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很多地方都有城隍廟,那么,城隍廟是怎么來的,里面供的又是什么神呢?這還要從古代的城市建設(shè)說起。
古人建城,會在城墻外挖護城河,挖好之后蓄上水,叫作“池”,“城池”一詞就是這樣來的。而沒有蓄水的護城河則叫“隍”,因此有了“城隍”這個詞。古人認為與生活、生產(chǎn)安全密切相關(guān)的事物都有神的保佑,那么自然也有一個神在守護著城市的安全,它便是城隍神,也有的地方稱之為城隍爺。既然是神,就要建廟來供奉它,城隍廟由此而來。
我國有最早記載的城隍廟是三國時期吳國的蕪湖城隍廟。宋代以后,城隍神開始人格化,常以去世的英雄或名臣作為本地的城隍神,加以祭祀。今天,祭祀城隍神的活動已演變?yōu)閺R會,成為一種民間習(xí)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