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哲瑋
“薏米杏仁蓮心粥!”
“玫瑰白糖倫教糕!”
“蝦肉餛飩面!”
“五香茶葉蛋!”
這是四五年前,閘北一帶弄堂內(nèi)外叫賣零食的聲音,假使當時記錄了下來,從早到夜,恐怕總可以有二三十樣。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
你可能聽說過90年代霞飛路的摩登風貌,又或流連于黃埔灘的落日余暉,在仲夏的衡山路騎過單車,在武康路的秋色里踏過落葉。然而,大上海的繁華旖旎,似乎從未照進這片古老的城廂,照進那靜止的時間當中。
前幾天我與朋友相約,路過夏天的老弄堂口,陽光透過盛夏梧桐葉的枝椏,照在小樓上,樹影斑駁。走幾步,便繞進了弄堂。
作為一個上海小囡,我從小就對這些石庫門弄堂有著無盡的親切感。
弄堂,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在我的童年中也充斥著不可分割的記憶,它代表著上海所謂的“市民文化”,既不同于傳統(tǒng)的中國江南民居,也和西方建筑所差甚遠。大家都知道,北京有胡同,四川有巷子,上海自然也一樣,每個中國的城市都有彰顯著獨特城市性格的小小歷史性建筑。
去年,風靡一時的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奪冠》一章中,弄堂居民聚在一起觀看比賽的熱鬧場景給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走下銀幕,弄堂里的真實生活也是這樣多姿多彩:小時候,若是爸爸媽媽回來得晚,我們一幫小伙伴放學后定會扎堆兒買上一根鹽水棒冰,再速度跑回家,在門口迅速吃完冰棍兒并嘴舔干凈后再進門。而爺爺奶奶那一輩呢,興許還要跟店主嘮上幾句家長里短,其中聊的話題也豐富著呢,誰家兒子要結婚了,又或是誰家孩子考上了名校,統(tǒng)統(tǒng)都能拿到真實客觀的“第一線消息”。聊著聊著,時間似流水,抬頭一望眼兒,這下不行,太陽快下山了,一拍膝蓋,匆忙趕回家燒飯去……
上回穿梭于弄堂中,還是那年參加過第12屆國際互動營,來自意大利的小姑娘Rosie,自己做足了攻略,拉著我這個上海小囡一起探索了各類上海里弄,上演了一場花樣般奇妙的歷險記,同時也解鎖了好些個小眾的老本幫飯店。
小姑娘大老遠從意大利跑來,不在面包上涂抹黃油,卻愛上了上海本幫菜。短短的十天中,上菜館,逛菜場,品菜品,聞菜色,不僅對稍帶甜味的上海菜饒有興致,更是在與里弄居民和中方營員親切友好的溝通中學了好幾句生動有趣的日常上海話,深深愛上了老上海兒。別看這小小的上海話、上海菜、上海弄堂,因為濃厚的人情味包含其間,深厚的友誼便誕生其間。
我曾經(jīng)很多次非常有幸地在數(shù)屆互動營中以中方營員代表的身份詢問過他們對于上海的印象,大都給予我的回復都是:
“上海啊,是一個非常有趣又充滿生趣的地方?!?/p>
“那里的夏天很熱,我度過了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刻,東西很好吃,人也很善良?!?/p>
而當我聽到這些評價時,也尤為欣喜。每年的國際互動營都是上海對于其城市特征的一個重要展現(xiàn),讓我們有機會將上海美食、文化和城市品格向外傳播,在世界青少年的眼中樹立一個客觀的上海形象。因為青少年會將他們對于上海的認可帶回故鄉(xiāng),更帶到未來。
作為中國最為發(fā)達的城市之一,上海,帶著它“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的海派文化,歡迎新的客人,結交新的朋友。而也正是上海友協(xié)和世界各地的友協(xié)的相伴、合作與發(fā)展,牽起了友誼的橋梁,為來自不同國度、有著不同經(jīng)歷的人提供一個了解上海和中國的平臺,共同創(chuàng)造充滿人情味的記憶,編織與時俱進的夢想。
“疫情阻隔,人心無間,請各位加油?!?/p>
“我期盼著能夠再度回到這個可愛的城市,和各位重聚,還來弄堂里吃柴爿餛飩!”
這是疫情期間在聊天軟件上收到的一些回復,我的心中充滿暖意。我認為,疫情不會阻斷新一代文化傳播的征程,在抵御病毒的過程中世界人民互相幫助,共克時艱。作為一個上海小囡,我憧憬著世界各國人民像弄堂里的老鄰居一般聯(lián)結:大家互相尊重、幫助、交流、信賴,和諧共處于這互聯(lián)的世界;共同抵御風雨、守護家園,亦共同追求與暢想美好的生活和未來。我相信,即使遠隔重洋,海派建筑、滬上美食定能夠與哥特式建筑、意式披薩擦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火花。期待惺惺相惜的摯友早日再相見,擁抱、長談、共敘友誼。
中國與意大利都擁有燦爛的文明,我們時常溯洄歷史長河汲取養(yǎng)分。2013年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通過它,讓世界互聯(lián)互通。“一帶一路”倡議為更多人了解中國、了解上海打開了一扇窗口,越來越多的中國文化、滬上文化被世界所知。與此同時,敞開大門的弄堂歡迎更多的“世界房客”,充滿魅力的海派文化也為世界文化增添著別樣的色彩。隨著上海的根源文化更深更廣地與世界進行著交流,世界也越來越關注上海。隨著跨文化交流的日益增進和日益深入,中國文化的先鋒與世界文化在交融和碰撞中相互賦予著前所未有的全新生機,共同擁有一個更加強勁、更加蓬勃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