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芃
摘要:“以生為本”顧名思義,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根本的新型課堂;“立學”實則樹立以自主學習,主動創(chuàng)新的新型教學理念。“以生為本”和“立學”正是響應了當下新課改的教育目標,同時也是順應當下小學生素質(zhì)教育的培養(yǎng)方向。本文針對于如何打造“以生為本”的“立學”課堂的具體應用進行淺析。
關鍵詞:以生為本;小學語文;立學;自主學習課堂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18-070
前言
“以生為本”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構(gòu)建自發(fā)學習思維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因為,這種教育模式一改往日的以教師為主導,大水漫灌式的強制輸出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為目標,主動思考,主動挖掘知識,養(yǎng)成獨立自主的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并且,這種教育模式還能夠幫助學生培養(yǎng)學習興趣,讓學生以學習為樂趣,增強學習主動性。這種好品格不僅在學習語文上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也能起到良好的幫助作用,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能力。
一、創(chuàng)新授課形式,增強學生參與意識
教師應該對于以往大水漫灌式的教學模式進行反思,強勢的單方面輸出而對于學生接受的效果,卻不能夠獲得及時反饋,最終導致教學效果收效甚微,課堂效率低下。結(jié)合最新課改,對于要求學生作為課堂的學習主體,教師隊伍應該對授課形式進行積極創(chuàng)新,從而打造高效的語文教學課堂。由于語文課程注重理解與思考的本質(zhì)特征,這決定了語文課的課堂要想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讓學生參與到對于課本的理解過程。例如:在教授小學二年級課文《秋天的圖畫》這一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結(jié)合課文,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或者短視頻平臺上尋找關于秋天的圖片、視頻等,一一對應課文中提到的山野,梨樹,稻海,高粱等等。這樣做不僅可以讓學生們真切地了解到梨樹上掛起金黃的燈籠是什么,蘋果紅紅的臉頰是什么樣子,引導學生們未來在寫作與表達的過程中借鑒這類型的擬人、比喻等寫作手法。通過圖片和有聲視頻這樣的形式也能夠加深學生對于課文中內(nèi)容的理解,同時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勾起學生們的學習樂趣,讓學生們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下,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對應理解。教師在課堂上還可以讓學生們主動講述學生自己對于秋天的理解,開闊學生們的思維讓學生們養(yǎng)成細致觀察生活的好習慣。
二、結(jié)合童趣思維,引領學生主動探究
通過平日里小學生對于動漫以及兒童玩具等活潑可愛的事物極易產(chǎn)生興趣這一特點,不難看出,兒童會被構(gòu)圖簡單活潑,色彩鮮艷的事物吸引注意力。所以教師應充分結(jié)合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在選取教具的時候,盡可能地考慮到學生的心理年齡,選取一些能夠在課堂上迅速抓住學生注意力的教具。這樣不僅能夠快速地讓學生們進入學習狀態(tài),還能夠讓學生們感覺到學習的樂趣,活躍了課堂氛圍,加深了對于知識點的印象,增加學生對于學習的好感度。例如:在學習《詠鵝》這首古詩時,教師們選取的圖片應盡可能的偏向卡通圖案,并且結(jié)合當下流行的動畫片中出現(xiàn)的鵝的角色對學生進行講解。在學習拼音聲調(diào)的過程中,將枯燥乏味的漢語拼音由標準的宋體或者黑體字改為藝術(shù)體,增強趣味性,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們參與進來,用自己的身體比劃出拼音的形狀。例如:在認識o這個拼音時可以讓學生們開動腦筋,怎樣能夠利用肢體語言來向別人展示這個拼音字母。當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認識了拼音之后,教師應該將教學的重心轉(zhuǎn)移到引導學生們學習如何去拼出字的讀音,并且引導學生們及時的對于同樣的拼音不同音調(diào)的歸納和總結(jié),從而讓學生們未來在遇到新的字的時候,通過拼音就能夠知道這個漢字如何讀出來。
三、借助合作學習,鼓勵學生踴躍展示,大膽質(zhì)疑
在我國重視素質(zhì)教育的當下,只有讓孩子們懂得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當中,只有積極的思考并且勇敢地將自己的想法展示出來,學會在質(zhì)疑中思考,在質(zhì)疑中探索才能加深對于知識的掌握深度。不僅如此,團隊精神是素質(zhì)教育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任何學科的學習最終目標都是能夠進行完整的輸出,語文學科也同樣如此。語文學科的學習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寫作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這些能力的養(yǎng)成需要讓孩子們學會合作,自主探索知識,并且要展示出每個孩子的風采,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科學合理的對學生進行提問,并且將話筒交給學生,讓孩子們大膽的去猜想、質(zhì)疑、求證。教師在引導思路之后,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一步步地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因為一問一答的方式更加有利于學生有針對性的思考,在此基礎上多加練習,就能夠讓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思維方式。所以教師應該在提問環(huán)節(jié),進行修煉和規(guī)劃。例如:在學習三年級課文《愛是什么顏色》的時候,教師可以首先進行提問,為什么愛會使用顏色所表達?然后對于為什么用顏色所表達進行解釋,說明。接著再對學生進行提問,你理解的愛是什么顏色?為什么?什么樣的愛有著什么樣的特點對應著什么樣的顏色。與此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們提出不同的想法和意見,是否同意文章的想法,并且讓其他同學參與進來進行討論各抒己見。這樣學生們在帶著思考再進行朗讀課文的時候才能夠更加的印象深刻。在對學生提問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對于問題的回答了解到,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別,有利于教師對于學生的深入了解,從而進行差別化教學。正所謂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樣的樹葉,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更何況是學生。教師可以借此機會,對于每個學生的弱處進行針對性地查缺補漏,這樣才能真正貫穿“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結(jié)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的教學階段作為學生的學習啟蒙階段,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而大于學習內(nèi)容,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積極的思維模式能夠讓學生在未來幾十年的學習生涯中受益非淺?!耙陨鸀楸尽钡暮诵氖亲寣W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其綜合素質(zhì)。
參考文獻
[1]戴愛賓.以生為本,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J].當代家庭教育,2020(34):2-3.
[2]賴美連.統(tǒng)編教材背景下小學語文“以生為本的新型課堂”的打造[J].課外語文,2020(24):79-80.
[3]丁春蘭.以生為本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J].甘肅教育,2020(0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