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應一詞,源自被喻為“百經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經》?!疤斓馗卸f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可以說,世間萬物都是以相感相應的方式保持或維系它們之間的存在的,感應互生,變化無窮。感應之理無處不在,繁復且精深。
由此推及我們的課堂教學,應是隨感而應、教學感通的生命歷程,亦是一個情、道、術渾融與互動的感應系統(tǒng)。主體與對象在這里相遇與會通,師生的人文情懷和科學精神在這里匯聚和碰撞。
若以語文學科的教與學為例,情、道、術三者之間有著怎樣的內涵與關聯(lián),又是如何相生相息的呢?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道與術是相輔相成,同生共長的,“道”乃學科教學的規(guī)律、思想、本質,“術”為技能、策略、知識;“情”,在學科教學中指向的就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心靈的感動、感知與感悟。在語文學習的實踐過程中,情為道、術的根本,道和術互為枝葉,其核心目標均指向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語文教學,旨在化語成文,以文化人。既要讓學生掌握語言文字這個工具,還要讓學生建構起自己的精神家園。在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的傳承與理解等語文素養(yǎng)的培育中,情、道、術三位一體,方能讓語文教學的味道香遠益清。
積極的情感是人的認識活動的內驅力。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具有持續(xù)性和持久性。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這樣說:“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這是師者的責任與擔當。課堂上,師生的情感交流是一個兩情相悅、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倘若老師能夠喚醒和激活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學生就會把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轉化為持續(xù)學習的動力,并從內心深處萌發(fā)出對語文的追求與熱愛。
仁愛是根基。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大愛仁愛,沒有功利色彩。有了正確的學生觀和人才觀,教師就能從最偉大而又細微的小事入手,以情傳情,把愛的陽光灑向自己所教的每一個學生。這種充滿真善美的親和力和誘導力能有效地拉近師生的心理距離,由此產生的積極情緒和良好的情感體驗會使學生振奮,會燃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創(chuàng)造激情和進取精神?!坝H其師而信其道”,愛屋及烏,學生就有可能對學科的學習產生興趣,至少不會抵觸或厭煩。
共情是動力。一個語文老師能走多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的學生能走多遠。所以一個熱愛語文的教師,要擁有“站在講臺,我就是語文”的專業(yè)素養(yǎng),還要具備“腹有讀書氣自華”的底蘊自信。講臺上自帶光環(huán),聲情并茂的范讀,文采飛揚的語言,工整雋秀的板書,引人入勝的教學藝術,舉手投足之間悄然綻放的除了他對語文的熱愛與理解,還有自由之精神、獨立之人格,他用自己的字詞句篇吸引著、激蕩著和感召著學生,讓課堂氣韻生動,充滿張力與活力。學生或讀或寫,或思或答,浸潤其中。倘若學生能夠感應到這份熱愛,語文學習的激情就有可能被點燃,久久為功,必然會轉化為“愛上語文”的自我驅動力。
移情是核心。什么是移情?簡而言之,就是感人之所感,并知人之所感?!熬Y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見在語文教學中,不論是閱讀還是習作,不論是理解還是表達,情感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名師大家的課堂之所以能引人入勝,最重要的是他們善于創(chuàng)設有情有趣的場景并適時引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其認知、思想和情操有所升華。暢通移情通道的前提就是要營造師生與文本共鳴、共振、共情的氛圍。教師應緊緊抓住文本中富有審美情趣的觸發(fā)點,用言語的力量營造與渲染相應的情感基調,將學生卷入、帶入、融入其中,進而在語言文字的感悟與品味中得到情感與精神的洗禮。
老子說,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于術。無道術不精,無術道難達。教育唯有道術合一,才能很好地回應與解決“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yǎng)人”的根本問題。
綜觀今日之教育,有不少老師過于或盲目追求學科之術,乃至于陷入“只見分數(shù)不見人”的泥沼,窄化了教育價值,忘卻了教育教學之根本是立德樹人。不難理解,學科教學,更多地指向精其術;而學科教育,更要在精于授業(yè)的基礎上擔負起明其道信其道的責任。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要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育人”,教師要從“教精其術”轉向“教明其道”。
教育是使人成為“人”的事業(yè)。那么,語文的教書育人之道應如何把握?竊以為,可以從“飛鳥之眼”“蜻蜓之眼”和“螞蟻之眼”這三種視角進行融合與轉化,用文化的力量為學生的成長助力。
以飛鳥之眼放大格局。作為母語教學,語文不僅是一門教育課程,同時也是傳達一個國家與民族文化取向與精神品質的課程。語文教師要用飛鳥之眼放大學科育人的格局,眼里有兒童,胸中有藍圖,要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借助語文教材,將精神道德、人文情懷和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有機地融入語文課程之中,培育生命意義上的人,培養(yǎng)為國所用的大寫的人。
以蜻蜓之眼拓寬視野。語文學科、語文課堂是向四面八方打開的,其外延與生活相等,應與不同的學科、不同的領域、不同的生活天地建立一種鏈接并打通和融通。語文教學要有跨界思維,除了要盡可能地去還原文字符號所代表的生活的本來面目,還要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讓學生經歷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在綜合性、項目式的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積累知識和方法,促進整體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以螞蟻之眼深入精微。語文學科的育人之道如珠玉般散落在字詞句段篇的教學中,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以“螞蟻之眼”的方式,可以讓教師更為深入和細致地研究語文,圍繞“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用足功夫,學生或在遣詞造句處曼聲吟哦,或在謀篇布局處駐足欣賞,讓濃濃的、美美的語文的味道如花香一般在課堂上恣意地彌漫開來。學生在語文能力訓練和發(fā)展的過程中豐富了人文精神,涵養(yǎng)了品行人格。
固本培元,以文立人,是指教師要充分地發(fā)掘語文的立美與育心功能,讓學生在一篇又一篇、一節(jié)又一節(jié)的語文學習中受到人格、人品和人性的浸潤與培塑,讓語言文字成為滋養(yǎng)學生精神成長的食糧,最終實現(xiàn)精神世界的建構。而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一定會有“感”和“應”,它伴隨著“教”與“學”的發(fā)生而發(fā)生,并在認知互動、思維互動和情感互動中生成交融。
和易以思,是指“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這三個方面相輔相成,感應的層次漸進漸升。其目標,也是語文之術的最高目標,即為葉圣陶老先生提的“教是為了不教”,就是要幫助學生找到掌握語文學科深層次技能的方法和策略,培養(yǎng)學生可以帶得走的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一如曹文軒筆下的境界:“……知識猶如漫山遍野的石頭,他來了,只輕輕一揮鞭子,那些石頭便忽然受到了點化,變成了充滿活力的雪白的羊群,在天空下歡快地奔騰起來?!?/p>
葉圣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边@句話至少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第一,教師要通過教材這個例子開發(fā)學生的潛能,但是教學不能局限于例子;第二,閱讀和作文,是貫穿語文教學的兩大支柱,讀懂一篇好文章和寫出一手好文章成為衡量一個人語文能力高低的重要參照。
若要抵達這個目標,竊以為語文的教與學離不開以下三個方面的切磋琢磨。
培養(yǎng)語感?!拔淖终Z言的訓練,我以為最緊要的是語感訓練,就是對語文的銳敏感覺?!保ㄈ~圣陶)《文心雕龍·練字》中有言:“善為文者,富于萬篇,貧于一字?!睅熒慕雷值倪^程,既是提高語言技能的一種訓練,也是對思維品質的一種錘煉。統(tǒng)編教材在各年段均有具體的要求和指向。如三年級上冊即要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借助關鍵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到了四年級下冊則要求“抓住關鍵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進入語文殿堂的必經臺階就是要學會“語語悟其神”,含英咀華間悟出字里行間蘊含的情味和理趣,沉浸品悟中享受來自文本深層的人文精神的陶冶。當學生擁有了這樣的理解與品鑒能力,閱讀和寫作的水平自然水漲船高。
大量讀寫?!段男牡颀垺ぶ簟分杏醒裕骸安偾髸月?,觀千劍而后識器?!闭Z文若要學得好,離不開大量的讀寫。讀是為了從教材及他人創(chuàng)造的作品中習得和領悟更多的知識、方法和技能。讀可分為精讀與略讀,現(xiàn)代著名散文家秦牧喻之為“牛嚼”和“鯨吞”。精讀是纖屑不遺,咀嚼精華,重在策略的指導;略讀是提綱挈領,應用累積,重在快速地捕捉和汲取大量信息。二者不可偏廢。寫,是運用語言文字表達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這是對讀的一種升華和創(chuàng)造。回歸自我,“以我手寫我心”是習作的真諦。習作教學除了要把“寫——導——評——改”四個環(huán)節(jié)交疊融通之外,更重要的是操練。習作能力的提升或將經歷三個階段:賣油翁的惟手熟爾,佝僂者承蜩的潛心苦練以及庖丁解牛的出神入化。無論讀寫,若要實現(xiàn)轉化并有所精進,必須要重視量的累積,即深藏在冰山以下的部分。
學思行并進?!墩撜Z·為政》中“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學習要和思考結合起來?!抖Y記·學記》中“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則告訴我們要重視學習者自己的學習與實踐,明道方可篤行。2019年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要發(fā)展學生個性,這種個性在語文學習里就是要強調個體獨立的體驗和思考,因為每一個人都是會思想的葦草。我們不能把學生培養(yǎng)成知識的順民,不管是閱讀還是習作,大腦若是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是非常可怕和可悲的事情。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須在學思行并進的過程中打下個性發(fā)展的烙印與底色。
總之,感應語文向往一種理想的教育境界,這種“有感有應,和易以思”的課堂樣態(tài)離不開情、道、術的支撐。正如文中所表述的,情、道、術三位一體,既有智趣的點燃,亦有理性的燭照;既要掌握語文學科這個工具,也須受到人文精神的感召熏陶。所有的這一切,均指向和為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重點自籌課題“指向學習力提升的教為不教的課堂教學研究”(課題批準號:YZb/2020/16)成果]
張忠艷,江蘇省蘇州科技城西渚實驗小學校校長、書記。中小學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首批“蘇教名家”培養(yǎng)對象,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工程”培養(yǎng)對象,江蘇省網(wǎng)絡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江蘇省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姑蘇教育特聘人才。曾獲蘇州市第六期“雙百工程”項目獎勵。現(xiàn)為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兼職導師,江蘇省物型課程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培省培小語班導師,江蘇師范大學小學教育專業(yè)特聘專家,蘇州市質量監(jiān)測中心語文學科工具征題專家等。