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解讀 “蹊”“徑”在《呂氏春秋》《晏子春秋》《論語》《老子》《莊子》《荀子》《戰(zhàn)國策》《楚辭》等上古文獻中的具體釋義,得知 “蹊”“徑”在上古漢語中一個是獸道,一個是人道。進而辨析蹊、徑在上古漢語中意義和用法的異同。
【關(guān)鍵詞】蹊;徑;小路;上古漢語
【中圖分類號】H13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8-0125-02
人們在形容自己開辟一條路,比喻獨創(chuàng)一種新風(fēng)格或者新方法時常用成語“獨辟蹊徑”。該成語出自清朝葉燮的《原詩·外篇上》:“抹倒體裁,聲調(diào)、氣象、格力諸說,獨辟蹊徑。”比喻獨創(chuàng)出新風(fēng)格或新方法?!墩f文解字》中“徑”為步道也。徐鍇曰:“道不容車,故曰步道?!薄稘h語大字典》中“蹊”“徑”皆為“小路”?!豆糯鷿h語詞典》中“徑”為小道、小路之義;蹊為小路。“蹊徑”為小路、山路之義。獨辟蹊徑雖然出現(xiàn)較晚,但蹊、徑這兩個詞在上古漢語中就有了,常常連用。如:
(1)戒門閭,修楗閉,慎關(guān)龠,固封璽,備邊境,完要塞,謹關(guān)梁,塞蹊徑,飭喪紀,辨衣裳,審棺槨之厚薄,營丘壟之小大、高卑、薄厚之度。《呂氏春秋·紀·孟冬紀》
《呂氏春秋集釋》中認為“蹊徑”指的是田間小路。
(2)景公問其故,晏子對曰:“今臣謹更之,不筑蹊徑,而緩門閭之政,而淫民說;不舉儉力孝弟,不罰偷窳,而惰民說。” 《晏子春秋·卷五·內(nèi)篇·篇四》
吳則虞《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晏子春秋集釋》中,孫星衍云:說文“蹊”或從“足”作“蹊”,玉篇:遐雞切,徑也。
(3)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jīng)緯蹊徑也?!盾髯印駥W(xué)》
張覺《中華古籍譯注叢書·荀子譯注》中解釋蹊徑為小路,此指途徑。
(4)誅必辜,備盜賊,禁奸邪,飾群牧,謹蓍聚,修城郭,補決竇,塞蹊徑,溝遏瀆,止流水,雍谿谷,守門閭,陳兵甲,選百官,誅不法?!痘茨献印r則訓(xùn)》
《說文·彳部》“蹊”即“徯”之或體。鄭玄《月令注》云:“蹊徑,禽獸之道也。”
參照相關(guān)注釋書及上下文語境,可知蹊徑為小路。從權(quán)威語文工具書的解釋看,這兩個詞在上古漢語中的意思相同,都是小路。可見這兩個詞是一對同義詞。根據(jù)古漢語詞匯常識,上古漢語同義詞的詞義很少有全同的,大部分是近而不同。如:命、令;饑、餓;疾、病;逃、亡等。那么,上古漢語中“蹊”和“徑”的詞義是否也是這樣呢?如果是,它們的詞義有什么細微的區(qū)別呢?
《說文解字》中沒有收錄“蹊”,但是收錄了“徯”。《說文解字》認為“蹊”是“徯”的異體字,并將“徯”解釋為“待也”(即等候、期待)。但從這兩個字在上古文獻中的使用情況看,“徯”作“待也”用并不少見,但“蹊”作“待也”用卻幾乎沒有,“蹊”在上古漢語文獻中的詞義主要是“野獸通行的路”或“小路”。據(jù)此,“蹊”和“徯”在上古漢語中可能是兩個不同的詞,而不是一個詞的兩種寫法。以下是“蹊”在上古文獻中的用例:
(5)是以委肉當餓虎之蹊,禍必不振矣!《戰(zhàn)國策·燕三·燕太子丹質(zhì)于秦亡歸》
牛鴻恩、邱少華、孫悅春《戰(zhàn)國策選注》中,“是以委肉當餓虎之蹊”大意為“這就叫作棄肉正好對著餓虎的來路?!滨?,小路。
(6)鹿蹊兮躖躖,貒貉兮蟫蟫?!冻o·九思·悼亂》
《楚辭今注》中解釋“蹊”為踩踏成徑?!败Y躖”為獸跡貌。
(7)以已至之瑞,效方來之應(yīng),猶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罝之路也?!稘h·王充·論衡·宣漢》
黃暉《論衡校釋》中認為蹊與路二字互押,蹊即為路也。
(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妒酚洝だ顚④娏袀鳌?/p>
宋裴駟集解、唐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中解釋為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姚氏云“桃李本不能言,但以華實感物,故人不期而往,其下自成蹊徑也。以喻廣雖不能出辭,能有所感,而衷心信物故也”。
(9)孟子謂高子曰:“山徑之蹊問介然用之而成路,為問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薄睹献印けM心下》
焦循《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孟子正義》中解釋山徑為山之領(lǐng)。
(10)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莊子·馬蹄》
《莊子釋譯》中認為“蹊”為小路,“隧”為隧道。
例(5)至(7)中的“蹊”分別指“虎、鹿、豹、兔通行的路”。概言之,就是“野獸通行的路”。例(8)至(10)中的“蹊”通行的主體不一定是野獸,也可能是人,可以概括為“小路”。其實,還有些訓(xùn)詁材料直接指出“蹊”為“獸道”。如張衡在《西京賦》中指出“迒、蹊,皆獸徑也。”慧琳在《慧琳音義》 中指出“蹊,禽獸之道也?!薄靶÷贰绷x應(yīng)該是從“野獸通行的路”引申出來的。野獸通行的路一般較為狹窄,野獸可以通行,人自然也可以通行,因此可以引申為“小路”。這種引申其實就是個別到一般的引申,在上古代漢語中并不少見?!靶÷贰绷x比“野獸通行的路”義更有概括性,因此,它在上古漢語中更為常用。
再說“徑”。許慎《說文解字》認為“徑”為“步行道”,也就是供人走的路。徐鍇《說文系傳》對此的解釋是“道不容車,故曰步”,也就是說這種路只能供人走,不能通行車。而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的解釋更為明確,“步道謂人及牛馬可步行而不容車也”。他認為徑是人或者人所役使的牛馬通行的路。綜上,“徑”主要是指人(或人所役使的牛馬)走的路。這種路不能通行車,顯然是比較窄的,這可能是“徑”引申為小路的一個重要根據(jù)。
“徑”指“小路”在上古漢語中很常用。如:
(11)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春秋·老子》“徑”指小道,與前文“大道”呼應(yīng)。
《老子德經(jīng)·第五十三章》河上公云:“徑,邪不平正也?!薄独献拥赖陆?jīng)注校釋》認為言大道蕩然正平,而民猶尚舍之而不由,好從邪徑,況復(fù)施為以塞大道之中乎?《老子道德經(jīng)憨山注》解讀中認為“徑”為捷徑?!独献幼⑨尲霸u價》及《老子今注今譯》中都認為“徑”為邪徑。
(12)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墩撜Z·雍也第六》
《新編諸子集·論語集釋》中解釋徑為小路。
(13)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徑,能全支體,以守宗廟?!稇?zhàn)國·呂氏春秋·孝行覽》
張玉春等《呂氏春秋譯注》中解釋“道而不徑”的意思是:走路時走大路而不走小路。徑,小路,用如動詞,走小路。
(14)艮為山,為徑路,為小石,為門闕,為果蓏,為閽寺,為指,為狗,為鼠,為黔喙之屬?!吨芤渍f卦傳》
周振甫《周易譯注》中解釋為艮是山,山上有小路,多小石,故比小路小石。
(15)王布農(nóng)事,命田舍東郊,皆修封疆,審端徑術(shù)?!秴问洗呵铩っ洗骸?/p>
張玉春等《呂氏春秋譯注》中解釋“徑”“術(shù)”都是田間的小路。
(16)譬之出不由門,行不從徑也,以是求利,不亦難乎?《列子·說符》
楊伯峻《列子集釋》:徑一本作衢,一本作術(shù)。
(17)令之以終其欲明之母徑?!豆茏印ぞ硎濉?/p>
行令所以終人之欲使之明識正道不從邪徑也。邪徑即為旁出的小道、小路。
(18)禁野之橫行徑逾者。《周禮·秋官》
鄭玄注:徑逾,射邪趨疾,越堤渠也??追f達疏:謂不遵道而射邪趨疾。逾,越也,謂越堤渠者也。由此推斷“徑逾”為:抄近路而越過堤渠。徑為近路,小路之義。
從同源詞角度看,包含有“巠”的同源字,都有“直、細”的語義特征,如“經(jīng)”“頸”“莖”“脛”。據(jù)此推斷,作“小路”講的“徑”也應(yīng)有這樣的特征。也就是說,“徑”最初是指直且窄的小路。如果“小路”不是直的,就需要特別說明,比如在古代漢語中有“曲徑”的說法。(反觀“蹊”,與“蹊”同源的“溪”“谿”都有“窄”的特征,卻沒有“直”的特征。)
許慎有言:“析言有別,渾言不分。”就是講籠統(tǒng)來說沒有什么分別,仔細分析,意義又完全不同。蹊和徑都可以指小路,但“蹊”更側(cè)重于指野獸在山間踏出來的小路,不強調(diào)路直這個特征。而“徑”更強調(diào)路是直的,如果路是彎彎曲曲的,則用“曲徑”來表示,顯然,徑大體應(yīng)該是直的,且是人走出來的。據(jù)“踐田成徑謂之蹊(《太玄·羨》)”,猜測蹊可能是徑的一種。且就目前的使用情況而言,“徑”的使用頻率顯然高于“蹊”,可能和“徑”多用于人,而“蹊”多用于動物有關(guān)。
綜上,在上古漢語中,“徑”是指“人以及人所役使的牛馬通行的窄而直的小路”;而“蹊”是指“野獸通行的小路”。簡言之,一個是人道,一個是獸道。當然,這是從辨析的角度說的。如果籠統(tǒng)地講,兩個詞都是指不寬的小路,蹊雖然是獸道,但人也可以通行。這樣理解,這兩個詞就沒有太大的區(qū)別了。后來“蹊”和“徑”就被當作是同義詞了。
參考文獻:
[1](東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9.
[2]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9.
[3]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13.
作者簡介:
殷齊豐,女,漢族,山西祁縣人,山西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語言學(xué)及應(yīng)用語言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