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穎
【摘 要】文章認為將網絡新聞課程放在黨和國家發(fā)展大局中來進行教學設計,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是媒體融合時代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文章分析了網絡新聞傳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將其引入課堂教學,從源頭上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新聞傳播觀念,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牢牢堅持黨性原則和正確的輿論導向,并探討了在網絡新聞課程中如何讓學生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和正能量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網絡新聞;新聞教育
網絡新聞作為新聞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尤其需要提升學生政治素養(yǎng)并對其進行價值引導,在課程內容、案例分析、作品選題、教師引領等方面結合思政內容展開教學,培養(yǎng)懂政治、高素質的融媒體人才。
一、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新聞課程融合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國家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書育人的全過程,高校要形成教書育人、科研育人、組織育人的長效機制。如今媒體發(fā)展迅速,網絡新聞的內容、視角、傳播方式都發(fā)生極大變化,新聞傳播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大數據、5G、無人機等新的傳播技術,推動了移動短視頻、網絡直播等傳播形式的發(fā)展。傳媒領域呈現出一定商業(yè)化和娛樂化的傾向,打破了傳統傳與受的關系,以用戶為中心的內容分發(fā)技術被廣泛應用。在網絡媒體的白熱化競爭下,高校人才培養(yǎng)需要在育人工作中不斷提升思想引領,強化擔當意識和責任意識,探索網絡新聞課程與思政內容有效結合的方式,以此提高學校新聞人才培養(yǎng)質量。
網絡新聞課程要培養(yǎng)學生成為正直善良、具有人文情懷的媒體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樹立正確的目標方向,積極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輿論環(huán)境。課程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引領,結合網絡傳播發(fā)展現狀及趨勢與時俱進,將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貫穿課程教學,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課程不僅培養(yǎng)學生掌握網絡新聞采寫、編輯、策劃、制作及網絡媒體管理等相關知識和技能,還掌握運用網絡技術和平臺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不僅培養(yǎng)學生成為全媒體時代所需要的懂理論、會業(yè)務、能操作的復合型人才,而且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蘊,具有良好的職業(yè)精神和職業(yè)規(guī)范意識,具備誠實守信、開拓創(chuàng)新的職業(yè)品格和行為習慣。實現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入腦又入心,切實保障課程思政內入于心,外化于行。
因此,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將其全程融入課堂教學,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重視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讓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更深入的理解,將勵志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教育等落實到教學活動中,融入課堂教學。
二、在課程章節(jié)中挖掘思政內容
專業(yè)課程應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協同效應。因此,在該課程講授過程中,可以結合相關章節(jié)融入以下思政內容。
在緒論部分,強調學生要樹立正確的傳播觀,在網絡媒體傳播正能量和高品質的新聞內容,講好中國故事,并將國情、社情、民情等內容納入課程中,讓學生進行相關調研和報道,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教育現狀、人民生活等方面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學生在進行網絡新聞創(chuàng)作時就更具有方向和目標,以家國情懷為導向,培養(yǎng)有思想、負責任的新聞人。
在網絡稿件編輯部分,將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政治家的辦報思想和經典作品融入課程,切實做好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網絡環(huán)境下,在保證時效性的同時,新聞生產者在傳播的內容和方式要有自己的特色,需要學習借鑒傳統媒體編輯記者的辦報理念、優(yōu)良傳統和有益經驗,做到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有機融合,增強新媒體從業(yè)者的責任意識。
在網絡標題制作部分,標題是網絡媒體的門面,起著傳達信息、吸引注意力、美化頁面的作用,需要讓學生樹立良好的標題審美,通過案例的講解和分析,結合藝術和文學的手法寫作精美的網絡標題,比如利用相關修辭手法制作具有美感的標題,摒棄標題中的低俗用語和不良隱喻,嚴厲抵制標題黨。要引導學生營造和諧美好的網絡環(huán)境,弘揚職業(yè)精神,恪守職業(yè)道德。
在數據新聞部分,思考和分析大數據帶來的經濟關系、政治關系、社會結構等方面的變化,用數據圖表呈現信息可視化之美,運用網絡傳播的新技術新樣式與新聞報道有效嫁接,講好中國故事。運用新媒體技術讓各項工作更靈活地開展,將思想政治工作同信息技術有效結合,提高創(chuàng)新性和吸引力。在新媒體技術的驅動下,著力培養(yǎng)和發(fā)展數字人文思維,學會用數據進行新聞表達。通過課程幫助學生從歷史和大局的角度去開發(fā)和挖掘數據,把握現實復雜的新聞選題,用大數據做出更理性和建設性的內容傳播。同時,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也要讓學生避免數據運用過程中涉及個體隱私、法律、政策的風險。
在網絡專題策劃部分,網絡專題是網絡媒體的大制作,主流網絡媒體對重大事件和問題的專題報道能迅速傳播并被大量轉載,同時也提高自身的影響力。網絡新聞專題必須站位高、立意深遠,將國家政策、法規(guī)相關內容引入專題教學,將專題制作融入更深厚的理論背景,做出深度和廣度。學生通過制作專題網頁作品或者寫作專題分析策劃報告,樹立全局思維和導向意識。
在網絡互動部分,網絡空間不斷地滲透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層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在課程中將媒介素養(yǎng)納入教學內容,提高大學生的信息判斷能力,弘揚主旋律,規(guī)范網絡言行。同時,讓學生明晰以微博、微信、抖音等為代表的網絡傳播平臺是公民之間基于理性參與公共事務的內容表達,使學生學會辯證思考作為大學生尤其是未來的專業(yè)新聞人應遵循的網絡規(guī)范,在言論自由的問題上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增強學生的使命感。
三、在案例中融入思政內容
網絡課程與社會、國家、民族發(fā)展聯系非常緊密,讓學生學會關注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是課堂教育的第一步,確定“價值引領、知識傳遞和素質提升”三重目標,在強化學生理論基礎知識和實踐運用的基礎上,密切結合當前形勢,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啟發(fā)和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當前熱點問題、重大事件,勇擔社會責任。
將課程與時政熱點相結合,并將其融入課程的講授與實訓當中。例如,將我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新聞動態(tài)引入課堂教學,分析媒體人客觀、正義、勇敢等優(yōu)秀品質,有助于學生樹立新聞職業(yè)的自豪感和新聞理想,引導學生建構正確的價值觀,文明地進行信息生產、傳播與消費;以理智的頭腦、清晰的判斷、深入的洞察評判網絡媒體鋪天蓋地的信息,不信謠,不傳謠。又如,在數據新聞教學環(huán)節(jié),選擇“中國品牌崛起”“高校校訓大數據”“數據說就業(yè)”等數據新聞案例,將國家發(fā)展、學校價值導向和個人職業(yè)規(guī)劃融入教學內容。將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相關優(yōu)秀媒體案例引入課堂,展現國家發(fā)展歷程,在增強國家認同感的同時,也增強年輕一代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養(yǎng)學生在重大選題面前的強大信息整合能力和敏銳觀察能力,通過不斷學習形成獨到見解。
將熱點網絡新聞作為案例與課程思政教學相結合還需要注重篩選熱點信息,強調新聞的真實性和時效性。老師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思考、分析和討論,將跟思政有關的主題教學內容與新聞有效融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參與度。對嚴肅選題進行創(chuàng)新化表達的案例更要加以引導,比如,讓學生討論《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的3D動畫片《當哪吒遇上民法典》,分析趣味方式傳播民法典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分小組進行案例討論,借鑒這樣的方法創(chuàng)作自己的作品。
討論網絡熱點新聞時還需避免片面性,教師要加強參與引導,把握方向??梢愿鶕m當選題進行探討爭鳴,開展辯論活動,比如,就業(yè)既是社會熱點,又切合學生實際,針對網絡上的各種言論和觀點,引導學生去梳理和分析,再在課堂上將自己的立場和主張與同學進行分享和交流。在辯論中學生能對信息進行篩選、歸類和判斷,并形成自己的觀點,用更理智的態(tài)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今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引導學生的作品選題方向
關注社會變遷、國家發(fā)展是當代大學生和媒體人的使命與擔當,要講中華傳統文化故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故事、民族復興故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故事和中國特色話語的故事??v觀網絡新聞的選題,很多側重娛樂化,甚至低俗化,應看到這些選題帶來的種種負面效應, 堅守新聞傳媒自身權威性和公信力的優(yōu)勢,才能在媒體競爭中取勝。
新聞門戶網站、手機新聞客戶端在新聞作品的選材上有了更多的自由度,部分作品類型的野蠻生長讓人詬病。新媒體大量信息涌現,新聞轉瞬被受眾遺忘,這也影響了新聞報道的意義。
針對這些現狀,有必要在課程中有效引導學生的作品選題,從更深層次去提煉主題,做出更多能讓人記得住并廣泛傳播的作品。完善學生成為融媒體時代所需人才的知識結構和技能,并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作為新聞學子,最起碼需要具備兩點:一是情懷,二是強大的知識體系。只有這兩點相結合,才能讓知識體系產生價值和夢想對接。本課程將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相統一,在作業(yè)、作品中既有學生的自選題目,也有教師規(guī)定的必選題目,學生逐漸掌握了如何從廣泛深入的層面挖掘更有意義和價值的新聞選題,創(chuàng)作更有可讀性的新聞作品。例如,學生創(chuàng)作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專題作品,自覺學習黨和國家的發(fā)展歷史,對各行各業(yè)取得的新成就進行梳理,了解不同時期的優(yōu)秀人物的光榮事跡,這本身就是一個自我升華的過程。完成作品后,同學們都認為提升了自己的理論修養(yǎng),對社情民意都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認識。
通過真實的教學任務,將優(yōu)秀的作品創(chuàng)作作為重要的思政課程建設內容融入教學當中,從理念到案例再到作品,學生融會貫通,培養(yǎng)他們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創(chuàng)新精神,更好地傳播中國故事。
五、發(fā)揮好授課教師思政資源優(yōu)勢
(一)提高教師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
教師職業(yè)本身就與思政教育密不可分。思想政治工作不單是輔導員老師和思政課程老師的工作范疇,而是所有教師的職責。立德樹人是各院校的中心工作,所有課程教師都應發(fā)揮著價值引導、情感傳遞和道德示范的作用,更好地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和指導者。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教師自身先要明道、信道,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者,才能更好的引領學生,傳道授業(yè)。
專業(yè)課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這是老師的立足之本,需通過培訓、研討、訪學等多種途徑和渠道學習最新的專業(yè)知識和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同時,也要積極創(chuàng)新思維,融入更多樣式靈活的教學方法,關懷學生成長。除了專業(yè)教學之外,要與學生多溝通交流,知曉學生的需求和心理變化,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建立更和諧的師生關系,做到全方位育人。此外,專業(yè)課教師應與學校的思政教師不斷交流溝通,邀請思政教師加入課程教研團隊,學習他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一起進行教學研討,開展教研活動,以此來提高課程思政的教學質量。
(二)教師帶領學生參加課程相關的賽事活動
授課教師應配合教學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其中。教師需要梳理出與課程相關的各級各類教學比賽和教學活動,并有效指導學生參與。在指導學生作品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將思政教育滲透在這一過程中,支持和引導學生樹立勇于拼搏、敢于挑戰(zhàn)、富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在作品創(chuàng)作中融入“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和遠大理想抱負。比如,2020年的“四川省大學生新媒體創(chuàng)意大賽”主題為“四川故事”,學生通過H5、短視頻、新媒體創(chuàng)意寫作等方式呈現作品,講述四川的人物故事、歷史與文化故事、城市故事、鄉(xiāng)村故事、品牌故事。2019年全國大學生網絡編輯創(chuàng)新大賽主題為“大數據時代網絡編輯與新媒體的責任與創(chuàng)新”,學生圍繞新中國成立70周年、生態(tài)環(huán)境、歷史文化、社會生活、三農等方面創(chuàng)作了網絡作品。通過這些賽事,學生不僅學以致用,提高了專業(yè)能力,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實踐。
六、結語
網絡新聞課程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tài)性和鮮明的社會實踐性,新聞輿論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網絡新聞課程承擔著提升學習者職業(yè)能力、思想觀點、政治素養(yǎng)和道德規(guī)范的責任。網絡新聞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資源,授課教師應充分挖掘教學內容、教學案例、作品選題、師資團隊中的思政資源和元素,將其及時融入該門課程的教學之中,結合課程舉辦一系列講座、辯論賽、知識競賽等活動,積極參加校內外的各項專業(yè)比賽,全方位、多渠道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引領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重視網絡道德的重要性深入人心,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愛崗敬業(yè)和吃苦耐勞的工匠精神,而且為引導學生虛心求學,豐富學識,求真明理搭建平臺,為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堅持“四個自信”提供渠道。
參考文獻
[1]馬千里.基于新聞資源優(yōu)勢下網絡影視作品的選題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7(6):130-131.
[2]沈春娥.新聞專業(yè)課程思政資源的挖掘與利用[J].文學教育,2019(11):31-32.
[3]倪正嘉,王振.網絡熱點新聞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運用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0(17):213-214.
[4]曲升剛.課程思政:新時代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yǎng)的優(yōu)化路徑[J].傳媒,2020(18):81-83.
(責任編輯:黃康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