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怡寧 洪佳景
摘要:“Vlog”概念在2018年進入中國并迅速走紅,形式上雖與短視頻相近,但本質上卻大相徑庭,有著更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通過使用與滿足理論可以獲知推動Vlog發(fā)展的強大動力,以及用戶參與內容生產與表達的需求的滿足情況,并且分析Vlog目前的局限性,預測其未來發(fā)展態(tài)勢。
關鍵詞:使用與滿足;Vlog;內容生產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4-0016-03
傳統(tǒng)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只注重在“滿足”的角度上進行分析,認為人們只是因為心理上的特定需求而去進行媒介接觸,并且把需求看成是靜態(tài)的、一成不變的。但是在移動互聯(lián)時代,很多受眾使用某種媒介時并沒有特定的心理需要,而是在媒介接觸中逐漸浮現(xiàn)的,并且這些需求并非固定不變的。
Vlog的內容生產早期以滿足受眾的基本需求為主,并處于被動地位。但是隨著Vlog的發(fā)展,受眾接觸Vlog的動機也逐漸發(fā)生了變化。為了滿足受眾不斷變動的需求,Vlog的內容生產也在不斷進行革新,其地位逐漸轉向主動。當前,Vlog內容生產模式大多基于網(wǎng)絡傳播的媒介現(xiàn)狀,其特點之一便是能夠激活用戶的不同需求并且滿足用戶的新需求。因而基于關注用戶需求的使用與滿足理論,針對Vlog的內容生產進行研究,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一、Vlog的國內發(fā)展現(xiàn)狀
在YouTube上以“Vlog”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可以搜索出9000萬條Vlog。Vlog巧妙地結合了口語傳播、文字傳播和電子傳播的特點,其傳播速度和廣泛性超越了傳統(tǒng)的視頻模式,每一個進程都隨著信息發(fā)展而更活躍,傳播范圍更廣泛,信息內容更豐富,信息更加直觀可靠。隨著新媒體與自媒體的興起,受眾不再是單一媒體的接受者,而是轉變?yōu)橛脩?,更有參與感,從被動轉向了主動。傳統(tǒng)、嚴謹、說教式的媒介形式不能滿足受眾需求,逐漸被方便快捷、碎片式的視頻模式取代。
國內的Vlog內容生產模式一般分為三種。
一是素人模式。Vlog端的空白和開放更容易引起普通受眾的關注,Vlog既能記錄日常生活,又能作為內容的輸出。相較需要眾多技巧和濾鏡的短視頻拍攝,Vlog更易操作。素人模式更強調自我、追求真實、彰顯個性,以突出Vlog個性化的特點。創(chuàng)作者通過生產與傳播滿足需求,觀看者融入自身經歷引起共鳴,在互動轉發(fā)中得到滿足。
二是明星模式。明星拍攝的Vlog不僅是對自己生活的一種記錄,也滿足了粉絲們對其明星光環(huán)背后真實生活的窺探需求,不僅可以拉近和粉絲之間的距離,還可以進行日?;?。在新媒體時代,利用明星光環(huán)在Vlog上進行“帶貨”,是以一種別樣的產品宣傳方式,也是獲取經濟收益的有效途徑。
三是媒體模式。除了明星和普通網(wǎng)民在Vlog領域探索,許多媒體機構也紛紛試水。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央視新聞新媒體推出了《兩會VLOG》和《我為兩會代個言》等不同系列的短視頻作品,視頻主題集中,內容也豐富有趣,一改《新聞聯(lián)播》中端正嚴謹?shù)娘L格,顯得更加接地氣。
利用Vlog的形式傳遞信息,是許多媒體轉型的重要渠道。以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報道全國性的大事件,將“硬新聞”進行“軟”報道,可以吸引年輕人對時政、經濟類等專業(yè)性較強的新聞的關注。
二、Vlog內容生產特點分析
Vlog的創(chuàng)作者以第一視角分享日常生活,創(chuàng)作的風格極具個人特色,創(chuàng)作模式多樣化,極大地開闊了人們的視野。
(一)高質量內容是基礎
內容生產永遠處于整個傳媒產業(yè)鏈和價值鏈中的上游位置,掌握了內容優(yōu)勢的媒體,往往能夠在媒體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1]。這一點對于Vlog同樣適用,做好內容始終是其應對激烈市場競爭最有效的渠道。當今的“內容為王”,不是簡單保證內容的真實性、高質量,還應表現(xiàn)出深層次的內涵與相關延伸內容[2]。
第一,滿足用戶獲取信息需求。觀看和創(chuàng)作Vlog的人群主要集中在19~33歲的年輕人,他們不愿意被時代所淘汰,對于新事物的接受度比較高,需要時刻接收新的信息保證新鮮感。目前,Vlog在國內主要的受眾多為互聯(lián)網(wǎng)的原住民,其中獨生子女居多[3],他們需要即時社交彌補空虛,Vlog正投其所好。
各個社交平臺的Vlog更新和發(fā)布也十分迅速,受眾可以根據(jù)所觀看的視頻發(fā)送彈幕,內容創(chuàng)作者可以對受眾的反饋及時進行回復,形成互動。這種即時、高效、便捷的交流方式更為年輕人所偏愛。
第二,滿足用戶的窺私欲與好奇欲。Vlog所展示的內容多是接地氣的普通生活,打破了來自不同地區(qū)、不同階級、不同文化水平的壁壘,觀看者能夠了解創(chuàng)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狀態(tài),從而喚起自身的情感共鳴。類似于早期尚未完全劇本化的真人秀,觀眾對陌生人始終抱有好奇。在Vlog發(fā)展的最初階段,受眾多是看到和他們一樣的普通人的生活,雖能引起共鳴,但難以滿足他們的好奇欲和獵奇心。
在發(fā)展后期,Vlog加入了許多不同元素,如明星下場帶粉,一些獨特的生活方式的出現(xiàn),漸漸將人們的吸引力轉向了更深層次的窺私。體驗自己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更能滿足受眾的需求。Vlog利用明星進行引流,就是利用了粉絲的情感需求。
第三,社會交往作用。人具有社會性、群居性的特征,為了解世界的最新變動,人總是不斷接收最新的信息,以便融入群體。Vlog所傳遞的主旨的不同,往往會吸引志同道合的群體,從而形成專屬于他們的社群圈層。Vlog的內容特點是非虛構、無編劇、有剪輯和有主題,同時伴隨著極其強烈的個人色彩,敘述平鋪直敘,剪輯精致不花哨。每個Vlog都呈現(xiàn)著Vlogger的價值觀,受眾在觀看Vlog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接受著這種價值觀的熏陶,同時在其中尋找與Vlogger的共鳴。
(二)多渠道流量是保證
在Vlog內容中穿插廣告和代言,無疑會給Vlog的發(fā)展帶來一定影響。適度的“軟廣”在不影響內容質量的前提下,不僅可以讓受眾得到滿足,而且受眾在觀看時,也會不自覺地受到“安利”,從而采取購買行為,使Vlogger也得到滿足,從而找到流量與內容的平衡點,形成良性循環(huán)機制,使傳受雙方實現(xiàn)共贏。Vlog誕生初期,大部分Vlogger以分享個人日常生活為主,并未有“廣告意識”,但現(xiàn)今Vlog被越來越多人看到,品牌商也對Vlog給予了厚望,再加上大量明星的入駐,導致原本純分享式的Vlog走向了唯流量的道路。Vlog中的廣告植入可以說無處不在,連評論區(qū)都商業(yè)味濃厚,受眾弱化對Vlog內容的關注,而更偏愛廣告。若不對該現(xiàn)象加以制止,Vlog將步短視頻的后塵,被同化甚至消失。
為了使Vlog具備更穩(wěn)健的發(fā)展前景,多渠道激活流量勢在必行。
第一,依托明星效應。明星擁有可觀的粉絲基數(shù),若涉足Vlog領域進行日常生活的分享,與粉絲進行交流,無疑會吸引眾多受眾。利用明星進行“引流”無疑是一個十分重要且有效的渠道。
第二,平臺資源的支持。目前國內還沒有專門從事Vlog生產和播放的平臺,甚至在一些社交媒體平臺缺少相對應的Vlog頻道。國外已經有了許多專門生產制作Vlog的平臺,相較而言,我國依舊屬于市場空白階段。為Vlog專業(yè)平臺提供支持,是給Vlog帶來新用戶并激活流量的關鍵方式之一。
(三)“內容+流量”是發(fā)展新路徑
從產銷一體化的邏輯思考,“內容為王”與“流量為王”并不矛盾,精品加上高水平的推廣有望實現(xiàn)投資價值的最大化,給全社會帶來更大的滿足感。Vlog在受眾不斷變動的需求中,以高質量的內容為基礎,多渠道的流量為保證,占據(jù)主動地位并不斷在內容生產上改進,努力迎合受眾的需求,試圖尋找適合Vlog的良性運作機制。
在Vlog內容生產的不斷變動中,兩方面的變動值得引起注意。
第一,素人明星化。隨著Vlog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素人會在各種平臺上發(fā)布記錄自己日常生活的Vlog,持續(xù)的高質量內容輸出,吸引了更多的粉絲,加上平臺的推廣,以及某些品牌贊助商看中了某些素人的潛力,給予其廣告代言和資本贊助,無形地增加了這些素人的流量,進一步擴大了其影響力。當粉絲基礎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從“量”到“質”的飛躍,素人一躍成了明星,更為貼切地說是網(wǎng)紅,網(wǎng)紅就是素人明星化的典型代表。
素人搖身一變成為網(wǎng)紅,不僅享有了原本沒有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聲譽,也會擁有普通人難以想象的財富,這種流量帶來的紅利會吸引更多的人在內容上進行改進,只有不斷進步才能持續(xù)吸引受眾,才能繼續(xù)享受這種流量變現(xiàn)的紅利。
第二,明星素人化。明星原本給人的感覺就是高高在上的,與粉絲的生活有著脫節(jié)感。但在Vlog中,明星無論是出于“營業(yè)”的需求還是分享欲的需求,會在其中分享他們身為普通人的一面,就像是生活在粉絲的周邊,逐漸素人化。由于明星本身的粉絲基數(shù)是素人發(fā)展起來的“網(wǎng)紅”所不能比擬的,這無疑給Vlog帶來了巨大的流量。此外,明星自帶的粉絲具有更高的忠誠度,只要明星用Vlog發(fā)布日常,他們就會是Vlog最忠實的用戶,這在無形中增強了用戶的黏性。
明星雖自帶流量,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的Vlog內容是流水賬式的呈現(xiàn),日常生活的分享也需要精心編輯,才不至于讓明星光環(huán)破碎。明星日常分享的Vlog內容,看似簡單隨意,但其背后是一個團隊運營的成果,只有用心的好內容才能更好地吸引粉絲關注。
無論是素人的明星化還是明星的素人化,都是依托了“內容+流量”的紅利。脫離了其中的任何一環(huán),Vlog都難以實現(xiàn)自身長遠的發(fā)展。在井噴式的流量紅利退卻后,Vlog又該如何實現(xiàn)持續(xù)性的發(fā)展,如何向受眾傳遞更多的情感價值、內容價值?毫無疑問,“內容為王”將會再次成為市場的主流,但也需兼顧流量,才能保證Vlog持續(xù)發(fā)展。
這種“內容為王”、兼顧流量的模式需要制度保障。競爭的核心是流量,流量的爭奪則直接決定著利益的分配,所以沖突近乎白熱化[4]。從社會的宏觀角度著眼,“內容為王”與“流量為王”雖然是兩種不同的媒介形式,但完全可以和諧共存。在保證內容質量的前提下,相關部門需要約束那些追逐非理性利益的流量操縱行為?!傲髁繛橥酢钡哪J奖旧頍o錯,但過度地利用流量一定會適得其反。
Vlog的內容生產可以采用“內容+流量”的模式,利用流量吸引受眾,用高質量的內容穩(wěn)住受眾,增強受眾的黏性。這不僅能提高受眾高感知的精細化服務水平,又能充分把握受眾各階段的需求,實現(xiàn)流量權益的精準營銷,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5]。理性的“流量為王”的運營思路并不會惹得非議,但是“流量為王”一旦上升到“唯流量論”,就應該適度降溫[6]。
三、亟待解決的兩個問題
第一,內容與形式的創(chuàng)新問題。Vlog的門檻比較低,制作起來比較方便,大部分的Vlog都是由個人獨立完成的,多數(shù)的Vlogger并不是科班出身,他們本身也在處于摸索和探究階段,對于如何把Vlog做好、做大、做強還缺乏相應的經驗,因此嗶哩嗶哩、微博、小紅書等平臺上的Vlog在內容上大同小異。例如,以仿妝為主題的視頻,風格相似的博主就多達百人,一味地跟風,不僅難以形成自己的獨立風格和特色,還容易使受眾出現(xiàn)審美疲勞。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改變、突破的創(chuàng)作者才能走得更遠、更好,吸引越來越多的受眾,也會促使Vlog行業(yè)日益繁榮。
Vlog能迅速打開市場,個性化內容的制作是很重要的因素,過于單一的內容會降低受眾熱度;相似的傳播內容會導致受眾審美疲勞;粗糙的制作會使受眾難以明確創(chuàng)作者所表達的主題和主旨;畫面缺乏精美度,晃動的鏡頭和忙亂的場景切換,加速了受眾耐心的耗盡。久而久之,受眾對Vlog相似的內容和粗制濫造的畫面的印象愈發(fā)深刻,對于新信息的趣味性、娛樂性等需求都得不到滿足,Vlog受眾就會逐漸流失。Vlog的重要看點是感受自己未曾經歷過的人生,因此,Vlogger需要探索一個鮮有人踏足的領域。經歷越離奇,越難以預見,內容就越能激發(fā)他人的興趣,越能滿足受眾的新奇感。專業(yè)媒體擁有強大的創(chuàng)作資源,包括專業(yè)設備、專業(yè)人才、內容采編等優(yōu)勢,需要在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的前提下,多探索、多發(fā)現(xiàn)、多思考,善于發(fā)掘身邊的新鮮素材[7]。
第二,商業(yè)與內容的平衡問題。隨著Vlog的熱度在國內逐漸上升,不少品牌方嗅到了Vlog作為下一個短視頻的預期爆發(fā)點,開始向一些博主發(fā)出廣告邀約。而以明星模式為主的Vlog模式,擁有大量的粉絲基數(shù),帶貨將更加有效。一些博主接到了所謂的廣告代言,便在Vlog內強行插入一些與視頻日志無關的內容,不僅磨滅了Vlog作為視頻日志的本心,還降低了視頻的格調。
品牌方的投資出于傳播的需求,要求博主在自己的Vlog中對產品進行宣傳,要求產品出鏡次數(shù),甚至于要求插播廣告語,割裂了Vlog內容的完整性。受眾觀看Vlog是為了獲取參與感、認同感、滿足感,但如果盈利氛圍過重、品牌植入過度,就會讓受眾產生心理上的倦怠。因此,在視頻中應盡量進行軟植入,發(fā)掘受眾能接受的植入方式或風格,以求得雙方的共贏,否則,就會導致受眾產生心理抗拒,出現(xiàn)有廣告就撤退的行為。
四、結語
使用與滿足理論以受眾為核心,滿足受眾日益變動的需求,這也是Vlog得以繼續(xù)生產發(fā)展的基石。全媒體時代,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用戶的需求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媒介接觸的不同階段,新的需求會代替舊的需求,用戶不再保持初衷。一方面,在新媒體“內容為王”“流量為王”時代,一味追求流量,忽略內容與品質,無疑會給Vlog行業(yè)帶來滅頂之災。因此,Vlog的內容生產模式走向“內容+流量”無疑是大勢所趨。另一方面,Vlog之所以能夠流行,原因在于它能夠滿足用戶多層次的媒介需求,并且能根據(jù)時代的發(fā)展迅速轉換自己的立場,從最初的被動轉向主動探索以迎合受眾不斷變動的需求。因此,Vlog內容應盡量豐富、多元、新鮮,以滿足用戶在時代變動下的認知和情感需求。
總之,各大媒體平臺應及時察覺用戶的需求變化,對Vlog的內容進行有效的引導和審查?;谟脩粢暯菓砸詢热轂橥?,提升內容深度與廣度,依托流量和大眾需求,對Vlog內容進行與時俱進的改進與變革,更加注重用戶的體驗感,注重用戶的反饋,以增強用戶黏性,拓展流量。此外,Vlog的高播放量和互動量,已經充分反映出用戶對這種“內容+流量”模式的強大需求,因此,任何一家社交平臺都處在Vlog的風口之下,Vlog網(wǎng)絡技術快速發(fā)展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 鄒海濤.對融媒體時代“內容為王”的思考[J].今傳媒,2017,25(11):150-151.
[2] 陳曦.視頻播客在國內的傳播模式[J].傳媒論壇,2019,2(11):163-164.
[3] 田雪.新媒體運營下的vlog的傳播與發(fā)展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9(13):16-17.
[4] 徐陽.“內容為王”的另類復歸——短視頻應用與社交平臺的流量之爭[J].中國廣告,2020(10):88-90.
[5] 楊建華.全媒體時代的“內容為王”有何新內涵[J].人民論壇,2020(18):140-141.
[6] 喻文益.“流量為王”的“善”于“惡”——“質量為王”才是真正的“王道”[J].人民論壇,2019(06):124-126.
[7] 魏星,吳自力.視頻播客(vlog)的內容生產與發(fā)展趨勢探析[J].新聞知識,2019(10):49-52.
作者簡介:包怡寧(1999—),女,浙江金華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
洪佳景(1978—),男,福建泉州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美學與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