷,學習他們的奉獻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并以此激勵自己,從現(xiàn)在做起,從自己做起,樹立遠大理想,為理想而奮斗。三是發(fā)揮自己的正能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可以是一首詩,一曲歌,一幅畫,一番話等等,為身邊人加油鼓勁。
通過家長會,我們了解到同學們積極地學習,積極地鍛煉,彰顯了當代青少年的高昂的斗志,樂觀的心態(tài)、良好的習慣。其實,孩子們的積極向上的狀態(tài)就很好地說明他們在以行動報恩祖國、報恩學校、報恩老師、報恩父母。
綜上所述,學生的感恩教育不能隨意、隨性,而應(yīng)該強化“三種意識” ,讓感恩教育有始有終,有規(guī)有矩,有質(zhì)有效。在感恩教育的引領(lǐng)下,把養(yǎng)成教育成為學校、家庭、社會形成“三位一體”的紐帶。
參考文獻:
[1]張麗霞.論感恩教育在小學德育中的價值與實施[J].考試周刊,2021(28):117-118.
[2]簡美儒.探究感恩教育在小學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J].新課程,2021(03):231.
[3]江玉姬.基于思源教育下的農(nóng)村小學感恩教育的校本研究[J].科技風,2020(31):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