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健身App用戶的具身性媒介實踐與身體問題的自我建構

      2021-09-26 18:59:08付若嵐
      社會科學研究 2021年5期
      關鍵詞:自我建構

      〔摘要〕 具身傳播是近來傳播學研究的前沿話題之一,現(xiàn)有研究主要圍繞人與技術的關系、離身與具身觀念以及推進傳播學研究的革新等問題進行相對宏觀的理論探討,而健身App的運用作為當前最能體現(xiàn)“心智、身體以及環(huán)境三者一體化”的具身性媒介實踐的典型經驗,亦得到了一定關注。本文通過對三款主流健身App用戶的實證觀察與訪談,從“健身打卡”和“社會交往”討論了其如何通過具身性的媒介實踐完成身體問題的自我建構。分析了用戶一方面定期使用健身App,將直接的身體經驗轉化為即時直觀的媒介呈現(xiàn),進行主動的自我身體記錄與管理;另一方面通過在健身App中的社交行為,建構認知機制并相互影響,將群體標準與自我標準進行相互轉化。

      〔關鍵詞〕 健身App;技術具身;媒介實踐;自我建構

      〔中圖分類號〕G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769(2021)05-0206-07

      〔作者簡介〕付若嵐,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專職博士后,四川成都 610064。

      一、引言

      近年來,人們日益將健身活動滲透至以手機App為依托的日常生活場景當中,使用健身App進行鍛煉以及一系列交流互動成為社交媒體中的主要圖景之一。既往人們的運動健身行為主要是相對感性而主觀的身體經驗,人們憑借身體感知衡量自己所開展的運動鍛煉成效,但是運動健身類App及與對其目標用戶運動鍛煉行為的介入使得媒介用戶的健身運動被更加精確而直觀地量化,用戶個人鍛煉行為的一舉一動均被App實時監(jiān)測與記錄,在運動過程進行中與結束過后均于媒介設備端得以可視化具象呈現(xiàn),并被用戶交流分享。身體/運動的媒介化正是基于移動端革命的發(fā)生和運動類App的迅速普及,既往的身體經驗由此具有媒介實踐的屬性。

      具身傳播是近來傳播學研究的前沿話題之一,現(xiàn)有研究主要圍繞人與技術的關系、離身與具身觀念以及推進傳播學研究的革新等問題進行相對宏觀的理論探討,而健身App運用作為當前最能體現(xiàn)“心智、身體以及環(huán)境三者一體化”①的具身性媒介實踐的典型經驗,亦得到了一定關注。使用健身App監(jiān)測、記錄與分享日常運動是具身傳播研究的典型案例之一。此前已有少量研究從身體與技術的角度,探討運動相關媒介物與感官接合及其對身體的形塑,正如唐·伊德所說的:“在我們的知覺和所有古人的知覺之間,有一個本質性的、從技術上具身的差別。我們的知覺不是直接的, 而是有中介的?!雹谘芯恐饕獜募夹g哲學出發(fā),認為人們的鍛煉行為需通過特定媒介方可開展是技術具身及其所導致的運動媒介化程度不斷強化的結果,其根本在于技術對于人體知覺的嵌入與重塑。進而注意到在“數(shù)據(jù)不會說謊”的底層心理機制下,由于健身App直觀具象而客觀精準的可視化數(shù)據(jù)呈現(xiàn),用戶對于身體數(shù)據(jù)的記錄產生相當程度的依賴,甚至產生對自身原有感知的不信任。類似研究還包括在基特勒的“技術座架”理論下關注智能可穿戴設備作用于人們日常生活中“身體數(shù)據(jù)化”的媒介邏輯,即新的數(shù)據(jù)權威代替了舊的專家權威,影響了人們對自我的認識。③除此之外,關于健身App的研究大多從使用與滿足、符號互動論、健康傳播等理論視角對其傳播策略、傳播效果進行個案分析。鑒于此,本文主要從偏中觀和微觀的層面,用實證觀察與訪談的方法,從健身App用戶與自身的關系以及用戶與社會的關系兩個方面,回應人們在使用健身App的過程中如何通過具身性的媒介實踐形成身體問題的自我建構。

      二、研究設計與解釋框架

      本研究首先通過參與式觀察分別對主要的幾款手機健身App進行了長期的使用與了解,著重考察了課程類型、功能設置、適用人群和社交方式等方面。在此基礎上綜合比較,選擇了用戶基數(shù)較大、社群互動良好、課程內容豐富的Keep;適合健身基礎薄弱人群、課程靈活、沉浸式體驗的Bonbon Fit;以及以器械訓練為主、真人錄制、講解詳細的Fit Time三款健身App。

      為了分析運動的媒介化對用戶身體認知產生的影響,訪談圍繞用戶如何使用健身App進行具身性的媒介實踐以及社會交往展開,以回應以下兩個問題:健身App的即時記錄與呈現(xiàn)等功能是否有助于提升人們的日常鍛煉?健身App中的社會交往對人們身體的自我建構產生了何種影響?

      經過篩選,本研究對以上三款健身App的45位用戶進行了訪談,對訪談資料進行了分析。受訪者中男女比例基本一致(男性21人,女性24人);年齡在19到51歲之間;在健身基礎方面,既涉及從事教練等職業(yè)健身人士,長期堅持健身并長時間使用健身App的愛好者和有一定基礎的人群,也涉及剛剛開始關注健身的初學者和難以保證健身時間的普通人;社會背景包括學生9人,教師8人,公務員7人,健身教練5人,自媒體從業(yè)者11人,企業(yè)員工5人。

      本研究綜合了解45位受訪者的主頁信息,根據(jù)受訪者的不同情況,分別采用了私信、微信、電話和面對面的訪談方式,并根據(jù)受訪者的回答內容適當?shù)匮a充提問,具體包括以下問題:

      Q1:你通過何種方式或途徑了解到該健身App?

      Q2:你為什么使用健身App進行運動?

      Q3:你使用健身App進行運動的時間和頻率是多少?

      Q4:你有意識地規(guī)律使用健身App記錄你日常生活中的運動行為嗎?

      Q5:你使用健身App進行運動的效果如何?

      Q6:你為什么在健身App中發(fā)布自己的相關信息?

      Q7:你主要發(fā)布哪些內容的信息?

      Q8:你會關注健身App中其他人的情況嗎?你會和他們互動交流嗎?

      Q9:其他用戶發(fā)布的信息對你有怎樣的影響?

      Q10:你是否有過在健身房或其他線下請私教進行指導的經歷,與使用健身App相比有哪些區(qū)別?

      通過對訪談內容的整理和分析,對關于受訪者使用健身App動因的相關內容進行開放式編碼,其中的概念化歸納和部分訪談原文如下:

      在此基礎上,為進一步調整在訪談內容中出現(xiàn)的范疇,歸納能夠反映健身App用戶身體問題的自我建構相關的主要概念類屬,進行了如下主軸編碼:

      根據(jù)以上兩個階段的資料整合和概括,結合身體問題形成的身體經驗和外部條件,總結出對于健身App用戶通過具身性媒介實踐進行身體問題的自我建構的過程:

      身體不僅是物質實體的“肉體”,而且在其媒介呈現(xiàn)的過程中成為被自身客體化的“身體”;人們使用健身App的活動既是基于個人身體感受而進行的具身性實踐,也是受到外部環(huán)境影響下身體與其他身體之間的相互體驗。④如前所述,人們使用健身App的因素是復雜的,盡管媒介技術的馴化和數(shù)據(jù)邏輯對身體內部的日益滲透是人們選擇和依賴健身App的主要原因⑤,但不可忽視的是,就像“自律給我自由”所號召的那樣,人們都具有傾向于通過各種行為積極地使自身得到發(fā)展和成長的動機。⑥甚至有不少受訪者表示由于時間和金錢等客觀條件的制約以及不愿在公眾場合進行健身活動等主觀因素而使用健身App。并且無論出于何種動因,使用健身App的確促進了人們的運動健身行為。

      另一方面,健身以及身體健康的標準由特定群體的規(guī)范決定,此外部環(huán)境對人們能否實現(xiàn)其內在動機有著重要影響。⑦人們的健身知識主要通過App中的社交獲得,并且通過廣泛使用發(fā)布、評論、鼓勵等獨有的社交功能,人們對于健身/身材產生了顯著的情緒變化,即在這一過程中獲得了對自身身體的認知評價、目標內容以及安慰、鼓勵、陪伴等心理需求。⑧據(jù)此,以下具體從“健身打卡”和“社會交往”兩個方面分析人們對于身體問題的自我建構。

      三、健身打卡:具身性的身體記錄與管理

      用戶形成了類似“上班打卡”的“健身打卡”行為,即在媒介用戶對于健身App加以使用的過程中,實際以媒介應用作為鏡面對其自我進行“鏡中我”的呈現(xiàn)與“自反性監(jiān)視”⑨,進而以App所呈現(xiàn)的“客我”建構起對于“主我”的身體認知與管理,這一行為便是人們與自我關系的集中體現(xiàn),人們通過各種身體訓練形成習慣,融合身體與意識。⑩相較于以往研究提出的媒介技術對用戶個人的“截肢”等觀點,本文認為用戶對健身App的使用具有較強的主動性。

      正如受訪者們普遍表示養(yǎng)成定期/每天觀測自身運動數(shù)據(jù)的習慣,部分受訪者在運動數(shù)據(jù)未達到預期的情況下會繼續(xù)運動,諸如希望“步數(shù)超過2萬步”“達到燃脂心率”或“吃夠基礎代謝”等,并且在這一過程中獲得成就感。也有一部分受訪者表示根據(jù)自己的具體情況,不會完全按照預期的目標完成,甚至往往因為太累而很長時間都沒有健身。媒介技術具身化的信息獲取與呈現(xiàn)使得健身App的使用者們不必再費力通過對于身體主觀而刻意的感知進行自我身體的認知與了解,也同時將其開展身體運動的可能性延伸至更為廣闊的時空范圍內,正如內容觀看的碎片化一樣,健身行為也是碎片化的。Keep與Fit等App尚且需要使用者們專門打開與開啟記錄方才開始運作,而微信運動與可穿戴設備甚至無須用戶專門操作便無時無刻不在對用戶個人身體信息與數(shù)據(jù)進行記錄。

      與身體相關的媒介應用實際在與用戶身體不斷深度融合的現(xiàn)實下對用戶身體經驗進行媒介呈現(xiàn)。不難發(fā)現(xiàn),對于任何一位具體的用戶而言,自己一日之內所行走的具體路程長度的經驗感知尚不及其打開手機上的“微信運動”所能夠直接看到的數(shù)字呈現(xiàn)那樣直觀與具體;媒介用戶在手機健身App的接觸與使用過程中,由于得以實現(xiàn)“技術、空間與身體三者共同在場”[11],以與用戶身體所綁定的設備移動軌跡作為媒介用戶的運動記錄加以數(shù)據(jù)化與可視化的呈現(xiàn),并通過對用戶個人的具身接觸獲取用戶使用健身App開展運動行為過程中的心率等身體動態(tài)數(shù)據(jù),在設備的顯示端亦進行數(shù)據(jù)的反饋;人們在開展運動健身行為中“順便”使用App加以記錄愈加頻繁,甚至最終將兩種行為相互綁定,即“凡運動必用App”,用戶個人的運動鍛煉行為便自一種純粹的身體經驗被逐漸附加上“媒介呈現(xiàn)”的性質,伴隨發(fā)展進程推進而日益透明化的媒介技術作為“生活的肌理”[12]亦嵌入用戶個人的運動鍛煉過程,對用戶身體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與實時反饋。縱使用戶并未在刻意地使用(觀看)手機等移動終端,其中的健身App亦始終處于打開狀態(tài)下,對其用戶的身體與運動數(shù)據(jù)進行記錄,由此使得其具身性與在場感的營造效果愈加強化。

      雖然較之身體的直接經驗感受,媒介所呈現(xiàn)的身體實際只是一連串冰冷死板的數(shù)據(jù),并不足以精準描摹出每位媒介用戶個體差異化的身體狀況。然而即便未經由媒介的呈現(xiàn)而以身體經驗的感知作為對自我身體的認知建構依據(jù),人們也由于受制于身體經驗直接感知的主觀局限性而難以建立起對于自我身體的清晰認知,而健身App等媒介應用的確足以令用戶憑借其具身化的媒介技術呈現(xiàn)特定維度的數(shù)據(jù)信息建立起對于自我身體精準全面的認知。人們在認識自我身體的過程中,實際并不需要身體經驗全面但是主觀而模糊的信息獲取,而是以具身化的媒介技術相對片面但是客觀而精準的數(shù)據(jù)呈現(xiàn)作為身體認知建構的標準更為直觀而清晰。

      由于媒介用戶對數(shù)據(jù)呈現(xiàn)的接受和習慣,于日常運動鍛煉過程中使用App等各種運動健身媒介應用對自我身體的實時動態(tài)進行監(jiān)測與呈現(xiàn),其實際亦為用戶個人對其自身進行過相關行為的記錄與證明。不論是打開媒介應用進行特定運動行為的自動記錄,還是進行拍照并發(fā)布特定社交內容進行打卡,實際都是用戶將原本于線性時空中轉瞬即逝的身體經驗轉化為能夠突破時空限制而得以長期保存與即時調取查看的媒介實踐,即媒介內容文本的生產過程。

      但不論具身化的媒介技術對用戶個人的身體進行何種形式的反饋呈現(xiàn),用戶個人的身體本身才是媒介的呈現(xiàn)與傳播對象,運動健身App在用戶每次于特定時空中的運動鍛煉行為完成過后所呈現(xiàn)的數(shù)據(jù)與信息最終來源于用戶的身體本身,物理空間中實體的肉身與媒介建構的虛擬空間中被呈現(xiàn)的身體二者彼此重合,故而之于相關用戶而言,媒介所呈現(xiàn)的Bmi、體脂率與肌肉率等信息內容就是對其實體肉身的刻畫與描述,由此能夠憑借對于虛擬空間中被媒介呈現(xiàn)的身體的認知建立起對于自己實體肉身的認知。

      在媒介用戶對其自我身體建立認知的過程中,健身App等媒介應用實際“使不可見之物隱喻式地顯現(xiàn)為在場之物”[13],由于身體直接經驗感知的模糊性與主觀性,自我身體之于既往的人們而言實際為“不可見之物”,若需使之“可見”則需專業(yè)化儀器設備的體檢測量,而媒介技術的具身化發(fā)展使得將身體“可見化”的過程變得普及,并且“運動-健康”的媒介邏輯對有關健身的科學話語的規(guī)模性征用,克服媒介用戶以往健身知識的模糊與零散狀態(tài),以健身App等媒介應用作為權威的知識提供者與信源。既往僅可憑借經驗感知認知自我身體的人們在技術具身作用下變?yōu)椤百惒└瘢–yborg)”[14],“當一切都可以轉化為信息,人和機器之間其實也沒有那么大的不同”[15],這不僅是媒介技術對用戶身體的嵌入與其人體器官感知功能的延伸,亦是用戶個人的身體朝向媒介及其所建構的虛擬空間的嵌入?,F(xiàn)實肉體的身體經驗轉瞬即逝而“缺席”與“離場”,但是嵌入媒介所構建的虛擬空間便得以長時間“在場”,媒介用戶于運動健身App所進行的每一次自動記錄與拍照打卡行為實際均在延長與強化自我身體與運動鍛煉行為的“在場”,并在此媒介實踐行為中不斷豐富與完善自我主觀映像中的身體形象。

      四、社會交往:身體認知的共識與自我決定

      健身App不僅能夠作為其使用者進行“自我量化(quantified self)/自我追蹤(selftracking)”[16]的技術工具,而且能夠作為目標用戶對同一平臺中的其他使用者們進行自我展示的平臺,即成為一種社交媒體,用戶在“彼此共在(Miteinandersein)”的情境中形成對身體/身材的標準和自我認知。[17]

      根據(jù)Lupton對自我追蹤的五類劃分,媒介用戶于健身App上進行運動鍛煉的記錄與拍照打卡等行為不僅是出于個人目的而對內自愿開展的“私人化的自我追蹤(private selftracking)”,而亦有為將其自我形象于社交媒體平臺中與他人分享而進行“社交化的自我追蹤(communal selftracking)”[18]的一面。

      健身App使用者們的圖片分享與打卡等每一次媒介接觸與使用行為實際均在特定媒介平臺進行自我形象的視覺呈現(xiàn)與塑造。具身化的媒介實踐向用戶呈現(xiàn)其所能夠獲取與呈現(xiàn)出的身體信息與數(shù)據(jù),而作為打卡分享信息傳播主體的用戶個人實際依舊能夠利用媒介對信息的選擇性呈現(xiàn)功能,在作為社交媒體平臺的健身App上進行圖片與心得文字等內容文本的分享與上傳,對身體進行部分的強調和凸顯,從而向社交圈層內的其他用戶部分呈現(xiàn)自我的身體。

      而正如前文所述,由于當前媒介技術具身化的增強,媒介所構建擬態(tài)環(huán)境中虛擬的身體已然能夠成為媒介用戶認知自我身體的直接來源,故而在此心理認知的影響之下,媒介亦可影響用戶個人的身體。作為傳播主體的用戶個人打卡與分享出的自我身體實際為“客我(me)”[19]的身體,為“鏡中我”[20]的存在,而對此社交行為進行信息交互與反饋的其他使用者亦在對傳播主體所呈現(xiàn)的“鏡中我”進行進一步的描摹與刻畫。

      而不論為傳播主體的自我呈現(xiàn)還是參與交互的信息反饋,其所針對的傳播對象均為已被媒介化與虛擬化的“身體”。健身App作為一面“鏡子”,對“主我(I)”在物理空間中真實存在的身體進行媒介化的呈現(xiàn),但是在展示與反饋的信息傳播行為中又同時影響著每位接收到相關信息的使用者對作為傳播對象的“客我”身體的認知。

      正如“身體”并非是不言自明的概念一樣,關涉身體的標準也離不開特定的社會文化實際。在健身App上被呈現(xiàn)的身體與分享上傳的用戶身體并非全然相同卻又高度重合,在其信息傳播過程中,鏡中身體形象的絲毫改變均有可能促使用戶個人對其自我真實的肉身產生嶄新的理解與進一步的運動鍛煉等塑造身體實踐行為。健身App的使用者通過關注、評論、點贊、鼓勵與推薦等方式所進行的信息交互與傳播行為使得其彼此之間逐漸建立起以追求身體的健康與美化的目標為情感紐帶的用戶社群,之后彼此之間傳遞任何對于身體的定義與塑造相關的信息均成為社群共同面臨的群體壓力。通過觀察和訪談可以發(fā)現(xiàn),健身App的評論和分享當中,不乏旁征博引的討論和成效顯著的圖片對比,雖然人們的需求和感受千差萬別,審美的標準也日趨多元,但最終衍生出了諸如“直角肩”“馬甲線”“蝴蝶背”等一系列對于身體/身材問題的共識和認知機制。

      媒介化的身體并非當下真實存在的肉體,而是通過在作為社交平臺的健身App上進行展示與信息反饋等傳播行為塑造出的他者化的客體,而成為對用戶主體加以規(guī)訓與引導的直接對象與具體目標。而不僅身體是媒介化的,運動健身行為也是媒介化的。媒介技術對于身體本身及其實踐行為的呈現(xiàn)實際發(fā)揮著社交功能,不僅使得用戶個人能夠將其身體與運動鍛煉行為媒介化而將之作為信息傳播行為中的內容文本,進而構建整個社群所能夠感知的真實存在,即對自我身體的認知。由于“虛擬身體”實際為開展呈現(xiàn)與展示和參與評論、點贊等信息反饋的App使用者們所共同塑造,故而受媒介化與可視化的“虛擬身體”呈現(xiàn)與建構影響下所建立起的對于自我真實身體的認知兼具內部心理壓力與外部人際力量的雙重性質,是一種典型的受服從過程控制的“受控行為”。[21]

      但透明性日益強化的媒介技術在具身過程中的“消失不見”使得健身App的用戶群體于經由相關應用對其身體進行信息交互的過程中確實能夠獲取對于身體的“能動性”感知與“控制感”滿足。媒介技術的“數(shù)據(jù)化”“自動化”與“可視化”促使媒介用戶精準深入了解其身體信息數(shù)據(jù)與背后解讀的門檻,媒介呈現(xiàn)的擬態(tài)環(huán)境,即“虛擬身體”的呈現(xiàn)與現(xiàn)實空間中的物理肉體高度一致,相關用戶在接觸與使用健身App的過程中能夠明確感受到其對于自我身體掌控與了解程度的加強。

      而不僅是自主的控制感擴大與增強,由于在健身App上的社交平臺中,APP使用者彼此之間實際并非開展著零和博弈的競爭,而是相互扶持、積極交流、彼此鼓勵的伙伴關系,因此使用者在進行媒介化的運動鍛煉與身體展示行為過程中能夠經常感受到來自周圍環(huán)境與其他用戶的關愛、理解與支持,并產生與強化自身對于App使用者所構成用戶社群的歸屬感。加之運動健身App上用戶群體大部分是運動鍛煉與身體健康的愛好與追求者,而非專業(yè)化的職業(yè)健身人員,彼此所分享、推薦與鼓勵的運動鍛煉方式大多于日常生活中未經專業(yè)訓練即可開展,故而大多數(shù)健身App的接觸與使用者均已擁有開展運動并于所處社群博取他人贊賞等積極反饋所必要的有知識與技能等基礎前提。

      基于Deci和Ryan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由于自主、歸屬和能力滿足三種基本心理需要(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Satisfaction)均得以滿足[22],健身App的使用者在App所蘊含的媒介技術與附帶的社區(qū)關系的影響下而做出運動鍛煉行為具備自發(fā)產生而受選擇過程控制的“自我決定行為”[23]的性質,對其個體的成長、整合與幸福亦意義重大。

      社會化的個人均有獲得對自身相對穩(wěn)定且又通常期望值較高的評價需要或欲望,在對于身體的了解與認知層面,人們既往“自我實現(xiàn)”[24]的需求主要經由其主觀能動且相對模糊地對于自我身體與現(xiàn)實空間中相對狹窄的社交關系網絡中意見信息的感知進行認知建構并指導自身行為。而健身App不僅相對客觀而精準地使用數(shù)據(jù)等記錄信息對用戶身體進行具象而精準地直觀視覺呈現(xiàn),將既往個人難以感知到的“不自覺、不自知”的“慣常”加以凸顯,同時轉化為陌生化的自覺、有意識、有目的的行動[25],并且使得圍繞身體塑造的社交關系拓展至更為寬廣的網絡社區(qū),圍繞媒介化的身體的社交關系網絡中的信息交互對用戶身體的塑造愈加復雜而嚴格,并且以更為龐大的群體規(guī)模強化其中每個用戶個體對于身體焦慮(身材/健康)的群體壓力。

      由于媒介化的運動鍛煉行為實際已在媒介化的呈現(xiàn)與用戶的打卡與展示行為開展過程中被賦予明顯的目的性,故而已經逐漸轉變?yōu)橐环N自我身體認知機制。

      五、結語

      一方面,伴隨具身性與透明性的強化,媒介技術對用戶個人的身體具備極強的嵌入性,并通過數(shù)據(jù)呈現(xiàn)與信息交互等方式對其用戶進行規(guī)訓,也參與人們日常生活的形體塑造。媒介對于信息內容能夠進行選擇性呈現(xiàn),不論是App對用戶的數(shù)據(jù)反饋,還是用戶自發(fā)的展示等交互行為,App平臺“虛擬空間”中的“數(shù)字身體”實際均被局部凸顯與強調,但這種客體化與非真實的身體的確能夠引起媒介用戶對自我身體的重視,影響媒介用戶接收信息過后的決策與行為。媒介化的“數(shù)字身體”在用戶群體的信息交互過程中成為群體壓力與自我規(guī)訓的具象目標。

      運動App的使用者開展運動鍛煉并運用打卡與分享等行為將之媒介化是使自身朝鏡中的“數(shù)字身體”靠近的過程,其他用戶的評論、推薦與鼓勵等行為亦為對鏡中“數(shù)字身體”進一步塑造的過程。物理空間中實體的肉身與媒介建構的虛擬空間中被呈現(xiàn)的身體實際不盡相同卻在不斷趨近于重合,使用者對于身體的認知就是App中虛擬的身體呈現(xiàn)與現(xiàn)實物理空間中真實肉身彼此不斷作用的結果,而真實肉身的塑造亦為媒介技術作用的產物。

      另一方面,具身性的強化使得媒介技術能夠對用戶身體進行個體性的具象呈現(xiàn),用戶個人的身體與運動行為成為媒介化的認知客體,能夠在用戶的打卡與分享行為中得到展示與呈現(xiàn),亦能夠在用戶的評論與點贊等互動行為中被反復重塑與建構。運動App的使用者能夠在圍繞身體開展信息交互的過程中獲取社交與陪伴感,亦在習慣于媒介技術具象即時的信息反饋機制的同時生發(fā)出對群體共識的依賴并將之作為對自我身體認知機制的重要來源。

      ① 劉海龍、束開榮:《具身性與傳播研究的身體觀念——知覺現(xiàn)象學與認知科學的視角》,《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

      ② 唐·伊德:《技術與生活世界》,韓連慶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4、47頁。

      ③ [12][25]宋美杰、徐生權:《作為媒介的可穿戴設備:身體的數(shù)據(jù)化與規(guī)訓》,《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20年第4期。

      ④ [17]德莫特·莫蘭:《具身性與能動性》,羅志達譯,《深圳社會科學》2019 年第5期。

      ⑤ 唐軍、謝子龍:《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規(guī)訓與區(qū)分——對健身實踐的社會學考察》,《社會學研究》2019年第1期。

      ⑥ ⑦ 張劍、張微、宋亞輝:《自我決定理論的發(fā)展及研究進展評述》,《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⑧ 劉俊生等:《基本心理需求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初步檢驗》,《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3年第10期。

      ⑨ [11][16][18]許同文:《“媒介特性”與“數(shù)據(jù)實踐”:基于位置媒體的“校園跑”》,《國際新聞界》2019年第11期。

      B10 汪民安、陳永國:《身體轉向》,《外國文學》2004年第1期。

      [13]朱耀平:《介于可見與不可見之間的身體——叔本華、胡塞爾與具身主體的不可見性》,《江漢學術》2020年第4期。

      [14]孫瑋:《交流者的身體:傳播與在場——意識主體、身體-主體、智能主體的演變》,《國際新聞界》2018年第12期。

      [15]劉海龍:《傳播中的身體問題與傳播研究的未來》,《國際新聞界》2018年第2期。

      [19][20]郭慶光:《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47、247頁。

      [21][23]陳雪蓮:《自尊研究的三種理論取向》,《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年第6期。

      [22]陳晨、劉玉新、趙晨:《獨立、協(xié)同和平衡視角下的單維式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心理科學進展》2020年第12期。

      [24]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動機與人格》, 許金聲、程朝翔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23-24頁。

      (責任編輯:潘純琳)

      猜你喜歡
      自我建構
      《外婆的日用家當》中依迪的自我建構
      小學品德課堂教學的“三體現(xiàn)”
      基于原始物理問題建構理想化模型
      自我建構類型對利他懲罰的影響
      法制與社會(2016年30期)2016-11-24 18:48:58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學解讀
      試析《我們今天怎樣做中國人?——“全球化”時代的文化反思》
      人間(2016年19期)2016-07-02 15:48:43
      網絡時代的輿論傳播研究
      新聞世界(2016年2期)2016-05-18 08:48:40
      以研立學 因學而教
      互動公平對工作敬業(yè)度的影響
      軟科學(2015年3期)2015-04-20 01:44:01
      洪洞县| 普洱| 雷州市| 德惠市| 阳信县| 星座| 南靖县| 磐石市| 西乌珠穆沁旗| 迁西县| 泊头市| 红河县| 北安市| 岗巴县| 汕尾市| 乌鲁木齐县| 贺州市| 香港| 喀什市| 河北区| 乐陵市| 张家界市| 彝良县| 安陆市| 化州市| 大名县| 凌云县| 海淀区| 新河县| 巴马| 隆回县| 荆门市| 甘泉县| 延川县| 涡阳县| 新乡县| 营口市| 洛南县| 二连浩特市| 剑阁县| 蒙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