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代教育家們把“人性論”作為其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chǔ),即通過對人性的探討來提出各自代表性的教育思想。從這些教育思想里去探尋“立德樹人”的歷史根基和文化血脈,去發(fā)掘“立德樹人”與其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既對全面深入地理解“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有重要意義,又對“立德樹人”具體實施也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guān)鍵詞:中國古代;教育思想;人性論;立德樹人
教育是一種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其本質(zhì)就是涵養(yǎng)品質(zhì)、培育德行、傳授知識、習得技能,其首要問題是“培養(yǎng)什么人”。自古以來,中國高度重視教育,有尊師重教、崇智尚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同時形成了眾多的教育思想。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更是把教育提升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為此,探尋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發(fā)掘“立德樹人”與其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這既繼承了中國古代優(yōu)秀教育思想,又對“立德樹人”具體實施也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人性論”視角下的中國古代教育思想
中國古代教育家們認為教育既有對人性的體現(xiàn),又有對人性的改造和塑造,為此只有在弄清楚人性的善惡之后,才能確立教育的對象、作用、目的、內(nèi)容和教方法等。中國古代教育家們正是將“人性論”作為自己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chǔ),提出了各自的教育思想。
(一)“性善論”視角下的中國古代教育思想
“性善論”認為每個人生來就是向善的。孟子、王通和王守仁三位教育家以“性善論”為理論基礎(chǔ)提出了各自代表性的教育思想。戰(zhàn)國時期的大儒孟子最早提出“性善論”,認為,“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松鷣砭凸逃小叭柿x禮智”這些“良知、良能”。為此,孟子為實現(xiàn)教育目的要求當政者需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保ā睹献印るx婁上》)隋朝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王通也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具有本然的“仁、義、禮、智、信”五德。(《中說》)王通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主要內(nèi)容就是“仁義道德三綱五?!?道德修養(yǎng)方法就是“窮理盡性、推誠主靜、聞過知改、寡言無爭?!保ā吨姓f》)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將人培養(yǎng)成“君子”“圣賢”。明朝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認為“至善者,性也?!保ā秱髁曚洝罚┨岢觥靶募蠢怼薄爸铝贾薄爸泻弦弧钡人枷?,為此,教育的宗旨是“致良知”和“存天理、滅人欲”,教育的方法是“知行合一”,教育的目的“明人倫”。(《傳習錄》)
(二)“性惡論”視角下的中國古代教育思想
“性惡論”認為人的本性具有惡的天然屬性,強調(diào)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荀子、韓非以“性惡論”為理論基礎(chǔ)提出了各自的教育思想。戰(zhàn)國時期的荀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惡論”,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保ā盾髯印ば詯骸罚榇?,荀子認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偽”,通過“其禮義,制法度”,轉(zhuǎn)化人的“惡”性,其過程就是知識和道德積累的過程;學習的方法主張“聞見知行?!保ā盾髯印と逍А罚┙逃淖罱K目的就是實現(xiàn)“尊道”,即遵守“禮儀法正”(《荀子·儒效》)。戰(zhàn)國時期的韓非,是荀子的學生,主張人性為惡,教育首先要“廢先王之教”(《韓非子·問田》),其次是“禁二心私學”,韓非認為儒墨私學“亂上反世”,造謠惑眾,是“二心私學”,必須禁絕之,因為“法之,則莫得為私”。最后是“以法為教,以史為師”,實現(xiàn)“智術(shù)之士、能法之士和耿介之士”的培養(yǎng)
(三)“性無善惡論”視角下的中國古代教育思想
“性無善惡論”認為人的本性是沒有善惡的。以“性無善惡論”為視角,墨子、王安石和朱熹三位為代表的教育家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子認為人性并無善惡之分,環(huán)境和教育會對人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強調(diào)“染不可不慎也”。在教育內(nèi)容上主張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文史知識教育、科學技術(shù)知識教育和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教育等,并提倡因材施教;教育教育原則是“強教于人”,“夫義,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視人?必強為之?!保ā豆稀罚┙逃姆椒ā皩W行結(jié)合”,“多言而緩行,雖辯必不聽?!保ā缎奚怼罚┙逃哪康氖桥囵B(yǎng)“兼士”。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認為“性不可善惡言”(《禮樂論》),反對“天生德性”,主張后天的習染和教育的作用。為此,王安石認為教育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棟梁之才,教學的內(nèi)容強調(diào)實用性,做到“求專門”“尚實用”“兼文武”。
(四)“性二元論”視角下的中國古代教育思想
以“性二元論”為視角,傅玄和朱熹兩位為代的教育家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魏晉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傅玄認為人性既有善又有惡。為此,傅玄認為教育首先就是塑造人性,即“正心”,“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保ā短由俑刁鹧浴罚┙逃母咀饔檬菫閲遗囵B(yǎng)賢オ,“賢者,圣人所有共治天下也?!保ā陡底印づe賢》)南宋時期的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朱熹在人性問題上,認為有“天命之性”(先天的善性所在)和“氣質(zhì)之性”(先天有善有惡)。朱熹認為教育的目有二,其一為“明天理,滅人欲”,其二為“明人倫”,教育的任務是“教之以事”和“窮之其理”。
(五)“性三品說”視角下的中國古代教育思想
“性三品說”認為人性有的是善,有的是惡,還有的既有善還有惡。以“性性三品說”為視角,以董仲舒和韓愈兩位為代表的教育家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西漢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董仲舒將人性界定為“性者,生之質(zhì)也”,提出“性三品說”:第一種是先天性善、第二種是先天性惡、第三種是先天有善有惡。為此,董仲舒認為教育首要任務一是“明道”、二是“教化”。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是“仁”和“義”,教學方法上主張“強勉努力”(《舉賢良對策》)。
二、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對“立德樹人”思想的啟示意義
在中國古代教育思想中蘊含了豐富的“如何立德、如何樹人”的思想理念,為新時代如何“立德樹人”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重視“立德”的教育
不論是從“性善論”“性惡論”還是從“性二元論”“性三品說”等視角,中國古代教育家們在各自的教育思想里面,他們都主張重視對人才的“德性”培養(yǎng),提出“仁義禮智信”這些“德目”都是“君子”“圣賢”“智術(shù)之士、能法之士和耿介之士”等必備的道德品質(zhì)。盡管現(xiàn)在看來,他們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些主張是為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是,他們主張在教育中重視“立德”,這對“立德樹人”思想有著重要啟示意義。為此,一方面“立德樹人”要堅持立具有中國傳統(tǒng)美德的人?!傲⒌聵淙恕绷⒌木哂小俺缯嫦蛏啤敝?,所要樹的具有“大德、公德和私德”的人。一是立“大德”,就是樹立“品德高尚、德行高尚”的人,在中國傳統(tǒng)美德中立“大德”就是樹立具有“愛國、仁愛、禮儀”之德的人;二是立“公德”,就是樹立具有“公共道德品質(zhì)”的人,在中國傳統(tǒng)美德中立“公德”就是樹立“廉正、奉公”之人;三是立“私德”,就是樹立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在中國傳統(tǒng)美德中立“私德”就是樹“修己、誠信、思義、力行”之人。另一方面“立德樹人”要融入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中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時代精神的凝練,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它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起著確立理想、激勵斗志、凝聚人心的作用?!傲⒌聵淙恕本褪且獔猿忠陨鐣骱诵膬r值來引領(lǐng)學生的德育教育,將這些價值觀作為德育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使學生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把握“樹人”的方法
中國古代教育家們?yōu)榱藢崿F(xiàn)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他們在各自的教育思想里面除了提出具體的教育內(nèi)容之外,還提出了可行的教育教學方法,如主張“性善論”的教育家們提出了“知行合一”“身體力行、率先垂范”,主張“性惡論”的教育家們提出了“聞見知行”,主張“性無善惡論”的教育家們提出了“因材施教”“學行合一”,主張“性三品說”的教育家們提出了“勉強努力”“博貫多選”“善一專一”和“勤學”等。歷史證明他們的教育教學方法很多是成功的,為中國古代培養(yǎng)出了一批批圣人、賢人、仁人、君子、善人。為此,這些成功的教育教學方法,對現(xiàn)在的“立德樹人”思想同樣具有啟示意義。一方面要做到“因材施教”。在“立德樹人”的過程中,要全面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選擇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育人手段,實現(xiàn)育人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做到“知行合一”。在“立德樹人”的過程中,要做到教育與生活和教育與社會實踐緊密聯(lián)系,重視生活體驗、重視社會實踐活動,從生活中、社會實踐中去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不斷提高綜合能力,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
參考文獻:
[1]柳麗平.中國古代“人性論”與教育的關(guān)系[J].滄桑,2012(4).
[2]楊贊.“中國威脅論”的中國文化視角反詰[D].北京師范大學,2006.
[3]陳翰苑、吳新穎.論人生的三個維度[J].云夢學刊,2019(3).
[4]臧瑜.荀子儒士觀及對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影響探析[D].中原工學院,2012.
[5]吳林龍.思想政治教育人性根源思想的梳理及啟示[J].廣西社會科學,2016(3).
[6]王俊.墨子兼愛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16.
[7]陳永華.王安石的教育思想與實踐[J].教學月刊(中學文科版),2002(1).
基金項目:德陽市社科研究“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項目立項課題《新時代高職院校提升“立德樹人”針對性和實效性研究》(DY20C055)。
作者簡介:趙新華(1980-),男,漢族,廣西桂林人,副教授,法學碩士,四川建筑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