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秀娟
【摘要】目的:探討系統(tǒng)護理干預對ICU高齡重癥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作用。方法:選擇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60例ICU高齡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不同的護理模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護理策略不變,觀察組接受系統(tǒng)護理干預服務。比較兩組的預防效果及護理評分。結果:接受系統(tǒng)護理服務后,護理人員的工作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關鍵詞】下肢深靜脈血栓;危險因素;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04.147
引言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LEDVT)具有腓腸肌靜脈血栓形成、血液循環(huán)障礙及患肢腫脹疼痛等一系列癥狀。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導致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靜脈功能不全,影響工作和生活能力。LEDVT將會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康復,延長了住院時間,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因此,護士掌握DVT的各種危險因素,提高對DVT的識別能力,加強病情觀察,配合醫(yī)生采取早期干預措施是非常重要的。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ICU共確診LEDVT患者64例?,F(xiàn)將其危險因素及護理總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一般信息
本文選取60例ICU高齡重癥住院病人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所有患者在進入ICU治療前均無深靜脈血栓形成史。男女比例為24:30,年齡60~89歲,平均(68.7±5~3)歲。兩組在性別比例、年齡構成、病情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過程有充分的知情權,并自愿簽署知情函。研究項目已獲得上級領導批準,各項研究程序符合部門規(guī)定。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采用系統(tǒng)護理干預,內容為:(1)心理護理。由于患者病情較重,因此他們經常遭受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精神壓力和經濟負擔,降低了他們對治療和康復信息的信心。同時,他們也面臨恐懼,絕望和焦慮,害怕難以達到治療效果。特別是在對治療失去信心的前提下,對治療和護理工作會產生抵觸情緒,這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fā)生隱藏了危險。在與患者溝通時,護士應傳達患者的內在情緒,讓患者知道他們的痛苦和財務壓力只是暫時的,并增強他們對治療的信念。(2)患肢的護理。指導患者按時翻身,避免下肢靜脈局部受壓;每天按摩,被動移動患肢以加速血液循環(huán);對鎖骨下靜脈和頸內靜脈采取有計劃的護理措施,以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3)預防保健。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我們可以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換句話說,可以科學地評估患者的出血趨勢,同時,根據(jù)引流液的顏色和性質以及切口的出血情況,可以起到預防作用。如果患者的癥狀沒有改善,可以進行溶栓,促進血液循環(huán)和抗凝治療。(4)康復訓練。當患者病情穩(wěn)定時,可以進行有效的鍛煉和積極運動以促進下肢功能的恢復。
1.3觀察指標
采用“匿名護理工作評分表”,對護理人員的工作質量從四個方面進行評估:工作態(tài)度,工作效率,綜合素質和病房環(huán)境。分數(shù)與護理人員的工作質量成正比。
1.4統(tǒng)計方法
所有研究數(shù)據(jù)均由spss19.0統(tǒng)計軟件處理。進行x2檢查和£檢查。分別使用M(%)和(x + s)。 P <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靜脈血栓形成的發(fā)生率
觀察組確診下肢水腫1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2例。預防成功率為96.30%;對照組經超聲診斷為下肢水腫5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7例,預防成功率為79.63%。觀察組預防DVT的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3 ?討論
對于高齡重癥患者,他們的免疫力相對較差,病情經常復發(fā)和改變。相對頻繁的侵入性治療和長期臥床休息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病率[1]。原因是:患者多為術后心肺復蘇,器官衰竭和危重患者。在靜脈血流緩慢和血液高凝的情況下,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比例將顯著增加。特別是在深靜脈插管的情況下,它不僅會損壞靜脈壁,還會降低生活質量。在這一過程中,系統(tǒng)護理干預可以強調康復訓練的前提,始終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況,并通過生活指導和藥物指導來增強患者對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認識,以防止此類事件的發(fā)生。重癥監(jiān)護室的病人臥床時間長,靜脈穿刺留置頻繁,有許多保護性約束和活動受限。
本研究中,在對患者采取早期系統(tǒng)護理干預策略后,在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方面取得顯著效果,可大大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其結果與國內現(xiàn)有研究數(shù)據(jù)一致。觀察組前DVT危險因素分析可為后續(xù)特定的預防護理工作提供有效的評價參數(shù)。當患者的風險水平較高時,可采用早期預防護理干預,使患者得到有效的護理服務,實現(xiàn)有效通過對患者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轉變?yōu)榛颊咴鰪娯撔郧榫w管理能力,進一步提高依從性[2]。
4 ?高齡重癥患者并發(fā)DVT的高危因素分析
4.1輸血
在輸血過程中,即使對輸血器的濾網進行過濾,也會有更多的血凝塊和碎片進入人體,從而引起深靜脈血栓。非O血型的產生率明顯高于O血型,證實紅細胞膜血凝素與靜脈血栓形成有密切關系。然而,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這種相關性。
4.2手術史
手術本身會破壞凝血平衡,導致靜脈血流淤滯,血管內皮損傷和異常的凝血機制。術后DVT與手術類型,手術時間,麻醉和術后就寢時間密切相關。 DVT的發(fā)生率隨手術而異。
4.3骨折和創(chuàng)傷
骨折和外傷可導致身體發(fā)生一系列變化。創(chuàng)傷性骨折后,由于血管內膜的損傷和炎性介質的釋放,CoA的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導致DVT。除了直接的組織和血管壁外,失血和缺氧還可以激活凝血系統(tǒng)作為壓力源。創(chuàng)傷后固定和血容量相對不足會導致血流緩慢并促進血栓形成。
4.4糖尿病病史
糖尿病患者具有潛在的血管疾病,血管變性,血液稠密,血流緩慢和易栓塞。在這一組中,有26名患者有糖尿病史。
4.5其他因素
研究表明,50歲以下的女性發(fā)病率低于男性,這可能與女性的雌激素有關[3]。肥胖作為血栓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仍存在爭議。有人認為夏天的高溫和出汗會導致血液中的高濃度和容易形成的血凝塊。下半年的患者人數(shù)高于上半年。這組病例的發(fā)病季節(jié)沒有差異。其他研究表明,在輸血過程中大量血塊和碎屑進入人體,這也可能誘發(fā)血栓形成。
5 ?干預措施
5.1加強DVT疾病知識教育,注意術前準備
對于可能導致DVT或具有上述高危因素的患者,應在手術前進行全面評估,重點在于加強疾病知識教育,解釋DVT的病因,發(fā)病機制和并發(fā)癥,以及提高患者的意識預防下肢DVT。該研究指導患者在手術前三天進行踝關節(jié)運動,并強調運動的次數(shù)和時間,并檢查患者是否可以收縮和放松小腿肌肉,以確保術后肢體功能鍛煉的效果。
5.2間歇性氣壓治療儀的使用
它可以在手術期間使用,直到手術后患者下床為止,但不適用于患有周圍血管疾病和下肢缺血的患者。
5.3術后早期功能鍛煉和彈力襪的使用
術后早期活動越早,預防DVT越有效。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患者可以開始被動肢體運動。護士可以幫助患者進行下肢按摩。當患者完全清醒時,可以鼓勵患者進行下肢踝泵旋轉和下肢伸展運動,并且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增加活動的數(shù)量和范圍。
6 ?結束語
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發(fā)生在術后重癥患者和臥床時間長的高齡患者中,嚴重危及患者的康復。臨床護理工作必須加大對DVT的系統(tǒng)護理干預措施,密切觀察患者病情的變化,以防止血栓形成,及早發(fā)現(xiàn)和早期治療,并抓住關鍵的治療機會。為患者康復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孫麗英.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J] .河北中醫(yī),2011,33(7) :1079-1080.
[2]趙秀芹.骨科患者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30) :38-39.
[3]莫小雨.心胸外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研究[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6,15(31) :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