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
【內(nèi)容摘要】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矯揉造作,也不追求高深莫測,而是如嘮家常一般通俗自然。與許多作家宏大敘事的風格相比較,汪曾祺另辟蹊徑,以個人化的看似細小瑣屑的題材四兩撥千斤般在文壇閃耀別樣的光彩;以平實委婉而又有彈性的語言,反撥了籠罩一切的僵硬;以淡然自處的文字風格,讓人重溫漸漸消逝的古典主義名士風散文的魅力。本文主要圍繞汪曾祺先生散文的語言特色和文人情懷進行具體文本篇章的探討。以《昆明的雨》為例,品味語言特色、濡染人文情懷,提出教學建議。
【關鍵詞】淡而有味 ?口語化 ?人文情懷
汪曾祺散文,其口語化的語言表達、長短句結合、活用標點、語言細節(jié)富于張力,甚至作為美食家的情結也滲透在行文里,促成了散文語言如綿綿細雨,細膩而不失簡凈的行文氣質(zhì)。
《昆明的雨》是部編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汪曾祺先生是當代作家、散文家、美食家。汪老的文字素以“文白如話,運筆如舌”著稱。在他的《談風格》一文中,有這樣的說法:要形成個人的風格,就要讀和自己氣質(zhì)相近的書。而對汪曾祺影響較大的是歸有光,歸有光善用清淡的文字寫尋常人,文似閑話,近似口語。
《昆明的雨》開篇部分那句“我想念昆明的雨”。一句看似散淡平時的短句,卻為讀者敲開了一扇記錄昆明往事,情味流溢的大門。
文中形容昆明的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清淺散淡的運筆之下,是作者對昆明的雨中“不使人氣悶”“人很舒服”的慢生活的懷想。昆明的雨季在汪曾祺的記憶中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
“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奔毤氉x來,與“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有何差別呢?一個逗號的增刪在此處卻是韻味有無的差異。假如你飽含著對昆明雨季的贊賞與喜愛讀來,似乎一個逗號的加入,讓昆明草木枝葉的旺盛情態(tài)醞釀地更充沛了,濃綠地更充沛了。雨季的滋養(yǎng)帶來了飽脹而蓬勃的綠意。
菌子在行文中的出場預示著汪曾祺散文語言的魅力凸顯到極致?!芭8尉缗8?,滑,嫩,鮮,香,很好吃”。“滑”是入口的爽滑體驗,“嫩”是舌尖的敏銳捕捉,“鮮”洋溢味蕾被喚醒的喜悅,“香”是一口下肚后滿足的回味悠長,一個字便能讓讀者琢磨出一種味覺盛宴,絕!行文中流溢的那種神采仿佛是作者在描寫吃到牛肝菌的當下之感。味覺是有記憶的,這種記憶通過簡單的四個漢字被汪曾祺鐫刻在歲月中,讓后來的讀者久久回味。
“有一種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樣子,真叫人懷疑:這種東西也能吃?!”這一“問”一“嘆”的標點意蘊何在?仔細品味,不難揣摩出汪曾祺在此處的心情——多少透著懷疑,還有那么點兒嫌棄?!斑@東西這么好吃?!”又是一“問”一“嘆”!然而一模一樣的標點,透出的卻是截然相反的兩種情緒,前者是懷疑與嫌棄,而后者卻是驚艷!
“滴溜兒圓”,是文章中作者描述雞油菌的用詞,這里使用換詞法便可以非常清晰地捕捉到汪曾祺語言淡而有味的感受。如果改為“圓圓的”,意思上幾近相同,但顯然就沒有了前者的韻味和口語化的自然靈動味道。
在寫到昆明的楊梅一段時,這樣描寫苗族女孩兒——“戴一頂小花帽子,穿著扳尖兒的繡了滿幫花的鞋……不時吆喝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白描勾勒出賣楊梅少女的純凈之美,尤其是那聲吆喝,一個破折號好似讓讀者聽到了女孩兒甜美悠長的聲音傳向遠方。這個賣楊梅的女孩兒坐的位置,汪曾祺的敘述也是用心的。她“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痹囅耄⑽壬?,腳尖并得齊齊的,穿戴著別致的苗族服侍,這樣不說話就很美。
談到昆明的楊梅時,文章這樣寫道:昆明的楊梅很大……真是像一球燒得熾紅的火炭!汪曾祺總是在語言細節(jié)上能夠另辟蹊徑、運筆如舌。“一球”而非“一塊”云云,是何用意?仔細揣摩,“一球”更突出了火炭梅飽滿碩大的特點,多么自然又傳神的用詞!于細節(jié)處巧思用詞,語言細節(jié)富于張力,是汪曾祺先生散文的重要特點之一。
“我吃過蘇州洞庭山的楊梅、井岡山的楊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汪曾祺作為美食家的優(yōu)勢顯露無遺,直抒胸臆的爽朗性格從文字從流露出來。這也不禁讓人聯(lián)想起他的另一篇散文《昆明菜》中那句“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昆明那樣好的牛肉”。句句皆是對昆明風物人情的滿滿的愛??!
在寫到緬桂花,寫到房東和她的養(yǎng)女時,有這樣一句“有時送來一個七寸的盤子,里面擺得滿滿的緬桂花!”語言細節(jié)的張力在這里凸顯出來——七寸,這是作者有意交代的,緬桂花是一種花朵小而狹長的植物,要裝滿滿的七寸盤子,足見送去的緬桂花之多。對“七寸”的描述讓讀者更看到了房東對這些異鄉(xiāng)學子的關心與照顧。由此人與人之間的溫情緩緩流淌。句末的感嘆號,讀者從中是否能讀出汪曾祺當年的手捧著滿滿緬桂花時的驚喜與感激呢!
“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xiāng)”。1939年到1946年,一座待了七年的城,點點滴滴都是生活,絲絲縷縷皆是回憶。如果不是懷人,不是思鄉(xiāng),那又能是什么呢?只是這眼前緬桂花的香,緬桂花的美,房東母女的好,讓作者的心軟軟的。從中我們也能讀出緬桂花的可人,昆明風物人情的可人。即便不懷人,不思鄉(xiāng),一顆心仍會因眼前的一切而變得柔軟起來。
在寫到那個積雨少住的日子時,汪曾祺提到“滿池清水”,提到“著比丘尼裝的陳圓圓的石像”。眼望著“滿池清水”,汪曾祺是否想起“巴山夜雨漲秋池”的詩句,想著自己何時才是歸期。同時,他在這里輕輕點染一筆歷史的墨跡——陳圓圓和吳三桂的愛情故事。當陳圓圓心灰意冷后,暮年投蓮花池而死,內(nèi)心的平靜是她尋找的最終歸宿。那是國破家亡,親人離散中對平淡而安寧生活的一種向往。這也正好應和了昆明生活的閑適寧靜。
正如汪曾祺筆下寫的那樣,“一碟豬頭肉,半市斤酒”,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昆明的寧靜給了汪曾祺一個與好友閑坐的午后時光,行文中特別強調(diào)“裝在上了綠釉的土瓷杯里”,表明這里是土酒。昆明當?shù)氐木?。文章最后還寫到幾只雞,“都把腦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腳著地,一動也不動地在檐下站著”。為什么強調(diào)“把腦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腳著地”呢?這個充滿人間煙火氣的細節(jié)被作者在有限的字數(shù)里點染方寸——雞睡覺的時候正是這個姿勢,這何嘗不是在寫昆明那個雨天寧靜舒適的體驗呢?彼時彼刻的汪曾祺是否會在心里感嘆:戰(zhàn)火紛飛處,雞有安逸之所,人卻要顛沛流離。
“我們走不了,就這樣一直坐到午后”,果真“走不了”嗎?只是雨水便能決定兩個成年人的去留自由嗎?恐怕不是“走不了”,而是“不想走”。只因為在這里,汪曾祺找到了兵荒馬亂的歲月里分外寧靜安逸的一個午后,如此珍惜,如此不舍,不忍錯過。在這里,他尋得了內(nèi)心的寧靜。
暫避硝煙與戰(zhàn)火中的一池清水,小街上的小酒店、一碟豬頭肉、半市斤老酒、檐下的幾只雞、院子里滿架的木香花……尋常的物尋常的景,卻于散散淡淡清清淺淺的筆觸中流淌出一種難以言說的情味。汪曾祺在選擇細節(jié)的人和物時,總能用淡淡的筆觸引發(fā)人濃濃的興味。這所有的景和物,無不貫穿著一條情感線索——對昆明生活的喜愛與懷念。
七年的艱苦卻又自由的昆明時光,讓汪曾祺結識了很多良師益友,其中便有帶他走上寫作之路的沈從文老師,并且邂逅了相伴一生的妻子施松卿。難怪汪曾祺稱昆明便是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呢!寫昆明的雨,不僅是在寫那雨的美好,更是雨中的風物,雨中的人,雨中的昆明記憶。雨不過是詩意、溫馨、自由情懷的別樣寄托罷了!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在昆明能品遍那樣的美味、遇到那么多可愛和善的人,又能擁有這樣一個寧靜祥和的午后雨天。怎能不讓汪曾祺魂牽夢縈,視為一生的美好回憶?
汪曾祺曾經(jīng)說過:“給讀者以喜悅,讓讀者感覺到活著是美的,有詩意的,生活是可以欣賞的。這樣他就會覺得自己也應該活得更好一些,更高尚一些,更優(yōu)美一些,更有詩意一些,我認為這是作家的責任?!蔽膶W難道不應該是這樣的嗎?帶著欣賞看待瑣碎而平淡的生活。讓讀到它的人覺得生活的美好,從而覺得自己應該活得更好,更高尚,更詩意。
這樣的一篇形神兼具的美文佳作,作為教師的我們?nèi)绾螌⑦@種美滲透給學生,滲透到課堂中呢?結合汪曾祺語言特色的品味,筆者提出以下幾點教學上的建議:
1.汪曾祺語言淡而有味的特點明顯,首先要通過指導朗讀的形式,感受這種語言的魅力。
2.通過換詞法、還原法等多種語言品析的方法,對比品讀原文的語句,領略汪曾祺語言特色的魅力所在。
3.巧用標點和長短句結合句式,其作用在汪曾祺散文作品中的價值不容小覷。應該作為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之一。
4.汪曾祺作品是最尋常的人事物景的呈現(xiàn)和最平淡的敘述,卻能悟出最鮮活的人生道理,產(chǎn)生最真摯的情感共鳴。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汪曾祺散文幾乎完全是貼著生活行走,順著生活的溪流娓娓道來。處處皆有其生活經(jīng)驗和生活智慧的體現(xiàn)。點撥學生學會在瑣碎的生活中學習,于無字句處讀書,是教學內(nèi)容的又一要點。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是真正的文人散文,沒有居高臨下的好為人師,也沒有空洞的大道理。而都是生活小事,生活瑣事,小中見大,情意綿綿。一篇文章,卻能看到一位能畫畫,能做菜,能寫詩的汪曾祺。關注人間草木,一心志在泉林。
【參考文獻】
[1] 李莎. 中學語文汪曾祺教學拓展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2019.
[2] 梁爽. 汪曾祺散文教學內(nèi)容確定的研究[D]. 西北師范大學,2018.
[3] 鄒杰峰. 從創(chuàng)作論的角度進入教材文本解讀的途徑探究——以《昆明的雨》為例[J]. 中學語文,2021(05):45-47.
[4] 劉戀. 雨季昆明夢中故鄉(xiāng)——《昆明的雨》言語品析[J].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1(05):52-54.
[5] 羅晨. 散淡之中見奇崛——論《昆明的雨》的意脈與“風”“氣”[J]. 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01):93-96.
[6] 夏熔亮、徐宏壽. 趣味美味情味詩味——《昆明的雨》教學突破[J].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0(29):41-43.
[7] 馬曉霞. 讀《昆明的雨》,品“淡而有味”的語言[J]. 語文教學與研究,2020(06):80-81.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科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