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有為
【摘要】“威武南巡”是發(fā)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四年的一起重大事件,史家對朱厚照此舉議論紛紛。但南巡之事卻以別樣的姿態(tài)存留于南京文人作品之中。通過南京文人對“威武南巡”的反復 吟哦,可以對這一事件和明武宗生成新的認識。
【關鍵詞】明武宗;史家;威武南巡;文人
【中圖分類號】K8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4-0044-03
有關明武宗的大多數探討都是依據官修史料展開的。近世學者對于武宗的評價亦是批評之音為多。孟森《明史講義》中稱“武宗之昏狂無道,方古齊東昏、隋煬帝之流,并無遜色?!敝苯訉⑽渥诒茸魇拰毦砗蜅顝V一類。李洵、李光璧等前輩學者著作明史,也將之視為皇權罪惡的典范。傳統史籍中所呈現的明武宗似乎是一個徹底的昏君形象,其執(zhí)政末期的南巡之事亦被史家大書特書,被記載為驚擾百姓的惡舉。但與史筆所錄的南巡不同,南京文人對于“威武南巡”的書寫呈現出了特殊的風貌。南京文人滿懷熱情地記錄帝王與本地的互動,并積極塑造相關人事,使武宗南巡成為金陵的鮮亮履歷。尤其是在明清易代之際,“威武南巡”更是成為金陵懷古詩中詩人們追思的繁華光景。
一、諸家史筆下的明武宗南巡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代第十位皇帝,十五歲即位,在位十六年。史書記載其喜巡幸、好逸樂,故而文臣言官對其訾議頗多,如石天柱于正德十二年武宗意欲巡幸時作血書上諫。石天柱言辭間不僅將武宗祖母之死歸咎于朱厚照,還提出“四空”的看法,認為天下皆知國之危亡,只有正德帝自己不知道,將明武宗與天下對立。但此事終究以“聞者皆感愴,而帝不悟也”收尾,并沒有對朱厚照造成直接影響①。
正德十四年南巡是明武宗生命中最后一次巡幸,這一年年初武宗巡幸北方,二月的京師地震又一次引得文臣言官憂懼。大學士楊廷和等人奏請朱厚照“明詔天下,自今以后,不復巡游”,這當然遭到了明武宗的拒絕。不僅如此,明武宗又意圖發(fā)起南巡。而當時的江南正遭水災,和慣常一樣,楊廷和與眾多部寺大臣、科道官員紛紛奏請停止南巡,但史書對武宗皇帝與朝臣的激烈斗爭做了更為詳盡的描述。這一期間朱厚照處理了大批死諫的文臣言官,終于在幾個月后如愿踏上南巡之旅。此等行徑自然不會得到士大夫的好感,數百年來史筆對武宗南巡大書特書,因而在明史學家孟森先生等人的眼中,朱厚照已然是隋煬帝一流,而武宗南巡也儼然成了楊廣水殿龍舟那般體現封建罪惡的故事。
二、金陵文人書寫的明武宗南巡
與史書中波詭云譎的政治斗爭不同,明武宗南巡另以一種風流的姿態(tài)展現在江南文人的筆下。如周暉《金陵瑣事》中記載:
徐霖,少年數游狹斜,所填南北詞大有才情。語語入律,娼家皆崇奉之。吳中文徵仲題畫寄徐,有句云:“樂府新傳桃葉渡,彩毫遍寫薛濤箋?!蹦藢嶄浺?。武宗南狩時,伶人臧賢薦之于上,令填新曲,武宗極喜之。
徐霖一介布衣,為伶人推介,以音樂才能受到武宗喜愛,朱厚照甚至兩幸其家。周暉在筆記中饒有興致地記錄了明武宗在徐霖快園中釣得金魚之事,將“帝王在此落水”當作園林的談資,以為“此事古今罕聞”,是超乎金陵諸園的履歷。此外金陵士人又因武宗落水而冠名快園池塘為“浴龍池” ②。盡管其中有南京性格因素的影響,然而由是似也可以看出“威武南巡”一事不同于史家所書的獨特風貌。除去文人們津津樂道的豫樂軼事之外,明武宗南巡實際上也促進了南方音樂的發(fā)展,李舜華有專文談及明武宗與南教坊的關系,認為武宗南巡為南教坊伎樂的繁盛提供了一個契機。但本節(jié)主要探究金陵文人的“威武南巡”書寫,因此南教坊的相關問題不做贅述。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中有記述了武宗南巡作樂并且傳授于南教坊③,“吳兒遂引而伸之”,重點在于沈氏最后的評論“真所謂今之樂猶古之樂”?!敖裰畼藩q古之樂”是《孟子》中的典故:莊暴告訴孟子齊王喜歡好樂,并對孟子提出了“好樂何如”的問題,孟子以為“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并指出“獨樂樂不如起樂樂”,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這里的語境與《孟子》相類,武宗南巡所作《靖邊樂》為吳兒引申,“真所謂今之樂猶古之樂”。沈德符談論武宗南巡作樂而運使這個典故,顯然他并不否定武宗南巡對音樂的貢獻,乃至隱有以武宗譜樂作為美談,為之揄揚的意味。
至此可以看出,金陵的文墨騷客看待“威武南巡”的眼光或許更為安逸悠閑,他們書寫這段故事的著力處亦與正史不同,因此雙方所展現的“威武南巡”亦呈現出不同風貌。也許王鏊所做的一首應制詩剛好符合彼時金陵文人對于“威武南巡”的認知和設想:
賡歌千載盛明良,宸翰如今更煒煌。
漫衍魚龍看未了,梨園新部出《西廂》。④
三、“頓老琵琶”——金陵懷古題材中的風流遺響
如前所引,石天柱的上疏中以夏朝的太康盤于游田和隋煬帝游幸江都比擬明武宗巡幸⑤,孟森先生在《明史講義》中也以朱厚照比隋煬帝,本節(jié)試圖以后代文人的書寫作為參照重新考查這個觀點,并討論金陵懷古題材詩歌中的“威武南巡”。
隋煬帝楊廣是中國歷史上典型的暴君,窮奢極欲且道德敗壞,故而千年來一直為史官文人口誅筆伐。如祖君彥稱之“磬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焙笕怂钟^點大抵相類,值得一提的是唐人對煬帝游幸江都的書法:
乘興南游不戒嚴,九重誰省諫書函。
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
——李商隱《隋宮》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皮日休《汴河懷古》
義山詩是諷詠隋煬帝奢侈嬉游,“不戒嚴”和“誰省諫書函”都暗示了詩歌的諷刺基調。而皮日休則指出了開鑿運河是可與夏禹治水并提的功業(yè),隋朝的覆滅要歸咎于水殿龍舟。可以看出兩詩都對煬帝有所批評。從表面上看,武宗南巡與隋煬帝水殿龍舟似乎是一樣的行徑,史家都對之進行了激烈的批評。但金陵文人詩中的“威武南巡”書寫卻與上舉二詩不同。在提及這段往事時,他們往往從音聲風流出發(fā),用“威武南巡”來粉飾南京曾經的繁盛,如梅鼎祚的《頓姬坐追談正德南巡事·頓之先有頓仁彈琵琶及角妓王寶奴俱見幸》:
武帝時巡蹕舊京,煙花南部屬車行。
更衣別置宮楊繞,蹴踘新場御草平。
遍選檀槽催鳳拍,忽傳金彈逐鶯聲。
寶奴老去優(yōu)仁遠,坊曲今誰記姓名。
“檀槽催鳳”“金彈逐鶯”,皆是風流氣象。頓仁后來的隨駕北上顯然也引發(fā)了金陵文人的無限遐想。余懷《板橋雜記》中記載的頓文是一個“性聰慧,識字義,唐詩皆能上口”的伎女。但或許她給人印象更深的卻是頓氏后人的身份。琵琶頓老作為正德時代體現音聲風流的一個標志性人物和徐霖等人一起被武宗帶往京城。后來徐霖伴駕被坊間目為不世奇遇(沈德符《萬歷野獲編》),頓老琵琶則遺響于后世的金陵懷古詩歌:
頓老琵琶舊典型,檀槽生澀響丁零。
南巡法曲無人問,頭白周郎掩淚聽。
——錢謙益《金陵雜題》
頓老琵琶學武皇,流傳南內北音亡。
如何近日人情異,悅耳吳音學太倉。
——周在浚《金陵古跡詩》
頓老琵琶擅教坊,供筵法曲別歌章。
故須小技通文義,垂老知音付漫郎。
——查慎行《金陵雜詠》
四、結語
時至今日,目前所能掌握的史料中的明武宗與公元1506年到公元1521年真正執(zhí)政過的那個朱厚照有多少差距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未必能以一語遽斷。本文并非認為史書存在不實,而是希圖參照文史材料,對“威武南巡”這一事件的不同書寫得到進一步的理解。官修史書與金陵詩文中的明武宗形象差異頗大,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嘉靖皇帝對史臣撰寫《武宗實錄》的默許乃至推動。嘉靖皇帝與正德皇帝并非直系血親。據《世宗實錄》,嘉靖“以纂修毅皇帝實錄,發(fā)正德間留中不報疏八百六十余本付史局?!奔尉傅闹匾冎患词歉锍卤渍?,顯然他與堂兄朱厚照是對立的。將正德間留中奏疏交予史官表明了他的立場。此外黃云眉先生考證明史,對《明實錄》中有關正德九年正月庚辰乾清宮大火的記載,提出了這樣的推測:
“非世宗薄視武廟,總裁諸臣有以窺其隱衷所在,亦不敢破累朝實錄之例諱,弄此侮筆于身所經事之故帝可知也。”
謝貴安《明實錄研究》更是直接將《武宗實錄》視作嘉靖皇帝攻擊仇怨、樹己威望的政斗武器。此外,美國學者蓋杰民(James Geiss)對明武宗的行為和中國史冊的記載進行了辨析,同樣認為中國傳統史料對于明武宗存在丑化,典籍中一些記載過于直露⑥。
其次是作為士大夫群體之一部分的史臣,對于明武宗也抱有相當的成見。李朝朝鮮的《中宗實錄》記載了使臣申鏛歸國后對正德皇帝的評價:“皇帝所為之事,如小兒之戲。常作河燈浮于水上,隨水上下,見而為樂,非如陳后主、隋煬帝之事矣?!边@是申鏛親自見過明武宗之后得到的結論,而此前朝鮮對于正德朝的很多看法往往都是風聞:“圣節(jié)使所報多矣,而皆傳言,不足取信”。比如正德十二年朝鮮侍讀柳雍謹上奏稱“近聞中原之事至為無統,朝廷不知皇帝之所在”(應是武宗巡幸,不在京城);甚至當正德十四年朱宸濠叛亂時,朝鮮大臣韓忠篤定寧王天下歸心,必定擊潰正德:“天下之事,從此易定矣”。朝鮮君臣風聞之事大抵是正德朝士大夫所傳,與史書中所表現的正德皇帝相類(前述言官石天柱就以隋煬帝游幸江都比照明武宗的游幸行為,朝鮮史臣很可能也聽聞了類似言論,所以才指出皇帝所為,并非隋煬帝之事)。但使臣見過明武宗后卻認為“皇帝所為之事,如小兒之戲”,并非陳后主、隋煬帝之流。
此外,使臣還高度評價了正德朝廷,指出自己親赴京都后,看到的是“百姓不甚愁怨,朝廷百執(zhí)事莫不謹事”,先前在朝鮮國內風聞的正德危亡并不存在,對比兩國竟還覺得“愧之”。顯然,大明的士大夫們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正德朝的政治弊端?!段渥趯嶄洝酚涗浟苏禄实蹚浟糁H對陳敬蘇進二太監(jiān)所言“之前此事皆由朕而誤,非汝眾人所能與也”之語。不管此言確是明武宗所說,抑或是二太監(jiān)意圖在舊主離世時摘清自己而杜撰,既然史臣們采用了這句話并寫進了官修實錄中,可見他們站在士大夫的立場上相信乃至篤定了這樣的說法,即正德一朝諸事皆是正德犯下的錯誤。此種認知可能類似于歷代某些學者對于漢武帝劉徹《輪臺詔》的“輪臺罪己”批評 ,即以劉徹晚年的“罪己”來證明其自身的過錯⑦。證明帝王不正確的最優(yōu)方式當然是由帝王自己親口承認自己的錯誤。
最后要進行說明的是,史筆與詩文的差異可能還與南京的性格有關。南京是六朝古都,也是大明帝國的陪都,慣來被稱作文章淵藪。在煙花聲色的屏障下,南京或多或少保留了一些浪漫的氣息?!巴淠涎病庇谀暇┑囊饬x非凡,帝國的其他地域或許對朱厚照避之不及,但南京卻正需要這樣一個盛大的噱頭,來重新樹立自己的放誕與風流。帝王落水和其他不為士大夫所接受的舉動也只有在南京才能得到積極的回應。不僅是武宗向往南京,南京也在等待這位特別的正德皇帝。正因如此,“威武南巡”才能在金陵文學中變成一場開、天遺事般值得追思的風流一夢。
注釋:
①《明史》卷一百八十八。
②周暉《金陵瑣事》卷四:“子仁詩才筆陣,丹青樂府,足稱能品。如此園主,已自難得。況武宗幸其家,釣魚于園池,得一金魚,宦官高價爭買之。武宗取笑而已,又失足落池中,衣服盡濕。此事古今罕聞,豈諸園之可同乎?園有宸幸堂、浴龍池,紀其實也?!?/p>
③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二十五:“武宗南巡自造《靖邊樂》,有笙、有笛、有鼓、有歇落吹打諸雜樂,傳授南教坊。今吳兒遂引而伸之,真所謂今之樂猶古之樂。”
④太康失德經常作為一個統治者的反面典型在典籍中出現,如范曄《后漢書》:“夏后氏太康失德,夷人始畔”。唐人魏知古有詩曰:“嘗聞夏太康,五弟訓禽荒”,也是以太康為誡。
⑤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一:“適武宗南巡,以征寧庶人為名幸其第,留車駕,前后凡三至焉。上賦絕句十二首賜之,楊以絕句賀上圣武,數亦如之。又有應制律詩諸篇,刻為二編,名《車駕幸第錄》。吳中王文恪為詩四章侈其事,其最后一律云:“漫衍魚龍看未了,梨園新部出西廂。”想其時文襄上南山之觴,以崔、張傳奇命伶人侑玉食,王詩蓋紀其實也?!?/p>
⑥在《劍橋中國明代史》中,蓋杰明認為:“正德朝的實錄對皇上的言行非同尋常地直言不諱,替他描繪出一幅遠非阿諛的畫像。這是由于兩個特殊情況。第一,繼他為帝的他的堂弟,蔑視他的生活方式,并且不愿在正式記錄中對此有所遮掩。第二,替他修纂實錄的官員曾在他的統治下任職,曾身受其害。因此,在別的情況下會被刪去的許多詳情,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p>
⑦朱熹《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五:“(漢武帝)末年海內虛耗,去秦始皇無幾。若不得霍光收拾,成甚么!輪臺之悔,亦是天資高,方如此。嘗因人言,太子仁柔不能用武,答以‘正欲其守成。若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可見他當時已自知其罪”即是這種論調。
參考文獻:
[1]孟森.明史講義[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謝貴安.明實錄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3]沈德符.萬歷野獲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余懷.板橋雜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周暉.金陵瑣事[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
[6]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7]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M].北京:中華書局,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