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 郭霆 苗淑杰 劉喜平 寧慧燕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104-5640-4390
摘? 要:本文以國家級一流課程的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挑戰(zhàn)度為標準,從教學團隊建設、課程線上資源建設、線下教學活動設置、過程評價體系4個方面,對應用型大學《機械原理》課程教學方式方法從傳統(tǒng)教學向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進行改革,提出具體的建設意見和改革措施,明確“兩性一度”標準在課程中的體現(xiàn)方式,對打造“金課”,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有一定的意義。
關鍵詞:團隊建設? 線上資源? 線下教學活動? 過程評價體系 線上線下混合式 兩性一度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21)06(b)-0140-04
Reform of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teaching Method of Based on Two Natures One Degree Standard
——Take Machinery Theory Course for Example
XU Li? GUO Ting*? MIAO Shujie? LIU Xiping? NING Huiyan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150030? 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high-level, innovative and challenging nature of national first-class courses as the standard, this paper reforms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Mechanical Principle course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from traditional teaching to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from four aspects: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course online resource construction, offline teaching activity setting and process evaluation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construction opinions and reform measures, clarifying the embodiment of the "two natures one degree" standard in the curriculum is of certain significance to create a "golden cours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rriculum teaching.
Key Words: Team construction; Online resources; Offline teaching activity; Process evaluation system;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wo natures one degree
《機械原理》課程是機械類、近機類相關專業(yè)的重要專業(yè)技術基礎課。主要研究兩大內容:一是各種機構和機器的一般共性問題,如機構運動學、動力學和機構的組成理論等;二是涉及到常用機構及其設計方法及機械系統(tǒng)方案設計的問題。
2018年11月24日,在第十一屆“中國大學教學論壇”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作了題為“建設中國金課”的報告。關于什么是金課?吳巖司長提出了“兩性一度”的金課標準?!皟尚砸欢取?,即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挑戰(zhàn)度。所謂“高階性”,是指知識能力素質的有機融合,是要培養(yǎng)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所謂“創(chuàng)新性”,是課程內容反映前沿性和時代性,教學形式呈現(xiàn)先進性和互動性,學習結果具有探究性和個性化。所謂“挑戰(zhàn)度”,是指課程有一定難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夠得著,對教師備課和學生課下有較高要求。
《機械原理》以國家級一流課程“兩性一度”為標準,在“成果導向、學生為中心、持續(xù)改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指導下,根據(jù)課程支撐的畢業(yè)要求指標點情況,從知識應用能力、分析能力、設計能力、實驗實踐能力4個方面確定了課程目標,并圍繞課程目標進行課程建設及教學方式方法改革。
1? 主要解決的問題
1.1 教學團隊建設
通過組織團隊內教師參加培訓、到其他高校調研、參加專項會議、集體備課、教學研討、申報科教研項目、指導學科競賽等方式提高教學團隊內教師的業(yè)務素質,包括更新專業(yè)知識和教育教學理念,提高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運用能力、多媒體等輔助教學手段運用能力,以及課程活動設計和組織實施、創(chuàng)新等能力。
1.2 課程線上資源建設
線上的資源是開展混合式教學的前提[1],需要對課程現(xiàn)有的教材、課件、習題試卷庫、視頻動畫等進行整理和完善,積極申請學校課程在線建設項目,組織團隊教師進行知識點視頻的錄制、視頻嵌入題的選擇、習題庫的整理等,以完成課程線上資源的建設。
1.3 線下教學活動設置
通過在線學習讓學生對基本知識點進行掌握,剩下的就是通過精心設計的線下活動,把在線上所學到的基礎知識進行鞏固與靈活應用[2]。以翻轉課堂、項目化教學、案例教學的方式為主開展線下教學活動,組織教學,考慮學生、教學設施、教學內容等因素,合理確定翻轉課堂的具體實施方案;將《機械原理課程設計》任務作為工程項目,在理論教學中開展項目化教學;將學科競賽和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作為實際案例引入課堂,開展案例教學;課程教學中還要適當引入課程思政、創(chuàng)新等活動。
在教學活動設計方面,要符合一流課程“兩性一度”標準,翻轉課堂知識點選取要有高階性,項目化教學中的項目設計要求也要體現(xiàn)高階性和創(chuàng)新性,案例教學與實際學科競賽主題相結合,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度。
1.4 過程評價體系
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需要給予及時的學習評價,分析課程目標,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明確合理的過程考核方式、考核時間、考核內容,以確保能夠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分析能力、設計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做出合理的評價[3],以完成切實可行的過程評價體系的建設,使課程目標可衡量、可評價。
2? 基于應用型大學的《機械原理》課程教學改革
2.1 提升教師能力,提高團隊凝聚力
組織教學團隊教師積極參加全國機械原理課程教學經(jīng)驗交流會,該會議每2年舉辦一次,是全國機械原理課程教學經(jīng)驗交流的最好平臺。參加該會議,為提高團隊教師的教學能力、學術水平,努力建設一支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的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進一步保障大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提升夯實了基礎,對于促進本校機械原理課程的建設和教學改革,以及未來的發(fā)展有著長遠的意義。
注重教學基本功和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鼓勵和支持青年教師參加學校和黑龍江省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為青年教師搭建相互學習、交流、觀摩的平臺,實現(xiàn)了青年教師的自我提高,營造了以賽促學、以賽促練的教學氛圍,對教學團隊的整體教學能力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
組織教學團隊教師到高水平大學去學習、交流,參與《機械原理課程設計》的指導,參觀實驗室,就課程教學、慕課建設、實驗室建設、課程設計指導等問題進行交流和研討,對自身存在的不足進行彌補。
不定期地組織教學團隊集體備課、相互聽課、教學研討,指出相互的優(yōu)點和不足,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的總結,實時對教學進行調整。
總之,《機械原理》教學團隊經(jīng)過多年的建設,已經(jīng)是一支特色鮮明、教學力量雄厚、教學經(jīng)驗豐富的教學團隊。
2.2 建設優(yōu)質線上資源
《機械原理》課程積極申報校級課程在線開放建設項目,進行線上資源建設。
準備階段,明確建設內容包括對課程知識點進行分解、視頻錄制、題庫建設、教材建設,以及在線測驗環(huán)節(jié)、在線輔導答疑、在線課程管理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知識點劃分時,不局限于教材的順序,按照教學設計設定進行分解,具體情況見表1。
與慕課平臺合作,完成《機械原理》課程的線上資源和在線開放建設,錄制知識點視頻43個,總計約500min,包含理論和實驗部分,涵蓋教學內容的所有知識點。同時完成多題型、多層次、多形式的考核題庫建設和豐富多彩、行之有效的課程教學活動的設計,課程在慕課平臺正式上線。
至此,《機械原理》課程完成了線上資源的初步建設,為接下來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創(chuàng)造了條件。
2.3 設置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線下教學活動
按照專業(yè)認證以及“金課”兩性一度的標準組織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從時間維度上將整個學習過程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3個階段,利用線上資源自主學習,以翻轉課堂、項目化教學和案例教學的方式組織線下教學。按由淺入深的方式設置教學活動和具體內容,體現(xiàn)能力培養(yǎng)的階梯性,從對課程目標所要求的能力全面培養(yǎng)的角度,確定了工程項目,并適當加入創(chuàng)新環(huán)節(jié)[4]。
其中,以《機械原理課程設計》任務為工程項目,與理論教學相結合,開展項目化教學。實施過程中,分為以下5個部分。
(1)情景導入,明確任務:在課程初期,以案例導入的方式引出設計項目,明確項目化教學的功能和重要性,對設計任務進行講解和分析。
(2)收集資料,制訂方案:下發(fā)任務書,明確設計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同類型任務的小組組成團隊,組織學生團結協(xié)作開展項目。以小組的形式完成文獻綜述任務,以團隊的方式開展討論,考慮多種因素后初步確定設計方案。
(3)自主協(xié)作,具體設計: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在不同時間節(jié)點布置設計任務作為大作業(yè)。完成后提交設計計算過程和必要的圖紙,要求小組成員利用課余時間協(xié)作完成,教師隨時答疑輔導。
(4)過程檢查:每一階段大作業(yè)完成后,教師及時檢查,并鼓勵小組自查和團隊內互查。對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
(5)在課程結束前,對以上內容進行綜合,明確各部分設計過程中注意事項和存在的問題,選擇設計優(yōu)秀的同學在課上進行展示,總結設計過程中的心得體會。
通過該項目化教學,使學生能夠即學即用,邊學邊實踐,熟悉和掌握機械的設計過程及各個常用機構的設計理論和方法,為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強化學生能力和后續(xù)課程的學習打好基礎。
翻轉課堂部分,選取培養(yǎng)分析能力和設計能力的教學內容進行翻轉課堂,以展示學生的自學成果,檢驗、鞏固和內化線上知識的學習;翻轉的形式不限,可以是結合PPT的講解,可以是結合實物的展示,也可以是錄制視頻播放的形式等;翻轉時以組為單位,組內同學要有具體分工。
翻轉課堂在選取知識點時,要注意難易程度[5],不能過于簡單,讓學生無法進行分析和設計,也不能過于復雜,使學生難以自學掌握。另外,布置翻轉任務時以問題的形式布置的越具體越好,讓學生從思考開始,在探求答案的過程中,深入學習,在翻轉講解的過程中,才能夠體會深、講得好。
2.4 行之有效的過程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是檢驗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和能力培養(yǎng)的一種重要方式,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才能夠正確引導和激勵學生的積極性[6]?!稒C械原理》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在課程目標達成評價體系方面,采用了多種考核評價方式,不僅僅是只注重期末試卷的結果考核,還強調過程評價,具體做法如下。
(1)線上學習部分:通過超星學習通平臺的功能,對學生的線上學習進行引導和督學,合理設置成績權重,將包括簽到、課堂活動、視頻學習、討論、章節(jié)測試、考試、資料閱讀學習等多個方面納入線上成績的評定中,設置權重如表2所示。
(2)線下學習部分:翻轉課堂采取生生互評、師生互評的方式進行打分,均有相應的打分表。
(3)課程成績評定方式和權重如表3所示。
3? 結語
經(jīng)以上建設,《機械原理》課程線上有完整且覆蓋全部知識點的視頻資源,線下有以翻轉課堂和項目化教學為主的教學活動;教學過程貫徹了成果導向、學生為中心和持續(xù)改進的理念,合理設置課程目標,教學設計能夠支撐課程目標的達成,教學內容邏輯清晰,教學活動科學性強;過程評價體系完整,可操作性強,能夠對教學效果進行多向度、系統(tǒng)性的評價;線上學習、翻轉課堂、項目化教學三者相結合,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教學向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轉換,教學內容由淺入深、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與教學內容密切結合、項目化教學采用的工程項目實現(xiàn)了課程的能力培養(yǎng),并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適當加入了課程思政和工程素質內容,能夠體現(xiàn)課程的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度;既實現(xiàn)了課程目標,又對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語言表達、交流溝通協(xié)作、自學、自我約束和規(guī)劃、動手等能力都有所鍛煉和提高,為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和后續(xù)課程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羅繼曼,鄭夕健,王丹,等.基于"兩性一度"的機械原理資源建設與實踐[J].創(chuàng)新教育研究,2021,9(1):7.
[2] 劉達斌,熊明麗,何梅.基于翻轉教學模式的貫穿《機械原理》與《機械設計》的教學案例研究[J].機械設計,2018,7(35):110-113.
[3] 徐曉丹,劉華文,段正杰.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中學習評價機制研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8(8):95-97.
[4] 匡兵,何玉林,楊運澤.機械原理課程教學與課程設計一體化改革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7(19): 133-134.
[5] DUAN,Lifang,WANG,et al.An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Class of Mixed Ability[J].中美英語教學:英文版,2020(4):118-123.
[6] 龐建華,韋春妙,黃李韋,等."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科技資訊,2017,15(15): 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