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鳳
摘 要 在科技與思想都在快速發(fā)展的新時代,簡潔鮮明的思維導圖在教學過程中被廣泛的使用,它的正確應用,不僅簡化了教學與學習的壓力,而且給予學生們更多的思考空間。本文主要從思維導圖的定義、形式和作用等幾個方面,重點論述思維導圖在詩歌教學中的有效利用。為了充分解讀一般思維導圖的作用和它的共性特征,更好的推廣思維導圖在語文詩歌教學中的應用,讓老師和同學們更加具體的認知思維導圖的內(nèi)涵,筆者選取了在詩歌教學中思維導圖的應用方法,進一步感受思維導圖的教學價值。
關鍵詞 思維導圖;詩歌教學;應用推廣
思維導圖由來已久,它的獨特之處也在時光變遷與思想進步的過程中顯現(xiàn),為了讓大家更為深刻的了解思維導圖在詩歌教學中的運用,筆者試從思維導圖的定義、形式、繪制、作用等幾個層次作簡要的剖析。
一、思維導圖的定義
東尼·博贊是公認的思維導圖的創(chuàng)始人。思維導圖是一種圖像式思維的工具,以及一種利用圖像式思考的輔助工具,它注重使用圖文并重的技巧,將一個關鍵詞或想法以輻射的形式,線形連接其他所有的關聯(lián)項目,簡潔明了、美觀大方。
二、思維導圖的形式
1.圓圈圖:主要用來定義一件事情。2.氣泡圖:主要用于對一個事物的性質(zhì)和特征的描述。3.雙重氣泡圖:重點在于兩個事物之間的比較。4.樹狀圖:常用來整理和歸納。5.流程圖:展示事情發(fā)展的順序。6.多重流程圖:大多用于一件事情的因果分析。7.括號圖:用來分析整體與局部的關系。8.橋狀圖:用于類比或類推出相似性的事物。
三、思維導圖的繪制及其在詩歌教學中的應用
思維導圖的繪制遵守圖文并重的原則,注重利用不同的字體和顏色等來區(qū)分重點關鍵詞,同時注意內(nèi)容之間的層次關系。
(一)思維導圖在詩歌具體篇目中的應用分析
在此,筆者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傳統(tǒng)篇目《聲聲慢》為例,分析一下思維導圖在詩歌教學中的運用價值。
設計理念:用思維導圖解讀《聲聲慢》,完成此文的鑒賞。首先學生通過誦讀作品,抓住作品哀婉、凄涼、愁苦的情感基調(diào)。為更好地讀出情感,借助思維導圖,讓學生直觀地了解作者少女時期、婚居時期、南渡后期別樣的愁情,從而讓學生理解《聲聲慢》中作者要抒發(fā)的情感。其次再借助思維導圖從詩歌的關鍵詞入手,緊扣意象,教會學生畫圖的方法,把抽象難懂的詩歌直觀化、場景化;從而讓學生感受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教材分析:《聲聲慢》是教學名篇,在整個宋詞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此篇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品,其風格婉約,情感細膩。
學情分析:高中生對詞這種體裁較為熟悉,但對詞的理解和鑒賞卻明顯不得要領。據(jù)調(diào)查在高考中仍是失分嚴重的一項。學生明顯在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方面都需要提高。
教學目標:
1.教學中借助思維導圖,抓住關鍵字詞和典型意象,通過誦讀讓學生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精準把握清冷、肅殺的秋景寄托了女主人孤獨、凄涼的心境。
2.引導學生通過利用思維導圖,深入分析詞中的意象,從而體會一切景語皆情語,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3.教師應授之以漁,借助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在
誦讀鑒賞的基礎上,準確領悟詞的意境,從而讀出自己的感受,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審美能力等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利用思維導圖抓住關鍵詞和意象,鑒賞此詞的藝術特色,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方法并嘗試運用。
教學難點:通過學生對意象的把握和感悟,培養(yǎng)學生理解審美等能力目標,提升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過程:
任務一,導圖示例,誦讀指導。
(1)聽讀、齊讀、自讀后,教師出示作者簡介,知人論世。學生畫出思維導圖,精準把握詩詞哀婉、凄涼、愁苦的感情基調(diào)。
教師評析:因為詩歌語言是高度濃縮的語言,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最難把握;所以詩詞學習的難點是精準地解讀情感主旨。對于學生來說,理解詩中所言之志特別困難。直到高考,此問題都一直困擾著學生。此環(huán)節(jié)設計在教學活動初,用直觀的思維導圖,采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初步完成對詞情感基調(diào)的把握和詩詞主旨的品悟。隨后教師以此為契機,布置接下來的學習任務。老師放手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對《聲聲慢》的理解,從詩詞的邏輯等方面來拓展思維導圖,繪制有個性的思維導圖。
任務二,分組合作,理清詞脈。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通過誦讀環(huán)節(jié),學生整體感知文本,按照自己對此詞的領悟,拓開思維,形成個性化的思維導圖。在此環(huán)節(jié),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抓住典型意象,理清全詞內(nèi)容,緊扣詞的結構,分清層次。把握詩詞的情感,解讀表現(xiàn)手法,為接下來的賞析做好鋪墊。
任務三,品讀詩詞,抓住主旨。
教師評價:緊扣主旨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知人論世的方法解讀關鍵字“愁”,借助思維導圖完成教學目標,深入解讀情感。為下一個任務“詞人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愁的?”做好鋪墊,教學設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循循善誘。
任務四,賞其意象,品讀愁情。
教師評析:此環(huán)節(jié)以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小組展示作品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教師歸納總結,解決教學重難點。
任務五,品味欣賞,疊詞文美。
疊字:增音樂之美,抒哀怨之情。
尋尋覓覓→動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環(huán)境→肅殺冷清
凄凄慘慘戚戚→心境→凄清悲苦
課堂小結:一般愁字別樣情,半世漂泊感平生。詞人通過描寫在殘秋的所見所聞所感,營造出冷清悲涼的意境,抒發(fā)其飽經(jīng)國破家亡夫死后的內(nèi)心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此課的教學設計借助思維導圖,直觀精準體悟其抽象情感,在學生朗讀中結束學習鑒賞。
(二)詩歌專題思維導圖
首先確定好中心關鍵詞為詩歌鑒賞;其次整理好所需要的材料,了解詩歌鑒賞的不同層次;再決定次要關鍵詞為宏觀詩歌體裁、“微觀四角度”、思想情感、形象鑒賞、詩歌語言、表達技巧和比較鑒賞等幾個層次;然后根據(jù)每個次要關鍵詞的重點,分別列出下一級內(nèi)容。例如“微觀四角度”中的抓標題、看作者、析注釋、讀正文;表達技巧中的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結構技巧等,層層遞進,將提綱補充完整。最后使用不同顏色的筆書寫所列內(nèi)容,利用
不同的線條連接書寫的內(nèi)容,同時根據(jù)自己喜好將思維導圖繪制出來。
每個人繪制的思維導圖方式和內(nèi)容可能會不同,但只要其能夠簡潔明了的突出重點關鍵,給人整潔完善的感受,能夠真正的傳遞知識,就是一個成功的作品。
四、詩歌教學中思維導圖的應用價值
1.一般思維導圖的共性特點及作用:重點突出、色彩鮮明、層次分明、美觀整潔。
2.將繁多復雜的知識內(nèi)容,以更為簡潔方便的形式表達出來。
3.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可以加深同學們對某一方面知識內(nèi)容的理解和認識,同時在繪制的方式選擇上引導同學們思考,給予學生想象和聯(lián)想的空間。
3.在思維導圖內(nèi)容的選擇過程中,讓同學們學會分析問題的主次,學會自己取舍。
4.在書寫與繪畫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耐心,同時也強化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教師層面:
(1)老師利用簡明的思維導圖展示本專題的主要內(nèi)容,不僅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喚起曾經(jīng)記憶過的詩歌知識,同時給同學們接下來的復習提供了詩歌專題復習的重點、方式和步驟,在簡潔中讓學生按照流程有計劃地復習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老師同樣可以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思考和組織能力,并且在不斷地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同時,提高教學質(zhì)量。
學生層面:
(1)學生在自己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抓住詩歌專題的重點,理清層次,更好地記憶詩歌鑒賞的方式方法,按照自己完成的思維導圖的層次進一步地規(guī)劃復習的步驟。
(2)同學們在利用思維導圖學習的過程中可以交流、分享和討論每個人對詩歌專題重點的認知、知識層次和學習方式的不同看法,在交流中可以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這一專題的重點內(nèi)容,達到提高他們思考和探索能力的目的。
思維導圖是一個十分值得我們學習、使用和推廣的工具,它在教育和學習中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但能夠?qū)⒁粋€概念、一個事物或一種知識體系以一種形象鮮明的方式表達出來,而且在思維導圖呈現(xiàn)的過程中,可以增強繪制者的思考力、想象力和執(zhí)行力。在詩歌專題教學的應用中,思維導圖能很好地鍛煉學生的整理能力、歸納總結能力、想象與創(chuàng)新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在學生加深對詩歌鑒賞內(nèi)容記憶的同時,也更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作者通聯(lián):安徽蚌埠市固鎮(zhèn)縣第一中學]
葉圣陶先生是現(xiàn)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學家、新中國語文教育的奠基者,與呂叔湘、張志公一起被尊稱為“語文三老”。葉圣陶先生投身教育工作70余載,他的“五論”(學生本位論、生活本源論、實踐本體論、習慣本旨論、工具本質(zhì)論)教育思想源自實踐、博大精深,自成體系?!胺矠榻?,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說,是養(yǎng)成一種習慣”……葉老留下的許多教育名言被廣為引用,今天看來,對于推動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葉老還有一句話影響很大,那就是“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一些語文教師或教學研究者常引用這句話來闡釋自己的觀點,但筆者發(fā)現(xiàn),有些人對葉老這句話存在誤解甚至曲解,與葉老的原意往往背道而馳。
葉老當過中小學語文教師,也當過大學語文教師,新中國成立之前與之后累計編寫過17套小學和中學語文教材?!罢Z文教材無非是例子”,絕非葉老一時心血來潮之語,而是他一以貫之的教育思想。據(jù)查證,早在1945年,針對當時語文教育中存在的種種弊病,葉老在《談語文教本——〈筆記文選讀〉序》一文中正式提出“語文教本只是些例子”的說法。1978年3月,粉碎“四人幫”后的中國百廢待興,在北京召開的一次語言學科規(guī)劃座談會上,葉老在題為《大力研究語文教學,盡快改進語文教學》的發(fā)言中指出:“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現(xiàn)在大家普遍引述的語文教材“例子”說,主要起源于此。
(汪瑞林,《中國教育報》2021年07月30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