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騰輝
【導語】
老師給我們的作文評語經(jīng)常是“思路不清晰,結構混亂”。認真反思,這可能與我們的寫作狀態(tài)有關系。有些同學寫作文就像腳踩西瓜皮——寫到哪里算哪里,沒有整體構思,文章顯得邏輯不清,結構混亂,缺少條理。
那么,該怎么做才能解決文章結構混亂的問題呢?
【名師指津】
文章的結構是文章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外部形式的統(tǒng)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思想、材料、結構三個要素組成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靈魂,要指向明確;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要豐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結構則是文章的骨架,是謀篇布局的手段,是運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結構混亂,就是文章的素材在搭配和安排上沒有條理,幾種寫作素材雜糅,使人難以辨別文章的重點、情感及主題。這樣的文章,會讓人感覺邏輯混亂、不知所云,要得到高分是非常困難的。
而文章結構混亂,大多是寫作思路不清造成的。因此,在寫作前,我們應先根據(jù)題意把思路理清,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列一個簡要的提綱,這樣能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結構。如果時間不允許,可以先在腦子里構想出文章的大體框架,再根據(jù)這個框架進行寫作。
要想讓文章結構清晰、有條理,首先,要根據(jù)所寫文章的主題有針對性地選材。所選材料可以從不同方面來表現(xiàn)主題,但那些難以搭配或無法完全體現(xiàn)主題的材料要堅決舍去。其次,合理安排所選材料的寫作順序,材料之間要注意銜接和照應。再次,所用材料必須講究主次,最能表現(xiàn)主題的材料要詳寫,其他與主題相關的材料要略寫。最后,在運用不同的材料時,要安排不同的線索,按一定的順序將材料串聯(lián)起來,保證文章結構有層次。
【原文呈現(xiàn)】
忠誠原來還在
一考生
北海邊,巨浪激蕩,一頂漢冠堅守著心中的日月。蒼穹下,陰霾籠罩,一支旌節(jié)勾勒著漢王朝的江山。草原上,狂風凄號,一個身影落寞,放牧著他的高風亮節(jié)。他,就是蘇武。
今天,是他來到這片冗雜之原第十八個年頭的最后一天。耳邊依舊是肆虐的狂風,腳下依舊是這片貧瘠的土地,身邊依舊是那群生不出小羊的公羊。落日的余暉下,老人的身影被拉得格外長,顯得羸弱而孤寂。眉宇間,流露出對忠誠的堅守;眼神中,流淌著對故國的眷戀。道道皺紋,深刻著歲月的滄桑;層層老繭,記錄著命運的多舛。是否,生命的戰(zhàn)壕可用來貯藏敬畏,用來堅守忠城?老人顫抖的雙腿支撐著佝僂的背,卻折射著一種亙古不變的挺拔與莊嚴。(失分點1:用華麗的辭藻來襯托蘇軾孤寂、多舛的命運,只是情感的抒發(fā)缺少一定的鋪墊,顯得有些突兀。)
十八年前,他揮別長安的歌舞升平,高擎一支旌節(jié),滿懷漢匈和睦的夙愿,義無反領地奔向茫茫大漠。孰料奸佞叛國,他不幸落入匈奴陷阱。然而,高官厚祿,他不為之動容;嚴刑拷打,他不為之折腰。他鋼鐵般寧死不屈,竟使敵人束手無策。(失分點2:運用插敘,記述十八年前蘇武的遭遇。如果與上段互換,行文思路會更清晰,結構更合理。)
日子一天天地流逝,白發(fā)悄然爬上他的雙鬢?!盎钕氯?!”內心深處的吶喊擁塞著他的肺腑,敬畏生命的鋒芒從喉管溢出,字字傾吐荊棘。(失分點3:這一段寫的是蘇武對生命的敬畏,與整篇文章的主題不契合。)
口渴難耐,他捧雪而食,冰冷的雪凍不住熱忱的心;饑寒交迫,他咽下羊毛,骯臟的毛玷污不了高潔的氣節(jié)。朔風凜冽,他攜冷月為伴,南望中原,將“生是大漢人,死是大漢鬼”的承諾對月傾訴。烽火銷魂,他撫鈴而歌,將“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情懷灑向夜幕;胡笳曲怨,他將“忠誠為國,珍藏莊嚴”的信念植入心底;他用錚錚鐵骨擊響了千古的絕唱——生命,因敬畏而莊嚴。(失分點4:這段描寫了蘇武在這片草原上的悲情歲月,構思不夠清晰,如果有過渡的語句表達,效果會更好。)
因為敬畏,生命就是這樣美好,苦中作樂,升華了他的莊嚴,這種莊嚴召喚他去追求。十八年的時光,斗轉星移,卻轉不動他生命的菩提樹,移不走他忠誠的木棉子。唯此刻,倚旌節(jié),仰蒼穹,心潮向后涌著,時間向前流著。他其實清楚地知道自己牧的不是羊,是忠誠,擲地有聲。(失分點5:主題表現(xiàn)上不夠明確,因為文句中出現(xiàn)了“ 敬畏”“美好”“莊嚴”“追求”等多個主題詞,削弱了“忠誠”的主題,導致文章中心不集中,主題不明確。)
【升格佳作】
忠誠一直都在
一考生
北海邊,巨浪激蕩,一頂漢冠堅守著心中的日月。 蒼穹下,陰霾籠罩,一支旌節(jié)勾勒著漢王朝的江山。草原上,狂風凄號,一個落寞的身影,守護著他的羊群。
落難不忘忠誠
(加分點1:加上小標題,內容明了,層次分明。)
十八年前,他揮別長安的歌舞升平,高擎一支旌節(jié),滿懷漢匈和睦的夙愿,義無反顧地奔向茫茫大漠。孰料奸佞叛國,他不幸落入匈奴人的陷阱。然而,高官厚祿,他不為之動容;嚴刑拷打,他不為之折腰。鋼鐵般寧死不屈,竟使敵人束手無策。于是“公羊生子,方可歸國”的盟約如咒符般貼在他背上,成了最終無法實現(xiàn)的目標。(加分點2:回憶當初蘇武的愛國氣節(jié),為后文的抒情做鋪墊。)
求生不棄忠誠
春去秋來,云卷云舒,日子一天天地流逝,白鬢悄然爬上他的額頭。然而他對忠誠的堅守一直都在。
“活下去!”內心深處的吶喊,擁塞著他的肺腑。多少悲情凄苦燃燒在這草原,化為灰燼。口渴難耐,他捧雪而食,冰冷的雪凍不住熱忱的心;饑寒交迫,他咽下羊毛,骯臟的毛玷污不了高潔的氣節(jié);朔風凜冽,他攜冷月為伴,南望中原,將“生是大漢人,死是大漢鬼”的承諾對月傾訴;烽火銷魂,他撫鈴而歌,將“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情懷灑向夜幕;胡笳幽怨,他將“敬畏生命,堅守忠誠”的信念植入內心深處。(加分點3:由“落難”到“活下去”,再到下文的“堅守”,這是蘇武的精神在升華,情感在遞進。)
至死不負忠誠
他來到這片土地已經(jīng)有十八個年頭了。耳邊依舊是肆虐的狂風,腳下依舊是這片貧瘠的土地,身邊依舊是那群生不出小羊的公羊……落日的余暉下,老人的身影被拉得格外長,顯得羸弱而孤寂。眉宇間,流露出對忠誠的堅守;眼神中,滿含著對祖國的眷戀。道道皺紋,深刻著歲月的滄桑;層層老繭,記錄著命運的多舛。他顫抖的雙腿支撐著佝僂的背,折射著種對忠誠亙古不變的堅守。(加分點4:由遙遠的過去到現(xiàn)在,時光在變,蘇武對忠誠的堅守不變。文章結構的調整,使情感的抒發(fā)水到渠成。)
他用錚錚鐵骨詮釋了堅守忠誠的真諦。因為忠誠,生命變得倔強;因為忠誠,生命變得美好;因為忠誠,生命變得更有意義。十八年的時光,斗轉星移,卻移不走他生命的菩提樹,移不走他忠誠的木棉子。唯此刻,倚旌節(jié),仰蒼穹,心潮向后涌著,時間向前流著。其實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牧的不是羊,而是忠誠,擲地有聲。
他,就是蘇武!(加分點5:加分點:結尾簡潔,呼應開篇,揭開“他”的身份,使得文章結構嚴謹而完整。)
[升格啟示]
1.無論是什么作文題目,一定要緊扣文章的中心進行寫作。這樣才能合理地安排文章的結構,否則就會導致文章線索分散,結構混亂。
2.為了讓敘述的內容更明了,體現(xiàn)出行文脈絡和思路,不妨采用小標題。小標題的使用,既是對內容的提煉,又能讓文章的結構更有層次感。
3.在寫作中,如果需要內容轉換,就要有適當?shù)倪^渡語段,對文章的前后內容進行合理轉承,這樣,文章的結構就顯得嚴謹而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