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生
人生在世,人們大都喜歡“得”,而不喜歡“失”。殊不知,“得”和“失”如影隨形,有“得”的地方必定有“失”,有“失”的地方也必定有“得”。我們常常忽略了一個基本的常識,那就是——無論得失,皆是過程。
“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蔽耐蹙卸葜芤?,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拔耐蹙小笔恰笆А?,失了自由,失了體面,然而卻成就了《周易》的深邃;“仲尼厄”是“失”,卻成就了《春秋》的深厚;屈原放逐亦是“失”,卻成就了千古絕唱之《離騷》。有“失”必有“得”,有“得”也必有“失”。李自成挺進北京城時,春風(fēng)得意,卻在短短幾十天后,功敗垂成。明清時期,中國實行海禁政策,自詡天朝上國,不得不說,確實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敵侵略,卻也讓中國固步自封,在經(jīng)濟政治等方面,遠(yuǎn)遠(yuǎn)落后于他國,于是有了中國近代幾十年的屈辱史。當(dāng)代中國,已經(jīng)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如今的“得”是千千萬萬的先輩拿鮮血換來的,切不可居安卻思逸。
那么得與失就一定是起點或者終點嗎?非也。不管是起點還是終點,其實都不過是人生一段路的過程。我們在高考前,聽到最多的話是,高考是人生的轉(zhuǎn)折點,也有人說是起點或是終點,是十年寒窗的終點,卻又是邁入更高學(xué)府的起點??墒钦l又能說,這就是起點或是終點呢?我們面臨無數(shù)的抉擇,一個抉擇是一段故事的結(jié)局,也是另一個故事的開篇。但起點也好,終點也罷,都是人生的其中一段過程,是一個由得與失組成的過程。如果非要說終點,我覺得只有死亡。但死亡也不過是生命的終點,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就像屈原走了,卻給我們留下了《離騷》和一個節(jié)日——而這,就是生命的延續(xù)。
“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睔v代帝王,都會覺得自己得到了江山,得到了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殊不知轉(zhuǎn)瞬即逝。社會就在這一代又一代的得與失中不斷前進,才有了如今的盛世。而這無數(shù)的得與失,其實都是這條進化鏈上的鎖扣。所以,得時,不要洋洋得意,居安思怠;失時,也不要顧影自憐,自怨自艾。而應(yīng)該如梵高那般,抱著“一個人絕不可以讓自己心靈里的火熄滅掉,而要讓它始終不斷地燃燒”的信念,讓心中的那把火,永遠(yuǎn)燃燒著!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辈患臣秤诘檬?,不戚戚于榮辱。因為無論得失,皆是過程,在過程中行走,在過程中反思,在過程中突破,這才是人生的真諦。
評點:王學(xué)華
觀點新穎,見解獨到。這篇文章根據(jù)材料提煉出“無論得失,皆是過程”的觀點,這個觀點,是對原材料內(nèi)涵的深度闡發(fā),見解獨到,給人以啟發(fā)與領(lǐng)悟。作者認(rèn)為,“得”和“失”往往是緊緊地結(jié)合在一起的,所有的得與失都是過程,因此,我們要在過程中行走、反思和突破,這體現(xiàn)出作者新穎獨到的觀點。
材料豐富,內(nèi)容充實。文章材料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理論材料,如文中引用了老子、論語、梵高等的名言名句等,使得論說充滿理論色彩,顯示理論高度。二是事實材料,如文王、仲尼、屈原、李自成以及有關(guān)中國近代的事實等,這些素材的運用,強化了觀點的表達。
(編輯: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