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樂迪
你學過“糊弄學”嗎?就是那種,以看起來不敷衍的方式,去應對生活中難以推脫的事情,讓別人覺得你簡直太善解人意了,實際上卻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的那種溝通藝術。
作為一個大多數(shù)時候聊天很認真的人,我對于“糊弄學”是又愛又恨的。一方面,每天24小時和不同的人聊天共情實在是太耗費情緒和腦細胞了,很需要通過適當?shù)摹昂眮碚纫幌伦约旱钠v。另一方面,又開始擔心自己是不是不知道什么時候也被敷衍、糊弄過,又或者認真回復別人的內(nèi)容被當作是在糊弄對方的說辭。除此之外,還擔心糊弄別人會不會傷害對方的一片真心熱情,讓原本真誠的友誼變質(zhì)……所以今天想掰扯掰扯,“糊弄學”到底好不好用啊
其實“糊弄學”這個概念在網(wǎng)絡上流行起來之前,我們就已經(jīng)在不知不覺中使用糊弄的小技巧了。比如,有的人喜歡發(fā)表情包,一言不合就開始斗圖;有的人聊天有很多頻繁出現(xiàn)的句式,什么“啊這”“確實”“笑死”,沒營養(yǎng)但只為了讓對方知道自己還在。那時候我們不稱其為“糊弄”,而是一種可以避免讓自己顯得太冷漠的互聯(lián)網(wǎng)禮儀。
不過“糊弄”這個詞的確是一個精準恰當?shù)男稳?。同學沒完沒了地聊起偶像明星但你卻完全無感怎么辦?糊弄。朋友把自己當成情緒垃圾桶一直倒苦水怎么辦?糊弄。逢年過節(jié)一些不熟的親戚大談特談怎么辦?糊弄。從這一角度看,“糊弄學”實用之至。當過度社交耗費了太多精力,又不想太過直白給大家造成尷尬,委婉的糊弄可以回避正面沖突,給人留有余地,照顧自己和他人的面子和情緒。
我室友則屬于“反糊弄”有些過頭了的類型。為了讓別人知道自己是認真參與聊天的,哪怕只是閑聊,都要“推陳出新”提出一些獨到的個人見解。就比如,只是在宿舍吐槽偶像劇里的一段不合理劇情,她能夠從電視劇審核制度說到新時代家庭結構下的代際沖突,好像時時刻刻都在和你講大道理——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杠精”。如果說和糊弄學學者聊天可能會有一點兒被敷衍,那么和杠精聊天則隨時隨地都像打響戰(zhàn)爭,相比之下,糊弄學實在是非常和善友好了。
文化心理學的老師給我們講,人類的科技發(fā)展太快了,微信聯(lián)系人動輒好幾百,可是人類大腦進化得很慢,還停留在原始社會十幾人的小聚居,所以我們現(xiàn)在才常常感到心力不足。摸魚、劃水、糊弄學,本質(zhì)上都像是自我的保護機制,很多時候也是一種交流的無奈:我和你明明都在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卻不在同一片海域沖浪;大家處在同一個時空里,卻并不存在同一種狀態(tài)和心境。
這種時候,我們既不想被別人左右心情,又想用友善擁抱他人,那么點頭和微笑總是沒有錯的。萬事皆糊弄是絕對不倡導的,但是如果生活已經(jīng)很難了,也可以偶爾“糊弄”—下啦。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