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月萍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初中科學教學改革轉向為“以學生為本”的目標更為凸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也勢在必行。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科學奧秘,將科學理論應用于生活,力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讓生活走進科學,讓科學回歸生活。
【關鍵詞】初中科學;生活情境;科學實驗
【中圖分類號】G633.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21)16-0148-02
當代社會,無論是科研、醫(yī)療、交通領域,還是經濟、教育領域,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初中科學教學在人才培養(yǎng)上有啟蒙的作用,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主的學科。針對初中生好奇心強、認知能力有限的特點,筆者提出在平時的科學教學中,教師應多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盡可能地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努力落實“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理念,提高課堂“教”與“學”的效率,讓生活走進科學,讓科學回歸生活,力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1? ?將生活情境應用于初中科學教學的作用
1.1? 激發(fā)學生科學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熱烈的學習愿望、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學生學習活動時最重要的動因。培養(yǎng)這種愿望的工作,是跟學校的全部教學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緊密聯(lián)系的,并且首先是在課堂教學中實現(xiàn)的[1]?!背踔锌茖W就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主,能帶領學生認識事物、學習規(guī)律的學科,課堂情境的創(chuàng)設直接關乎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情境的創(chuàng)設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要和學生的生活背景、學習經驗匹配。由于初中生普遍缺少生活經驗,列舉傳統(tǒng)的生活實例難以讓他們產生共鳴,更談不上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目標意識了。
如在“大氣層結構”的教學中,如果按照常規(guī)教學模式,教師會安排對流管一端加熱和現(xiàn)象對流實驗。大部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只是像湊熱鬧一樣地觀看一下實驗,很少有學生會動腦筋思考為什么,而且預習過本節(jié)知識的學生可能已經知道了實驗的結果,這樣很難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情境,如為什么暖氣片要安裝在房間的下方?而空調卻要安裝在房間的上方?教師用這些生活化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再進行實驗探究,能進一步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熱空氣會上升,所以暖氣片會安裝在房間下方,而冷空氣會下降,所以制冷的空調要安裝在房間的上方。
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多采用一些生活中的情境,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同時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實驗活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對學生來說,興趣能夠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想學、愿學、樂學。
1.2? 激發(fā)學生探究意識
科學理論的教學,既要有潛移默化的隱性熏陶,又要有循序漸進的顯性訓練??茖W教師在引導初中生理解抽象概念時,不能僅僅通過書上的一個實驗或者一個概念開展教學。而是需要在實驗的基礎上,用大量的生活情境去拓寬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進而讓學生對原有的概念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為以后將理論知識運用于生活奠定基礎。
如在解釋壓強這個概念的時候,教師可能會為學生展示不同的車子碾過的馬路,馬路的破損程度也有所不同。教師往往會講,這跟壓強有關,跟力的作用效果有關,但是在做實驗進行探究時,學生可能就會產生疑問:在生活中怎樣比較壓強的大小呢?對此,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化情境,告訴學生比較不同的車子誰的壓強大,可以通過計算壓力除以受力面積來判斷,這樣可加深學生對壓強這個概念的理解,讓學生明白壓強是單位面積上的壓力,是壓力和受力面積的比值。
又如有關浮力的習題,一船在某水域作業(yè)時,將裝滿金屬工具的大鐵箱用繩子懸放入水。第一次放時,因水太深,鐵箱沒觸碰到水底,此時船的吃水線在A處。換個地方第二次再放,鐵箱才接觸到水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鐵箱在船上時,船的吃水線在A處下方
B.鐵箱接觸到水底時,船的吃水線仍在A處
C.鐵箱接觸到水底時,船的吃水線在A處之下
D.鐵箱接觸到水底時,船的吃水線在A處之上
讀完題目,缺少船上生活經驗的學生讀得云里霧里。教師可拿來玻璃水缸模擬大海,用木塊模擬船,用鐵塊模擬大鐵箱,為學生演示,幫助學生理解。久而久之,學生遇到類似的問題也會借助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去理解探究。
1.3? 激發(fā)學生問題意識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教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都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2]?!币虼?,教師應從教材等資料的閱讀中,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從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時產生的矛盾中,從學生熟悉的實驗、理論中,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問題。
在初中科學教學中,從生活中取材既有利于讓學生理解抽象概念,又可以在體現(xiàn)科學趣味性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如音調與頻率高低的教學中,教師常將男人和女人的聲音作對比,但學生對音調概念的理解還是不明確。筆者拿來塑料管讓兩名學生合作,一人吹另一人剪,隨著塑料管越來越來短,聲音從雄渾到尖細,音調也越來越高,進而讓學生理解音調這一概念。
又如教師讓學生在家進行實驗操作,拿三個相同的啤酒瓶,在里面裝上不同量的水,然后用相同的力度敲瓶壁,比較哪個啤酒瓶發(fā)出的聲音更清脆(音調高)。大部分學生說水少的啤酒瓶發(fā)出的聲音更清脆,但也有學生說:“老師,我對著瓶口用相同力度吹氣,水多的瓶子聲音清脆(音調高),這是為什么呢?”教師可以借此讓學生反復敲、吹瓶子,然后在對比中尋找兩者聲源的不同——一個是水,一個是空氣。如此反復,學生在簡單的生活實驗中思索問題,發(fā)現(xiàn)、體驗知識帶來的樂趣。使用簡單的富有生活氣息的素材,可以讓學生體驗動手實驗的樂趣,在提升學生參與實驗積極性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
2? ?將科學知識應用于生活情境的作用
2.1? 增長生活見識
在生活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倒盒裝牛奶時,開口在下,牛奶的流速往往會比較急,而口在上牛奶流速較緩,不容易噴灑出來。學生結合學過的知識分析后發(fā)現(xiàn),牛奶滿的時候,盒內只有很少的空氣,開口在下倒時,牛奶靠重力自然垂直向下流出,隨著牛奶的流出,盒內空余部分逐漸增加,空氣稀薄,盒外的氣壓高于盒內,空氣便會頂開盒口的牛奶補充進去,盒口就會產生氣泡,牛奶就容易噴灑。要解決這一問題,除了可以開口在上來倒,還可以在開口的另外一側的頂部剪一個小孔,以便空氣可以及時補充進去。將科學知識應用于生活情境,學生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增長了見識。
2.2? 增強實踐能力
學習完真菌發(fā)酵這一內容后,學生往往會迫不及待地要做酸奶和面包,為了做出更好的酸奶和面包,學生也會對水溫和比例進行不斷嘗試。在了解酵母菌有兩種呼吸作用后,學生會在做面包時觀察到剛開始溫度適宜時,酵母菌進行有氧呼吸,在氧氣耗盡時酵母菌則進行無氧呼吸,大量二氧化碳會使面包蓬松多孔。學生嘗試之后會發(fā)現(xiàn),想做出好的酸奶和面包,單憑書上的知識還是不夠的,還要在失敗中不斷摸索、積累經驗。學生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不斷地將所學的科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
總之,初中科學內容豐富多彩,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將生活情境應用于初中科學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科學探索熱情,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茖W源于生活,也應服務與生活,只有擁有一顆探索的心、一顆質疑的心,才能揭開科學神秘的面紗,讓我們生活更美好。
【參考文獻】
[1] 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 A·愛因斯坦,L·英費爾德.物理學的進化[M].上海:上海科學出版社,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