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德志
摘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高中物理對學生的學習要求發(fā)生了改變,要求學生學習物理不僅只是要掌握基礎知識和物理現象,更重要的是要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中,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任務驅動的教學法是教師在課堂教學前充分分析教學任務,確立重點和難點,并通過布置任務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本文將對任務驅動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運用的注意事項和任務驅動法在高中物理課堂中的作用進行簡要論述。在此基礎上,本文將重點探究如何在高中物理課堂上使用任務驅動法。
關鍵詞:任務驅動法;高中物理;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14-055
物理學科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和抽象性,解題方法靈活多樣,這就要求學生在掌握知識點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講解占很大部分,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長此以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受挫。任務驅動法的實施能夠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方向,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問題的激發(fā)下,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究結果。
一、任務驅動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運用的注意事項
首先,高中物理教師在設計教學任務時需要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內容,不能為了完成任務而布置任務。高三學生處于高考前的重要時期,學生的學習能力已經不盡相同,教師在設計學習任務時不能想當然地認為高三年級的學生什么都會,而將任務難度提升;其次,在任務驅動法引導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充當引導者的身份,學生應該作為學習中的主體,所以教師可以在適當的時機向學生提供引導性的幫助,形成科學的教學指導;另外,教師在向學生布置了學習任務之后也不能撒手不管,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畫龍點睛的存在;最后,教師需要明確,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往往比任務結果更加重要,所以教師需要重視學生在探究任務的態(tài)度與方式,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1]。
二、任務驅動法在高中物理課堂中的作用
在任務驅動法的引導下,學生有了充足的創(chuàng)作、思考時間。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采用任務驅動法需要將學生作為主體,如此一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就得到了落實。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可以以自身的主觀思維學習物理知識,這樣能夠有效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并且能夠實現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除此之外,學生在自主完成任務時會學會分析問題,故此,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加強對知識的理解,也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為之后的綜合性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在高中物理課堂上使用任務驅動法的策略
1.鼓勵學生參與,設計教學任務
高三的物理課堂應該講究分秒必爭,為高考做準備。教師應在教學前充分分析教材的知識,設計教學任務,由于高三的知識比較復雜,教師設計的任務應是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在教學中要多鼓勵學生參與,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學生在學習選修3-5第三章《原子核與放射性》時,需要學生掌握原子核結構、原子核的衰變以及放射性的應用。教師在教學前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教學任務,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天然放射現象引出主題,讓學生思考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通過課本會了解到由于原子核具有復雜的內部結構造成的。接著,教師可以布置教學任務,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什么是放射性?什么是放射性元素?放射線的本質是什么?這些都是基本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簡單的教學任務,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參與到課堂中。在學生接受了新知識后,教師可以接著引出半衰期的概念,讓學生思考。教師可以通過:有10個鐳226個原子核,經過一個半衰期有5個衰變,這樣理解對嗎?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深度的理解半衰期的概念。教師設計的層層任務能夠激發(fā)學生對課堂的參與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2]。
2.明確重點知識,培養(yǎng)探究能力
由于學生在學習時還沒有達到能夠明確重難點的境界,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幫助學生明確重難點,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究。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方向,讓學生在放松的狀態(tài)下學習,提高自身的物理水平。
例如:學生在學習選修3-5第四章《核能》的過程中,這一章主要是圍繞著核裂變、核聚變以及核能展開的。學生很難分析什么是重點、什么是難點。因此,教師在教學前可以引導學生分析重難點知識,并設計相應的教學任務讓學生探究。例如:核裂變是重點知識,教師設計一些問題:裂變是什么現象?什么叫裂變?學生帶著明確的目標去學習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也要在學生學習時強調:用中子轟擊鈾235,鈾核會分裂成兩部分,這種現象叫做裂變。通過裂變的概念,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什么是鏈式反應?讓學生帶著學習任務去探究鏈式反應的過程,鏈式反應的過程是在裂變的基礎上完成的,屬于教學的難點知識需要學生自己完全理解全過程。學生在學習時可以接著提問學生如果鏈式反應不加以控制,會發(fā)生什么現象呢?教師可以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提問問題幫助學生明確重難點掌握方向,讓學生在教師具體任務的驅動下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探索新知。
3.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習激情
高三的物理知識雖然抽象,但是有些物理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一節(jié)課好的引入能夠很大程度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抓住學生的學習特點,根據物理現象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出教學知識,引導學生帶著教學任務探究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學生在學習選修3-5第一章《動量守恒定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的方式引入教學。這一節(jié)是高中的重點知識,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具體的事例幫助學生理解。例如:站在冰面上的兩個人,不論是哪一個人推另外一個人一下,他們兩個人都會向相反的方向移動,這時他們的動量發(fā)生變化了嗎?是怎么變得呢?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案例引出教學,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究動量的變化。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后,教師可以通過小球碰撞的案例:質量為m的小球A在光滑平面上以速度為v與質量為2m的靜止小球B發(fā)生碰撞,那么,碰撞后的小球B的速度可能是多少呢?這個問題是物理問題常見的教學情境,教師可以根據這樣的案例,引導學生分析動量守恒定律的性質,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究。之后,教師可以接著引出動量守恒的條件,讓學生通過想象理想的狀態(tài)動量守恒的知識,讓學生能夠層層遞進地掌握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欲望[3]。
4.構建合作小組,引導學生交流
學生是發(fā)展中的個體,對知識的認知都會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學生思維也千差萬別。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應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構建合適的學習小組,引導學生帶著教師的學習任務展開合作交流,加強對知識的認知。
例如:學生在學習選修3-5第二章《原子結構》時,這部分知識主要要求學生了解湯姆孫模型、原子的核式結構、玻爾的原子模型和氫原子光譜,主要以學生的理解為主。因此,教師可以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引導學生完成教學任務。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演示α粒子散射實驗,通過這個實驗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問題:α粒子出現的大幅度散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可能與電子碰撞有關嗎?按照湯姆孫的棗糕模型來說,α粒子在原子附近或穿過原子內部后可能會發(fā)生偏轉嗎?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討論正電荷如何分布才能造成α粒子的偏轉呢?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生能夠認真地觀察實驗的演示后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得出結論。教師提出的教學任務需要每一位學生積極參與,能夠使不感興趣的同學也投入進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提出相應的問題:實驗中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只是極少數的α粒子發(fā)生了偏轉,原因是什么呢?通過教師一系列問題的提出,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4]。
5.評價學習成果,提高課堂效率
教師從多個方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能夠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任務評價的過程可以是自我檢驗、自我判斷,也可以是小組進行相互評價。評價的環(huán)節(jié)是任務驅動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合理的評價形式能夠使學生了解到自身的不足,提高學生的物理水平。
例如:學生在學習選修3-5第五章《波與粒子》時,這節(jié)課的內容是比較抽象的,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很多,光電效應、康普頓效應以及波粒二象性學生理解起來是非常困難的。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些綜合性問題的形式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例如:學生在學習知識后,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光電效應的光是什么?與光強的關系是什么?什么是波粒二象性?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對學生掌握知識的評價形式??灯疹D效應表明光子除了能量之外還有動量,揭示了光的粒子性質,教師在講完這一部分內容之后,可以向學生提問,根據自己的理解思考:康普頓理論是否服從能量守恒定律呢?這樣的問題能夠客觀地評價學生的掌握情況。教師也可以接著這個問題提出:光電效應是否符合能量守恒呢?這一類問題都是需要學生完全掌握本節(jié)課的知識思考得出的,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
綜上所述,任務驅動法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物理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具有抽象性,教師在教學時應積極運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明確所學知識的重難點。教師通過提問一些探究問題的教學形式,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掌握自身的知識盲區(qū),進而有針對的學習,改善自身的不足,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5]。
參考文獻:
[1]鄔晨海. 從質疑走向創(chuàng)新——對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素養(yǎng)培育的思考[J]. 物理通報,2021(1):55-58.
[2]羅均.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策略探究[J]. 數理化解題研究,2020(36):41-42.
[3]樓志剛. 基于任務驅動型網絡交互式學習系統(tǒng)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 高考,2020(35):14-15.
[4]周然. 高中物理“探索在前教材在后”的教學方法運用[J]. 數理化解題研究,2020(21):48-49.
[5]王波. 任務驅動法在高中物理探究教學中的應用——以“氣體的等溫變化”為例[J]. 物理之友,2020,36(5):18-20.
(作者單位:福建省建陽第一中學,福建 南平 35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