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新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研究》一書中所關注的家庭倫理劇發(fā)展演變的獨特視野視角出發(fā),認真梳理和構建新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的發(fā)展演變脈絡,對比新世紀前后中國家庭倫理劇在文化內涵、時空關系、美學風格等方面的變化和差異,總結提煉出新世紀中國優(yōu)秀家庭倫理劇的共性和特征,并對存在的相關問題進行剖析,努力呈現(xiàn)出新世紀以來中國家庭倫理劇的整體面貌和發(fā)展趨勢,從而堅信只要有電視劇存在、只要有家庭存在,就會有更多的、更豐富的、撫慰人心的家庭情感類電視劇作品出現(xiàn),并更好地呈現(xiàn)給廣大電視觀眾。
【關鍵詞】 嚴謹;精致;精神;簡析;家庭倫理劇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1-0050-02
中國家庭倫理劇是中國電視劇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細細品讀中慢慢體會出該書所流露出的作者對于中國家庭倫理劇的深刻認識與理解,作者通過對中國影像戲劇史的梳理,呈現(xiàn)出了新世紀以來中國家庭倫理劇的整體面貌和發(fā)展趨勢,可見該書是一部嚴謹、精致、有分量的精品力作。《新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研究》一書由緒論、第一章 中國家庭倫理劇的發(fā)展概述、第二章 新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內涵的突破與超越、第三章 新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時空美學的建構與發(fā)展、第四章 新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美學風格的變奏與趨勢、第五章 中國家庭倫理劇的問題及展望構成整體框架,結構嚴謹,內容翔實,文筆精致入微。
該書從中國電視劇60多年來發(fā)展歷程展開論述,首先提到了中國電視劇史上的第一部作品1958年拍攝的《一口菜餅子》,并把它作為中國家庭倫理劇的起點進行敘述,還進一步上溯到了1913年拍攝的《難夫難妻》以及后來的《苦兒弱女》《盲孤女》等等一系列電影作品,進而為中國家庭倫理劇的孕育、形成和發(fā)展找尋到了影像源頭。
從文化研究的視野看,家庭倫理劇是中國社會文化的記錄者和書寫著。一方面,家庭倫理劇以貼近老百姓生活的鮮活故事,描繪著世間百態(tài),記錄著社會發(fā)展的點滴過往,反映著社會歷史文化的滄桑變遷;另一方面,作為匿名的公眾、去個人化的集體代表,家庭倫理劇還在持續(xù)不斷進行著生動的大眾化書寫,不斷創(chuàng)造出用以頌揚時代的社會信息和倫理價值。從而使家庭倫理劇借助大眾心理的“通化”和“順應”作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關系和文化心理,并強勢取代了其他敘事性藝術形式的主流地位,逐步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主題,同時也成為人們價值觀念、倫理訴求、情感內涵的引領者和構建者。所以在當今社會轉型和大眾文化的語境下,對家庭倫理劇的特征及其變化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將為探索當下中國社會文化變遷打開一個切入口,其影響和意義之深遠不言而喻。
從中國電視劇藝術的本體來看,家庭倫理劇中的家庭敘事是所有電視劇都不可規(guī)避的永恒話題。無論是哪種題材的電視劇作品,劇中人物都是成長和生活在家庭之中的,劇中事件矛盾沖突也都來源于百姓家庭中的日常瑣事,所以作品或多或少都會涉及家庭生活或者倫理親情等相關內容,只是在敘事的比重上,不同題材各有側重而已。如主旋律電視劇《焦裕祿》《鋼鐵年代》《遠山的紅葉》,諜戰(zhàn)劇《潛伏》《暗算》《黎明之前》,醫(yī)療劇《心術》《醫(yī)者仁心》《急診科醫(yī)生》《外科風云》《青年醫(yī)生》,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中國1921》《長征》《中國地》《北平無戰(zhàn)事》,商戰(zhàn)題材電視劇《喬家大院》《旱碼頭》《大染坊》《那年花開月正圓》等作品,家庭、親情、愛情等都無一例外的參與了作品的敘述,并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從廣義上或是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切電視劇作品都是建立在家庭敘事基礎上的衍生創(chuàng)作。所以,對家庭倫理劇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進行總結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從敘事的本源和本體上對整個電視劇藝術的探討與觀照,其學術上的理論意義和創(chuàng)作上的實踐價值都不容小覷。
該書以家庭倫理劇作為研究對象,作者對該類題材的電視劇作品進行了大量的收集與整理,同時也對該類題材的電視劇作品進行了社會文化學的解讀。家庭生活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家庭是社會中的基本細胞和基本單元,是一個社會的縮影。而家庭倫理劇正是以家庭作為書寫對象的一種藝術形式和載體,它將一切社會內涵融入劇中人、物、故事、情境,又生動地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黑格爾有個觀點:看一個民族是否有精神史,就在于看它是否具有戲劇史。而該書將家庭倫理劇的發(fā)展劃分為四個階段,整個發(fā)展史就像一面鏡子,透過繁華都市的霓虹、掠過曠遠山村的寂靜,從而折射出整個中華民族以家庭為核心的情感世界的變化和演進,這既包括三觀的發(fā)展變化,有隱喻了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和方向,還涵蓋了發(fā)展過程中的矛盾沖突和力量對抗。同時,時代的變遷、格局的演化、政治經(jīng)濟的變革衍生出的觀念意識的變化,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愛情和喜怒哀樂等等又通過家庭倫理劇集中明晰地體現(xiàn)出來,進而讓觀眾思悟出民族精神成長過程中的必然思維邏輯關系主線。
說到電視劇的引進,書中也提到了電視劇“走出去”的問題,這是一個關系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文化話題,既要有宏觀的視野,要體現(xiàn)出人類共同認知、普世情感,又要有微觀層面對家庭細胞的細致觀察和分析。從整體上看,未來中國的家庭倫理劇“走出去”任重而道遠,但是我堅信只要我們的電視劇創(chuàng)作者依據(jù)國際影視市場的需求,堅韌不拔,持之以恒,一步一個腳印地踏實創(chuàng)作,就一定會大有收獲,最終只有那些真正好的、能夠引起共鳴的作品才可能讓中國電視劇走出國門打動世界觀眾的心。
作者在書中還著重分析了新世紀家庭倫理劇的時空美學特點、體系建構與發(fā)展、藝術風格變化等相關問題,列舉了家庭倫理劇中出現(xiàn)的一些過于戲劇化、過多巧合、不求創(chuàng)新、簡單程式化的具體問題,并著重解讀了現(xiàn)象背后產生的根本原因。同時,書中也提到了計劃經(jīng)濟與市場經(jīng)濟之間的碰撞,資本運營對于電視劇尤其是家庭倫理劇的影響,產業(yè)化運行對電視劇創(chuàng)作繁榮產生的刺激、變化和創(chuàng)新作用等。從整體編排布局上看,該書章節(jié)層次清晰,邏輯明確,在細細品讀中可以感受到家庭倫理劇作為中國電視劇史里的獨特題材是有其藝術魅力、吸引力和影響力的。
在該書中作者大量引用諸多評論家的獨到見解,如曾慶瑞、張晶、胡智峰、彭吉象、高鑫、苗棣、陶東風、仲呈祥、饒曙光、李道新等人從美學、哲學、社會學等多維角度進行的文藝批評,真知灼見引人發(fā)省;耙梳了一批優(yōu)秀的電視劇編劇作品如高滿堂、劉恒、王麗萍、王海鷗、萬方、嚴歌苓等人的作品,編劇們用極其細膩、真實的文筆語言描繪出一幅當今中國的生動畫卷;分析了一大批著名導演如楊亞洲、鄭曉龍、高希希、趙寶剛、康洪雷、沈好放等人的現(xiàn)實題材作品,他們用影像的方式將新時代精神幻化成一個個生動故事展示給廣大觀眾朋友;同時也對一些著名演員如馮遠征、陶虹、牛莉、劉曉慶、陳寶國、何冰、徐帆、陳建斌、李雪健、陳道明、高明、蔣雯麗、孫儷等全情投入的家庭題材電視劇作品進行細致梳理,他們刻畫的無數(shù)個觀眾喜聞樂見的生活角色,讓我們眼前一亮。書中還添加了部分電視劇劇情截圖、分鏡頭圖表等素材,也體現(xiàn)出作者細致入微地用心觀察、伴隨、見證、研究家庭倫理劇發(fā)展的漫漫心路歷程。
此外,該書的附錄部分,書中不僅列出了部分獲獎家庭倫理劇作品的目錄,而且還翔實地整理了新世紀以來歷年播出的家庭倫理劇簡介,包括含主創(chuàng)和簡要概述。而竇欣平撰寫的主要梳理分析中國電視劇劇目的《國劇之路》一書,但它主要是從宏觀的視角對中國電視劇劇目進行研究,也只不過觀照到2013年而已。而《新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研究》一書從家庭倫理劇入手,深入細致地探討了電視劇的一些現(xiàn)象和問題,附錄中對該類題材作品的梳理分析一直延續(xù)到2017年,并在附錄中標注了此類劇獲獎目錄與因由。由此可見,作者的這種觀察研究是持續(xù)的、細致的、認真的,治學態(tài)度是嚴謹?shù)牟⑶沂亲非筮M取的。
綜上所述,通過細讀品味《新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研究》一書,從家庭倫理劇的視角重溫了中國電視劇6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并依據(jù)這些劇目與內容,翔實的記錄、整理和編寫了我們民族精神史嚴謹細致的索引。相信讀者也將會跟隨她的文字進行一次中國電視劇的巡禮,而且這種巡禮是十分必要的和有意義的。最后,希望作者能繼續(xù)用她那顆柔軟細膩的內心來觀察、研究、創(chuàng)新和寫作,也希望將來她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多更好更有見地的關于中國電視劇的好著作、好作品。
參考文獻:
[1]呂樂平.中國家庭倫理題材電視劇的敘事藝術[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1.
[2]賈佳.新世紀中國家庭倫理劇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9:10.
[3]李斌,曹燕寧.電視劇產業(yè)與新媒體的融合[J].試聽界,2010,(2):44.
[4]李少白.電影歷史及理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66-67.
[5]許明等.當代中國的文化發(fā)展[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52.
[6]戴清.家的影像——中國電視劇家庭倫理敘事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8.
[7]黑格爾.美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8]竇欣平.國劇之路[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2).
作者簡介:
殷哲,男,碩士研究生,畢業(yè)于山東理工大學,現(xiàn)為齊魯醫(yī)藥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傳統(tǒng)藝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