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沈敦和是中國紅十字會早期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關于他如何從一名晚清官場的失意官員轉變?yōu)榧t會領袖的問題,以往學界始終未能清楚解答。這主要是因為已有研究囿于紅會的視野,無法厘清沈敦和的成長脈絡。其實,要理解沈敦和在紅會事業(yè)中的崛起,必須結合其在上海紳商社會中的發(fā)展,尤其是在盛宣懷事業(yè)體系中的成長。因此,只有打破通常那種分門別類的“碎片化”認知方式,才能確切把握歷史人物的生活世界及其主導線索。
〔關鍵詞〕 沈敦和;盛宣懷;中國紅十字會;紳商社會
〔中圖分類號〕K257;K2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769(2021)05-0163-10
〔作者簡介〕朱滸,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教授,北京 100872。
隨著中國紅十字會的歷史進入學術研究的視野,沈敦和這個名字逐漸為人所知。既有研究都認可沈敦和在中國紅會早期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往往將之視為紅會創(chuàng)始人之一。①不過,沈敦和在紅會事業(yè)中的發(fā)展走勢,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他本是晚清官場中的一員,與社會救濟事業(yè)緣分甚淺。在紅會向中國傳播的過程中,他也并非最早接觸紅會的人之一,卻在參與紅會事業(yè)后不久便成為一個重要人物。更加令人驚訝的是,他在紅會事業(yè)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僅很快超越了社會救濟事業(yè)方面的資深人士,并在辛亥革命之際成為紅會事業(yè)的領袖人物。沈敦和是如何實現(xiàn)身份轉換的呢?迄今未見清楚解答。如果囿于紅會發(fā)展史的視野,恐怕也很難予以解答。事實上,要認識沈敦和從晚清失意官員到紅會領袖的轉身之路,需要更為全面地考察他在上海紳商社會中的成長過程。這個成長過程中,他與盛宣懷的關系又是以往未能充分注意的關鍵因素。因此,要全面梳理沈敦和在晚清經(jīng)歷的禍福轉變,就必須準確把握一個復線的歷史進程。
一、“江南紅道臺”的飛來橫禍
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時成立的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是中國紅會發(fā)展史上一個重要的節(jié)點,更是往往被視為中國紅會組織建設的起點。而沈敦和在該會的出現(xiàn),無論對他本人還是對上海紳商社會來說,都可以說是一件十分突兀的事情。這是因為,在此之前,沈敦和不僅與紅會沒有任何關聯(lián),而且在社會救濟事業(yè)方面也沒有多少突出作為,甚至根本不能算是上海紳商社會的一員。根據(jù)有限的材料介紹,沈敦和出身于寧波的一個茶商家庭,但是并未投身商業(yè)活動,而是很早就致力于學習英語和西學。據(jù)有的材料說,沈敦和曾短暫留學英國,“肄業(yè)甘橋大學,學法政。時光緒初年也”。②精通英語、致力西學確實是沈敦和身上值得注意的方面,這成為他以后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的一個顯著優(yōu)勢。歸國之后,沈敦和在上海開始了自己的事業(yè)生涯,但其選擇的道路既無關商務,也無關社會事業(yè),而是投身仕途。就目前材料所見,他獲得的第一個有明確記載的職位,是光緒初年擔任上海會審公署的中方譯員。不過,沈敦和在上海的時間并不長。光緒七年(1881),因兩江總督劉坤一札調(diào)沈敦和“赴寧襄辦電報事宜”,沈敦和從此離開了上海。③
沈敦和轉至金陵官場后,任職長達十余年之久。作為一名具有較多西學知識的官員,無論是在劉坤一、左宗棠、曾國荃還是張之洞任兩江總督時,他的地位都很穩(wěn)定。在此期間,沈敦和承擔的主要事務屬于洋務范圍,不過與民用事業(yè)無關,而是以軍用事業(yè)為主,先后擔任過水雷局提調(diào)、水雷學堂同文館教習、江南水師學堂提調(diào)等職務。此外,他還主持編譯了《西學章程匯編》《英法俄德四國志略》等西學書籍。④但總的說來,沈敦和在甲午戰(zhàn)爭以前升遷并不快,也沒有特別引人注目之處。直到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沈敦和才有了嶄露頭角的機會。為防備日軍南下,他先后受劉坤一、張之洞之命掌管海防江防事宜,表現(xiàn)出色。據(jù)《申報》于光緒二十年(1894)年底報道:
候補府﹝知府﹞沈仲禮(按:沈敦和字仲禮)太守早歲出洋肄業(yè),西學宏深。邇來供職白門,多所建樹。今歲倭人事起,經(jīng)劉峴帥(按:劉坤一字峴莊)派駐滬上,偵探敵情,并督率兵士就各海口安設水雷。數(shù)月以來,不辭況瘁。香帥(按:張之洞字香濤)知其能也,委以巡閱各炮臺之重任。⑤
另據(jù)當時傳聞,張之洞曾稱兩江總督所屬“候補道一百余員中,精于西法者頗不乏人”,“總辦江防事宜”的沈敦和是其中佼佼者。⑥無論如何,對于這時將近40歲的沈敦和來說,這些表現(xiàn)為其步入仕途的新階段奠定了基礎。
甲午戰(zhàn)后掀起的西法練兵熱潮,使沈敦和得到了新的發(fā)展空間。先是,張之洞因為“擬將江南陸營悉數(shù)改為德制”,遂指派沈敦和與德國軍官“反復推求中國仿行西法而仍不能強兵之故”⑦;稍后,又命其“延請德國練軍教習二十余人到省,在故衣廊租賃民屋為公館,每日赴小教場訓練”。⑧這成為沈敦和參與訓練江南自強軍之始。劉坤一回任兩江總督后,委任沈敦和“總辦營務處兼淞防營務處”,繼續(xù)負責自強軍的操練。⑨光緒二十二年(1896)七月間,劉坤一鑒于自強軍中“延訂洋員共有三十余人,江寧地方與通商口岸情形究有不同,洋人一切起居頗多不便”,故而將“該軍移駐吳淞”,沈敦和隨之同往。⑩在自強軍的成軍過程中,沈敦和做出了極大貢獻。[11]光緒二十四年(1898),他作為“江南自強軍在事出力”人員被“賞加二品頂戴”。[12]同時,他主持將“練將學堂之日記功課及自強軍陳〔陣〕法操法編輯成書”,這就是《自強軍西法類編》和《自強軍創(chuàng)制公言》兩書。[13]這是對近代中國編練新軍經(jīng)驗的較早總結,為沈敦和贏得了“兵家”的聲譽。從甲午到戊戌這段時間,是沈敦和宦途中最為順利的一段時期,以致1911年為之出版的傳記中稱此時的沈敦和為“江南一紅道臺也”。[14]
然而,就在沈敦和因訓練自強軍而名聲大噪之際,其宦海中的黑暗時刻倏忽而至。據(jù)上述傳記所言,光緒二十五年(1899)夏間,有人“忽以擅拆吳淞炮臺劾敦和”,清廷命大學士剛毅查辦此事。作為保守派代表人物的剛毅,“嫉敦和諳英國文語,且時與外賓往還,疑有漢奸行徑,借端陷之”。清廷遂下旨將沈敦和革職,并“發(fā)往張家口軍臺效力贖罪”。[15]面對這一飛來橫禍,沈敦和沒有得到任何援手。七月間,劉坤一接到諭旨,即札飭蘇松太兵備道曾經(jīng)郛將沈敦和“解赴金陵”,先“派文武員弁各一人押解北上”,再“由兵部解赴戍所”。[16]對于沈敦和的這番遭遇,《申報》十分關注,多次報道。次年三月間,該報還在一則題為《疊遭顛沛》的報道中感慨道:“前自強軍總營務處沈仲禮觀察因公被議,絕塞荷戈,雪窖冰天,異常況瘁?!盵17]
出人意料的是,流放張家口的沈敦和,居然因庚子國變得到一展身手的機會。他得以復起的首要機緣,是發(fā)揮其外交特長,先后在直隸宣化府、山西平定州兩地為阻止八國聯(lián)軍西侵立下了功勞。光緒二十六年(1900)九月間,因“京中謠傳兩宮尚駐蹕宣化”,聯(lián)軍遂出居庸關追之。[18]宣化鎮(zhèn)總兵何海峰與新任口北道靈椿,因為夙知沈敦和“前在江南駕馭德將,辦理洋務,頗有聲名”,故而稟請察哈爾都統(tǒng)奎順急調(diào)沈敦和前往宣化。[19]據(jù)奎順奏報,沈敦和“于槍炮森嚴之地出入辯論”,“自雞鳴驛以至張家口,皆賴沈敦和堅忍勞苦,盡力周全,地方得以安謐”。[20]次年二月,又有一股法軍由獲鹿、井陘進入山西境內(nèi),并“力攻固關、龍泉關、長城嶺等處,警報頻仍,事機危急”。山西巡撫錫良、繼任巡撫岑春煊緊急奏調(diào)沈敦和入晉調(diào)停。經(jīng)沈敦和與法軍統(tǒng)兵官巴耀反復交涉,法軍停止前進。“是役也,既為山西退兵,又為直隸退兵,巴將均能一一應允,并允以后聯(lián)軍不再擾及晉邊,遂相約赴正定簽押”。[21]《申報》館得知被貶斥的沈敦和竟然能夠完成“舌戰(zhàn)聯(lián)軍保全千百萬民命”的壯舉,不禁在社論中感嘆道,沈敦和“遭此千錘不煉,愈昭赫赫之名??梢娞煜率伦儫o常,挫折之適以玉成之”。[22]
借《申報》吉言,沈敦和因退敵之功,不僅免除了此前的罪責,而且得到察哈爾、山西兩地官府的青睞。他先是被任命為張家口洋務局總辦,后被岑春煊借調(diào)到山西,擔任山西洋務局督辦,光緒二十八年(1902)又署理冀寧道。[23]在山西任職期間,沈敦和為當?shù)厣鐣l(fā)展多有規(guī)劃,其中最具影響的活動,是與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合力建成山西大學堂。先是,為處理義和團運動期間傳教士在山西被害問題,岑春煊命沈敦和邀請李提摩太前來太原商辦。沈敦和以“莫如捐不腆之錢幣,以博無限之聲譽”為辭,說服各教會“一律免賠,共省賠款銀五十余萬兩”。李提摩太隨即向岑春煊提出,此次山西省賠款“一概蠲免,恐無以儆將來,應罰銀五十萬兩,為辦理學堂之用”。其時恰逢“朝廷即有各省創(chuàng)設大學堂之命”,而當?shù)亍敖虝c地方官紳分途籌辦,晉省遂有兩大學堂,中西畛域判然”。因此,岑春煊令沈敦和與李提摩太“熟商兩校合并之策,改教會所辦之大學堂為西學專齋,官辦之大學堂為中學專齋”。李提摩太同意“將合同取消,所有罰款,悉數(shù)交還”,而“兩大學合并之議定”。[24]沈敦和與李提摩太的這次合作,為后來二人在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時的合作埋下了伏筆。
沈敦和的這些活躍表現(xiàn),也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光緒二十八年五月間,軍機大臣兼督辦路礦大臣王文韶奏調(diào)沈敦和“隨同辦理礦路”,充任礦路總局提調(diào),沈敦和由此離開了山西。[25]在路礦總局期間,他承擔的一項最重要也最知名的工作,是在詹天佑之前受命查勘京張鐵路興工事宜,并“將沿途詳細情形繪圖貼說,送呈外務部及總局會核,以便估定工費,奏請施行”。[26]不過,經(jīng)歷了大起大落之后的沈敦和,看起來已對仕途了無志趣。據(jù)說路礦總局打算委任沈敦和“兼總開平煤礦、建平金礦事”,他卻“以目疾辭歸”。[27]光緒二十八年年底,《申報》報道其已“由京來滬”。[28]回到上海后的沈敦和,沉寂了相當一段時間。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后,沈敦和在貶謫期間種下的福根開始發(fā)揮作用,其后的人生軌跡開啟了一條上行曲線。
二、轉向上海紳商社會后的發(fā)展
參與籌辦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是沈敦和在上海紳商社會中成為重要人物的發(fā)端。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上海紳商社會本來籌議成立的是名為“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的組織,其中心人物是施則敬等社會救濟事業(yè)方面的資深人士。沈敦和雖然參與了該會的籌議,但主要任務不過是向與會者說明“泰西紅十字會緣始及會中一切章程”。[29]在“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計劃受挫,上海紳商轉而籌辦上海萬國紅十字會后,沈敦和的地位迅速上升。為什么此前在上海紳商社會中資歷甚淺的沈敦和,此時能夠脫穎而出呢?首先,他對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的創(chuàng)立起到頗為關鍵的作用。正是他前往聯(lián)絡曾在山西創(chuàng)辦大學堂時合作過的李提摩太,才由后者促成了外國人士的大力贊同。對此,李提摩太曾在成立大會上當眾做了如下陳述:
上海中華官商紳士深念旅居北方之華民備嘗苦楚,彼此籌一拯救之法,特請沈觀察敦和前來,與余商量此事。按各國在東三省教士刻方避難于牛莊,余遵沈觀察之請,電詢牛莊教士,可否助救難民。旋得復電,允向前施救,且愿效力者甚眾,因此遂有創(chuàng)設紅十字會之議……遂往商英、德、法、美四國領事,僉以為然。[30]
其次,在這種國際合作活動中,沈敦和的外語能力和外交經(jīng)驗上的優(yōu)勢得到了充分發(fā)揮。光緒三十年二月初一日(1904年3月21日),上海萬國紅十字會舉行首次董事會議時,會議主席、英國人威金生提議“會中應舉一書記官,專辦文牘”,眾人初始推舉上海工部局學堂教習李志。威金生則認為,“是會系中外合辦,李只能司筆札,不諳華文,必熟悉中外情形,如李提摩太君及沈君敦和主持其事方可”。[31]由此可見,外國人士對熟悉外務的沈敦和更為看重。又如,在五月中旬一次中外董事會議中,中方人士的所有重要意見,幾乎都是由沈敦和直接用英語來表述的,施則敬、任錫汾等人未置一辭。[32]因此,沈敦和在上海萬國紅十字會各類公啟、公函中得以位列華董首位,很有可能含有施則敬等人出于外務的重要性而表示敬重之意。
以參與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為始,沈敦和很快成為上海地區(qū)慈善公益事業(yè)的一名后起之秀。約在光緒三十年九月間,上?!皠?chuàng)設黃浦救生善會”,沈敦和出任該會董事,并積極聯(lián)系工部局開展籌捐事宜。[33]十一月間,鑒于救助受虐妓女的虹口濟良所地處偏僻,“妓女赴訴,殊多不便”,沈敦和又與嚴信厚、朱佩珍、施則敬等人共同發(fā)起在四馬路設立濟良分所。[34]十二月初,由沈敦和倡議的上海天足會成立,有報道稱:“沈君敦和創(chuàng)滬上天足會,豪舉也。”[35]光緒三十二年(1906)冬,寓滬中外人士為拯濟徐海地區(qū)水災成立華洋義賑會。沈敦和在該會中的地位,標志著其慈善公益事業(yè)達到了一個新高度。經(jīng)會議商定,該會會長由商約大臣呂海寰擔任,副會長為盛宣懷和江海關總稅務司好博遜(H.E.Hobson),沈敦和為“華文書記員”,美國傳教士李佳白(Dr.Gilbert Reid)任“洋文書記員”;同時,沈敦和還與英商李德立(Edward S.Little)被舉為辦事員。[36]沈敦和是該會中唯一一個同時擔任兩個職務的成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賑災期間,華洋義賑會為籌捐而策劃了一次帶有博覽會性質(zhì)的活動,即“萬國賽珍陳列會”,沈敦和是主要負責人之一[37],其夫人沈章蘭則出任了這次集會所設“中國珍品助賑陳列所”經(jīng)理人。[38]最終,這次集會共籌集賑款約六萬元。[39]
當然,沈敦和在慈善公益事業(yè)上的發(fā)展,并不是他在上海紳商社會中得以崛起的全部基礎。他真正成為紳商群體中的代表性人物,離不開其對工商實業(yè)活動的參與。而在這個方面,沈敦和主要得力于盛宣懷的扶持。就目前所見材料,沈敦和與盛宣懷在參與上海萬國紅十字會之前并無交集,沈敦和離開路礦總局后到萬國紅十字會創(chuàng)立之前,也沒有參與過實業(yè)活動的記錄。很可能是在萬國紅十字會創(chuàng)立之后不久,沈敦和擔任了滬寧鐵路總辦一職。[40]這一任職顯然與盛宣懷大有關系,因為盛宣懷此時正掌管滬寧鐵路事宜。沈敦和、盛宣懷兩人因紅會事務密切往來之際,在鐵路事務中的關系同樣在升級。大約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冬間,沈敦和便在輿論中都被公然稱為盛宣懷的“心腹”了:
簡辦滬寧鐵路唐紹儀現(xiàn)尚未能來滬。日昨聞盛宣懷由鄂密電其心腹總管理[處]沈敦和觀察帶卷赴京移交,希冀彌縫一切,大約沈于日內(nèi)即須啟行。[41]
退一步說,即使沒有達到“心腹”的程度,沈敦和與盛宣懷的關系此時也肯定非同尋常。這方面第一個有力的證據(jù)是,盛宣懷于光緒三十二年二月間移交鐵路事權完畢,沈敦和即于四月間向唐紹儀稟辭滬寧鐵路的差使[42],其中很可能不無共進退之意。另一個顯著證據(jù)是沈敦和在中國通商銀行的任職。該行自創(chuàng)辦以來一直掌握在盛宣懷手中,大權從無旁落。光緒三十二年二月初,此前從無金融背景的沈敦和,忽然出現(xiàn)在該行辦事董事之列。并且,他首次露面就參加了該行探討虧短賠償、辭退大班等機密問題的董事會議。[43]如果說發(fā)生在通商銀行里的這一切不是出于盛宣懷的安排,那真是不可思議。在盛宣懷的支持下,沈敦和在商界的地位及聲望都得到極大提高。最能體現(xiàn)這種提高的事實,是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八月間上海商務總會的議董改選中,步入商界沒多久的沈敦和成為一匹黑馬,與朱佩珍、周晉鑣等上海紳商界資深人物一起成功當選為新一屆議董。[44]
盛宣懷這一時期為什么要大力扶持沈敦和,使之在上海紳商社會中迅速脫穎而出呢?解答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理解盛宣懷在實業(yè)方面的合作群體的變動。約從甲午戰(zhàn)爭前后為始,早先與盛宣懷在實業(yè)活動中密切合作的經(jīng)元善、謝家福等人逐漸淡出,嚴信厚、施則敬等人成為盛宣懷更為倚重的合作群體。不料,光緒三十一年抵制美貨運動的爆發(fā),極大動搖了這批合作群體的社會地位。既有研究表明,在這次以上海為中心的大規(guī)模社會抗議活動中,以嚴信厚為總理的上海商務總會領導層,既不敢領銜發(fā)出抗爭通電,也不敢出面組織或堅決支持抵制活動,其社會聲望大跌。結果,在當年上海商務總會的議董選舉中,在抵制美貨運動中表現(xiàn)積極的福建幫代表曾鑄被選為新一屆總理。[45]失去總理職位的嚴信厚,此后在社會活動中的身影日漸稀少,并于光緒三十二年八月間因病去世。[46]嚴信厚去世約一個月后,施則敬在議董任期未滿之時便發(fā)布公告,聲明辭去商會坐辦一職。[47]可以說,盛宣懷在甲午戰(zhàn)爭前后發(fā)展起來的這一合作群體,已告徹底瓦解,盛宣懷需要發(fā)掘新的事業(yè)合作人選,而從上海萬國紅十字會開始進入其視野的沈敦和,恰好適應了這一要求。
得到盛宣懷扶植而在上海紳商社會中崛起的沈敦和,反過來也為盛宣懷在事業(yè)低谷期間的抗爭出力甚多。這方面的第一個證據(jù),是沈敦和在盛宣懷試圖奪回輪船招商局控制權過程中的表現(xiàn)。因朝廷啟動官制改革后,將輪船、鐵路、電報和郵政之權收歸新設立的郵傳部,盛宣懷產(chǎn)生了在商辦名義下重掌招商局的念頭。經(jīng)過一番謀劃,光緒三十三年正月十六日(1907年2月28日),一批招商局股東在上海愚園舉行會議。沈敦和以報告人身份向與會股東提出,鑒于“招商局全系商股”,所以朝廷“將輪船事宜歸郵傳部管理……與此事理不符,爰議援照商律,呈請注冊,以享保護利益”。隨即在會議上選舉了五名注冊代表,盛宣懷以103票排名首位,沈敦和以84票排名第二。[48]不久之后,甚至一度有農(nóng)工商部“議以盛宣懷為招商局督辦,沈敦和為協(xié)理”的傳言。[49]雖然此事最終未果,但是沈敦和在這次活動中無疑扮演了被盛宣懷十分看重的一個角色。
在盛宣懷于宣統(tǒng)元年(1909)再次爭奪招商局控制權的行動中,沈敦和的地位雖然沒有上次突出,但也起到了不容低估的作用。這首先表現(xiàn)在,沈敦和在股權方面具有相當大的分量。在袁世凱被朝廷驅(qū)逐之后,盛宣懷試圖再次將招商局改歸商辦,策劃在上海召開招商局首屆股東大會,為此發(fā)起了股東登記活動。到大會召開前夕,來上海掛號處登記的股份終于達到全部股份的60%,滿足了商律要求。在大會選舉中,盛宣懷以壓倒性優(yōu)勢成為董事會主席。[50]以股東身份出現(xiàn)在會議中的沈敦和,其本人名下有150股,并與王存善一起掌握了1370股的代表權,成為代表權最多的到場股東之一。[51]其次,沈敦和是盛宣懷重入董事會的首倡者。盛宣懷被首屆股東大會選舉為董事后,因其此時身為郵傳部右侍郎,故而“臨時致函辭退”,由其長子盛昌頤入會作為代表。不料,盛昌頤在大會結束后不久即告病故。以沈敦和為首的301名股東向招商局發(fā)出公啟,提出“按之商律,以權數(shù)最多之員,輕于辭退,實屬未符”,所以應“查照原舉權數(shù),仍請以首選之人入會,不必以次多數(shù)者推補”。[52]招商局董事會遂將此意見報告給農(nóng)工商部和郵傳部,兩部表示同意,盛宣懷順利復歸。[53]
沈敦和在實業(yè)領域為盛宣懷提供的另一項助力,是在漢冶萍公司的創(chuàng)辦過程中。光緒三十四年(1908)二月間,盛宣懷為了挽救虧損嚴重的漢陽鐵廠,奏請將漢陽鐵廠、大冶鐵礦與萍鄉(xiāng)煤礦“合成一大公司,新舊股分〔份〕招足銀圓二千萬元”。[54]在得到朝廷允準后,盛宣懷迅速啟動了招股活動。他在四月間曾經(jīng)樂觀地預計,“漢冶萍股分〔份〕不久即可收足”。[55]其實,招股活動并不順利。[56]在這一背景下,宣統(tǒng)元年三月二十七日(1909年5月16日)在上海召開的漢冶萍公司第一次股東大會,在某種意義上成了招股動員大會。沈敦和在參加大會之前,已是擁有該公司500股以上的大股東之一。[57]不僅如此,他還作為唯一的股東代表,在大會上做了演說。沈敦和通過介紹自己“于鋼鐵之質(zhì)地及外洋之銷路研究有日”的經(jīng)驗,認為漢冶萍公司足以“塞漏卮,浚利源,關系吾中國實業(yè)前途者,庸有既極哉”,大力呼吁“各股東洞燭利害,踴躍購股,俾公司厚集其資本,放手擴充,以底于成”。[58]而據(jù)盛宣懷向其姻親吳郁生透露,“漢冶萍開會之后,股分〔份〕亦甚踴躍”。[59]如果此言不虛,此中自然包含沈敦和的貢獻。
三、為中國紅十字會奠基的福報
一旦厘清沈敦和在盛宣懷實業(yè)體系中的成長情況,再來考察沈敦和在紅會建設中與盛宣懷之間的關聯(lián),就會有不一樣的發(fā)現(xiàn)了。以往很少為人注意的是,當盛宣懷與呂海寰在光緒三十三年五月間聯(lián)銜奏請創(chuàng)辦中國紅會時,恰恰是盛宣懷面臨被“丁未政潮”所牽連的危險之時。[60]有理由推測,盛宣懷此舉恐怕含有轉移朝廷注意力的用意。其理由有二:其一是,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收束之后,并沒有進一步的辦會計劃;其二是,從盛宣懷的活動軌跡來看,在朝廷允準設會后,他也很少真正投身于紅會事務。因此,所謂創(chuàng)設紅會,很大程度上是一場沒有多少準備的假戲。而朝廷既然允準,盛宣懷主導的這場假戲就必須真做下去,其難度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盛宣懷大力扶持起來的沈敦和,成為承擔這項任務的不二人選。
盛宣懷、呂海寰在光緒三十三年的奏折里提及的培養(yǎng)醫(yī)學生、建設醫(yī)院等日常性紅會建設活動,在次年才真正開展。光緒三十四年八月初三日(1908年8月29日),《申報》開始刊登《中國紅十字會招考醫(yī)學生廣告》,其主要內(nèi)容為:
本會……現(xiàn)先以培植醫(yī)員為入手基礎,因醫(yī)院校舍尚未暫造竣,附科學完備程度最高之同濟德文醫(yī)學堂授課。宗旨:招選聰穎子弟,教授醫(yī)科,卒業(yè)后任憑充紅十字會醫(yī)員。學所:附在同濟德文醫(yī)學堂。學額:先收十名。學齡:以十五歲至十八歲,身家清白,素無疾病,英文及算學業(yè)已粗通,華文能作短論說者為合格,如已通德文者得特別卒業(yè)年限。學級:八年卒業(yè),給予文憑,不及格者補習。[61]
這是首次在“中國紅十字會”名義下舉行的社會活動,意味著紅會建設終于步入實踐階段。八月二十二日(9月17日),《申報》公布了通過初試的15名學生名單,聲明他們將由“沈仲禮觀察復試”。[62]由此可知,這次招生活動主要是由沈敦和主持的。由于第一次復試僅通過6名學生,所以這次招生活動延續(xù)了一次,最終共招收了12名學生。[63]
繼招考紅會醫(yī)學生后,沈敦和又主持了紅會醫(yī)學堂的建設。約在宣統(tǒng)元、二年(1909、1910)之交,沈敦和利用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時期的部分余款,在上海徐家匯一帶購地開建紅會醫(yī)院。[64]從坐落位置來判斷,這家醫(yī)院應該就是宣統(tǒng)元年年底奏折里所說的紅會“醫(yī)院學堂”。這座紅會醫(yī)學堂的開建,為在紅會建設上實際作為不多的盛宣懷提供了及時的搪塞之辭。原來,盛宣懷于宣統(tǒng)二年六月末赴京后,因掌管軍資處的載濤、毓朗兩位貝勒“詢及會事”,便于九月初讓沈敦和等人提供醫(yī)學堂建設情況作為主要回復內(nèi)容。并且,為了掩飾開工時間較晚的問題,還需要沈敦和等人倒填日期:
查上海所建紅十字會醫(yī)學堂,足為基礎,惟規(guī)模如何,弟在滬時尚未驗收。諸公苦心締創(chuàng),漸臻美備,尤未可湮沒不彰,擬請速將以前收支各款,詳細造報,并將醫(yī)學堂建造經(jīng)費,繪圖貼說,一并附銷,均倒填七月初六日以前日期,迅賜寄京,以便趕緊轉咨……種種枝節(jié),是為至要。[65]
大約在宣統(tǒng)二年年底,坐落在徐家匯的紅會醫(yī)學堂全部竣工。十二月二十三日(1911年1月23日),這座學堂以“大清紅十字會醫(yī)學堂”的名義在《申報》上打出廣告,向社會正式招收學生。[66]同時,沈敦和也沒有忽視紅會醫(yī)院的建設。在沈敦和的推動下,次年二月間,“中國紅十字會與中國公立醫(yī)院兩分醫(yī)院合設于天津路八十號”,沈本人出任總理。[67]
上海地區(qū)紅會醫(yī)學生的培養(yǎng)和紅會醫(yī)學堂的建成,是紅會建設在盛宣懷任會長期間最主要的成果。而大力推動這一進展的沈敦和,也為自己在隨后而來的辛亥革命中大顯身手打下了基礎。1911年10月23日,沈敦和接到漢陽來電,“以兩軍死傷過多,請即親率紅十字會中西醫(yī)隊迅速前來戰(zhàn)地,普救同胞”。[68]沈敦和當即決定,在上海地區(qū)紅會力量的基礎上,“遍請中西醫(yī)士、看護學生等,分甲乙丙三隊,尅日出發(fā),以救兩軍傷亡軍士及受困居民”。[69]次日下午四點,沈敦和聯(lián)合寓滬中外人士700余人,在工部局議事廳召開紅十字會特別大會,“報告開會宗旨及成立甲乙丙三醫(yī)隊”前赴戰(zhàn)區(qū)救護等情況,得到大會一致通過。在此次大會上發(fā)言的李提摩太,盛贊沈敦和“乃救苦救難之大元帥、救命軍之大教主,組織此會,必能完全無缺”。[70]與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時相比,此時的沈敦和已然具備獨立領導紅會力量的能力和聲望了。
沈敦和建設紅會事業(yè)的最大福報,是在辛亥革命之際成功地實現(xiàn)了與清朝的切割。而促使他切割的機緣,很可能與盛宣懷有關。眾所周知,武昌起義爆發(fā)后,盛宣懷成為眾矢之的,清廷為了平息事態(tài),以之為替罪羊。1911年10月26日,朝廷以盛宣懷“貽誤大局,實屬辜恩溺職”,故而“即行革職,永不敘用”。[70]頗為諷刺的是,朝廷竟然同時允準了盛宣懷“設立慈善救濟會”的建議,命呂海寰“妥速籌辦”,并聯(lián)系沈敦和等人“前往辦理救濟事宜”。[72]不知何故,朝廷在將盛宣懷革職18天后,才諭令呂海寰“充中國紅十字會會長,仍兼辦慈善救濟會事宜”。[73]盛宣懷的革職,無疑為沈敦和與清朝的決裂掃清了最后一層障礙。10月底,剛剛接手救濟事宜的呂海寰便與沈敦和聯(lián)系,試圖與之合作,其電文中稱:“弟甫接手,均無頭緒。兄本舊交,極愿借重,未識目下作何布置?何人幫辦?弟擬略事部署,即行赴滬?!鄙蚨睾突仉妱t稱:
滬紅十字會系民捐民辦,甲辰(按:即光緒三十年)四月、十二月兩次奉旨嘉許,實稱善舉。上年夏欽派盛宮保為會長,并擬改名大清紅十字會,當經(jīng)敦和力陳利害,按大清紅會應歸陸軍部籌辦,如遇戰(zhàn)事,僅止隨本國軍隊后救傷,與和等所辦瑞士締盟、萬國承認之中立紅十字會宗旨不同,且滬會系募中外捐款而成,殊難歸并,業(yè)蒙盛公允商政府在案。
該電末尾甚至提出:“公奉命籌辦慈善救濟會,應否……尅期組織前赴信陽、漢口一帶救護軍民,以期周密而助紅會之不逮?”[74]如前所述,沈敦和在1911年初招收醫(yī)學堂學生時還公開使用過“大清紅十字會”旗號,此時卻斷然否認上海紅會跟大清紅會的關聯(lián),顯然是拒絕與呂海寰合作。
接管上海紅會無望之后,呂海寰只得另起爐灶。好在復出后擔任內(nèi)閣總理大臣的袁世凱是呂海寰的支持者,其回復呂海寰的電文中稱:“我公奉命籌辦慈善救濟會……弟有可效力之處,必當竭誠贊助?!盵75]與此同時,尚在清朝統(tǒng)治下的北方大部地區(qū)仍然遵奉呂海寰的號召。例如,盛京、張家口、天津、濟南、開封、保定、吉林各處,或建立慈善救濟分會,或稱紅會分會,都明確表示接受呂海寰的領導。[76]在此基礎上,呂海寰穩(wěn)住陣腳,逐步形成了一股以京師為中心的紅會勢力(以下簡稱“京會”)。京會自行組織了以協(xié)和醫(yī)學堂為中心的救護隊伍,“分往戰(zhàn)地,救濟軍人”,做出了可觀的成績。[77]這樣一來,中國紅會組織在辛亥革命之后形成了南北分立之勢,即呂海寰領導的京會與沈敦和領導的上海紅會(以下簡稱“滬會”)相對立的局面。
為了保持自身的獨立性,沈敦和采取了搶先爭取國際承認的策略。1911年11月16日,滬會在工部局議事廳舉行理事會議時,決定“托日本赤十字社社長松方侯爵將本會原始及辦理情形,函達瑞士國之日來弗萬國紅十字聯(lián)合會”,希望該聯(lián)合會“請即知照萬國承認”。聯(lián)合會接受了這一申請,于1912年初回電表示,已“分電寰球入會各國,皆已一律承認”。[78]這使滬會在國際法體系中領先了一步。此外,鑒于已與清朝切割,沈敦和的另一個策略是向革命軍政府靠攏。他在向臨時政府副總統(tǒng)黎元洪匯報武漢救援情形之際,告之已獲國際承認的消息,請求臨時政府予以承認。孫中山知悉后隨即指示,“該會熱心毅力,誠無可表德之處,應即令由內(nèi)務部準予立案,以昭獎勸”。[79]沈敦和的這些行動,使“滬會”的名聲一度遠超“京會”之上。
然而,隨著國內(nèi)政權從南京臨時政府轉移到袁世凱手中,以呂海寰為首的“京會”逐漸有了爭取中國紅十字會正統(tǒng)地位的實力。這特別表現(xiàn)在參加國際紅十字會大會的問題上。本來,約在1911年底,清朝外務部曾接到國際紅十字聯(lián)合會擬于次年召開國際會議的通知,但當時無人關注。鼎革之后,沈敦和得知將于1912年5月7日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第九屆國際紅十字大會,向袁世凱提出“請款赴會”的要求,在得到“自行籌款辦理”的答復后,沈敦和一度產(chǎn)生了放棄與會的念頭。[80]袁世凱當然不是對紅會問題毫不在意,他一面拒絕資助沈敦和與會,一面卻指派駐美公使為“政府代表蒞會”,并指示外務部告知呂海寰派遣人員作為紅會會長代表參會。[81]得知這一信息的沈敦和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委托留美學生監(jiān)督黃鼎代表“滬會”參加大會,同時致電呂海寰稱:“此次萬國大會,京、滬兩會各派代表報告成績,顯有異同,不特貽笑鄰邦,尤足為紅會之玷”。[82]呂海寰則認為,“沈派黃鼎是獨樹一幟之意……沈既派黃某,可與本會所派員并行不背﹝悖﹞”。[83]對于這一爭執(zhí),外務部亦無法協(xié)調(diào),只得電告中國政府與會代表、駐美公使張蔭棠“照會美使轉達美外部,一律接洽”。[84]
在這次會議上,京、滬兩會的爭執(zhí)公諸于世。起初,國際紅十字聯(lián)合會會長阿鐸爾“以沈敦和君報告上海紅十字會情形手函一件”交給中國代表。因該函主要談及京、滬兩會的爭執(zhí),故而中國代表會商后決定“將沈函交還阿君”,并另致阿鐸爾一函,聲明“中國紅十字會之總會所暨總會辦事員均在北京設立,總會長為呂公海[寰]”。最終,沈敦和函“自歸無效”[85],“滬會”先前爭取到的國際承認亦隨之消失。不過,得到北京政府支持的“京會”并不能壓倒具有雄厚社會基礎的“滬會”。國際紅會大會結束后,雙方經(jīng)過多次會商,最終達成了合并協(xié)議。其主要內(nèi)容是:總會設在北京,呂海寰為會長,總會負責與政府接洽并兼辦外交;沈敦和為副會長,常駐上海,“滬會”定名為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總辦事處,管理全國各分會事務、醫(yī)務、募捐、籌賑、防疫,并執(zhí)掌會中財產(chǎn)等事。[86]正如張建俅分析的那樣,這種制度安排使得中國紅會“形成了獨特的二元結構”,北京總會“雖然取得正統(tǒng)的名義”,但上海方面實際上“取得絕對的主導優(yōu)勢”。[87]沈敦和亦由此順利轉化為民國的社會賢達。也正是基于這樣的社會身份,他才能在當年的恩主盛宣懷落難之時,伸出援助之手。[88]
本文的第一個貢獻,是拓寬了關于中國紅會早期發(fā)展史的認識。沈敦和從晚清官員轉變?yōu)榧t會領袖的道路表明,要理解中國紅會的早期發(fā)展,決不能囿于通常的社會史視野。仕途上遭遇飛來橫禍的沈敦和,以參與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為契機,幸運地走上了一條新生之路。他不僅得以接觸紅會這樣的新興事業(yè),更重要的是由此步入上海紳商社會,打開了與盛宣懷合作的通道。正是在盛宣懷的扶持下,原本在上海紳商社會中資歷甚淺的沈敦和得到了長足發(fā)展。這種社會身份和屬性的轉變,是其后來成長為紅會領袖的重要基礎。本文的另一個價值,則是有助于克服“碎片化”認知的思路。在以往的紅會史研究中,沈敦和在紅會事業(yè)中的崛起,給人以突發(fā)事件的印象。而在以往關于上海紳商社會和近代經(jīng)濟史的研究中,沈敦和的身影又大多如驚鴻一現(xiàn),莫知來由。這種分門別類的研究思路,使得沈敦和的歷史面相長期陷入破碎狀態(tài)。因此,只有打破既有認知方式造成的藩籬,打破對歷史進程的單線性把握,才能更為全面地認識歷史人物的生活世界及其主導線索。
① 關于沈敦和在紅會中地位的論述,主要可參見池子華:《紅十字與近代中國》,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20頁;張建俅:《中國紅十字會初期發(fā)展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22-24頁;周秋光:《紅十字會在中國(1904-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8頁。周秋光、曾桂林《沈敦和與中國紅十字會》(《史林》2008年第6期)一文,則專門概括了沈敦和對紅會建設的貢獻。
② [14][15][24][27]南苕外史:《沈敦和》,上海:集成圖書公司,1911年,第4、5、12、20-21、24頁。該書版權頁上,作者署名又作“苕水外史”,本名未知。
③ 《電局調(diào)員》,《申報》第19冊,上海:上海書店,1982-1987年影印本,第641頁,光緒七年十月十七日(1881年12月8日),第1版。
④ 關于這些情況,可參見孫善根編著:《中國紅十字運動奠基人沈敦和年譜長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2-11頁。
⑤ 《江防新志》,《申報》第49冊,第10頁,光緒二十年十二月初七日(1895年1月2日),第3版。
⑥ 《桃渡晴波》,《申報》第49冊,第337頁,光緒二十一年二月初九日(1895年3月5日),第2版。
⑦ 《大帥閱操》,《申報》第50冊,第511頁,光緒二十一年閏五月二十七日(1895年7月19日),第2版。
⑧ 《白下官場紀事》,《申報》第51冊,第447頁,光緒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二日(1895年11月8日),第2版。
⑨ 《金陵官報》,《申報》第53冊,第561頁,光緒二十二年六月十六日(1896年7月26日),第9版。
⑩ 《移營奏牘》,《申報》第54冊,第89頁,光緒二十二年八月初九日(1896年9月15日),第2版。
[11]這方面大體情形,可參見南苕外史:《沈敦和》,第3-9頁。有關各種規(guī)范化措施的詳情,另可參見孫善根編著:《中國紅十字運動奠基人沈敦和年譜長編》,第14-20頁。
[12]《江南自強軍在事出力各員保獎單》,《申報》第60冊,第365頁,光緒二十四年九月初七日(1898年10月21日),第1版。
[13][23][25][35][64]孫善根編著:《中國紅十字運動奠基人沈敦和年譜長編》,第31、35-37,43-44、48,48,62-63,98頁。
[16]《革員起解》,《申報》第62冊,第842頁,光緒二十五年七月十九日(1899年8月24日),第3版。
[17]《疊遭顛沛》,《申報》第64冊,第658頁,光緒二十六年三月十七日(1900年4月16日),第3版。
[18][21]陳守謙:《燕晉弭兵記》,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3,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影印本,總第121,130、132頁。
[19]中國歷史研究社編:《庚子國變記》,上海:神州國光社,1947年,第217頁。
[20]《轉錄京師新聞匯報所登奎都統(tǒng)奏調(diào)沈仲禮觀察折片》,《申報》第67冊,第343頁,光緒二十七年正月十七日(1901年3月7日),第1-2版。
[22]《記沈仲禮觀察調(diào)停山右教案勸阻聯(lián)軍入境事系之以論》,《申報》第69冊,第355頁,光緒二十七年九月十七日(1901年10月28日),第1版。
[26]《京張路程》,《申報》第72冊,第253頁,光緒二十八年九月初七日(1902年10月8日),第1版。
[28]《觀察謁客》,《申報》第73冊,第104頁,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1903年1月18日),第3版。
[29]《記普濟善會初次議事情形》,《申報》第76冊,第342頁,光緒三十年正月十八日(1904年3月4日),第3版。
[30]《施君肇基筆譯上海創(chuàng)設萬國紅十字支會會議大旨》,《申報》第76冊,第409頁,光緒三十年正月二十八日(1904年3月14日),第1版。
[31]《二月初一日上海萬國紅十字會初次集議問答》,《申報》第76冊,第454頁,光緒三十年二月初五日(1904年3月21日),第3版。
[32]有關情形,可參見孫善根編著:《中國紅十字運動奠基人沈敦和年譜長編》,第59-61頁。
[33]《允充會董》,《申報》第78冊,第382頁,光緒三十年九月十九日(1904年10月27日),第3版。
[34]《濟良分所募捐啟》,《申報》第78冊,第707頁,光緒三十年十一月初八日(1904年12月14日),第1版。
[36]《籌辦淮徐海三屬義賑函》,《申報》第85冊,第593頁,光緒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二日(1906年12月7日),第9版。
[37]《序萬國賽珍會發(fā)起原由》,《申報》第88冊,第260頁,光緒三十三年四月初九日(1907年5月20日),第19版。
[38]《中國珍品助賑陳列所募物啟》,《申報》第87冊,第523頁,光緒三十三年三月初四日(1907年4月16日),第2版。
[39]Central China Famine Relief Fund Committee, Report of the Central China Famine Relief Fund Committee,1906-7,Shanghai: North-China Daily News and Herald Limited,1907, p.24.
[40]《滬寧鐵路舉行滬錫段開車典禮·附前管理處沈仲禮觀察演說稿》,《申報》第84冊,第158頁,光緒三十二年五月二十六日(1906年7月17日),第4版。因該演說稿中有“不才承乏滬寧鐵路,兩年于茲矣”一語,故推測其就職時間約為光緒三十年五月左右。
[41]《滬寧鐵路卷宗由沈敦和帶京移交》,《申報》第81冊,第710頁,光緒三十一年十月二十七日(1905年11月23日),第3版。
[42]《前滬寧鐵路總管理處沈道敦和上督辦大臣唐稟》,《申報》第84冊,第530頁,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初五日(1906年8月24日),第3版。
[43]《中國通商銀行總董致盛宣懷函》,陳旭麓、顧廷龍、汪熙主編:《中國通商銀行——盛宣懷檔案資料選輯之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33頁。該書中的資料顯示,從此直到宣統(tǒng)二年初,沈敦和始終擔任該行董事(第490頁)。
[44]《商務總會更舉議董紀略》,《申報》第90冊,第434頁,光緒三十三年九月初一日(1907年10月7日),第4版。
[45]徐鼎新、錢小明:《上??偵虝罚?902-1929)》,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第70-73、87-88頁。
[46]《恕訃不周》,《申報》第84冊,第853頁,光緒三十二年八月初九日(1906年9月26日),第1版。
[47]《施子英辭商會坐辦廣告》,《申報》第85冊,第247頁,光緒三十二年九月十三日(1906年10月30日),第1版。
[48]《記招商局股東會議注冊事》,《申報》第87冊,第2頁,光緒三十三年正月十七日(1907年3月1日),第4版。
[49]《專電四·奏派招商局督辦、協(xié)理》,《申報》第87冊,第246頁,光緒三十三年二月十一日(1907年3月24日),第3版。
[50][56]汪敬虞主編:《中國近代經(jīng)濟史,1895-1927》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060-2061、1733頁。
[51]《招商局根據(jù)商律所填公司注冊呈式·附件一》,陳旭麓、顧廷龍、汪熙主編:《輪船招商局——盛宣懷檔案資料選輯之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55、857頁。
[52]《股東沈敦和等三百零一人致招商局公啟》,陳旭麓、顧廷龍、汪熙主編:《輪船招商局——盛宣懷檔案資料選輯之八》,第894-895頁。
[53]《招商局董事嚴義彬等致農(nóng)工商部、郵傳部》《徐世昌、汪大燮致盛宣懷電》,陳旭麓、顧廷龍、汪熙主編:《輪船招商局——盛宣懷檔案資料選輯之八》,第896-898頁。
[54]《漢冶萍煤鐵廠礦現(xiàn)籌合并擴充辦法折》,盛宣懷:《愚齋存稿》卷14《奏疏十四》,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編》122-125,臺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總第363頁。
[55]《致溫佐才再啟》,北京大學歷史系近代史教研室整理:《盛宣懷未刊信稿》,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105頁。
[57]《漢冶萍第一次股東大會五百股以上合格股東到會名單》,陳旭麓、顧廷龍、汪熙主編:《漢冶萍公司(三)——盛宣懷檔案資料選輯之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1頁。
[58]《沈敦和在漢冶萍公司第一次股東大會上的演說辭》,陳旭麓、顧廷龍、汪熙主編:《漢冶萍公司(三)——盛宣懷檔案資料選輯之四》,第83-86頁。
[59]《致吳蔚若函》,北京大學歷史系近代史教研室整理:《盛宣懷未刊信稿》,第170頁。
[60]有關詳情,參見易惠莉:《盛宣懷評傳》下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55-659頁。
[61]《中國紅十字會招考醫(yī)學生廣告》,《申報》第95冊,第817頁,光緒三十四年八月初三日(1908年8月29日),第1版。該廣告后來隔數(shù)日刊發(fā)一次。
[62]《中國紅十字會擬取各生招復》,《申報》第96冊,第219頁,光緒三十四年八月二十二日(1908年9月17日),第1版。
[63]《中國紅十字會續(xù)招考醫(yī)學生》《中國紅十字會考取醫(yī)學生》,《申報》第96冊,第309、413頁,光緒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八、九月初六日(1908年9月23、30日),皆為第1版。
[65]《盛宣懷致沈敦和、施則敬、任錫汾函》,《盛宣懷檔案》,檔號SD45123-1,上海圖書館藏。轉引自孫善根主編:《中國紅十字運動奠基人沈敦和年譜長編》,第97頁。按:該函落款日期為“九月初三日”,孫書將其年份定為宣統(tǒng)元年。實際上,因該函中稱載濤、毓朗“均擬將總會設立京師”,明顯是針對宣統(tǒng)元年底盛宣懷等人的奏折所發(fā)意見,也是宣統(tǒng)二年五月軍諮處回奏里的說法。再者,盛宣懷宣統(tǒng)二年赴京是六月末之事。因此,該函時間應為宣統(tǒng)二年九月初三日。
[66]《上海徐家匯路大清紅十字會醫(yī)學堂招生》,《申報》第110冊,第353頁,宣統(tǒng)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911年1月23日),第1版。
[67]《西報盛稱華醫(yī)院》,《申報》第111冊,第346頁,宣統(tǒng)三年二月二十二日(1911年3月22日),第2張第3版。
[68]《紅十字會醫(yī)隊定期啟行》,《申報》第114冊,第943頁,1911年10月24日,第2張第2版。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后,本書述及紀年時一律改用陽歷。
[69]《來函·其三》,《申報》第114冊,第924頁,1911年10月23日,第2張第4版。
[70]《紅十字會大會志盛》,《申報》第114冊,第962頁,1911年10月25日,第2張第3版。
[70]《宣統(tǒng)政紀》卷62,宣統(tǒng)三年九月己巳(初五日),《清實錄》第60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1135-1136頁。又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宣統(tǒng)兩朝上諭檔》第37冊,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267頁。
[72]《宣統(tǒng)政紀》卷62,宣統(tǒng)三年九月己巳(初五日),《清實錄》第60冊,第1136頁。
[7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宣統(tǒng)兩朝上諭檔》第37冊,第299頁。
[74]《紅十字會電稿一束》,《申報》第114冊,第1064頁,1911年10月31日,第2張第3版。
[75]《袁宮保來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稿本叢書編委會編:《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稿本叢書》第11冊《呂海寰雜抄奏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總第1554-1555頁。
[76]《盛京陳藝來電》《張家口溥都護來電》《天津任道振采來電》《濟南劉崇惠來電》《開封呂伯韓來電》《保定分會來電》《致吉林陳撫臺電》,《呂海寰雜抄奏稿》,總第1559、1561-1562、1563、1564-1565、1582、1603-1604、1746-1747頁。
[77][79]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編:《中國紅十字會歷史資料選編(1904-1949)》,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273、57頁。
[78]《中國紅十字會特別廣告》,《申報》第116冊,第371頁,1912年2月7日,第1版。
[80][81][84]《致呂會長電》,《呂海寰雜抄奏稿》,總第1781-1782、1785、1790頁。
[82]《上海沈仲禮來電》,《呂海寰雜抄奏稿》,總第1665-1666頁。
[83]《青島來電》,《呂海寰雜抄奏稿》,總第1667頁。
[85]該自然段引文出自中國紅會與會代表向呂海寰提交的參加會議情況報告,該報告無標題。見《呂海寰雜抄奏稿》,總第1801-1804頁。
[86]易國干等輯:《黎副總統(tǒng)(元洪)政書》卷14,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662,臺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年,總第177頁。
[87]張建俅:《中國紅十字會初期發(fā)展之研究》,第55頁。
[88]有關情況,參見朱滸:《滾動交易:辛亥革命后盛宣懷的捐賑復產(chǎn)活動》,《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4期。
(責任編輯:許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