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是每個年級都有要求的任務。但是從學生的口頭或書面表達來看,他們的觀察內(nèi)容貧乏,條理不清,眼中無物。如何培養(yǎng)學生觀察的興趣和能力就成了實際教學中的難題。本文從教學實踐中總結(jié)出實用可行的教學方法,以期達到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發(fā)現(xiàn)美的目的。
關鍵詞:觀察能力;觀察方法;感受美;發(fā)現(xiàn)美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電視、電腦、手機進入家庭,這些高科技產(chǎn)品已經(jīng)滲透進我們的生活,成了必不可少的家庭用品,許多孩子常常就是在電視、電腦、手機的陪伴中度過假期和課余生活。隨著孩子對電視、電腦、手機的沉迷,他們把主動感受美麗的窗戶緊緊關閉了。等到開始學寫作文時,孩子們要么無處落筆,要么語言生澀,要么順序混亂......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呢?
一、品味課文,感受觀察的妙處,激發(fā)觀察的興趣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不乏細心觀察、描寫細膩的范文。在教學這些范文時,我會用心讓學生去感受作者們那細膩的筆觸,正是來自作者細心的觀察,才能寫出這樣優(yōu)美的作品來。
比如部編版四年級上冊有一篇葉圣陶先生的文章《爬山虎的腳》。在學習課文前,我先出示爬山虎的圖片,讓學生描述一下,學生的表述就是葉子很多,會爬墻??墒菃柕饺~子的形狀,爬山虎長著什么樣的腳時,學生就啞口無言了。等到學生們再讀課文,葉圣陶先生這樣寫道——“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才知道作家的觀察是多么細致??!再像蘇軾的“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又何嘗不是古人平時觀察所得呢?
其實,無需一一列舉,幾乎每篇課文都離不開作者的細心觀察,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更要讓學生從作者的角度去體會和學習,明白作者是怎么觀察的。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受文章的美妙,知道好的文章離不開觀察,激發(fā)學生觀察的興趣。
二、學會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觀察的能力
每次布置學生的觀察任務時,學生一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但觀察后交流的效果并不如意。所以觀察什么,怎么觀察,觀察的順序,觀察的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
1、了解所觀察的事物的背景,明確觀察的目的和內(nèi)容。
在組織學生觀察或參觀之前,要向?qū)W生介紹觀察主體的相關知識。在初步了解的基礎上,細致觀察才能達到深入了解的目的。在布置觀察任務時,我發(fā)現(xiàn)只是口頭的叮囑沒有什么效果,學生只顧著討論,常常把要觀察的內(nèi)容記得丟三落四。于是我在布置觀察任務時,會給每個人發(fā)一張觀察列表,把觀察的目的和內(nèi)容羅列其上。學生根據(jù)表格的內(nèi)容,基本上都能全面的、有目的的觀察,寫起作文來就不會言之無物了。
2、觀察要有順序、有重點。
無論是觀察一件物體還是觀察一處景物,都需要一定的順序才能做到全面而立體。比如課文《觀潮》是按時間先后順序進行觀察的,重點寫潮來時的壯觀;《爬山虎的腳》是按先總體后局部的觀察順序?qū)懙?,著重寫了爬山虎的腳;還有的是多種順序結(jié)合的,如《記金華的雙龍洞》既采用移步換景的觀察順序,又采用了空間的順序,先寫外洞,再寫空隙,最后寫內(nèi)洞。
于是在學生的習作中,寫《家鄉(xiāng)的景色》,采用四季變換的順序介紹家鄉(xiāng)的美麗景色;寫《美麗的校園》,能按空間位置的變化寫出校園的幾處景物,著重描寫了美麗的桂花樹和花壇......看到學生能夠?qū)懗鰲l理清晰的觀察作文,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開心。
3、采用多種方法觀察。
在觀察中,運用比較、分析、分階段等方法,發(fā)現(xiàn)細微差別,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事,如何能在學生的作文中仍然有趣,就得讓學生觀察中運用對照、比較、分析的觀察方法,使學生的觀察抓住特點和重點。比如寫《4x100米接力賽》,學生在觀察比賽選手的時候,常常覺得言之無物,可以對任務進行分析,把對人物的描寫分成神態(tài)、動作、語言等幾方面,就能讓筆下的人物變得豐滿、鮮活起來。比如寫愛學習的同學,必須觀察這位同學與其他同學在學習上的不同,通過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這位同學善于擠出課余時間看書、解題;寫桂花樹,可以分成樹干、樹葉、花朵等幾方面進行觀察......最后還要注意觀察不僅只用眼睛看,而是需要多種感官結(jié)合起來進行觀察,才能把觀察的事物寫具體。
4、觀察離不開想象。
合理、鮮活的想象能為觀察增色不少。“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天上的明星現(xiàn)了,好像是點著無數(shù)的街燈?!薄澳歉艉拥呐@煽椗軌蝌T著牛兒來往。我想他們此刻,定然在天街閑游?!?.....這些膾炙人口的美文怎么離得開豐富的想象?寫蝴蝶蘭的花,你想到了什么?寫路旁挺立的松樹時,你想到了什么?寫水中暢游的小魚時,你又想到了什么?自然而然地運用比喻、擬人的方法去觀察想象事物,使觀察的事物更生動、形象。
三、形式多樣記錄觀察結(jié)果,促進觀察能力的發(fā)展
在觀察活動后,讓學生做好觀察記錄和觀察后的歸納總結(jié)??梢允侨沼?,可以是小練筆,可以是讀書筆記;可以是一段話,也可以是一篇作文。這樣做有利于促進學生觀察的積極性,使觀察更仔細、認真,觀察更真實、可靠,還有利于鞏固觀察結(jié)果,便于學生在觀察后對觀察結(jié)果的反復思考中不斷發(fā)現(xiàn)新問題,促進學生觀察能力的發(fā)展。最好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吧觀察的結(jié)果讀出來,互相比較,在對比中促進觀察能力的發(fā)展;也可以把好的觀察文章貼在展示欄里,作為范文,激發(fā)學生觀察的積極性。
四、潛移默化,把觀察化為一種習慣,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你知道教學樓每一層有幾級樓梯?今天媽媽穿了一件什么顏色的外套?每天上學你要經(jīng)過多少個路燈?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往往可以反映學生是否具有觀察的習慣。當然,不是誰天生就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觀察習慣的形成不可一蹴而就,應該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逐漸形成。
在教學中可以有意識的和學生玩一玩這樣類似的觀察游戲,比如,校門口的家長來接孩子時會有什么動作和語言;賣西瓜的小販是怎么吆喝的,是怎么利落的切西瓜的......把生活中有意義的情景或事物用心觀察起來,你會發(fā)現(xiàn)平淡無奇的生活場景竟會如此有趣。
“欲要看究竟,處處細留心”。做個生活的有心人,去看春花的嬌美,秋葉的爛漫,去賞夏荷的清漣不妖,冬雪的晶瑩剔透。愿學生們都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這將會讓他們受益終生。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qū)城南鎮(zhèn)中心小學 安徽 六安 2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