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 李登平
【摘要】東北少數(shù)民族赫哲族是典型的漁獵民族,由于生產(chǎn)方式、地理位置等因素,在其民族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觀,這種生態(tài)觀影響并滲透到生產(chǎn)、生活,凸顯簡約主義的風格。研究赫哲族生態(tài)觀視角下的簡約主義,對于弘揚中華民族簡樸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現(xiàn)代化建設新格局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生態(tài)觀;簡約主義;赫哲族
【中圖分類號】G12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7-0060-02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7年度課題(項目編號:GBC1317120)。
老子認為自然萬物與人類生物之間處于天然密切聯(lián)系中,兩者具有一定的同根性,即“人與天一”。赫哲族則把老子這種“人與天一”的生態(tài)觀發(fā)揚光大。這種合一于天、合于自然,人與自然之間的親和關系深刻影響赫哲族生產(chǎn)、生活中凸顯簡約主義的特色。盡管赫哲族所實行的簡約主義很大部分原因是當時落后的生產(chǎn)力所決定,但是赫哲族所提倡的物我同體、人天不分的生態(tài)觀對簡約主義的影響不可忽視,其中蘊含的思想精華對當代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
一、自然界物我同體與適度索取
赫哲族對自然界的萬物視為與己相同的地位,即人與自然萬物是互相平等,兩者可以合二為一,即“天地一體”,正如莊子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只有把人與萬物放在同一地位,融合為一體之際,才能消除彼此之間的矛盾與間隙,實現(xiàn)真正的平等。
赫哲族的這種自然界物我同體的肯定,使其與萬物為伴、與天地為友。在赫哲族眼里,自然界普通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哪怕是山川巖石都不再是低等的生命體,而是與人類一樣,具有思想和生命。
在《烏蘇里的莽林中——德爾蘇·烏扎拉》中曾記述了德爾蘇·烏扎拉(赫哲族)對大自然的觀察,赫哲族認為大自然中的水也是具有與人一樣的地位,“水,他的會叫,會哭,也會玩,他也和人一個樣。”赫哲族像關心自己同胞一樣關心愛護自然界,即使像螞蟻這樣的小動物在面臨危險時,赫哲族也不愿意丟棄不管。赫哲族熱愛大自然中的一切,并且千方百計地關愛它們,把它們當作自己生命中的同伴。當阿爾謝尼耶夫和他的考察隊遇到了“阿姆巴”(赫哲語:老虎)。赫哲族德爾蘇·烏扎拉不僅阻止它們開槍,還把自己的槍放在一旁,開始與“阿姆巴”——老虎“對話”。
正因為這種自然界物我同體的肯定,赫哲族對待自然萬物是賦予濃厚的熱愛。“他們在森林里絕不會迷路。凡走過之處,哪怕是有一棵樹,一堆草,一塊石頭或者其他標志,他們都能默記在心。對山川、地形也具有一場精確的觀察,語言中不盡有表示山嶺、丘陵、山坡、懸崖的詞,還有表示這些地貌外表不同變態(tài)的詞語,表達得非常確切?!?/p>
考察赫哲族的語言,關于自然萬物的詞匯甚多,且分類十分細致。若是沒有十分濃厚的感情是不能夠達到如此非凡的觀察力,這種對自然萬物深厚的感情建立在赫哲族對周邊自然界物我肯定的思想基礎上,決定著赫哲族生產(chǎn)、生活方式上奉行簡約為上、適度索取的作風。
即使是獵獲到大量的魚肉、獸肉,也不會全部吞為私有,而是先照顧到老、弱、病、殘、孕或是未出獵的人,都無償送給他們獵物。然后再留給自己的部分,這部分的分配以適度為原則,維持溫飽即可,決不多占多拿,這些傳統(tǒng)習俗,赫哲族都自覺遵守。若是有剩余的獵獲物,“余則多棄之江河。春暖時,隨水漂走”,重新回歸自然界的萬物循環(huán)之中。
適度索求、良性循環(huán),從而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簡約適度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感悟。
在赫哲族自然界物我同體肯定的影響下,自然界的萬物都是與人類平等、有生靈的地位,處在互愛互助、協(xié)調發(fā)展之中,既然自然界提供了如此豐厚的自然資源,赫哲族不應貪得無厭,保持著欲求有節(jié)、索取有度的簡約生活方式。這就無形中制止了飲食無度、欲望膨脹的情況發(fā)生。這是對當時赫哲族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能夠制止大吃大喝、飲食無度的現(xiàn)象發(fā)生,保證了常年以肉食為生的赫哲族的體形不至于肥胖,總是能保持強健而不失靈敏矯健。
其次,也是保證赫哲族社會中老弱病殘孕等勞動能力弱的人口能夠有口飯吃,使赫哲族社會的人口總數(shù)始終保持在一個較穩(wěn)定的狀態(tài)之中。
再次,赫哲族這種適度索取,較易獲得滿足感,使得赫哲族在即使物質條件匱乏的貧困時期,也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耙惶斐灶D飽飯,睡個好覺就是幸?!?,從赫哲族的民間諺語中就可以看到赫哲族對物質生活無過多追求,并不講究大魚大肉,山珍海味的佳肴,并不追求睡在席夢思床。物質上,不攀比、不奢侈,適當即可。這種欲求有節(jié)、索取有度的簡約生活方式,使赫哲族較易獲得滿足感,即使在日偽統(tǒng)治赫哲族,民族危亡之際,赫哲族也能保持強大的生命力和抵抗力,一再降低生活條件的需求,吃野菜、住雪洞,用積極樂觀地精神對抗缺衣少食的匱乏。
二、天與人共生共榮與簡樸淡泊
《齊物論第二》提出:“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人和萬物既相互傷害又相互依存,因此是處于對立統(tǒng)一中,而人與萬物是一個有機整體,二者協(xié)調運行。然而,要達到合一,必須要“無己”,在“無己”狀態(tài)下,對自我進行解構,消除人與萬物之界限,使人成為全新的自己,即“真人”。此時,人才能與萬物為伴、與天地為友。
在他們眼里,這些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也同赫哲族一樣是有生命的,是與人類一樣平等的。赫哲族與鄂倫春等其他少數(shù)民族一樣,都具有對自然萬物的非凡觀察力。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文化特質綜合體遵循的擴散形式是由直接環(huán)境決定的。
這有時被解釋為自然現(xiàn)象體系,有時被解釋為歐洲民族學志學者所謂的“宗教”現(xiàn)象體系。在原始民族中間,他們不知道什么叫作自然,也不知道什么叫做人生。自然界的事物,同人生的現(xiàn)象漫無區(qū)別。人類不是自然的主宰,也不能夠支配自然、觀賞自然。人類的個性均埋沒在于自然的界限,便是異常模糊的。古代赫哲族認為人類生命與自然萬物具有同根性,處于天然的聯(lián)系當中,老子將這種關系稱為“人與天一”?!叭伺c天一”是一種天人合一論,這種合一合于天,合于自然,其所提倡的是一種物我同體肯定、天人渾然不分的自然狀態(tài),其所強調的是人類與自然的親和性,是天人在相互協(xié)調中共生共榮。
因此,對于濫砍濫殺——這種對自然萬物滅絕性惡劣行為,古代赫哲族更是深惡痛絕。為了生存,在射殺獵物的時候,赫哲族往往是捕獵成年獵物,對于懷孕的母獸或是仔獸,都盡量地避免射殺,因為正因為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決定了古代赫哲族的“天人合一”的傳統(tǒng)文化,而這種傳統(tǒng)文化又對其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的反作用,使得赫哲族與地理環(huán)境之間相互和諧統(tǒng)一發(fā)展,從而使古代赫哲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觀更凸顯它的積極性。
當19世紀俄羅斯的考察者們來到黑龍江下游、烏蘇里江口時,看到當?shù)氐暮照茏宓那榫熬褪悄腥嗽诖闲量嗖遏~,女人在地窨子前曬晾魚皮子;地窨子里屬于私人用品和各種器物少之又少,可以說十分簡樸。即使是生活寬裕、有一定社會地位的赫哲族頭人去世時也僅僅是一把獵刀、一桿煙斗作為陪葬品。
崇尚簡單、簡約生活信念的赫哲族即使在國破家亡、民族瀕危的日本殖民主義統(tǒng)治時期,也能夠保持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tài),并且果敢拒絕日偽統(tǒng)治者的威逼利誘,即使日偽軍擺出美酒美味、黃金白銀等誘人條件以期收買赫哲族,讓其在茫茫山林中帶路追蹤抗日聯(lián)軍,而簡樸淡泊的赫哲族不為所動,堅決不當漢奸走狗。
民國時期商品經(jīng)濟浪潮也吹向了遙遠的東北邊陲,依蘭、樺川、同江等地都出現(xiàn)了坐商等商賈,專門以販賣土特產(chǎn)、野味為營業(yè)。
這些商賈特別喜歡與赫哲族打交道,因為據(jù)他們所講,赫哲族所提供的野物,質量特別好,毛色純正,絨密厚實;另外就是赫哲族不計得失,對于交換來的錢物數(shù)量和種類并不在意,往往商家給什么就是什么,往往赫哲族用好幾只質量上乘的貂就換來一壺摻了不少水的酒。當人們指責不公平,紛紛提醒質樸的赫哲族別再上無良商家的當之際,憨厚老實的赫哲族總是莞爾一笑,待到下次打了獵物依然去那里交換,一壺酒就滿足了簡樸淡泊的赫哲族。
三、敬畏自然界與珍愛生態(tài)環(huán)境
長久以來,赫哲族都是以漁獵為生,而漁獵經(jīng)濟最大的特點就是非常依賴自然界。赫哲族眼里,本民族能夠生存繁衍就是依靠自然界的賞賜,因此打魚的赫哲族是受惠于河神、江神;打獵的赫哲族是受惠于山神、林神。山林江河不但提供給赫哲族口糧,還提供他們的衣服,夏天穿大馬哈魚皮制作的魚皮衣,冬天穿野獸皮制作的毛皮大哈。赫哲族的吃穿住行都離不開自然界的恩賜,因此赫哲族對自然界十分敬畏和珍愛,并逐漸形成赫哲族的習慣法。
基于對自然界的敬畏與珍愛,也為了保護這種天人共生共榮、人類與自然和平發(fā)展的局面,古代赫哲族禁止利用人類的長處去恣意破壞自然界固有的秩序、殘殺其他物類的做法。例如赫哲族在捕撈魚蝦時,特別講究不打撈幼小的魚苗;在進山打獵之前,都要祭拜一下山神,保佑能夠打獵豐收,遇到落單的懷孕母獸,是堅決不要獵取的,否則要引起山神的不快,同時這也是為了保護自然資源的再生。
顯而易見,深受地理環(huán)境影響的赫哲族傳統(tǒng)文化對周邊生態(tài)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一定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是積極的保護與珍愛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這種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使得古代的赫哲族與地理環(huán)境相互和諧、統(tǒng)一地發(fā)展,而赫哲族生態(tài)觀所倡導的簡約主義是其中的核心所在。
赫哲族生態(tài)觀所提倡的需求適度,消費簡約,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相處的理念,值得當代人領悟與學習。
作者簡介:
楊光,女,漢族,黑龍江牡丹江人,東北師范大學民族史博士、哈爾濱商業(yè)大學民族經(jīng)濟史博士后,現(xiàn)任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學術理論研究部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黑龍江少數(shù)民族史。
李登平,男,漢族,四川南充人,哈爾濱商業(yè)大學理論經(jīng)濟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